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长长的新娘路
所属图书:《山歌壮锦:壮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长长的新娘路

人们或许会问,什么叫“新娘路”?壮家的“新娘路”有多长?是按实际的里程计算,还是按地面的直线距离计算?抑或是以花费的时间计算?是“田赛”还是“径赛”?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贵州壮家姑娘结婚时的年龄和过程说起。

先说说提亲。

壮族的男青年在公开的社交场合,经过对歌看中某个女青年,或男青年的父母在走亲访友时看中某个女青年,均可以请媒人提亲。这是正常的婚配程序,尽管他们已经认识,提亲等于是把这层薄薄的纸捅破。如果某个男青年到了结婚的年龄,但自己没有意中人,他的父母心目中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由他父母出面请媒人帮忙物色。不论哪种情况,一般都是由父母出面请媒人。媒人也不固定,但都是与男方家庭或女方家庭关系较好的人,并且要为人诚实,人缘较好,有子有女。提亲的过程比较简单,一般由男方家买几斤红糖(要双数),两斤猪肉,由媒人送到女方家,说明来意。女方家一般很少当面拒绝,把礼物收下即可。

婚宴对歌·新娘家人唱讨糖歌,新郎家人发喜糖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两个月),媒人再来拜访,探听口风。女方家如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择吉日定亲。如女方家不同意,便按照媒人上次送来礼物,如数如样购买退回。也有不等到媒人再来拜访而在提亲后几天或十几天内,如数购买礼物退回的,表示自己无意这门亲事。总之,提亲仅仅是表达一种信息或意向,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提亲失败并不影响双方的关系。只有一种提亲例外,即姑表亲,因涉及舅权制,女方如拒绝则会引起一些纠纷。

提亲后需经过定亲,男女双方才算确定关系。

婚宴对歌·新娘家人唱讨雀歌,新郎家人发腌好的雀肉

婚宴上的猪头

不论任何一种婚姻形式,经过媒人提亲、女方父母赞成、其舅家也不反对的,男方便择吉日举行定亲仪式,即双方正式订婚。订婚这一天,男方家邀请三五个能说会唱的中老年男子,多为歌师或寨老,带香猪一头,煨酒一坛,十几斤糯米到女方家。如果没有香猪,则可带一只羊,增加一坛煨酒,但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出现。宴席间,男方家来的人先唱“结情歌”,即“定亲歌”,他们多以物寓情,如藤树为何相缠、山水如何相依等,转弯抹角,表达自己的心意。当然也有直抒来意、开门见山的。对歌时,双方各以二人领唱,其他人合唱。如女方来参加定亲仪式的房族亲戚较多,也可以分批与来客对歌,但对歌者必须是长辈,或与来客同辈但在村寨或房族中有威望的人,一般人只能旁听,妇女也不例外。某方对歌失败受罚饮酒时,双方必共呼“醉啊”!“醉啊”!待歌酣酒足饭饱方才罢休。定亲时,男方要送银项圈给女方作定亲礼物,其数量视男方家境而定,一至二三个不等,同时送1.2元钱(或以其为基数的两倍、三倍……)给女方父母,表示报答女方父母对姑娘的养育之恩。姑娘则把自己穿过的内衣送给男方为证。双方交换生辰八字,各请师公推算看看是否相克。定亲仪式一般一个晚上便结束。寨上各户因当晚已备腌鱼、腌肉、煨酒、糯米饭等到主人家来合聚相陪,故第二天不用请客。不像广西的壮族,定亲仪式要进行三天,不仅房族兄弟要招待宴请客人,村寨中与主人关系较好的邻居,也要招待客人们一番。

男女双方举行定亲仪式以后,即对外宣告这个姑娘已名花有主,别人不要再来提亲。而此后直至出嫁,女方一般不登男方家门,也不参加“行歌坐月”等社交活动。如果双方八字不符或相克,可由双方父母及寨老、舅舅来解除婚约,双方可不计较“赔偿钱”。如双方八字相符,但男方放弃女方,另求他欢,则女方可以不退还彩礼及赔偿损失。如属女方反悔,则必须退还男方的彩礼钱并赔偿男方的损失。“赔偿费”由双方商定,但如果男方想逼女方就范,则“赔偿费”数额较大。可见,壮族姑娘一旦定亲,就像被套上了枷锁一样,要安分地准备做小媳妇,没有反抗的余地。从定亲的职责上看,妇女们的社会地位与男人们是不对等的,男人仅损失一点彩礼便可另觅意中人,而女人如另有意中人,不仅要退还彩礼,还得承担一定数量的“赔偿费”,这实在是不公平的。此外,所谓生辰八字相克也是贵州壮族婚姻缔结上的一只拦路虎。

