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九万大山
壮族迁来贵州的推手是什么?
根据贵州壮族民间的迁移传说,广西壮族迁来贵州,是因为他们的原始居住地遭受战乱,民不聊生,不得已而外迁。其实,九万大山广袤的胸怀、丰富的物产、迷人的景色,才是吸引他们目光的亮点!是他们迁来贵州的重要推手!九万大山是他们的梦幻天堂!
壮乡梯田
贵州的壮族绝大多数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边缘山地,即黔桂交界的九万大山地区。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前,这个地区人烟稀少,大多数村寨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的编户齐民之中,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自给自足,逍遥自在。九万大山就像一座大舞台,壮、侗、苗、水、瑶等民族,在此频繁迁徙,演绎着一部部民族迁徙史。至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民族、各个姓氏,基本上都有自己祖先的迁徙传说,有凄苦悲凉的,也有美丽动人的,以叙事歌的形式演唱,生动而完整。
原始族群的迁徙,以追逐食物、水源、维持族群生存为第一要素。因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游猎民族选择山林而栖,农耕民族寻求沃土良田,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选择都有自己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而一些游耕的族群,处于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向原始的农耕经济过渡阶段,在原始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仍以采集和狩猎互为补充。他们虽然也有定居农耕的愿望,但当土地无法承受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压力时,他们中的部分人必然会选择新的处女地,在新的地理环境中复制着自己业已掌握的生存方式,甚至包括村寨、山头、水井等在自己原居住地已确定的名称,也在新的处女地中被重新命名、使用。
壮乡瀑布
宋元之际,广西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壮族,亦农亦猎,处于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型之中,属于较为典型的山地耕猎型生计方式。他们的狩猎技术源远流长,狩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比农业技术先进、著名。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交州夷名曰俚子,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焦铜为镝,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说:“毒箭有三种,岭南夷俚用焦铜作箭矢。”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药箭,化外诸蛮所用,弩虽小弱,而以毒药濡箭锋,中者立死,药以毒蛇草为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记载:“溪峒弩箭皆有药,惟南丹为最酷,南丹地产毒虺,其种不一,人乃合集酝酿以成药,以之傅矢,藏之竹筒,矢镞皆重缩。是矢也,度必中而后发,苟中血缕必死,唯其土人自有解药。”弓箭属冷兵器,靠弓、弦的张力把箭射出,因为制作材料及人力的限制,比起热兵器来说,射出的箭不是很远,杀伤力也不是很大。但矢镞有毒,中矢的禽兽因毒发而快速死亡,可适当防止禽兽反扑伤人并缩短狩猎时间。因此,毒药的使用,既弥补了弓弩射程及杀伤力的不足,又提升了战斗力。而解药的研制与应用,既可以解去所猎获禽兽身上中的毒,也可以在不小心误伤自己时,解毒救命。可以说,他们的弓弩狩猎技术已臻完备。唯有工于狩猎,方能提升武器的技术含量,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而相比之下,他们的农业耕作技术则较为原始、落后。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记载他们的农耕方式是:“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即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籽耘,一任于天。”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六也记载他们畲山耕作的方法:“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供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则反是。”从这些记载来看,当地壮族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刀耕火种。亦农亦猎的双重身份,在湿热多雨、植被良好、生物多样性的南方山地,很容易立足安身。尤其是九万大山物产丰富,使采集、狩猎的成功率很高,食物很容易获得,因此他们就不那么倚重农业技术。同时,九万大山山高坡陡,在此开垦梯田,前期投入较大,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林溥《古州杂记》记载当地的农田“依山而成,不能以丈量计亩。苗民置产唯计田几丘,收禾若干把,或计收禾若干斤,以登券据。”这些梯田当地俗称为“腰带田”、“脚盆田”、“斗笠田”,既形容田地形状的多样,也说明了田地的狭小。这些梯田,层层叠叠,依山而上,田与田的梯层高差都在1米以上,最高的达到4米,梯田皆如水沟,沿山盘绕,宽的地方约3米,窄的地方不足0.33米,长的梯田可盘绕几坡几岭,短的仅3米多,故当地有“栽秧不下田”之说。修田就像劈山开路,凭人力在坡地上挖出一块平地来,投入的物力、财力、时间很多,许多人家一年甚至几年都不一定开成一块梯田。这样的稻作农业,有些连牛耕都用不上,基本上是原始的锄耕农业。据后人的调查统计,461亩稻田,竟达7750多丘。直至今日,当地丈量田亩时,仍以“卡”或“挑”来计算面积。因此,相对于采集和狩猎来说,农业生产投入的人力和时间要多得多。
九万大山
