搜索
   登录

目录

刍议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发展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4615字

刍议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发展

报京“三月三”,是贵州镇远的报京独有的传统节日。在镇远,提到侗族会让人不自觉地想到报京,而说到报京侗族的节日,人们更多地知道的是报京“三月三”。报京“三月三”,随着报京侗族的发展而变化。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和生活在这里的侗族人民一起跨越了几百年,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侗族而言,报京“三月三”不仅仅是一种节庆民俗活动,更是报京侗族几百年历史的佐证,它较好地反映了报京侗族的婚俗观念、服饰文化等原始原真的信息,是研究报京侗族历史及其文化的重要素材。然而今天,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进程加快,如何保护报京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有必要了解报京“三月三”的历史渊源,掌握报京“三月三”的文化内容,以便更好地保护、传承报京“三月三”民俗活动,挖掘报京“三月三”蕴含的文化价值。

一、报京“三月三”的历史渊源

报京,原称报金。传说在明永乐年间,侗族人在这里发现金矿,侗族首领便将黄金报送到明朝廷,故得名为报金。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为报京,并一直沿用到现在。关于报京侗族的历史,《镇远县志》 [1] 记载:“据报京大寨老人推算,报京至少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对于报京“三月三”的起源时间,史料中很少记载,我们只能从报京大寨及邻近村寨中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和老人的回忆,来了解报京“三月三”的历史了。

报京“三月三”的来源在报京大寨及其邻近村寨一直流传着两个传说故事。传说“三月三”源于古代耕作,即是播种节。相传在很早以前,侗族的祖公巴西年事已高,病卧在榻。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编歌一首传给子孙:“种稻季节最讲究,桐子花开要下种,早种晚种无收成。”于是,寨老决定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播种的日子。同时规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吹芦笙、唱山歌,走亲会友,未婚男女邀伴玩山,大家兴高采烈地贺乐三五天之后,就把芦笙收起来,全力搞生产,直到秋后农闲时,再来吹芦笙、唱山歌。在报京大寨中又流传着这么一首歌:“报京大寨‘三月三’,活路要做花要攀,勤做活路生活好,攀花做完再农闲”。

又一传说一对侗族男女,周家的女儿兰香,家境富裕,是家中千金小姐,由父母许配给另一有钱有势的人家。兰香不愿意,而爱上一个家境贫寒的侗族男青年官宝,兰香父母极力反对。而父母许配的男方家有钱有势,认为官宝拆散他和兰香,派人将官宝逼走外乡。官宝被赶走后,兰香很伤心,终日思念官宝。3年过去了,这年桐树又开花了,三月初三这天,官宝从外乡回来,可是官宝在外期间,兰香已被逼出嫁,俩人见面,抱头痛哭。二人相约来到寨脚塘边,脱下鞋子拍在古树上,双双投水自尽。后来的人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同时也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初三,青年男女都要集中到报京大寨热闹3天,年复一年地隆重纪念这个节日,直至现在。 [2]

这两个传说,一个认为报京“三月三”源于古代的耕种,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侗族的节日,大多数和生产祭祀有关;另一个传说则认为报京“三月三”是侗族青年男女为追求美好的爱情,纪念为爱殉情的官玉和兰香。而讨葱蒜是这里的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主要方式。因此,报京“三月三”又名“播种节”,俗称“讨葱蒜”。

二、报京“三月三”的文化表现

报京“三月三”,活动地点为今天的报京大寨,活动时间为3天。报京侗族大寨,位于镇远东南部,离县城39千米,县境有旅游公路。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报京大寨坐北面南,青山围绕,古树掩映,环境优雅。上有青山,下有梯田,大寨居中,木屋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为典型的山地建筑和杆栏式吊脚楼风格。住有612多户2368余名侗族同胞。

节日期间,报京侗族以及邻近的汉族、苗族等民族同胞,都穿着节日的盛装赶来参加,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顿时,报京大寨成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报京侗族姑娘洗葱蒜、捞鱼虾,青年男女一起到野地边烤田鱼,讨葱蒜、讨笆篓,之后一起到花坡吹木叶。除此之外,还有迎宾接客、待客、送客、踩歌堂、吹芦笙等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天,形成了报京侗族独特的民俗节日文化内容,彰显了报京“三月三”的文化魅力。

(一)民俗节日文化

清晨,未出嫁的姑娘们相约到寨边的水田中、溪沟里捞鱼虾,燃起篝火烧烤,或煮酸辣汤锅,与前来讨笆篓(笆篓:竹篾编成的小篓,用于装鱼虾)的侗族男青年一起享用。在野炊的过程中打情骂俏声不断,看似不经意的姑娘们则暗自选择心上人。野炊结束,姑娘们到菜园里扯葱蒜,再拿到寨中池塘清洗。然后按照当地风俗,手提竹篮列队在古树下站好,等候心上人来讨取。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其中有男女双方的父母、亲戚。男青年们看准自己心仪的姑娘,便走过去讨要。在得到竹篮后,拉起姑娘撒腿就跑。这时,人群中发出欢呼声,站在人群中的男女双方的亲人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午时,大寨的各个入口处都有侗族妇女把关,外寨的客人要喝上一口“拦门酒”才放行。寨老与贵宾相携进入芦笙场,铁炮响起,人们手拉手随着芦笙的节奏,围成一圈又一圈缓缓踏步起舞。

