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百事教为先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百事教为先

高文壮族村中心完小教学楼

贵州的文化教育起源较早,汉代即有尹珍、舍人、盛览三位文化名人,被列为“汉三贤”加以纪念。但贵州的文化教育在各地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尤其是处于“化外之地”的壮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明王朝建立后,就拟在贵州设置儒学。《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二四一记载:“贵州都指挥使司、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之教,立山川社稷诸坛场,岁时祭祀……”当时贵州的各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社交语言,以言传身教传承本民族的乡土知识和社会习俗文化,多数不通汉语。由于没有掌握汉语,因此初涉儒学,学习成绩提高不快。《明实录·宣宗宣德实录》卷三二便记载这种情况:“贵州各府学校新立诸生,皆自童蒙入学,蛮性未除,学业难就。若比内地府学每岁选贡,实无其人,请比县学三年一贡。”少数民族学生甚至被认为是“鴃舌之徒,教养无成,不堪选贡,徒费民供,无益国家”,而欲“乞罢其学”,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明朝在边远地区设立的儒学,多数在交通沿线和屯兵、屯田之地,以及对外交往频繁、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学校很少,甚至是空白。《明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九五记载:“黎平府之古州,虽未设学,而苗民繁庶,颇知向学,请择其文理明顺者量取一二名,附入府学苗童之后,以示鼓励。”据《黔南识略》卷二二记载,永从县仅有学校两所,古州“无学校,苗童附入府属考试,寄居民籍附入府属分别考试”。而在贵州壮族聚居的中心地区,尚无学校教育可言。

《明实录》选本

直到清朝末年,在壮族、苗族、侗族等的共同开发下,从江的宰便地区已成为从江西部的经济中心。大约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宰便地方绅士莫雍(号寅发,壮族)开始设立私塾,聘请广西宜北(今环江)人卢国桢为家庭教师,起初只教其子一人,后来才在家中设学馆,动员附近村寨民众送子女入学,主要是壮家子弟,也有个别苗族子女入学,从此从江西部地区才开始有正规的教育。民国21年(1932年),创办了宰便小学。至民国26年(1937年),宰便地区建立保(村)小学13所,宰便小学有学生140余人,其他各保小学共有学生33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1894~1931年,在宰便地区任教的教师有7人,其中6人是广西的壮族,占85.71%,来自邻近的广西宜北;湖南1人,占14.29%。1932年至1937年,从外地到宰便地区任教的教师有18人,广西的壮族有16人,占88.89%,其中10人来自广西宜北,3人来自广西罗城,3人来自广西三江,贵州本土教师2人,占11.11%。

抗日战争爆发后,宰便地区的学校教育也因此而断断续续。宰便小学1937年停办,1945年恢复。至1948年,据不完全统计,在该校任教的教师有14人,来自广西的壮族有8人,占57.12%,其中3人还是广西柳北纵队派到黔桂边界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宰便本土的壮族教师有4人,占28.57%。贵州省内的教师(榕江)有2人,占14.29%。1946年,宰便小学(时称禹甸小学)有13名学生到下江报考初中,有9人被录取。从此,宰便开始有自己的中学生。

集资建校功德碑

可以这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贵州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外地人尤其是广西壮族进入授课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894年设立私塾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从广西到宰便地区任教的教师就有37人,其中来自邻县宜北(广西环江)的就有29人。这些有识之士的迁入,虽然人员并不多,但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他们给当地带来了新式教育,人们可以进入学校系统地学习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了视野,加强了对外的联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次是推动了当地民众观念的更新,使他们从自身封闭的文化圈中跳出来,开始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而现代教育模式在人们心理上引起的震荡,就像水波一样扩散,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加榜乡下尧村就是现代教育的受益者。下尧村壮族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寨内各户已自筹资金,聘请老师,教授《增广贤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现在该村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从头至尾流利地诵读这些名篇,他们还经常用这些传统文化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号召全民办夜校扫盲,主要是认字和练习珠算。下尧人因为先天文化基础较好,又赶上这样的好机会,全村掌握珠算的人员较多。当时加车、达州、小平、平妹、尧贵、加榜、平引、平忙等村的会计,都是由上级部门从下尧村聘请。下尧村外出工作的人也比较多,现在光荣退休的下尧人都是那时候进夜校学习后参加工作的。再如从江西部的秀塘壮族乡,虽然远离城镇,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便有两所小学,一所是1937年创办的南马小学,另一所是1942年创办的高沿小学。全乡现有中学1所,小学10所(点)(完小4所,初小4所,教学点2个)。全乡教育发展较快,被誉为从江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1993年,秀塘壮族乡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镇教育督导评估”中被评为“教育工作先进乡”;1997年达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合格(科级乡);2001年通过县“普九”验收;2005年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两基”验收。秀塘壮族乡在20世纪70年代初,已有人考入大学,现有博士生1人。秀塘壮族乡的文化教育在从江县名列前茅,民众普遍重视教育,积极送子女入学,与壮族地区较早开展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壮族学生在上课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