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说壮话唱侗歌”的缘由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说壮话唱侗歌”的缘由

作为一个旅游者,或者一名对民族文化有浓厚兴趣与爱好的人,你可能会困惑于这样一种的现象:一个民族操持自身的语言,却演唱另一个民族的山歌,但对于这些山歌的内容却不明就里。

如果你到贵州壮乡的中心地区旅游、访古,你就会体验到这一神奇的现象。

从江秀塘壮族女盛装

在贵州壮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的从江,各民族和平共处,民族交往频繁。因此,民族习俗包括语言在内相互浸染的历史由来已久,致使后一辈人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相沿成俗。

从江县刚边壮族乡的平正有几个壮族寨子,老百姓讲的是壮话,而唱歌时唱的却是侗歌;有些人虽然会唱侗歌,但对歌词大意是什么,往往不得而知。再如刚边、古矮、宰弄、宰牙这四个寨子的壮族,虽然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都有本民族特点,但具体表现在衣、食、住方面,与附近孖点寨的壮族差别较大,却与周边的侗族接近。这其中的原因,据说孖点寨的壮族是清嘉庆末年(1820年)才从广西的南丹县迁来。他们迁到贵州后,一百多来年,仍与南丹的壮族保持交往,因此在衣、食、住等方面均与之接近;而刚边四寨的壮族则迁来较早,多年来已经与广西壮族没有什么交往了,同时壮族和侗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与侗族长期交往,以致在服饰和风俗习惯上逐渐接近。

从江西山的壮族,他们讲的是壮话而唱的也是侗歌,与平正的情况相近。而宰便的侗族则反过来,他们讲侗话而唱壮歌。宰河的石姓和蒙姓壮族,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来自黎平潭溪和天柱的侗族地区,很显然原来就是侗族,因与壮族杂居、通婚而自然融合,就演化为壮族了。

从江高武壮族与苗族的亲密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相传在很久以前,有欧、韦两姓祖先到高武打猎,他们看到当地山林茂密,土地肥沃,于是就定居下来,韦姓(苗族)住上寨,欧姓(壮族)住下寨。高武地名来自苗语,意为“山林坡地”。高武苗族称壮族为“丢兄”,意为“汉区来”,即“汉壮”。他们打猎时经常相遇,就互相结为亲戚,世代通婚,相依为命。故西山壮族的服饰与苗族相似,只是语言不同。

传说平正的部分地区原来是苗族居住,后来因为战乱,他们躲到深山里去了,使得土地荒芜。壮族迁来后,重新开辟土地定居,现在平正还有一些苗族的老屋基遗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宰船寨的壮族过壮年时,要打糯米粑送给附近加六寨的苗族。据说,宰船寨的土地是加六寨苗族赠送给壮族的,因此过年要送礼表示感谢,以后就相沿成俗了。

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体现在精神层面。按当地壮、侗、苗、水等各民族的习惯,只有作为建寨之第一人(户),才能充当“活路头”的角色,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不论他是哪一个民族。如宰便镇的蒙姓被认为是最早来到该地的,据说已有十多代人,300多年了。他们的祖先来到宰便时,当地全都是深山老林,河道两岸长满杂草。蒙姓祖先在宰便开荒辟草,整地造田,定居下来。所以,当地各民族按“先到为主”的原则,在每年开始春耕和插秧时,必须等蒙姓“活路头”首先动土挖田和开秧门之后,其他民族的农户才能开始耕作和插秧,否则“庄稼就长不好”,至今还是如此,已成常规。

壮族黑色服饰

贵州壮族的耕作习俗中,也可以见到各民族交往的踪迹。

每年立春之后,许多壮族村寨都要举行“开田门”和“开秧门”仪式,由最先定居当地的“活路头”选定吉日完成“开田门”和“开秧门”仪式后,其他农户才开始耕作和插秧。这也是广西壮族所没有的农事习俗。

贵州壮族的“开田门”,即在春耕季节到来时,人们选一“天干”中有“辛”的吉日举行耕作仪式。到时,全寨农户到各自管理的田间,挖几锄土,挑粪放田,把禾草埋在田中,或将禾草把在粪堆上烧成灰,插根芭茅草,表示从此以后就进入了农事生产阶段。

