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迁居贵州的壮族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迁居贵州的壮族

准备出工的壮家妇女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贵州省的行政区划没有新的变化。除从江县外,贵州壮族的人口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历史上一些壮族人口较多的县份,壮族人口减少了。如荔波县,从明代以来,一直到清末,都是壮族人口较多的县,史籍记载也比较详细。“仡僮苗在荔波县,男子善耕作,妇人工纺织,短衣短裙,仅以遮膝。亲死不棺,反唱歌,镶木板殓而停之。及葬,子女哭必出血,守坟三月而还。”“僮人,荔波有之,服食同徭人。”“荔波县有苗六种:一曰水苗,二曰佯苗,三曰伶苗,四曰侗苗,五曰徭人,六曰僮人,俱错居境内十六里中。”而汉民很少或没有。王士性《广志绎》记载:“荔波无一民。”即认为荔波境内没有汉族。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此前进入贵州的汉族,多数分布在交通沿线和屯军、屯田地点,偏僻边远的地区汉族人口较少或没有。清中期以后,移入贵州的汉族逐渐增多,但在荔波县,汉族也还是少数。荔波“境内共五百九十四村寨,苗户一万八千一百零五户,汉民一千五百零三户。又城箱(厢)内外汉民七百六十五户,共计汉民二千二百六十八户,皆住山坡,不居苗寨”。汉族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到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荔波县的壮族仅有28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荔波县有壮族97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荔波县有壮族796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荔波县有壮族1253人,占荔波县总人口的0.86%。2008年底据荔波县公安部门统计,荔波县有壮族1356人,主要分布在玉屏镇、佳荣镇、洞塘乡、翁昂乡和立化镇。从江县虽然是全省壮族人口最多的县,但较之民国时期,人口也有所下降。《从江县志概况》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永从县和下江县合并为从江县,民族有汉族约占8%,瑶族约占7%,仗(壮)族约占15%,苗族约占33%,侗族约占37%。”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认定民族成分时,都以民族自愿为原则,一些过去称为“僮”的人们共同体,自报为布依族或侗族,或者苗族。只有少数村寨,因与广西的壮族还有亲缘关系,所以报为壮族,使贵州壮族的人口减少。

耙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广西壮族迁入贵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批的广西青年来到贵州从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壮族。从军队复员转业后,有许多人留在贵州。贵州各地党政机关、公检法部门中的壮族同志,以及贵阳市以西、以北部分县市的壮族同胞,大多数属于这一部分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多已退居二线。因为姻亲的关系,他们的子女,有的报为壮族,有的报为其他民族。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又有大批的广西壮族青年进入贵州的武警部队,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从部队转业到贵州各机关、部门工作,或复员后留在贵阳等地务工,安家落户。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进入贵阳等地,成家立业。另外因文化交流的需要,一些教练员、运动员等作为特殊人才引进贵州,充实了贵州的体育队伍。第三个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深入,贵州蕴含的无限商机,吸引了广西的有识之士进入贵州,人数之多,已超过前两个时期,而且这一现象仍在继续,这也是近几年来贵州壮族人口迅速递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插秧

据资料统计,贵州壮族的人口,1949年全省有10054人;1950年有12618人;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省壮族有13857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壮族有14978人;1974年统计,全省有壮族19676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壮族有27687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有壮族52065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有壮族52577人。

从宋元之际壮族进入贵州以来,直到清末民初,迁入贵州的壮族基本上都分布在两省边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广西的沦陷,部分壮族进入都匀、贵阳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军以及干部配备等使贵州壮族的居住格局发生改变,并向西、向北分布。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省除习水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外,其余各县市均有壮族居住。而其中绝大多数县市的壮族迁来的时间不长。

现今贵州壮族的分布特点,呈现两大趋势,即农村壮族的分布仍沿袭祖辈的居住习惯,多聚族(民族)而居,聚姓(家族)而居。而城市壮族的分布特点,就是一个“散”字。由于壮族没有特殊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绝大多数人又掌握汉语,使他们很容易融入所居社区之中。

从抗日战争以后直至今日,贵州壮族的迁移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迁入贵州的壮族,由过去的邻近贵州的广西各县市迁入,扩大到整个广西各县市,即来源更为广泛。二是迁入的壮族群体,文化程度较高,不论是从学校毕业分配工作,还是参军后转业参加工作,或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三是迁入的壮族群体更年轻化,以青壮年为主。四是迁入的人员成分更为复杂,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各类人员都有。五是以个体的、零星的迁移为主,家族式的、村寨式的迁移已鲜见。

壮族芦笙小后生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