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壮”与“蓝壮”
“黑壮”与“蓝壮”都是壮族,为什么有“黑壮”与“蓝壮”之分呢?
原来,壮族进入贵州后服饰产生了变化,既有布料颜色的改变,也有款式的改变。
贵州壮族服饰产生变化的原因,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壮族在贵州的居住地域,原来是苗族、侗族居住的地方,壮族在得到他们的同意之后才定居下来,但要改变服装,和他们一样。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如传说刚边宰船寨壮族的土地是加六寨的苗族送给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当宰船寨的壮族过壮年时,都要打糯米粑送给加六寨的苗族,以示感谢,相沿成俗。另一种说法是,九万大山老虎和“老变婆”较多,壮家妇女只有改变服装、穿上裙子后,才能免受老虎和“老变婆”的伤害。前一种说法,是社区内民族团结互助、互相尊重、友好往来、关系融洽带来习俗文化相互浸染的结果。后一种说法,反映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社会现象,即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掠夺人口的现象是存在的,而妇女则是比较容易遭受攻击的目标。壮族民间传说的老虎和“老变婆”,老虎可能是真的,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后期,九万大山还涌现出许多“打虎英雄”。至于“老变婆”,或许就是拦路抢劫的强盗,他们只是利用“老变婆”的幌子掩人耳目罢了。在这种险恶复杂的环境里,和周围民族在服装上等同或相似,更易于联合,少受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或许贵州壮族妇女的服饰文化中还隐藏有更多的历史信息,等待人们去追寻。
从江翠里壮族少女服饰(正面)
其实“黑壮”、“蓝壮”之称,是各地的风俗习惯在服饰文化上的不同反映。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是由于地理环境、习俗文化、经济状况的不同而产生、形成的。从贵州壮族分布的地域来看,由于多与其他少数民族相邻或交叉而居,社区民族关系良好,民族文化互相影响较大,其服饰结构及装饰手法往往带有周围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元素,这是不难理解的。民族间的交流、借鉴是贵州壮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是贵州壮族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广西壮族服饰文化的差别所在。
翠里壮族少女服饰(背面)
翠里壮族少女服饰(侧面)
贵州壮族妇女服装的布料,都是壮族妇女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而成。以蓝靛做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贵州壮族服饰的主色调。布料的染制方法是,将自己种植的蓝靛草制取蓝靛,染布时,将蓝靛兑水,加石灰、酒为助染剂,初染布料呈蓝色,反复浸染多次则颜色越来越深。如果加草木灰浸泡过滤后的水一同浸染,则呈黑色。若再加牛胶及一种红色树皮染料,布料呈棕黑色。如在青石板上反复捶打,多次染晒,就可以制成棕黑色的“亮布”,布料质厚耐磨,富有光泽。
从使用性质来说,贵州壮族妇女的服装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劳动服,式样是左襟盖过前胸,经下巴斜下右腋直至腰际,内有一小襟,与右襟连接,藏于左襟下,小襟上有袋子,做钱袋用。就这种衣服的整体而言,与广西壮族的服装略同。普通劳动便装颜色随意,但多为青色、蓝色和黑色。另一种是传统民族盛装,盛装式样和前一种一样,不同的是盛装在袖口、襟边镶有花边。穿盛装时还要捆系围腰,围腰约0.5米长,0.4米宽,均镶有花边或绣花。
壮族黑色女盛装
制作蓝靛
从保暖性质来说,壮族盛装又可以分为夏装和冬装。冬装特别是民族服装以黑色为主。夏装配裤,冬装配裙。裙子以黑色为主,长齐膝盖,有皱褶及花边。着冬装时打绑腿至膝盖,绑腿为黑色,脚穿黑布鞋,年轻姑娘或小媳妇或穿蓝、黑色布鞋,年轻姑娘的鞋面上还绣有花和镶花边。贵州壮族与广西壮族妇女衣着最大的差别,是在衣服上镶花边及穿裙子。
从社交性质来说,按照民间传统习俗,不管春夏秋冬,天气冷热,贵州壮族在喜庆隆重的场合以及老人过世时,参加丧礼的人必须穿着壮族服饰。本族男女青年结婚时也必须穿着本民族服饰,不仅新郎、新娘穿,伴郎、伴娘也穿。此外,在过世的老人入土时,也必须穿着使用自产的棉布材料和手工制作的壮族服饰,不能穿着其他材料的服装。
