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寓教于乐的“骂客”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寓教于乐的“骂客”

村头拦路迎宾

贵州的壮族在壮年初三以后,以寨为单位组织男女老少组成赛歌队到另外一个寨子进行对歌和饮酒等。出发前,提出比赛一方的“赛歌队”(由男女青年组成)收拾打扮,穿着新衣,男子头缠黑头帕,插雉鸡毛,在本寨社庙前集合祈祷,由歌师领唱几首敬请社王及本寨已故著名歌师保佑本寨歌队赛歌胜利的“出征歌”后,率队出发。到了对手寨边,先放三枪,敲锣打鼓,对手寨就知道赛歌队来了。对手寨男女老少马上集合,也放三枪,敲锣打鼓到寨门迎接。主人寨里的歌队唱歌盘问客队,客队在寨门外列队以歌回答。双方对唱“拦门歌”后,迎客队入寨。在正式的赛歌前,主人寨在寨中的开阔地烧几堆篝火,摆好板凳,主人寨先在赛歌场中敲锣打鼓唱“闹场歌”,客队入场后,亦站着先唱几首“扫阵歌”,双方才开始坐下正式赛歌。两队互相问古、拆字、猜谜,给对手设置一道道难题,如若答不出则要向对方认输,并请对方原谅和唱出答案。但由于两寨都有歌师在旁边参谋,给歌队进行提示或教唱,因此往往势均力敌,一直唱得难解难分,分不出输赢。客队离开时唱“分别歌”,主队也以歌送别,客队则继续到别的寨子去赛歌。这也是青年男女们大展歌喉、表露才华、留下美好印象的大好机会。壮族民间也称为“年歌赛”。

村头拦路迎宾

贵州壮族新年期间的“年歌赛”,一般会有一个特别的节目——“骂客”。大家一定好奇,逢年过节热热闹闹的,既然邀请人家来做客,为什么还要“骂客”呢?

在贵州壮族过壮年的地方,初三到初九,壮家寨与寨之间相互邀请亲朋好友,相互往来做客。被邀请方举寨出门做客前,首先以山歌向本寨的寨门神和社王祈求,意思是说:我们都出门走亲访友去了,你们一要护佑好我们村寨各方面的安全,二要护佑我们出门安康、赛歌载誉归来。接着就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向邀请方的寨子前进。来客快到寨边时,便鸣放铁炮、火枪,敲锣打鼓,向主人通报。主人闻声后,也鸣放铁炮、火枪,敲锣打鼓,到寨边拦寨门。待客人走到寨门时,主方拦住客人,不让进寨,还对客人进行不堪入耳的责问、谩骂。如过年期间你们为什么出门讨饭?你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到处都有路,你们为什么偏偏要走这条?你们要进寨,谁家是你们的亲戚?面对着“阻拦”和“谩骂”,客方只能忍气吞声,装聋作哑。对主人提出的那些非常难堪的问题,客人只能发挥聪明才智答话,尽量不要露出破绽,使主人尽快满意,迎进寨来。如果客人回答与古理古规及民间典故有出入,或主人意犹未尽,就越发咄咄逼人地盘问。倘若客方不懂规矩,赌气返回,则要被村寨邻里间耻笑好几代人。其实,主人早已杀了牛、猪、鸡、鸭等,摆好了宴席,客人过关进寨后,分男女老少对坐,共度佳节。

待双方酒足饭饱后,主客就开始对歌。主人首先以歌向客人道歉:寨子小,房屋窄,人笨拙,地方穷,招待不周,对不住嘉宾,请贵客原谅。客人则以歌作答,夸赞主人说:你们寨子大,房屋宽,人心好,男帅女倩,人聪明,能工巧匠强人多,今天应你们邀请,得到你们的盛情款待,我们多谢了。接着双方唱盘古歌,围绕人丁、粮食、房屋、水酒等主题,以提问形式,一问一答。然后按性别、年龄和辈分关系的不同,还可以唱情歌、友谊歌、祝寿歌等。天蒙蒙亮了,就唱分别歌、挽留歌,情意绵绵,难舍难分。对歌时,唱者兴趣盎然,听者欢呼喝彩,一直唱到天亮。大家又一起共进丰盛的早餐。饭后,客方准备返回了,主方又送客方出寨门,唱欢送歌,双方依依惜别。分别后双方都有些许失落感,深感意犹未尽,青年男女更甚。

贵州壮族过壮年期间的“骂客”习俗,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厚实的文化底蕴。贵州壮族村寨一般是以一姓或夹杂少数几姓组成,多数情况下一个寨子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女孩子嫁在村内的很少。由于婚姻的纽带作用,贵州壮族社区的村寨,几乎村村挂亲,寨寨有戚,亲上加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以这么说,在过壮年期间,壮族村寨来的客人,绝大多数都是亲朋好友,是“忘年交”。之所以要“谩骂刁难”,其用意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理顺双方的亲缘关系,通过年节的对话来强化、传承这层关系,这在寨头的“拦门对歌”中已充分展示。主人邀请了什么客人,与自己是什么关系,客人要到什么地方做客,如何称呼对方等相关问题,双方事前都已心知肚明,心中有数。不然,也不会随便邀请,没有什么亲缘关系的也不会举寨做客。二是培养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从“拦门对歌”到通宵达旦的对唱盘问,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技巧是难以应对的。即使是简单的、有感而发的男女情歌对唱,也要胸中有料。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壮族是从哪里迁来的,是谁在此最先立寨,以及人类、物产、饮食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在对歌中涉及。对歌者也好,观众也好,大家都接受了一次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四是考验各人的心理承受底线,“骂客”是假,教育是真。如骂你“为何过年去讨饭”,其实是一种警示,让你反省自己,在新的一年中该如何作为。通过“骂客”,双方的亲缘关系和社会知识水平,都在这一“骂”中得到了充实和升华。

芦笙舞

对于“骂客”的由来,贵州壮族有句俗语说道:“米闹米利歪,米拜米熟苗。”翻译成汉语,意思是:“不相互对骂,棉花、禾苗不丰收。”人们的“对骂”是不是能使棉花、禾苗丰收,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还不能证明这一点。但“骂客”使村寨间的友谊得到增强确实是真的。这是不是“骂是疼,打是爱”的最佳诠释?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