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岩”的诉说
在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刚边村孖底河边,有一道八九十米高的悬崖,崖顶上凌空伸出一块两米多宽、一米多长的大石头,像鸭舌帽的帽檐,甚为险峻、壮观。由于崖头上常有云雾缭绕,岩石湿滑,没有人敢爬上这个悬崖,更不用说走到崖檐了。当地老百姓称这块岩石为“梳头岩”,也叫“拒夫岩”。
一块险峻的石檐,与“梳头”和“拒夫”有什么联系?不会说话的大岩石,千百年来又在默默地诉说什么呢?
梳头岩
在从江“三百河”一带地方,历史上包办婚姻比较盛行,但有些姑娘坚决反对父母的包办,拒婚抗婚。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褒蓬”便召集各村寨的寨老们共同商议,他们绞尽脑汁,多方寻找,终于在远离村寨、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现了这壁悬崖。他们觉得这壁悬崖上长满了青苔,又陡又滑,没有人能够爬得上去。于是便通过乡规民约规定:无论是谁家的姑娘,凡是不愿意嫁到男方家去,想要解除婚约的,就要在寨老们的监督下,从崖脚爬到崖顶,走到崖檐,将自己的发髻解下来,用梳子梳30下,再将头发照原样挽上,如此连续梳3次之后,再从崖檐安然返回,这姑娘就可获得赦免,任凭她找如意郎君,自由改嫁,任何人不得干涉。倘若她在崖檐上胆战心惊,手脚发软,站立不稳而坠下悬崖,粉身碎骨一死了之,则咎由自取,其娘家和夫家不能以此事为由引起争执。因此,这壁悬崖便有了“梳头岩”的称呼。
水碓
在这一带地方,有两个关于“梳头岩”的传说,一悲一喜,是历史上壮家姑娘们婚姻的真实写照。
悲伤的传说,反映了壮家姑娘们对传统习俗的无奈,她们往往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相传在很久以前,“三百河”壮乡有一个姑娘名叫卯妹,聪明伶俐。在她15岁那年,有一天舅妈来走姑妈,看到卯妹年轻貌美,就想把她娶为儿媳。卯妹的妈妈贪图舅舅家的财富,私自做主同意了这门婚事。第二天,卯妹和妈妈随舅妈来舅舅家走亲戚,看到她的表哥、未来的丈夫——丙儿,心一下子便凉了,对这门婚事也就失去了信心。因为丙儿天生智力低下,痴呆憨傻。舅妈怕这门亲事有变化,赶紧把定亲礼物送到卯妹家,卯妹的妈妈见钱眼开,把礼物统统收下。卯妹虽然年仅15岁,但已初谙世事,知道自己一辈子和这样一个呆子结合在一起,永远都不会高兴、不会幸福的,便下定决心拒嫁。此后,卯妹不论母亲怎么打,如何骂,都不答应嫁给丙儿。舅妈见娶不来卯妹,便告到“褒蓬”处。“褒蓬”召集寨老们开会,寨老们决定:如果卯妹认错,嫁到舅妈家去,则既往不咎;如果拒婚到底,就必须上“梳头岩”梳头。卯妹对这桩婚事已心灰意冷,决心向“梳头岩”挑战,找回自己的幸福。她对寨老们唱道(因为壮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等,都是以山歌来传诵的,故我们也按壮歌翻译):
“褒蓬”见调解无效,便唱道:
水碓
卯妹的父亲见自己的姑娘被逼上“梳头岩”,悲从心来,与卯妹妈大吵了一场,恨她贪图舅家的钱财,把自家聪明伶俐的姑娘嫁给一个傻子。卯妹见双亲为自己争吵,便对父母亲唱道:
当天晚上,卯妹把寨上同辈的姑娘们叫到自己的闺房,大家宵夜饮酒,诉说心事,众姐妹们以四首歌表达自己对命运的不满与无奈。
第一首:
第二首:
水碓
第三首:
第四首:
这四首歌,虽然唱的是春、夏、秋、冬,却寓意了姑娘们的一生:春季就像她们的童年,姑娘们面若桃花般的灿烂,天真活泼,喜鹊羡慕,可叹好景不长;夏季,恰像她们的青少年时期,姑娘们不像小伙子们那样休闲,读书识字,她们已开始参加了劳动;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像她们的成年,她们可能收获了婚姻和子女,但繁重的农活与家务活,压得她们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冬季到了,意味着她们已进入了老年,农闲时可以聚拢在一起,纺纱织布,缝补衣服,有时间来反省自己的一生,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心中的酸、甜、苦、辣有谁知?向谁诉说?