“开秧门”一般都选“地支”中有“卯”的吉日举行。当天清晨,全村各户到自家的田里象征性地插几蔸秧,另用芭茅草结成“草标”插在其中,意为人已占有了,鬼不能再来侵占,同时告诫人们不要随便下田。

秀塘壮族女盛装

“解耙节”也是贵州壮族的习俗之一,在栽秧结束后的第一或第二天,以房族为单位进行。因为全寨栽秧进度不一样,谁家先结束,谁家就先过“解耙节”。各户准备粽粑、猪肉、鸡鸭、鱼,请师公念经祭祀祖宗。祖宗祭祀结束后,先把耙子左边的那根藤绳解开,然后用粽粑叶把粽粑、鱼包在耙架上,之后把各种春耕春种工具一起用粽粑和鱼包了,意为用粽粑和鱼犒劳它们,感谢它们一年来对人们作出的巨大贡献,农活结束也该休息休息了。只有先犒劳它们,人们才心安理得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对于那些经常放牛的小孩,他们的母亲就包一个十二节的长粽粑给他们背,随便他们哪天吃完,并让他们包着鸡腿、猪肉、鱼到他们经常放牛的地方去玩一天,不再看牛了。因为牛已经不用劳作了,理直气壮地在牛圈里等着人们割草来喂了。

“敬禾神节”又称“秧苗节”,是从江县秀塘、尧贵等地壮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的五月初二。届时,家家包粽粑,杀鸡鸭,到各自的田头扯几蔸秧苗,集中在大树脚的社庙前敬禾神,以求秧苗茁壮成长,谷粒饱满。

中元节,这是个仅次于壮年的大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四前后两三天过节,届时家家在堂屋设祭桌,摆上熟鸭或牛肉供祭祖先,另用纸钱封装鸭毛等到河边顺水放下。晚上有的人家还在房前屋后插露水香,并摘南瓜等挂在竹竿顶上,立于屋外,以此供奉天上地下的邪恶鬼神,防止进家作祟。节日期间,亲朋互相往来,对歌风俗兴盛,极为热闹。

秀塘壮族女盛装

立秋节源于禁忌习俗。据说过去有一种叫做“更若”的怪物常于立秋之日出来害人,“更若”来时河水倒流、石头会走路。所以人们禁止走出寨门,否则会倒霉。后来沿袭演变为节日。是日,村寨里的人按性别、年龄分成几部分,凑些鸡鸭鱼肉相约到某家会餐,饭后老年人讲故事或把酒当歌,儿童们玩“捉迷藏”等游戏;男女青年则弹琵琶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

秀塘壮族女盛装

三百河壮族女盛装

“退火殃”是贵州壮族又一区别于广西壮族的民俗活动,也叫“送火神”。每年深秋待农作物收割完毕,即选日子“送火神”。到时全寨各户都要把灶火熄掉,不能留下一丁点火星,把房子打扫干净,自带酒、糯米饭,所有人都集中到山溪或水塘边的平地上。各户凑钱买一头猪、一只羊,杀来送神,猪、羊要在溪或塘边宰杀煮好。众人在溪塘边忙碌时,寨里的鬼师带几个帮手,挨家挨户念祷词喷神水,撒沙子。待走遍全寨各户后,也到溪或塘边设台,把猪、羊肉当供品,烧香烧纸念经敬神,念完后用葱扎成一个水排模样,在排上放几粒炭火,然后放到水面上,让水冲走或风吹走,意为“送火神”。“送火神”后,由寨老按户分肉,每户一串,各家各户将所分得的肉,或一家人自斟自饮,或几家人自由组合共饮,把带来的酒、糯米饭在溪边或塘边吃掉。所有的食物必须吃完,不能扔掉,更不能带回家里。盛食品的器物,必须用沙姜和野麻水洗干净,在大火上方晃两晃后,方能带回家。之后各户才能在家里生火,否则即为不吉利。如果哪家不按规矩办事,一定会受到众人的责备,并对当年发生的火灾事故负责。因为贵州壮族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又挨家挨户,最忌火灾。广西壮族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以土墙或石墙为主,相比之下防火的功能较强一些,对火灾也就不那么顾忌了,也就没有这样专门从事防火教育的民俗活动。

宰便壮族妇女服饰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