九万大山地域包括当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黄平、台江、剑河、丹寨、雷山、榕江、从江、黎平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独山、三都水族自治县共11个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水、罗城、环江3个自治县,是云贵高原向两广丘陵的过渡地带,一般指融江与龙江之间的所有山地。九万大山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在1000米以下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为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海拔在1500米以上是高山针阔混交林。九万大山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天不寒冷,夏季炎热,山地资源丰富,林木茂密,生物资源多样,尤以杉木、药材著名,多珍禽异兽。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有若干与恐龙同时代的动植物,如尾斑瘰螈、桫椤、广西冷杉等,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
壮乡梯田
卡和挑
在汉制重量计量单位未传入贵州民族地区之前,“卡”是都柳江、清水江中下游苗、侗、壮、水等族人民的重量计量单位,专用于水稻收获的计量。一般由拇指、食指、中指合握的禾穗称为一“卡”,十“卡”称为一“把”,两“把”为一“挑”。因各人手掌大小不一,故每“卡”的重量也不一样,一般为2~2.5公斤,一“把”为20~25公斤,每“挑”则在40-50公斤之间。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这一带的水田多为冬泡田、冷水田,过去以种植糯禾为主。而糯禾的收割方式是,用摘禾刀一禾一禾地剪下,一手持摘禾刀,一手持禾,当持禾之手握不下时,即捆扎好放在田埂上,便为一“卡”,满十“卡”则捆成一“把”,凑成一“挑”后,即用扦担挑回家,搭在禾晾上风干,再收回粮仓。由于这些地区的稻田多为“腰带田”,无法丈量,只能确定某块田能收获几“卡”、几“把”或几“挑”,人们也就习惯地以粮食产量来衡量稻田面积,如“这块田有几挑”、“他家有多少挑田”等。
香菇棚
地广人稀的九万大山,为原始的采集、游猎族群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生存空间。丰富的水源,又为灌溉农业提供了前提条件。贵州的壮族从广西迁入,主要也是来自环江和南丹,“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从九万大山的边缘地带向中心区域的迁徙。他们进入贵州后,以从江为中心,定居在黎平、从江、荔波、独山一线,他们所建立的村寨一般都在距离省界百余里的范围内。
九万大山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此外还有旱稻、小麦、玉米、高粱、荞麦、薯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除原生的水稻外,其他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多数是明末清初、甚至是民国以后才引种的。据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社会调查,长期以来,除非遇到虫灾和冰雹(这是当地主要的灾情),九万大山地区的老百姓并不缺粮,各民族间也没有缺粮的传说,相反,却有“吃鼓藏”等大宴宾朋的节日活动。在壮族各姓的迁徙歌中,虽然历数祖先迁徙之磨难,但最终大家还是在九万大山的深处扎下了根,这实在是九万大山具有广阔的胸怀、地肥水美林丰之故。
九万大山森林资源丰富,明朝以来一直是我国杉木的主产区之一。区内的月亮山、太阳山等是天然林集中连片、保存完好的地区。主要树种有杉、松、栎、青,竹子次之。其他山区物产,有油桐、油茶、五倍子、黄丝麻、芒芯、白藤、棕片、茶叶等。药材、香料种类多,数量大,有桔梗、厚朴、续断、黄连、金银花、淮山药、杜仲、茯苓、麦冬、香草、木姜子、猴结等。土特产有香猪、香菇、笋干等。香菇产于月亮山东南麓的壮、苗杂居地区,肉厚色鲜香纯,尤以冬菇香味最美。明万历《贵州通志》卷十五记载,黎平府的特产有“土锦、侗布、茯苓、枫香蜡、观音柳、紫檀木、烟竹、实竹、野狗”。《黎平府志》对壮族地区的物产也不乏溢美之词:“香菌即香菇,蔬中上品,产下江永从。土人于深山中伐楮树卧地,俟木将腐,用香菇浸水洒之,越十数日菌即出,其味芳美,比他省产者尤妙,惟冬菇肉厚味最佳,春菇肉薄味略逊。”“斑竹生山中,不甚高大,二三月出笋,味最佳。”“茯苓生深山大松下,盖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槎不复上生者,变为茯苓,外皮黑而细皱,内白而坚,有大如拳者,有大如斗者,总以似鸟兽形者为佳。”“何首乌久服延年。”“厚朴散实结。”“五倍子文蛤也。”“茶西山美……出茶颇佳,汉人收买,定于雨前摘取芽焙之,宛然旗枪也。”“木耳产下江永从。凡木皆生木耳,下江永从土人于深山中伐楮树卧地,雨久则生,他木所生宜防有毒,楮树则无毒矣。”“冬干笋出府属西山竹林,每年八九月笋出时采之,熏干至冬发卖,亦商贩所竞尚者也。”壮族居住地区丰富的土特产品,历来为外商所重视,而当地老百姓对于笋干、香菇的加工和生产技术,也不断探索、提升,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培育香菇、木耳的技术。而土特产香菇、香猪、香羊、香鸡、香鸭,则被誉为贵州壮族地区的“五香”,为当地各民族所喜好。
直至现代,九万大山的山地物产产量依然不菲,如1983年从江县宰便区供销合作社收购的各类特产为:黄丝麻8240公斤,芒芯25580公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35000公斤),棕片8060公斤,五倍子4110公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6245公斤),木姜子37150公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59090公斤),桔梗3435公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30765公斤),续断3015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35000公斤),香菇3990公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5370公斤),木耳85公斤,烟辣子1590公斤,晒烟315公斤,牛皮942张,杂皮2783张,金银花300公斤(据统计记载最高年收购量达550公斤),蜂蜜215公斤。1986年3月笔者在秀塘壮族乡调查,据统计1985年全乡收购五倍子54.8担(一担为50公斤),棕片104.2担,笋干27担,板栗17.5担,此外还有香菇和其他土特产。这些山地物产都不是人工培植的,而是野生的。经过近600年的开垦、采伐,九万大山仍有如此丰厚的产出,壮族进入贵州初期当地的物产可想而知。九万大山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贵州壮族的生存和繁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壮乡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