打谷机
打谷机
姑娘们就这样唱啊、唱啊,不觉天就亮了。众姐妹们抱着卯妹哭了,她们唱道:
姐妹们正在房里哭成一团,突然从寨脚的大树下传来三声铁炮响,姑娘们心里明白,这是催促卯妹出门上路的第一个信号。卯妹放开了姐妹们,唱道:
卯妹和自己同辈的十多个姑娘走向“梳头岩”,“三百河”各村寨的乡亲们,也都前来观看,有一首壮歌唱道:
铁炮
铁炮
“铁炮”是壮家用来传送信号的工具。“铁炮”有两种式样,一种是长圆形的,似竹筒,较小,放火药三至五钱,可以一个人拿在手上施放,即一手握炮,另一手拿引线点火。另一种是座式的,有三个脚,架在地面上,较大,放火药二至三两,用自制的引线点火,似我们常见的大炮。这种“铁炮”其实就是礼炮,只放火药,不能放铁沙等其他东西,以免炸膛。逢红白喜事,过年及迎接大批客人、制造气氛时,也可以鸣放。
装火药的牛角
众人来到“梳头岩”脚,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云雾弥漫,天上下起了一场瓢泼的过山雨。山中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了一会儿,云消雾散,“梳头岩”又露出了狰狞的面容。三声炮响过后,是分别的时候了,卯妹叮咛了弟弟及众姐妹,在乡亲们复杂的眼神中,只身走向“梳头岩”。现在当地流传下来的几首壮歌,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木耙
第四首:
卯妹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不惜以身试“法”,无奈心力交瘁,雨后岩滑,她就像一只断线的风筝,在“梳头岩”下飘落。
喜庆的故事,反映了姑娘、小伙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征服绝壁,有情人终成眷属。
织布机
织布机
纱锭车
在卯妹坠崖之后很久,“三百河”又出了一位美丽的姑娘——茸茸,她家境较好,父亲是本寨的寨老。茸茸父母在给她办“满月酒”的时候,另一个寨子的寨老——戌儿的爷爷来吃“满月酒”,席间他与茸茸的爷爷就把戌儿、茸茸的婚事定了下来。在茸茸半岁的时候,戌儿爷爷就送来礼物定亲。茸茸11岁时,戌儿家就把茸茸娶过门。但是戌儿是个浪荡公子,整天和“死党”小旺在“二百四”和“三百六”之间的村寨游玩,喝酒对歌,不亦乐乎。戌儿对比自己小12岁、还是个啥事都不懂的小孩子——茸茸,不感兴趣,新婚第二天一大早“载媒”过后就离家出走了。婚后戌儿家按习俗也来请了茸茸几次,茸茸每次来也住上几天,但都没有见上戌儿一面。在茸茸17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当伴娘,遇上了信儿,信儿也定有一门“娃娃亲”,对象才七八岁,与他也没有什么交往。相同的经历,使他们两人一见钟情,信儿解下多年佩戴的护心银锁送给茸茸,茸茸也把自己颈上戴的银项圈送给信儿,双方私订终身。
织布机
茸茸听老人们说,拒嫁的姑娘要上“梳头岩”梳头,安然回来的才能解除原订的婚约,自由选择丈夫。人们还说,“梳头岩”在深山老林中,整天被云不像云、雾不像雾的阴霾环绕,不时有恶风吹来,发出稀奇古怪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茸茸没有被这些传闻吓倒,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亲自到“梳头岩”去查看,果见悬崖地形险要,岩上布满青苔,又湿又滑,难以攀爬。回到家后,她把“梳头岩”的大致情况告诉了心上人。
信儿听了以后,为了方便茸茸攀崖,决心把“梳头岩”的小路修整,把岩上的青苔洗刷干净。第二天一早,信儿就带上柴刀、锄头、水桶及生活用品,去清洗“梳头岩”。此后,信儿风餐露宿,埋头修路、洗岩,而茸茸也利用到广西汪洞做席子生意的机会,既与信儿会面,也不断熟悉“梳头岩”的地形,锻炼胆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只要不刮风下雨,茸茸也可以在“梳头岩”上走个来回。
