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浅谈百里杜鹃地区彝族火崇拜与火把节概况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5178字

浅谈百里杜鹃地区彝族火崇拜与火把节概况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羌人南下在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逐水草而居是彝族早期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的川滇大凉山、小凉山彝族地区,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进入农耕定居后,彝族以种植陆稻及薯类等旱作杂粮为主,初期还普遍盛行砍烧地农业。因此,彝族拥有丰富的火神话、传说,加上民间现存各类有关火的故事,所有这一切让彝族形成了崇拜火、敬畏火的文化。自古以来,火在彝族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百里杜鹃地区彝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早晚气温相差比较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百里杜鹃地区彝族人离不开火塘,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与火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吃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集谈在火塘边,火塘几乎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广大彝族地区有关火的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文献,结合百里杜鹃地区民俗调查资料入手,给百里杜鹃地区彝族火崇拜与火把节描绘一个概貌。

一、彝族对火的崇拜与敬畏

火,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水孕育了生命,火则使人区别于动物。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人类的童年时代,把鱼类当作食物并获得用火的本领,由生食变成熟食,使人类的发展起了飞跃的作用。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进化。恩格斯则说过:“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没有火,人类熬不过冰天雪地的严寒岁月;没有火,人不会有平整的牙齿、沉甸甸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农业的起源离不开火,原始时期的基本生产方式就是刀耕火种。我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流传至今的关于火的禁忌和风俗习惯,不少也有原始社会对火崇拜的痕迹。然而,把对火的崇拜神圣化,并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和预祝丰收相结合,甚至视为“小年”,这只是我国西南藏缅语系的几个少数民族才是如此,其中又以彝族为最。

彝语中“火”为“莫都”,这个词反映了彝族人对火的认识过程。“莫”意为“雷”,“都”为燃、引燃之意,“莫都”即火是雷引生、燃起的东西。彝族又称雷为“莫子”,意即“响的火”。远古时候,雷电是最原始的也是唯一的火源。在彝族著名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这样叙述火的来历:“天上坠下一个火球,掉在恩接介列山,燃起熊熊大火。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烧得黑烟滚滚,夜晚烧得火光闪闪。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创造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

彝族人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彝族史诗《阿细人的先基》中记载:“折了些小树枝,拿出橇老树,橇着橇着,橇出火来了。”“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彝族人以火镰、燧石互相击撞,溅出火星,引燃草茸。保存火种也有一套古老的办法:剥下树皮捶茸,搓成长绳,挽成圈,点燃后随身携带,外出打猎放牧随时可用。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盖起来,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让其慢慢燃。

百里杜鹃地区彝族对火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和感情。火是“生死之交”。彝族该语中说:“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一个人生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基于对火的这些认识和感情,于是有了敬火、护火的各种民俗。彝族人认为:“汉人敬官,彝人敬火。”“所吃所喝的食物先拿给火看,所说所讲的话语对着火说。”对火,绝不容许玷污、亵渎。做饭、取暖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不得跨越,跨了就会不吉利。小孩子跨了,会“一生饿肚子”。猎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绳,用后熄灭时,只能用手压熄,不能用唾沫灭掉,在家要挂在屋上方。在野外用完火后,不得打散火堆,必须要挖土掩盖火堆。老人们说,把火打灭打散,用脏水灭火,特别是把小便浇在火上,那是对火的不敬和亵渎。有些地方遭火灾时只能说“遭水灾”,而不能说“被火烧”。古时人死后,死者从家里抬到火葬场时,要在家里点燃火把,在遗体前引路,这表示把火送给了死者。死者跟火一起走了,灵魂就得到了安抚。死者在光明、温暖、纯净的火焰中消逝,避免了埋在土里腐烂,暴露地面被鸟兽啄食,对活着的人来讲,是心灵的纯净和宽慰。史书载,彝族先民古羌人被俘,不怕苦刑,唯“忧其死不焚也”,可见心理上对火是何等尊敬、崇尚。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与火相关的俗语,如“死时连一堆火都得不到”。

