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下楼梯”的寓意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下楼梯”的寓意

外人或许不知,对贵州的壮家而言,“下楼梯”并不只是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那么简单,即不仅表示“从楼上下来”的意思。在壮乡,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中老年妇女们看到一个令人喜爱的姑娘,就会情不自禁地用壮话问这个姑娘:你这个姑娘长得实在漂亮,“下楼梯”了没有?未婚的姑娘听到这样的问话,一定会羞红了脸跑开,因为她们问的话太让人心跳了。赞美姑娘是真的,但她们并不是对姑娘“下楼梯”感兴趣,而是关心姑娘出嫁了没有。因为贵州壮族把新娘出嫁叫“楼吕”,“楼”即“下”,“吕”即“梯子”,直译为“下楼梯”。而新娘出嫁踏进夫家大门也就被称为“很吕”,“很”即“上”,直译“上楼梯”。

壮族民居

“下楼梯”是壮家姑娘出阁时需要举行的仪式,来接亲的姑娘到大门前报告娶亲的队伍即将来到后,新娘的父母即敬过祖先,由本房族的一位堂姐或堂妹将出嫁的姑娘背下楼梯,交给娶亲的队伍。新娘到夫家进门时还有一个习俗,即新娘要提一桶米(新郎家事先准备好的)上新郎家的梯子,如果是头婚,就隔一级而上梯子,如系寡妇再嫁或离婚后再婚,则必须隔二级而上。所幸的是,壮家房屋的第一层并不算高,一般在2米左右,进屋的梯子由一根大杉木一剖为二,呈半月形,梯子中间用宽约0.2米的木板卯接而成,各级间的高度差也不是很大,隔一级、二级而上也不是太难的事情,而且也仅限跨上梯子的第一步。为何要如此难为新娘呢?老百姓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许是让围观的人们容易辨认新媳妇的身份吧。只是这个习俗实在是让寡妇或再婚的人寒心啊,未进家门便领教了个“下马威”!大家可以试一下,提一桶米隔一级上梯子尚勉强可为,隔二级可就不怎么好走了。好在有些地方,如从江的宰便地区,人们把一块木板搭到梯子的第三级上,让新媳妇从木板上走过即可,这可能是一种人性化的改革吧。同时新娘应以左脚先上楼梯,也以左脚先进门,表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主人,如果以右脚先进家门,人们就会嘲笑她不懂规矩。

依山而建的壮族民居

为什么把姑娘出嫁称为“下楼梯”呢?这与贵州壮族的建筑习俗有关。

贵州壮族的村寨,多修建在半山腰或坡脚河边,因而在这些地区流传着“平地侗、壮山腰、苗瑶住山巅”的说法。壮族村寨一般分布在海拔300~1000米之间。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一来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二来日常生活、农事活动也比较方便。人们耕种的田地便在村寨的周边,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可自流,燃料容易从村寨背后的坡上获取,减轻了一定的劳动强度。壮家的房屋以干栏式木制建筑为主,盖瓦或杉树皮。房屋开始修建时多呈正方形,之后随着家庭人口的不断增多而在房屋的两头立柱增修新房,使房屋横向发展。即使兄弟分家,如果条件许可,也要在原屋基的左右,按照老房子的高度和宽度建房,很有点像火车加车厢,一长排房子便是一个大家庭或大家族。在这一长排的房屋里,屋与屋之间是相通的,虽然建有房门,但既不上门闩也不加锁,仅作为装饰和挡风之用。这种建房形式,全家人或家族居住在一起,人多势众,据说在旧社会可防土匪,其实是壮族传统的大家庭生活习惯的反映。由于房屋首尾相连,甚至一个村寨也仅是几排、十几排房子,每遇火灾往往一村一寨、一家一族都化为灰烬,故特别需要防火。因此贵州壮族产生一个民俗活动,即秋后的“退火殃”,利用民俗祭祀活动宣传安全用火常识,这是因居住形式而衍生(或受其他民族浸染)的一种民俗文化。

木质建造记忆签

贵州壮族的干栏式房屋,外观上看,好似有上下两层,两节柱,屋内其实有三层。下层一般分为碓房、磨房、牛栏、猪圈、鸡舍、鸭舍、厕所,以及堆放犁、耙等大型农具;中层是生活区,有正厅、火塘、神龛、卧室等;上层一般在屋檐之上,四周比较低矮,只有中间略高,主要放置粮食、杂物和匠人的工具等。进出的梯子架在房屋的左(右)侧,梯子上头连接阳台处有一道门,其作用如同院门。进门后便是一个走廊,也称阳台,走廊面朝东或东南,以便采光和晒东西。壮家房屋的阳台(当地称为廊檐)较宽,一般有2~2.5米,长度不限,摆有长凳子或竹木椅。在阳台的一角一般都摆放有织布机或弹棉机、纺纱机等。农闲的时候,壮家妇女们按不同的辈分、年龄,带着针线布料,集中到某一家的廊檐下,边做女活边交流技艺心得和思想感情。平时也可以在走廊上纳凉、织布、待客。阳台的正中才是房屋的大门。正对大门的是主人家的神龛祖位,称正屋,正屋的左或右边是灶塘。老人们的卧室多在神龛后面或灶塘内的里屋,年轻人的卧房则在房屋两侧的厢房或偏厦。

