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结连理的“歌婚”
在贵州壮乡,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而成婚的称为“歌婚”。
为什么叫做“歌婚”呢?
贵州壮族青年男女认识、交往,山歌是他们情感交流的主要载体和方式,是他们互通信息、彼此了解的桥梁。青年男女们最主要的社交对歌场合,一是在新娘新郎举行婚礼的时候。到时,新娘寨子上除个别有事的姑娘外,其他年轻姑娘往往全体出动,都争着陪新娘出嫁“丕故韶”和“讨银钱”,除伴娘在婚礼后陪新娘返回娘家之外,其他姑娘都会留下,与新郎寨上的男青年们“行歌坐月”,对歌趣谈,认识新朋友。二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利用“走客”、“年歌赛”、“讨棉花”、“吃乡食”的机会,一些男女青年通过对歌的机会认识,进而相爱,最终冲破各种阻挠,走到了一起,喜结连理。正如一首壮族山歌唱道:“火烧芭茅一堆灰,我俩婚配不用媒,无需酒肉费钱财,山歌一对带妹回。”
秀塘壮族女盛装
坐姑娘
“坐姑娘”是贵州壮族男女社交的主要方式,即“陪伴姑娘”之意。一般是过年时,青年男子们自动会聚起来,到自己可以开亲的某个寨子的某个姑娘家进行。晚餐后,外寨来的青年男子们,手提琵琶、二胡等乐器,相邀到姑娘家“坐姑娘”。这个姑娘也邀请本寨的其他姑娘来和他们一起对歌、畅谈。有时是男的拉二胡,弹琵琶,女的唱歌;有时男女对唱,往往通宵达旦。姑娘家的父母、兄弟均不干涉。
“行歌坐月”一般在新娘举行婚礼后回娘家的当天晚上进行。吃过晚饭之后,新郎全寨未婚的男青年,大家凑钱购买香猪及鸡、鸭等,拿到新郎家,请那些来“讨银钱”的姑娘吃宵夜,由主人家提供酒、饭。晚上十二点钟以后,在新郎家的正厅摆上长形桌,请“丕故韶”的姑娘们坐上席,即背靠神龛的那一面,本寨未婚的男青年们坐在对面,大家先吃饭喝酒,等酒酣饭饱后就开始对歌。未婚青年男女们对歌一般有两种内容,一种是酒令歌,一种是情歌,以情歌为主。贵州壮族的酒歌也好,情歌也好,都是五言或七言一句,使用固定的曲调。押韵方式特别,用壮语演唱出来,歌声曼妙,余音绕梁。
新郎寨子未婚的青年男子们是有意而来的,占主动地位。一看火候已到,便展开歌喉,唱起了开场歌:
丕故韶
“丕故韶”是贵州壮族婚嫁的习俗之一。“丕”即“去”,“故韶”即“做伴”,即“陪伴新娘”的意思。每当寨子里有姑娘出嫁,寨子上那些未婚的姑娘们要集中起来,一起“丕故韶”。但因为姑娘们在新郎家的婚宴中有一个“对歌索钱”的活动,故也被外人称为“讨银钱”。其实她们“丕故韶”的主要目的,就是与新郎寨子上未婚的小伙子们对歌,相互认识,培养感情。
精美的鞋垫,可当作定情礼物
讨棉花
“讨棉花”是从江秀塘的南马、塘洞等村寨的姑娘到刚边等寨访亲交友的一种方式。据当地壮族的民间传说,南马、塘洞等村寨的壮族是从刚边迁去的,故姑娘们每年要来刚边“讨棉花”,就是来“探老家”之意,其实也是利用年节时间来交朋友。
到场的未婚青年男子虽然多,但一般只是由三四人主唱,其他人和声。主唱的几人累了,其他人也可以轮换上阵。小伙子们开场之后,就进入了对歌的主题。他们接着唱道:
唱完了前面两首序曲之后,小伙子们便端起酒来,对姑娘们唱敬酒歌:
吃乡食
“吃乡食”是贵州壮族过壮年时村寨间的一种互访活动,有亲戚关系的村寨,在壮年初三以后,会邀请另一个寨子的男女老少一起到本寨做客,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之后这个寨子的人也会被邀请到他们的寨子做客,大家饮酒对歌,欢度本民族的节日。青年男女则利用这个机会结交认识,寻找意中人。
从江县秀塘壮族女盛装
芦笙舞
姑娘们本来就是利用“丕故韶”的机会,有心来结交朋友的,其中当然也不乏能喝善唱者,她们也不推辞,把酒接过来后唱道:
唱完歌,姑娘们把酒喝干,把酒斟上。接着又端起酒碗,对小伙子们唱道:
小伙子们把酒喝干后唱道:
姑娘们答道:
小伙子们试探唱道:
迎宾舞
芒筒舞
姑娘们则大方地应答:
小伙子们则想知道姑娘们的真实态度,开口唱道:
姑娘们当中,不乏有意和小伙子们结交者,她们便用歌声表明自己的态度:
小伙子们一听有戏,忙介绍自己的情况和处境:
姑娘们则进一步暗示小伙子们:
小伙子们担心姑娘们已订有“娃娃亲”等,心情惆怅地唱道:
姑娘们见小伙子们胆怯,便鼓励道:
看到姑娘们如此开朗、大方,小伙子们也不甘落后,他们唱道:
