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山歌好比春江水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是一个善于以歌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民族,壮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主要题材有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谣、谚语等,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但内容则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从江、荔波等地壮族的民间神话有《盘古开天地》、《刚射太阳》、《龙拓公》等,传说故事有《文之歌》、《龙妮与汉庞》、壮语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吕蒙正中状元》等。贵州壮族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在于,一般都是以叙事诗的格律,编成五言、七言一句,以说唱咏诵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由于长期的浸染、熏陶,在壮乡,人们几乎都能出口成歌,演唱不同风格的调子,且以善歌为荣,编、唱民歌高手则被誉为“歌师”、“歌首”,受人尊敬。组织歌队进行赛歌是壮族的传统习俗,有“出门三步起歌声”之说。

芦笙舞

贵州壮族的山歌,从格律来说,大致可分为“欢”和“比”两大类。“欢”一般是诵、唱结合,以咏诵作开头,叫做“俳”;接着演唱叙事长诗,叫做“板”,是“欢”的主体部分;最后唱一首四句或八句三首连环的“勒脚歌”为收尾。“比”出口成歌,有五言、七言四句,或以四句为基础,我们姑且称之为“一二三四”句,接着唱“五六一二”句和“七八三四”句,构成八句三首连环唱,是平时经常演唱的格式。“欢”和“比”的旋律,都是脚韵腰韵连环押扣,按本地语音声调有高低升降声律,歌唱和咏诵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颇有引人入胜的美感。

从韵律来说,壮族民歌的韵律非常独特,与汉语诗词有较大的区别。壮语的山歌,除长叙歌(叙事歌)之外,其余的歌词,每一首都有八句,每一句为五个字或七个字,多了或少了都与曲调不符,无法演唱。不管五言句或七言句,其韵律形式是:第一句的脚(最末一字)与第二句的腰(中间一字,可以提前)押韵;第二句的脚与第三句的脚互押;第三句的脚再与第四句的腰押韵,四句或长句都是如此连环押扣。

这里举一首《卖布鞋,愁食宿》的壮族民间山歌,翻译成汉语供参考。这首歌的背景是:从前从江县境内的壮族妇女不会做布鞋,“二百四”的壮家人穿的布鞋都是由广西环江邻近村寨的姑娘们做的。她们做了鞋,挑到“二百四”来卖,天黑了她们发愁无处食宿,这时候“二百四”的几位少女对她们唱这首歌,并迎接她们到自己家里食宿。

姑娘们首先演唱:

这四句我们可以称之为歌母,即前文所说的“一二三四”句,是这首歌的骨架。其中“笠”与“堤”要押韵,“舟”、“有”、“愁”要押韵,即“脚押腰”,“脚押脚”,“脚押腰”。

姑娘们接着演唱:

前两句我们称之为这首歌的第一歌子,即前文所说的“五六”句。第一歌子演唱完了以后,要接唱歌母的第一句和第二句。

姑娘们再演唱:

前面两句即这首歌的第二歌子,即前文所说的“七八”句。第二歌子演唱完了以后,要接唱歌母的最后两句。所以有人说一首完整的壮族山歌是八句,即歌母与歌子,就是这样来的。如果重复计算,则一首完整的歌应该是三段十二句。

芦笙舞

由五言或七言八句(或称十二句)结合为三段连环演唱的形式,在壮族地区很普遍,这种八句三段连环演唱也叫“勒脚歌”,或叫“三炒歌”。如此严谨的韵律,固定的字数,非一般人所能编构,故而歌师就是宝贝,是财富,只有社会经验丰富、悟性高、记忆好、思维敏捷、综合能力强的人经过短暂的构思后,才能编得出寓意深刻的诗歌来。因为在对歌场上,大家没有时间允许你翻书引籍,埋头思考。这就是壮族民歌与其他民族诗歌不同的独特之处。

从山歌的内容来分,壮族的山歌有情歌、琵琶歌、长叙歌(即叙事歌)、酒令歌、拦门歌、单身汉歌、相会歌、讨银钱歌、挖苦歌、孝歌、古歌、苦歌、赞歌(赞家庭、寨子、社庙、太平盛世、地方、楼梯、房屋等)、盘问歌、勉慰歌、婚姻歌、迎送歌、风趣歌、节令歌、老人歌、儿歌、时事歌、伤心歌(姑娘们恳求父母不要包办婚姻、过早撵她们出嫁,不要重男轻女等。唱者倒还坚强,听者无不伤心流泪)、梁山伯祝英台念诵歌等等。年轻姑娘们唱的主要是情歌、苦歌、盘歌、婚姻歌、迎送歌、风趣歌、节令歌等,而老年人们唱的则以勉慰歌、老人歌、孝歌为主。