禾晾

“禾晾”系贵州壮族晾晒糯禾的设备,壮语叫“廊”。“禾晾”一般竖立在进寨路边的小溪旁、坡地边、田边,距寨子、房屋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火患。“禾晾”有两种式样,一种形如亭阁,四方形,亭顶盖“人”字形杉树皮,四周亭柱均装横木,禾把即晾晒于横木上,晾干后收入禾仓。另一种“禾晾”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即在地面上栽立两根粗大的杉木柱,高约6米,两根柱子的底部和顶部由两根穿枋榫卯连接,防止散架。在两根穿枋的中间平行搭架着10余根圆木,禾把就挂在这些圆木上。这种“禾晾”有的在顶部还搭盖有“人”字形的遮雨棚。由于各家种植的糯禾较多,每户的“禾晾”都有1~3个不等。

贵州壮族的建筑形式基本上类同于当地侗族、苗族的建筑,而与邻近桂北一带的壮族房屋有区别。桂北的壮族兄弟成家后多分开另住,房屋的地址也自由选定,由小儿子居住老屋、继承财产及抚养双亲。而贵州的壮族则以大家庭居住为主,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住房拥挤,便在原屋基或左或右增修房子。贵州壮族家庭的分解,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情况是原屋基左右已无位置增修房屋,家长便同意在原屋基的前后或附近适当的地方另起房子。立新房的原则首先要考虑的是,只要地形许可,应与原屋基越接近越好,要方便大家来往;其次应考虑今后的发展空间,两头还可以增修房屋。新起房屋的经费、材料、人力等,由全家共同负担,房屋修好后再分家,财产分配由家长决定,兄弟间很少出现争夺财产的现象,姑娘们要外嫁,自然没有财产继承权。兄弟分到新屋居住后,如子孙繁衍,人口增多,便在此屋基的左右修房子,时间一长,便出现一个家族两个家庭,两排房子。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亡后,兄弟要分家,便出现一个家族几个家庭,也可能是一排房子,也可能是几排房子。壮族进入贵州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尽管家庭的繁衍很缓慢,如平正的孖点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便开始有人居住,直到1959年还不到20户。但家庭在不断分解后,出现一村一寨便是同宗同姓一个大家族的局面。总之,父母在世,大家庭居住的格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壮族民居

从外观上看,贵州壮族的房屋普遍呈梯形屋面“干栏”式建筑,房屋主体为三列两间,两头加偏厦是其特点之一。除住房外,壮族还建有谷仓、“禾晾”以及望楼等附属建筑。谷仓一般建在住房附近,用木柱架空,以独木梯登仓,独木梯平时就放在谷仓下。除门口外,谷仓的前后左右上下板壁镶嵌紧密,仓顶盖“人”字形杉树皮,防鼠防潮。在刚边一带,有的人家还修有望楼,与主屋相连,作为休息、眺望等用。

此外,壮族各村寨均有风水树,有的村寨四周还筑有石围墙,栽插荆棘栏护,设有寨门供人进出。

禾晾架

由此可见,“下楼梯”一词的多重寓意,反映了贵州壮族干栏式楼居年代的久远和人们对干栏式建筑的喜爱。

干栏式建筑曾经是南方稻作民族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其起源应该是多头的。明嘉靖《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州壮族“所居屋用竹为阁或板木为之,人安其上,畜在其下……”今天,我们不能断定壮族是进入贵州后才采用的这种建筑样式,还是广西壮族的房屋建筑样式在干栏式的基础上有所变革。但是,贵州壮族把妇女人生中的大事——出嫁,称为“下楼梯”,进新郎家叫“上楼梯”,这应该是把干栏式建筑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是居住文化在语言文化中的沉淀和反映。若干年后,人们或许不再修建干栏式房屋,或许干栏式房屋只能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但只要壮语还没有消失,“下楼梯”一词的寓意还将存在。如果你是一位年轻貌美未婚的姑娘,到了壮乡,想学“下楼梯”这句壮话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不分场合轻易地就说出来。否则,热情好客的壮家小伙子便以为你想出嫁了,会把你娶走的!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