姑娘们意犹未尽,向小伙子们发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呼唤,定下了约会的时间、地点(当地场期为农历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赶集时双方约会):
“歌匣子”打开了,双方便你来我往,以歌谈哲理,谈人生,更多的是谈双方的兴趣、爱好。姑娘、小伙子们经过一夜的对歌趣谈,第二天早饭后,双方要分别了,按壮家的习俗,分别要唱辞别歌。对于未婚的青年男女们来说,辞别歌不再是集体对唱,而是有自己选择的对象。如果某对男女青年虽然唱了一夜的歌,但双方还没有擦出爱的火花,只是一般朋友,则男方会对女方委婉地唱道:
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歌节
女方这次虽然没有遇到一见钟情的人,但还是希望继续关注、交往下去,她会安慰男方:
在女方的歌声中,留下了些许的希冀。男方会挽留唱道:
对于男方的依依不舍,女方则惋惜地答道:
见女方执意要走,男方又询问唱道:
分别在即,因为在这次“丕故韶”中没有寻觅到意中人,女方难免有些情绪低落,但此时也敞开心扉,表露心迹:
如果某对男女经过一夜的座谈、对歌,双方已有情意,暗结情愫,则男方会对女方唱道:
女方则会嘱咐男方注意饮食,不要酗酒,保持身体健康,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歌作答:
与广西的壮族不同,贵州壮族男女青年的对歌以室内为主,野外的“飞歌”多局限于熟知的人或自娱自乐。而广西壮族的对歌以户外为主,特别是春节后至春耕前的一段时间,三五成群的户外对歌随处可见,而“三月三”的歌会,场面盛大而隆重,早已名声在外了。是贵州的壮族把户外对歌移入室内?还是广西的壮族把室内对歌移出户外?是广西壮族变革了?还是贵州壮族改变了其原始风貌?这些差别我们姑且不表,留给他人探索。但山歌作为壮族青年男女的主要交往方式则是相同的,它就像月老的红线,使多少有情人终成眷属。
壮族男女青年虽然可以通过“坐姑娘”和集体串寨“打老庚”等社交活动,由弹琵琶对歌、趣谈而结识,经过感情交流进而互换信物,私订终身。但因受传统婚俗的影响,男方还是要请媒人告诉双方父母,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按传统婚俗成婚。我们可以把这种不管是自由恋爱也好,还是媒妁之言也好,最后经过正式婚礼结成夫妻的,称为正常的婚姻。除正常的婚姻形式外,壮族还存在一种“不正常”或“被逼”的婚姻形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私订终身,经请媒人提亲后,遭到女方家长拒绝,但男女双方情深意切,非结连理不可,男方家长也不反对,则男方于某夜杀一只鸭,请女方及其一两个女伴到男方家吃宵夜,形似聚会,其实双方已完婚,到第二天女方家长及邻里才知道。第二种情况是男女双方均有意,但双方父母都反对,则男方会在某一天请女方到男方亲戚家吃宵夜,住上两三天,表示完婚。俗话说“生米煮成熟饭”,到如此地步,家长们要打要骂都晚了,只能认可。之后,男青年会带上礼物,送女青年回家,并向女方父母提亲。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女方父母都会同意这门婚事。如女方已许配他人,或受到舅家的干扰,则按当地的习俗处理,双方共同协商,考虑赔偿事宜。这是壮族男女青年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反抗包办婚姻的婚姻形式。过去贵州壮族地区也曾有过“抢婚”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消失了。总之,在壮族各种婚姻形式中,有一点是形成共识的:在婚前,双方都要洁身自好,非婚怀孕、婚前怀孕及私生子在社会中会受谴责和歧视。
近年来父母包办婚姻相对减少,自由恋爱已成为缔结婚姻的主要途径。只是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及传媒、娱乐方式多样性的影响,青年男女“出口成歌”的能力大为下降,真正的“歌婚”已不多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