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血浓于水”的壮年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血浓于水”的壮年

过年,是孩提时代最为期盼的节日,穿新衣,挂红蛋,放鞭炮,品佳肴……它是一个孩童憧憬的愿望、一般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实现的日子。

祭鼓

走亲

壮年是贵州从江地区部分壮族的重要节日,壮语的过年叫“更将”(“更”意为“吃”,“将”即“年”,直译为“吃年”),也叫“将也益”(“也益”即贵州壮族的自称,汉意为“壮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其氛围既隆重又严肃。过壮年的时间为农历的冬月(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不管是月大(30天)还是月小(29天),这一天壮语叫做“崴宜久”(“崴”即“过”,“宜久”即“二九”,汉意为“过二九”),相当于“除夕”。从这一天至腊月初十,都是过壮年的时间。此前的一段时间,各家各户都在准备过年的食物。

贵州壮族过壮年的主要过程:

农历十一月二十七、二十八,作过年的准备。家家户户清洗炊具,打扫房屋、庭院,擦拭家具、农具等,并在农具上贴红纸,意为“封存”。村寨、家庭清洁规整,迎接八方贵客。

“崴宜久”早上,各家宰杀年猪,下午男人们自觉到习俗规定的地方割茅草、大芭蕉草来维修社王堂。临近黄昏时分,全寨抬一头猪到社王堂前宰杀,祭祀社王。每户要派一人穿本民族黑色服装,带一小酒坛、饭盒到社王堂参加祭祀仪式。

当日傍晚,以自然寨为单位,家家户户把在社王堂分得的酒、肉、饭及家里准备好的一把香禾、数条干鱼、香纸、鸡蛋、三把牛草、烂草鞋以及一把捆成十二节的稻草火把(已点燃)集中在一起祭祀,由师公祈请社王接纳钱财、禧寿、福禄入户,保佑一年十二个月都能顺利平安。祭祀结束后,小孩们就开始敲锣打鼓,吹牛号角,挨家挨户喊着:“钱财、福禄、禧寿到,快快接纳!”来到哪家门口,那家户主立马到楼脚烧香迎接。一直巡遍整个寨子,过年的热闹气氛开始形成。

祭祀

长桌宴

新年一大早,妇女们争先恐后到井边“汲新水”。她们认为这是仙家送来的水,可以治病祛邪。同时,谁起得越早,就预示着新年越勤快,做事越顺利,运气更好。

初一是祭祖的日子,以房族为单位进行,从最近有老人过世的那家开始,由今及古,统一由一个师公念经,全族男女老少跟着师公走遍每一家进行祭祖仪式。祭祖完毕,各家都把年饭摆上桌。之后,众人便挨家挨户地到寨中各家“尝年饭”,一家吃一点菜,喝一点酒,一定要每家都走到。如果家里有客人来一同过年,也要邀请他一起到各家“尝年饭”。如果客人实在不愿去,那也不勉强。不过,熟悉和了解壮家这种习俗的亲朋好友,一般都不会在初一造访拜年,都选择在初三以后才来,因为他们是客人,主人家要敬酒,挨家挨户喝酒一般都要醉的。同时因为主人还未祭寨门、土地神,外人也不得入寨。

初二,亲、堂兄弟聚集吃团圆饭,家族大小有数家至十数家不等,全部相邀到家族中有辈分最高老人的那一家,各兄弟必须自己带饭菜。各户(人)所带的饭菜,没有式样和数量的规定,都是随意,但必须保证带来的菜每一桌都分有一份。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大家都竞相多带,以显富有。席间男女分桌,按辈分及长幼入席,正上为尊。年轻的要给老人们敬酒。

煨酒、腌鱼、腌肉、糯米饭

初三,仍以自然寨为单位,祭祀寨子的土地神,即“故兹”,“故”即“做”(“敬”),“兹”即土地公(土地神)。由村寨中的能工巧匠用竹木制作成大刀、长矛、火炮、枷锁等“武器”,象征性对土地神进行武装。然后,每家携带酒饭、香纸、酸汤(由酒糟、瘦肉、干鱼及韭菜煮过酿成),对土地神进行祭祀。只有祭祀土地公了,才可以出远门。据说壮家的土地公能够保佑寨子上的人能抵御盗匪、豺狼虎豹、瘟疫、病虫害等。因此,平时寨里的年轻人如果要出远门,在出门前,他们必须先祭祀土地公,祈求土地公护佑,否则就不顺利。如果谁家的小孩身体不好,在过年期间就按生辰八字推算,“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如小孩“缺金”,就得拜寄给大岩石;小孩“缺木”,就得拜寄给大杉树;小孩“缺水”,就得拜寄给井水、泉水;小孩“缺土”,就得拜寄给大山。小孩按需要拜寄后,必须在过年期间的初一、初二或初十对所拜寄的石、木、水、山等进行祭祀,否则可能一年到头身体都不那么安康,没有大病也会小病不断。对拜寄物的祭祀仪式要到这个小孩成家立业后才结束,反映了壮家对自然、对生命的尊崇。