从山歌的曲调来分,则有酒歌调(多为四人齐唱)、高腔调(一般用于唱山歌,老人唱)、平腔调(两人唱,也叫小歌调,为青年男女“行歌坐月”的小唱)、弹唱调(为琵琶、牛腿琴和二胡伴奏的调子)。一般演唱的曲调以平腔调、小歌调、弹唱调为主,尤以小歌调为青年男女“行歌坐月”的主旋律。一些姑娘不仅出口成歌,还能以琵琶(三弦)、牛腿琴、二胡等伴奏。壮族地区没有其他的娱乐设施,姑娘们在空闲的时候,时常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自弹自唱,以丰富生活的单调,并把山歌当成交友谈心、抒发情怀的最佳方式,一曲山歌便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了解。

从壮歌的唱法上看,有独唱(即二人对唱)、大合唱(有高低音混合大合唱,人数在10人乃至20人以上)、琵琶伴奏坐夜歌、木叶伴唱山歌、锣鼓伴奏唱孝歌等。也可以分为“合唱歌曲”、“重唱歌曲”和“独唱歌曲”三种。

壮族合唱歌曲中以复调音乐最多,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节奏缓急有序,各声部协调优美,根据演唱时声调的高低,旋律曲调的变化,合唱歌曲可分为“低腔调歌”、“平腔调歌”、“多样歌”等。“低腔调歌”多是在男女社交场合,用琵琶和牛腿琴伴奏,以纤细小嗓和假嗓低声演唱,其旋律轻柔悠长,有如在广阔宁静的水面缓缓滑行。“平腔调歌”多在婚丧节庆、迎亲送友等礼俗中,以自然嗓音唱,分同声部与多声部两种合唱形式。一般都在一个乐段旋律结构的基础上配以多首歌词,反复演唱。每一乐段的开头皆由歌首起声,众人随之合唱同一旋律,或以低音延续衬和,尾声皆行拖腔。“多样歌”因演唱时每一乐段的曲调都有变化而得名,其演唱形式与多声部平腔调相似,它是壮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结晶和难得的宝藏。其曲调多达十几种,有的曲调还吸收了广西彩调戏的音乐,用“呀哈海”为衬腔进行演唱,但由于“多样歌”不易全面掌握,所以许多地区都不能演唱,唯有刚边壮族乡宰别寨等极少数村寨的妇女能较全面演唱“多样歌”,其歌唱主题多是感叹妇女苦命、人生多艰的。

加榜乡壮族

重唱歌曲以酒歌调为最多,演唱时由一人主唱、一人配唱,同另外两人对歌。演唱形式与平声部平腔调合唱相同,歌声平稳柔美,委婉抒情。

壮族芦笙比赛

独唱歌曲是壮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间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苍劲古朴、雄浑有力的古调歌,有小嗓轻唱、流畅抒情的弹唱调,亦有热情奔放、敞开歌喉高声大唱的山歌调。

壮族民间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铜锣、钹、皮鼓等。琵琶只有尺许,以铜丝或钢丝做成四弦。曲牌有伴奏曲和弹奏曲,弹奏曲节奏鲜明,旋律跳跃,清脆悦耳,几把琵琶一起合奏时配以细腻的装饰音和衬音,犹如潺潺流淌之溪流。牛腿琴用钢丝制两弦,内置传音柱,拉动之时声音纤细。打击乐器多用于年节敲打游戏。

壮族戏剧,仍在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宰别寨流传,并组建有宰别彩调戏班,编排传统剧目进行演出。宰别彩调戏由广西桂林传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彩调剧目有“杀猪行”、“双捞虾”、“祝英台”、“豆火”、“拾月花”等30多个调头。伴奏乐器有二弦、鼓、锣等。在表演上“生”、“旦”、“净”、“丑”等角色各有各的身段、步法、手法和道具。此外,他们传承有师公戏,戴假面具,边跳边舞,表现宗教内容。

由此可见,壮族的山歌就像春江水,婉约清丽,绵绵不息,不愧是壮族人民流芳百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