茸茸与信儿好上以后,逢年过节或农忙季节戌儿家虽派人来请,茸茸都想方设法地避而不见,这就引起了戌儿爷爷的怀疑。经过多方探听,他知道茸茸与信儿私订终身,便一边派人找回自己的孙子,想用孙子来缠住茸茸,一边去找“褒蓬”调解。但是茸茸对“褒蓬”等寨老说:“我满月即由爷爷做主定亲,11岁出嫁,今年17岁了,只见过丈夫一面。而丈夫大我12岁,整天东游西逛不顾家,这样的丈夫我坚决不嫁。”寨老们见调解无效,只有老调重弹,抬出“梳头岩”来逼茸茸。茸茸接受了挑战,她只身一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沿着信儿修好的小路,爬上了信儿早已清洗干净的悬崖,走到岩檐上,把发髻解下来,梳好后又盘在头上,如此三次,从从容容地走下悬崖。寨老们不知信儿和茸茸先前的努力,见茸茸顺利完成了这件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只好按照古理古规,解除了戌儿与茸茸的婚约,让她与信儿结合。
茸茸死里逃生,从“梳头岩”上安然归来,她的双亲欣喜万分,当天晚上即杀猪宰羊设宴招待亲朋,大家喝酒唱歌,热闹非常。人们高兴地唱道:
戌儿这些年来在外东游西逛,一来本性懒散,反正家里衣食无忧,不用下地劳作;二来认为与茸茸年纪差别过大,没有共同语言,便出门在外逃避。他其实也有自己的心上人,但迫于世俗的压力,既不敢提出悔婚、解除与茸茸的婚配,也不敢与自己相爱的人结婚。戌儿听到茸茸征服了“梳头岩”,解除了与自己的婚约,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便急忙往家赶,想请父母筹办自己的婚礼。一群媳妇见戌儿在大树脚下休息,她们想知道戌儿的态度和心情,便开口唱道:
纺车
青菜、芫荽留种法
戌儿听到媳妇们的嘲讽后也不恼,慢悠悠地从地下站起来,对小旺说:“这首歌她们是针对我唱的,我要答她们的歌,请你吹木叶伴奏。”
众媳妇见戌儿似有悔意,便又开口唱道:
戌儿答谢道:
众媳妇唱道:
挞斗
织布机
“梳头岩”诉说的其实是历史上贵州壮族的婚姻状况。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的缔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父母包办、媒人介绍、自由恋爱。其中父母包办的婚姻是过去贵州壮族社会中婚恋的主旋律,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母包办婚姻最大的特点是早婚。早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指腹为婚。即亲朋好友间双方妻子有孕时,就为娃娃定亲,彼此以亲家相待,如生下来的是一男一女,待孩子们长到一定年岁,就为他们办理婚事。若双方都生男儿或女儿,就把婚约推迟到再下一代,即让孙子们来完成这项约定。另一种是娃娃亲。即男女双方还处于襁褓或儿童时期,由父母或爷爷为他们定下亲事,到一定年龄后便成婚。这种包办婚姻在比较偏僻的乡村还存在。故女孩们经常唱这样一首叙苦歌:
壮家女孩们唱的叙苦歌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父母亲啊,我们太小啦,连一根草都坐不弯;我们没有力气,连一根秧也扯不出来。其二是说,为何早早地把我们嫁出去啊,嫁人了,我们连饭菜都不会做,怎么生活啊。等我们长大些再嫁出去好不好嘛。
农家草棚
风车