从服装的外观来看,壮族妇女的对襟衣长,长及膝盖,裙稍短,衣袖稍宽,外扎绑腿。一般只戴一个银项圈,拴着一个锁形银块,有的另加一条银链挂于胸前。戴小耳环和手镯一至两对。
背带
背带是贵州壮族服饰工艺的集大成者,它既是背小孩的用品,也是壮族妇女重点装饰、展示自己手工艺水平的平台。贵州壮族的背带别具特色,其纹饰比衣服上丰富得多。以背带盖为例,正方形的背带盖四周以黑线做边,四边为宽约2厘米的纹样图案装饰,多数以动植物图案为主,上下、左右图案并非完全对称一致。中间正方形四角有四块绣片装饰,图案多为蝴蝶、鸟等形象,背带边缘有几何刺绣纹样装饰。背带盖的正中央为花型绣片,花心部位绣以花卉纹样,花瓣部位常由蝴蝶纹样装饰。在孩子出生办“满月酒”时,外婆要送背带来,吃饭之前,主人家要把亲外婆送来的背带挂堂屋在正中,其他外婆的背带挂在两旁,让大家欣赏。如果背带的工艺水平差,是会被笑话的。
捶布
从装饰形式来说,贵州壮族服饰以刺绣、织锦、银饰为主要装饰手段,刺绣、织锦多集中在衣襟、袖口、领口、胸兜、背带等处。纹样以自然纹、几何纹为主,图案富于装饰性,色彩对比强烈,构成方式以连续纹样和单独纹样为主。由于绣饰所占面积不大,加上服装大部分为蓝黑色底布,因而形成局部点缀亮色、整体烘托、简中有繁、典雅素朴的艺术效果。盛装服饰与银饰及多种装饰的结合,使其又增加了一些华丽的感觉。
壮族妇女的饰物以银制品为主,较富的人家,妇女们常有银锁1个,银手镯1只,式样简单,平时很少佩戴,只戴耳环、手镯等小饰品。但在逢年过节或喜庆时刻,穿本民族服装时一定要佩戴银饰,如银帽和项链等。贵州壮族银饰相较苗族、侗族简略,银帽造型与苗族相似,银冠较简单,体积也小,其上饰以彩色毛线为主,这在其他少数民族银饰中较为少见。项链、项圈是壮族服饰的主要装饰之一,盛装服饰可戴4~5根项链,银链较粗大,有各种造型,另带多个手镯。从江壮族银饰最有特色的是挂在腰部的银吊饰,其实是一串银质穗形针线筒。贵州壮族服饰无论从服装结构样式还是装饰工艺来看,没有繁杂华丽、过于夸张的造型手法,整体呈简洁明快、清新质朴的风格特征。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壮族的个性和特点。
秀塘壮族女盛装(正面)
秀塘壮族女盛装(背面)
秀塘壮族女盛装(侧面)
背带
从发髻来看,壮族妇女头上挽的髻,略偏左或偏后(侗族、苗族妇女挽的髻则偏右或偏前)。盛装时头戴半圆形银帽(造型与苗、侗银帽相似),用两根带子将银帽固定在头上。银帽前下方额头处为前后重叠的吊坠,外层一排多为小动物吊坠(如小鱼),内层一排多为几何形状吊坠(圆柱形居多),垂于前额,与眉齐。往上则是一些鸟、蝴蝶、花朵等动植物形状的装饰,满植于帽上,摇动时栩栩如生。帽顶插几根类似凤尾的窄长形银条,银条上端穿有小孔,穿缀一些较短的各色毛线(红、蓝、紫等),远看如花朵。在银帽的中部或者下部,凡是能够固定装饰物的地方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将一些假花固定其上,增加银帽的美感。以前银帽多为民间银匠手工打制,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为了节省成本和时间,也有人使用在市场上能买到的价格较便宜的银帽,其材质多为白铜。
壮族妇女上衣左右侧银吊饰
从表现内容来看,贵州壮族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中,触目皆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他们沐浴着阳光雨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与大自然相依相偎,天人合一是他们的宇宙观。山野田园风光陶冶了人们纯真、朴实的情怀,形成了他们热爱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理,这一审美情感在壮族服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壮族服饰所反映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物象,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审美需求,将这些熟知的生活情态变化为鲜明生动、简洁概括的造型纹样。
秀塘壮族项链
贵州壮族由于受当地苗族、侗族服饰文化影响较大,居地靠近苗族的壮族,其服装与苗族相似;居地靠近侗族的壮族,其服装与侗族的相同。可以说贵州壮族服饰既融合了外民族的衣着特点而又保持自己的民族风格。由于贵州壮族服饰多为黑色,故广西的壮族称他们为“也隆”,意思为“黑壮”。而桂北一带壮族衣着尚蓝色,妇女不穿裙子,贵州壮族称之为“也莫”,意思为“蓝壮”。从服装的变化来说,壮族在此地居住的时间应当不短。贵州壮族民间有一首民歌唱道:“遇着蓝壮你们不要骂,咱们的祖先以前从那里来。”服饰文化也反映了贵州壮族和广西壮族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