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越人”的后裔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越人”的后裔

壮族是贵州18个世居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和贵州壮族的民间传说,贵州的壮族大都是从广西迁来的。贵州省的壮族主要分布在从江、黎平、荔波、独山、兴义、都匀等县(市)以及贵阳市的云岩区、南明区等地。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贵州壮族有52577人。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岭南地区。壮族由古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是:越(百越)→西瓯(骆越)→乌浒→俚(僚)→僮→壮。

“越人”,古书上称为“越”、“粤”或“百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居住在中国的南方。在先秦时期,“越”既是对东南地区越国的专称,也是对南方百越族群的泛称。古书上“粤”与“越”可以通用,“粤”即是“越”,如《周礼·冬官考工记》就记有:“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这里的“粤”指的即是“越人”。“越人”因为支系众多,故又被称为“百越”。《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唐初颜师古在《汉书·地理志》注中引用臣瓒的解释:“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即在今天中国的行政区域范围内,西起云南、广西,含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东至浙江、江苏、上海,都有越人居住。越人的生活习俗与华夏族群迥然不同,《荀子·儒效》便记载:“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即认为族群的生活习俗的不一,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的积累而形成,各有特点。就是同一族群,因为居住地理环境的细微差异,各支系间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性、民间信仰等也不一而足,这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壮族人口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壮族有6611455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有8386140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有13383086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有15489630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有16178811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壮族有16926381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最多。

贵州省的壮族主要分布在从江、黎平、荔波、独山、兴义、都匀等县(市)以及贵阳市的云岩区、南明区等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壮族有52577人。

鬋发文身

“鬋发文身”即“剪发文身”,是“越人”的主要习俗之一。《汉书·地理志》记载:“粤地……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淮南子·原道训》也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麟虫。”高诱注释说:“被,翦也。文身,刻画其体,纳默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百越族群为什么要“鬋发文身”呢?这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古代南方气候炎热,草木繁茂,水源富足,鸟兽虫蛇甚多。人们通过采集与狩猎获取生活资料,必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在生产力及对自然物认识较低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想当然地文身断发,在身上文着龙蛇等猛兽的图案,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受其害,这是生存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最初反映。但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角度来探讨,“鬋发文身”应该是百越族群原始图腾崇拜的孑遗。

之后,随着对百越族群认识的深化,史书上对“越人”的称呼更加明确、具体,或者缀加方位词以示区别,并记录他们的主要特征和风物特产。如《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鬋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鲗之酱、鲛盾、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这里所记载的“沤深”、“越沤”、“瓯”等指的即是“越人”。王念孙注解说:瓯即瓯骆,九菌即九真。宋代罗泌撰写的《路史》综合前人的文献资料,对“越人”的记载更加详细,指出了哪些支系属于百越:“百濮、芊蛮,或窜或怀,世不绝也。有濮氏、高氏,越徇芊姓,是为南越、越裳、骆越、瓯越、瓯隑、瓯人、且瓯、供人、海阳、目深、扶摧、禽人、苍吾、蛮扬、扬越、桂国、西瓯、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仆句、北带、区吴,所谓百越也。”其实百越的支系、名称远不止这些。

壮族村寨

百越族群的显著习俗特征是“鸡卜”。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十记载:“南人以鸡卜,其法以小雄鸡未孳尾者,执其两足,焚香祷所占而扑杀之。取腿骨洗净,以麻线束两骨之中,以竹梃插所束之处,俾两腿骨相背于竹梃之端,执梃而祷,左骨为侬,侬者,我也。右骨为人,人者,所占之事也。乃视两骨之侧,所有细窍。以细竹梃长寸余者,遍插之,或斜,或直,或正,或偏,各随其斜直正偏,而定吉凶。其法有一十八变,大抵直而正或附骨者多吉。曲而斜或远骨者多凶。亦有用鸡卵卜者,焚香祷祝,书墨于卵,记其四维而煮之。熟乃横截,视当墨之处,辨其白之厚薄而定侬、人吉凶焉。”《柳宗元集》卷二八也记载:“越人信祥而易杀,傲化而偭仁,病且忧,则聚巫师,用鸡卜。始则杀小牲。不可,则杀中牲。又不可,则杀大牲。而又不可,则诀亲戚饬死事,曰神不置我矣。因不食,蔽面死。以故户易耗,田易荒,而畜字不孳。”从文中可以看出,百越族群信巫对社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至牲畜不繁,田地荒芜。百越族群“鸡卜”之俗,至今在壮侗语族各民族中仍常见,所使用的工具、占卜的方法、占卜的目的和禳解所用的禽畜与上述记载大同小异。

壮乡风光

汉代对“越人”的称呼有“东瓯”、“东越”、“闽越”、“西瓯”、“骆越”等。司马迁的《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记载:“以南越桂林监闻汉兵破番禺,谕瓯骆兵四十余万降侯。”文中首次提到了“瓯骆”。稍后在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提到了“西瓯”:“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这也是“西瓯”的名称见于史籍之始。在该书中有关“西瓯”、“骆越”的记载也比较多,并多指两广之地。“西瓯”应该是先为族群之名而后专指一定的地理范围。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的《舆地志》记载:“贵州(今广西贵港市),故西瓯骆越之地……仍有瓯骆之名。”《百越先贤志自序》记载:“译吁宋旧壤,湘漓而南,故西瓯也。”《郡国志》记载:“郁林,西越也。”《寰宇记》记载:“郁林……即古西瓯居。”晋人郭璞注释《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贵州(今广西贵港市)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又说党州(今广西玉林市境)“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潘州(今广东高州市),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西瓯”分布地区相当于汉代的苍梧郡和郁林郡的大部分地区,即今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浔江)一带。“骆越”分布地区相当于汉代的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5个郡和部分郁林郡,即今广西邕江和左、右江流域至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因此,古时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越人”,有时被称为“骆越”,有时又被称为“西瓯”,有时称为“瓯越”,有时则“西瓯”、“骆越”并称。史书记载虽然不一样,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西瓯”、“骆越”与“瓯骆”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称为“西瓯”,是与闽浙一带的“东瓯”相比较而言,是为了区别于“东瓯”,指明其居住地所在,特在称谓前面加上“西”的方位词。