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则有姑表婚、姨表婚、亲戚婚及同姓同族(同民族)优先婚的次序。由于壮家过去有“还娘头”的婚姻习俗,如果女孩不嫁给舅家(即舅舅家因各种原因放弃了婚姻的优先权利),则姨妈或其他亲戚来提亲,女方家长应优先考虑,然后才能考虑亲戚关系不密切或没有亲戚关系的外人。除“姑表优先婚”、“姨表优先婚”、“亲戚优先婚”外,其次要考虑的便是“同姓同民族婚”、“外姓同民族婚”。“同姓同民族优先婚”的主要表现为:某家姑娘经舅家同意放弃了“优先婚”权利,姨妈及亲戚间也不考虑娶这个姑娘,即这个姑娘可以自由外嫁时,同姓同民族的某家要娶这个姑娘,则姑娘及其父母应优先考虑,之后才能考虑外姓同民族、外姓外民族的提亲,而不管提亲各方的条件是否等同。如果姑娘执意外嫁他姓他民族,则被认为是不忠于本姓本民族,这个姑娘和她的家族今后在社会生活中要受到冷落。因此,贵州壮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很少,与侗族、布依族结婚的偶有所见,而与苗族、瑶族、汉族等通婚的则极为少见。这其实是宗法制对壮族妇女婚姻的限制,其出发点是保护宗族势力。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王朝难以控制,地方大族便是该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家族(包括同姓同民族)越庞大,占地就越多,经济实力也就越雄厚,这样便可以有强大的势力来对付外姓外族的排挤和压榨。姑娘不外嫁,可以使自己团体关系亲密,力量增强。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妇女的择偶范围,甚至包办了妇女的婚姻。
贵州壮族青年男女也存在自由恋爱,即经过“行歌坐月”产生爱情而结婚。贵州的壮族习惯聚居,很多寨子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姑娘嫁在本寨的很少,多数嫁到外寨去,时间久了,便出现“寨寨有亲,村村有戚”的局面,“亲上加亲”的现象颇为常见。只要缔结婚姻的双方认定不是同宗便可开亲,同姓、母系血缘均不受限制。故严格说来,中意的男女双方,多少都有些转弯抹角的亲戚关系,仍符合贵州壮族世俗的婚姻原则。稀少的自由恋爱成婚,也是在世俗框架下所谓的最佳组合。
贵州壮族推行族内结婚,原则上禁止族外结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也有促使本民族团结和防止本民族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原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不仅是情感的归属,也是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族内通婚,可以使本族人的“情”和“利”有机链接,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促进本民族团结。壮族迁入贵州后,在陌生的环境里,被其他民族称为“外人”,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劣势。这难免会对他们的心灵和自尊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防备心理,促使他们在情感、生产及生活等方面自立自强。根据黑格尔的人格论,婚姻是人格的合二为一,即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是不同民族的个体人格的同化,而个人的言行举止是某民族文化的衍生物,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同化。若与外族人通婚,则存在着本民族文化被外民族文化同化的风险。族内结婚,禁止与外族人通婚,可以减少本民族文化被外民族文化同化的风险。
总之,贵州壮族传统婚姻,大致要遵循如下的婚序原则:姑表亲→姨表亲→亲戚亲→同姓同族亲→外姓同族亲→外姓外族亲,其婚序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从婚姻缔结的种类和形式上看,妇女多是从属地位,没有选择的权利;从婚姻过错的处罚上来看,妇女们往往成为婚姻的牺牲品,这也是她们社会地位相应低下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