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讨银钱”的功夫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讨银钱”的功夫

“讨银钱”是贵州壮族姑娘出嫁时婚礼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因为壮族姑娘出嫁是没有什么嫁妆的,陪伴新娘出门的,除伴娘外,还有十几个或几十个未婚姑娘(视新娘寨子大小而定)。她们陪新娘来的目的名为“丕故韶”,既是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也是为了认识一些年轻的小伙子,其实她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讨银钱”,把结婚的喜庆活动推向高潮。也有一些已婚的或中年妇女与她们一同前来,但这些人仅作为对歌时送亲姑娘们的军师,为姑娘们出谋划策,解答疑难问题,并不参与对歌。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在新郎家的堂屋中间神龛之下,摆放三张方桌子连在一起,一个尚未煮熟的大猪头摆在中间的那张桌子上,每张桌子上摆放腌鱼、腌肉各两盘,七个酒杯,桌下摆四坛原封不动的糯米煨酒。在桌子两边摆着长凳子,新郎和陪同者坐在新娘对面的长凳子上。坐好之后,主人家焚香燃烛祭祀先祖,请来的师公开始朗诵“载媒”,其内容既是证婚,又是训诫。“载媒”之后,大家共用早餐,新娘告退,有的在伴娘的陪同下就回娘家了。而送亲来的姑娘们,就开始向新郎家唱“讨钱歌”,也称“讨银钱”。“讨钱歌”讲究秩序,先讨新郎家,再讨新郎的叔伯和房族,后讨新郎的其他亲戚、朋友。即由近亲唱到远亲,再到好友,男方来参加婚礼比较重要的亲朋都应一一唱到。

长桌婚宴

按规矩,姑娘们的第一首“讨钱歌”要向新郎的至亲长辈如爷爷(奶奶)唱,新郎的爷爷(奶奶)必须唱一首歌作答并送钱。姑娘们收到红包之后,也要向新郎的爷爷(奶奶)唱感谢歌。一般来说,向一个人讨钱,至少要唱三首歌。

姑娘们先向新郎的爷爷“讨银钱”,她们唱道:

新郎的爷爷把红包递给姑娘们并唱歌作答:

姑娘们得红包后便兴歌答谢:

因为“讨银钱”是壮族婚庆的民俗活动,大家都心中有数,来参加婚礼的亲朋事先已做好了准备,都按各人的身份及家庭经济状况准备好了礼钱。但有些人自以为很有歌才,想与姑娘们较量个高低,便故意不给钱或少给钱,大家就不停地唱下去。《梳头岩的诉说》中送亲姑娘们向新郎戌儿的朋友小旺讨钱时唱道:

婚宴对歌

小旺与戌儿是一对死党,都是“富二代”公子哥,整天在二百四和三百六各村寨之间游荡,饮酒对歌,自认为才思敏捷,见多识广,出口成歌,故不急于送钱,开口唱道:

姑娘们了解小旺的家世和为人,见他扯开“讨钱”话题,知道他有意对歌,便将计就计,先夸奖小旺,唱道:

小旺故意摸着全身的衣袋,装出没有带钱的样子,故意只送十枚铜钱,唱道:

姑娘们知道小旺作为新郎的好朋友,是“讨银钱”的重点户,他一定已为此做好了准备的,见他只拿出了区区的几文钱,所以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便又唱道:

因后面还有姑娘们唱歌的对象,故经几番交锋之后,双方已探明了对手的实力,知道短时间内难以分出伯仲。小旺也不再与姑娘们纠缠下去,他从荷包中拿出两封银元放在桌子上后唱道:

姑娘们见目的已达到,也不再为难小旺,把银元收下后回谢道:

总的来说,不管对方是谁,姑娘们对歌的内容,有赞扬对方勤劳富足的,有赞扬对方性情纯朴、广结良朋的,也有赞扬对方聪明睿智的。她们对谁唱歌,谁必须兴歌作答,给一定的钱,并饮酒一杯。实在不会唱歌的,则会说一些表示歉意的话,自觉地送钱、饮酒。钱多钱少无所谓,多者几元,少者一两角钱也可以。不过,她们也有故意跟人过不去的时候,认为某人给钱太少,再次兴歌“索取”,甚至还会唱些讽刺、挖苦的歌,引得满堂大笑。也有些人认为自己歌艺高超,欲跟姑娘们较个高低,故意拖延不给钱,或每对一次歌仅给一两角钱,双方便你来我往,山歌互答,把婚礼推向高潮。姑娘们认为钱给得差不多了,或对方认输拿钱了,或双方不分高下但时间已不多了,她们便兴歌作谢,把目标对准下一个。姑娘们来的人虽然多,但以五六个姑娘主唱,其余的人则坐镇助威。唱歌所得的钱及红包,均现场摊开放在桌面上,大家有目共睹,钱的多少也表现了夫家亲朋的多寡、他们的家境,以及为人是否大方。散席后姑娘们按人头把钱分成若干份,但按劳取酬,多者几元,少者几角钱,军师也不例外。对歌索钱并不是目的,主要是活跃婚庆气氛,过过歌瘾,是壮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姑娘们大展歌喉、锻炼胆量、强化应对能力和提高歌技水平的时刻。可以这么说,壮族同胞已把本民族对山歌的喜爱和传承,发挥到了极致。

婚宴对歌·敬喜酒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