晚饭吃“龙席”,长长的桌子放着美味佳肴,主客分两边围坐。饮酒时,要唱酒歌来调节气氛。一唱一答,饶有情趣。

晚上,人们来到花坡和竹林中大树下,观看青年男女们吹木叶、唱情歌的情景。那缠绵悠扬的歌声一直飘荡到深夜,有的则通宵达旦。

报京“三月三”,较好地保存了报京侗族传统的恋爱与婚俗观念、饮食文化等原始、原真信息。

(二)服饰文化

报京侗族服饰,一般都以青色为主,自己缝制。布料是自己织的家机布,而后用手工缝制。布织好后,放在自制的染缸里染成青色,染料是用天然植物做成。布匹染好后,进行晾晒。裁剪好的衣裤,勤劳、爱美的侗族妇女都要先在胸、背、袖口等处绣上各色花纹图案。

侗族成年男子平时身着藏青色家机布对襟短衣,成年妇女穿的是偏襟便服,裤为长便裤。侗族青年女子平时穿圆口绣花鞋,走亲、节日穿鹰咀形绣花鞋,在盛大节日“三月三”时,她们身着节日盛装,戴银帽,头上插着银簪,发髻上戴着鲜艳的花朵,佩戴有耳环,脖子上戴有项链,胸前戴有半圆形银片的花围腰,手腕戴圆形织麻形的银手镯。不管是平时还是报京“三月三”节日期间,报京侗族妇女、老人、青年、小孩服饰颜色、款式都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报京侗族保留着自己传统的服饰文化。

三、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发展

报京“三月三”较好地保存了报京侗族传统的文化信息,是贵州南部侗族方言第三土语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报京“三月三”,是报京侗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一种文化,作为报京侗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当地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但与侗族大歌相比较,镇远报京“三月三”文化地保护、传承与发展显得较为滞后,其影响也远低于侗族大歌。从流行区域上,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黎平、从江、榕江,它们与镇远报京同属于贵州南部侗族方言地区, [3] 但以“三月三”为代表的报京侗族文化与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黎平、从江、榕江侗族文化相比较,文化发展却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文化生存的空间不同,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镇远侗族主要分布于报京,而报京“三月三”的核心区局限于报京侗族大寨,相对于侗族大歌的文化生存空间而言,报京侗族受汉文化影响程度较深,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现代思想观念和经济意识的影响下,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他们受到外来节日文化的影响较大,对传统民俗节日报京“三月三”看得很淡,部分人甚至认为过不过节都无所谓,这对于以男女青年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报京“三月三”民俗节日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影响。二是报京“三月三”与侗族大歌的传承主体、方式及传播力不同。报京“三月三”属于节日文化,侗族大歌属于音乐文化。报京“三月三”是报京侗族大寨传统的民俗节日,它的传承主体为报京侗族同胞,其传承方式则是通过每年举办一次活动来传承。相比较报京“三月三”来说,侗族大歌的传承主体范畴较广,包括家庭(族)、学校、社会等等,其传承方式也较为科学和灵活,并被大众所认可。因此,侗族大歌的传播力相对较强,其影响也较大。三是地方政府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5年,侗族大歌成功申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报京“三月三”则是在2013年才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几点原因来看,以报京“三月三”为代表的报京侗族文化,其文化发展落后于黎平、榕江、从江,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为此,如何克服客观方面的因素,积极探索方法,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报京“三月三”民俗活动,是目前最为紧要的任务。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报京“三月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必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更新观念、端正理念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并非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应当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人人参与进来。每一个人,特别是报京侗族同胞,应当树立一种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报京“三月三”的文化自觉。此外,要改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报京“三月三”,从起源发展到今天,并非一层不变,是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演进逐渐形成的。为此,我们保护与传承报京“三月三”,并不是复旧,而是吐故纳新,尊重报京“三月三”自身的发展变化。

(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因此,在坚持节日原始地传承的同时,应当重视其民俗节日衍生出来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价值,挖掘和利用报京“三月三”民俗文化价值,制作以报京“三月三”节日文化为主题内容的专题片、影视剧等等;挖掘报京侗族刺绣价值,形成产业,促进报京侗族经济的发展,这反过来也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报京“三月三”民俗文化。

(三)政府支持、加大宣传

报京“三月三”是报京侗族传统的民俗节日,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报京地处乡镇,交通不便,外界对报京“三月三”及其文化还不够了解。政府在支持报京大寨开展“三月三”民俗活动的同时,应当加大对报京“三月三”的报道与宣传,充分利用镇远的旅游客源,建立报京“三月三”专题展示馆,更好地宣传报京“三月三”民俗文化。总而言之,传统民俗文化,是先民们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民俗活动报京“三月三”,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推动民俗促进旅游,旅游产生经济效益,带动报京侗族经济的发展,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报京侗族传统文化。


[1] 贵州省镇远县志编纂委员会.镇远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 贵州省镇远县志编纂委员会.镇远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