二、彝族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也是川、滇、黔、桂广大彝族文化认同的具体外化之一。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星回节,但民间有许多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传说。《续云南通志·南蛮志引临安府志》中说:“火重俗,或以六月二十四为节,十二月二十四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祖。”许实的《禄劝县志》则说:“六月二十四、五日为火把节,亦谓星回节。夷人以此为度岁之日,犹汉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许印芳《五圹杂佾·星回节考》卷二则叙述:“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于大光明中……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彝族人民中有许多生动、美丽的传说,如“黑体拉巴战胜凶神斯热阿比”“火烧松明楼”“烈妇阿南殉夫”等等。不管这些故事如何不同,追溯文化渊源,可以说都是对火的崇拜。火把节高高举起的火把,是彝族人勇敢、豪迈与胜利、辉煌的象征。人们不仅用火“烧死害虫”,而且“烧死邪恶”。

三、百里杜鹃地区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黔西北百里杜鹃地区的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参与人数大约有5000多人。彝族人民以举火驱除灾疫、祝福吉祥的庆祝活动,也是彝族先民对火崇拜的遗愿。

(一)百里杜鹃地区火把节的渊源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3天。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6个太阳和7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5个太阳和6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从此,天下风和日丽,水草丰茂,彝族人民开始过着安居乐业,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天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端端的人间又被天神恶魔搅得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英勇无畏,跨上骏马能日行千里,迈开脚步可飞崖走壁。他经常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巅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发对大自然的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总想找机会置黑体拉巴于死地。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砍蒿杆扎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天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黑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二)百里杜鹃地区火把节节日庆典

节前,彝寨家家都要打粑粑,杀牲烹肉,准备佳酿,邀请亲友欢聚。村民们先在村中广场竖起一个大火把。这是一根一二十米高的大松木,周围用松枝、木柴层层围叠成宝塔状,塔顶插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彩旗和鲜花、翠枝。人们还在自己门前竖立一根火把,并准备一个柴火堆。

白天,人们举行斗牛、摔跤、射箭、斗鸡等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场面热闹火爆。会场还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

入夜,待锣声、号声一响,人们点燃火把。家中的老妇人要举着火把在屋里屋外照燎一番。她们从正房、灶间到畜圈、碓房,墙角、门背、床底、柜脚,都用火把燎一燎,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她们边烧边祝福道:“烧得好,烧得好啊!烧掉了晦气,今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接着,人们举着火把,抬着米酒、各类肉食和节日食品,汇聚在村中广场。村民相遇,有的还从挎包或衣袋里掏出一把松香粉,朝对方的火把上撒去。随着“嘭”的一声,松香粉在举火者面前燃起一团绚丽的火焰,并弥漫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松脂香气。他们称之为“拨火”,并借此表示良好的祝愿:晚辈对长者撒,是表示尊敬,祝福健康长寿;长辈向晚辈撒,是表示爱抚,祝其吉祥如意;同辈相撒,是表示友爱;青年男女互撒,那是向意中人表示爱慕之情。但随着时代发展,拨火渐渐已从火把节中消失。

村民来到广场后,大伙一起将堆成塔似的大火把点燃起来。霎时,火光冲天,映红村寨,映红大伙的笑脸。这时,锣鼓声、欢呼声和木柴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响成一片,这象征着给村寨带来了红火和欢乐。接着,村民们高举火把,成群结队地在村头寨边、田埂和山上游行,宛如一条条火龙在蜿蜒遨游……

最后,举火巡行的人们又汇聚于村中广场。老年人围成一个个圆圈,举杯畅饮,谈古说今。青年人围着火把,吹芦笙,弹月琴,踏脚起舞,对唱调子。娃娃们则在人群中追逐嬉闹……男女老幼,大家都在这节日之夜尽情娱乐。

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彝族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人崇火敬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时的古老信仰,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同时火把节对强化彝族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增强民族间交流融合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现代和传统产生强烈碰撞的时代,火把节的传统有慢慢被追求时髦、新颖的年轻一代淡忘的危险。

四、结语

火,被百里杜鹃地区彝族人作为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超自然现象加以崇拜,而火崇拜又以火把节等祭祀仪式表现出来,这可能就是火把节的原生形态。随着人们对火的利用的进一步扩大,进入农耕后,就产生了“持火照田以祈年”等多重衍生涵义。

节日文化,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艺术风貌,更能昂扬一个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后人的民族记忆,启发广大的民俗传承爱好者对古老文化的神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视。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地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换言之,彝族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朴素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

彝族火把节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等传统活动是其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确保这些活动的延续性,才能使火把节文化得以流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彝族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意识相结合,融入文化时尚元素,转变传统过节模式,开创百里杜鹃地区火把节新形式,才是对这一节日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科学开发的有效途径,才能使百里杜鹃地区火把节真正做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