东汉时期,“西瓯”、“骆越”又被称为“乌浒”。《异物志》记载:“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无亲戚,重宝货,卖子以接衣食,若有宾客,易子而烹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灵帝建宁三年(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授冠带,开置七县。”《太平御览》引《南州异物志》记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以鼻饮水,口中进噉如故。”《南方异物志》认为:“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即地名沿袭族名而得。宋《舆地纪胜》卷一零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地望仍为岭南两广之地。

“鼻饮”是“乌浒”、“俚”、“僚”的显著习俗特征。最早记载百越族群鼻饮的是《汉书·贾捐之传》,书中记载:“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本不足郡县置也。”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说:“交趾之人,重不乃羹……羹中有嘴,银杓,可受一升。即揖让,多自主人先举,即满斟一杓,纳嘴入鼻,仰首徐倾之,饮尽传杓,如酒巡行之。”宋代以后,关于“鼻饮”的记载便多了起来,也更为详细。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钦州条记载:“俚人不解言语,交肱椎髻,食用手搏,水从鼻饮。”朱辅的《溪蛮丛笑》里说:“仡佬饮不以口而以鼻,自取其便,名曰鼻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专记“鼻饮杯”:“南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邕州人亦如此。记之,以发览者一胡卢也。”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对“鼻饮”的解释最为详细:“邕州溪峒及钦州邨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鲊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止可饮水。谓饮酒者,非也。谓以手掬水吸饮,亦非也。史称越人相习以鼻饮,得非此乎。”周去非不仅介绍了“鼻饮”的方法,还解释了“鼻饮者”在吸水入鼻时不被呛的原因以及“鼻饮”的功用。

隋唐时,“乌浒”又被称为“俚”、“僚”或“俚僚”。《南齐书·州郡上》记载:“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僚偎杂,皆楼居山险,不肯宾服。”《南史·兰钦传》记载:“(兰钦)经广州,因破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太平御览》卷七八五引万震的《南州异物志》说:“广州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郡县,依山险,不用城。”“俚”、“僚”主要分布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广东省西南部和北部。

从江刚边高麻村

唐咸通三年(862年),唐朝把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并在岭南西道设容、邕、桂三管经略使,统辖除了今天全州、灌阳、资源等县以外的大部分广西地区。唐朝又设置西原州,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因而这一带的部族便被称为“西原蛮”,有侬、黄、韦、周等姓。《新唐书·西原蛮》卷二二二记载:“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其隶也。其地西接南诏。天宝初,黄氏强,与韦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韦氏、周氏耻不肯附,黄氏攻之,逐于海滨。至德初,首领黄乾曜、真崇郁与陆州、武阳、朱兰洞蛮皆叛,推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僭号中越王,廖殿为桂南王,莫淳为柘南王,相支为南越王,梁奉为镇南王,罗诚为戎成王,莫浔为南海王,合众二十万,绵地数千里,署置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庐舍,掠士女,更四岁不能平。”由此可见,“西原蛮”是一个势力相当强大的部族,他们称王称霸,私设官吏,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

壮乡春色

宋代以后,壮族的称呼开始出现,被称为“僮人”、“俍人”、“土人”、“蛮”等(过去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加以歧视,他们在自己的著述中对少数民族的称呼都加“犭”旁。现在出版的一些史籍为了保持原书概貌,一般都不作改动。本文在引用史料时,根据所引著述将犭旁改为亻旁)。《宋史·李曾伯列传》记载:“淳祐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朱辅《溪蛮丛笑》也记载:“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沅其故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不巾不屦,语言服食,率异乎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庆远南丹溪峒之民呼为僮。”至清代,“僮”的称呼遍及广西各地,已成为一个民族的专称,即壮民族的自称。

从历史文献资料入手,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诸学科理论对“越”(粤)、“骆越”、“西瓯”、“乌浒”、“俚”、“僮”的考察证明,他们历史源流清晰,一脉相承,是岭南的原住民族,是壮族的祖先,这已为学界和壮族同胞自身所认同和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帮助下,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根据共同语言和生活习俗等特征,广西、云南、广东等地自称为“布壮”、“布土”、“布侬”、“布傣”、“布斑”、“布陇”、“布诺”、“布衣”、“布民”、“布越”、“布僚”、“布雅依”、“布曼”等的人们共同体,自愿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是多音多义字,字面含义难以一目了然,又容易读错音,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各地壮族同意把“僮族”改为“壮族”。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更改僮族及僮族自治地方名称问题给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批复》,将“僮”字改为“壮”字。这一字的改动,字面健康、向上,简明易懂,完全符合各地壮族人民的心愿,得到了壮族人民的拥护,增强了壮族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团结。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