宾主共聚饮酒

从“崴宜久”祭社到年初三祭土地公“故兹”以前,忌晒东西、舂米、推磨等。忌外人进寨(包括出嫁妇女,祭社前回娘家的除外)和本村人出寨。这几天内只是家人团聚用餐,不请客不送礼。洗脸洗脚水不许往外倒。多数人家日夜灯火常明,香火不断。

初四以后,各村寨之间的亲朋好友们相互邀请,往来做客。

……

我们知道,节日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热情、欢快的特点,无形中使它具有潜移默化的非凡功力,是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当中,最容易受到感染和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节日文化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稳定性是指节日礼仪不易改变,尤其是节日的时间性,不管是以农历还是阳历标记,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变异性,主要是节日文化内容的变更或淡化、活动方式的改变等。传统节日时间改变的现象比较鲜见,偶尔有,其中必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据当地壮族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由于广西遭受天灾人祸,一些壮族百姓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不惜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迁入贵州并定居下来。祖公们从广西迁来贵州谋生以后,遵照广西老祖公的吩咐,每逢春节和七月半(中元节)两大节日,分居两地的骨肉兄弟都要在老家团聚一堂。后来因为人口繁多,每逢大节,两地亲人来往团聚就很难进行。于是,在贵州的祖公们就商议每年两大节日要提前一个月过节,以便于分隔两地的亲人互相走访团聚。壮族民间还有一首歌流传下来,汉意是:兄弟分居各一方,千朝万代莫遗忘。过年十四(指六月十四中元节)应走亲,骨肉恩情永久长。因此,贵州壮族以十二月初一为岁首,五月初二过端午,以六月十四为中元节,即把节日的时间提前,就是为了返回广西过节。

送亲戚的猪腿

祭祀

贵州壮族提前过节真的是为了返回广西过节吗?

贵州壮族提前过节的村寨,都与广西毗邻,从这些地方返回到他们的祖先居住地,必须步行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因此,迁徙地的子民为了传袭母体文化、纪念祖辈而作出了提前过节的决定,这是情有可原的。在他们刚迁入贵州、人口较少的早期,如此变通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久之便相沿成俗。这是人类习俗形成的必由之路,从偶然到必然,从游离到固定。据说,在过去,只要是过壮族年节的村寨、姓氏,均不过汉族的节日。后来节日文化有所浸染,过汉族春节的村寨,逐渐地就不过壮年了,这也仅是近百年的事。因此,贵州壮族的民间节日传说,便又多了几分可信程度。

贵州壮族节日时间变更,是不是受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百越族系的民族中曾有以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为岁首的记载。明朝郭子章《黔记·仲家》记载布依族“以十一月为岁首”。清朝康熙《贵州通志·蛮僚》也记载定番州(今惠水)布依族“以十月望日为岁首”。就年节而言,布依族在明末清初多数地区以“十一月为岁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平塘(布依族)还是在十一月终过小年,这是以十二月为岁首的继续……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改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称大年。”如今荔波和独山部分布依族中,有的以十一月为岁首,有的以十二月初一为年节。

祭土地神

在贵州高原,以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为岁首的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如史载仡佬族曾以十月为岁首,“红仡佬,男子衣服多类土人,妇女以幅布围腰,旁无襞积,谓之桶裙,以羊毛缀线为之。起花,染红,色甚佳,不以传人。以十月为岁首”。

祭祖

贵州的苗族也曾以十月为岁首。明代郭子章《黔记·诸夷》记载贵州部分苗族过苗年的时间是“(东苗、西苗)以十月望日为岁首”。乾隆年间《镇远府志·风俗》记载:“(苗)以十月为岁首。”有的以十一月为岁首,“(独山九名九姓苗)以十一月朔为节”。

迁入贵州的壮族,与苗族、布依族等长期杂居在一起,习俗上相互浸染是有可能的。史料上也有记载,如“仡僮苗在荔波县,男子善耕作,妇人工纺织,短衣短裙,仅以遮膝。亲死不棺,反唱歌,镶木板殓而停之。及葬,子女哭必出血,守坟三月而还”。“僮苗住久迁、鹅甫、三洞、巴容、瑶庆五里,俗与仲相似。”“僮苗系由广西迁来者,亦蓄发挽髻,耕种为主,性情淳朴,风俗甚陋。”

从江壮族过壮年和过六月半节,可能是沿袭古越人习俗,也可能是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由于文献及口传资料的缺陷,我们还难下结论。但不管是沿袭古风,抑或是在潜移默化中变迁,都是次要的。贵州壮族节日传说中的人文改革,这样的文化观念变更在其他少数民族中是少有的。它真实反映了贵州壮族与广西壮族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他们间的民族感情,在节日的欢乐中不断得到了升华。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