推猪头

“推猪头”是壮家婚宴时的一种对歌形式,即在一个大盘里盛着猪身上各部位都有一点的肉,由主方唱歌递给客方,表示敬意。而客方故意找碴儿,说此猪缺耳少舌,或说缺肝少心的,是怪猪,我们不要,你们留着养,把盘给推回去。双方便你来我往,像拉锯似的,以唱歌的形式据理力争,努力说服对方。歌词非常有趣、滑稽,往往引得全场的听众都捧腹大笑,欢呼喝彩。

婚期一般都是在定亲当年的秋后。但如果是“娃娃亲”或定亲时姑娘年龄过小,则一般等姑娘满十五六岁后才结婚。

结婚当天,男方选一个未婚姑娘,手持雨伞,带1.2元钱(或2.4元,3.6元,必须是1.2元的倍数)走在娶亲队伍的前头,相隔一段距离。她进女方家大门前要大喊一声:“灶上有没有锅?有锅请端下来。”意思是通知新娘家里的人,你家姑娘该梳妆打扮出嫁,不要再操持家务了。然后进门,把钱交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知道娶亲的队伍快要到了,便着手准备姑娘出嫁事宜,敬供祖宗。男方来接亲时,把自家亲戚们送的腌鱼、腌肉、糯米饭等挑到女方家,挑数越多说明男方家族大,亲戚多,家底殷实,为人大方。女方把男方送来的食品分送给自己的亲戚,再把自己亲戚送来的腌鱼、腌肉、糯米饭等礼物回送给男方家,且挑数一定要多于男方家,即男方家送来一挑,女方家要回送两挑,男方家送来两挑,女方要回送三挑。但除了这些食品外,女方家并没有其他陪嫁的礼物或嫁妆。男方家到女方家接人,距离远的便住一晚,距离不远,待女方家准备好后便出门,其间不设宴席招待,姑娘出嫁简单朴实。

婚宴对歌·推猪头

新媳妇进门,事先要算好时辰,一般多在黄昏后。若时辰尚早,新娘及娶亲队伍便推迟出门时间或在路上磨蹭。贵州壮家多为干栏式房屋建筑,新娘到夫家梯子前,要脱掉外衣,提起男方家事先放在梯子跟前的一桶米,把新郎定亲时送的几个定亲银项圈放在米上,新娘把米桶提进门,放在大门背后。此时,夫家一位近亲姊妹早已等在大门背后,备好腌鱼,用剪刀剪一片鱼给新娘吃,再剪一片给伴娘吃,之后进门者每人均有一片,但已无亲疏之分。新郎与其父母以及其他至亲家人,在新娘进门前须避出屋外,待新娘进门后方随人流进来,意为尊重新媳妇入门,当家做主。

贵州壮族结婚不需大摆宴席,来参加婚礼的亲朋也不必交钱送礼,而寨上各户由家长带些腌鱼、腌肉、一壶煨酒、一篮糯米饭来聚会庆贺即可。

新娘新郎婚礼当晚并不同房,新娘与伴娘同睡新房内,新郎则招待迎送客人。第二天一早“载媒”后,新娘及伴娘即回娘家。也有住三天三夜后回家的。

不落夫家

“不落夫家”是中国壮、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又称“坐家”,多与婚前社交自由和盛行早婚等习俗并存,是从妻居婚向从夫居婚转变的残余。目前“不落夫家”习俗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时间上缩短了,一般为一至两年。贵州壮族称“不落夫家”为“走新娘路”或“走媳妇路”,即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后,当天或第三天便返回娘家,不在夫家居住。以后逢农忙、节日或夫家有婚丧等红白事,由夫家派小姑或请人携带礼物接新娘到夫家,居住数日,再由夫家送回娘家。妻子留住夫家时,夫家以客人相待,只进行象征性劳动。妻子在娘家居住的时间,通常为一两年至七八年不等,也有长达十余年的。住娘家期间,可以继续参加男女社交活动。待条件成熟,如新娘怀孕了,或是婚后多年不孕而年龄已经大了,或是虽然早婚但新娘已达到当地习惯的同居年龄等等,新娘才到夫家居住。

贵州壮族定亲、结婚过程都很简朴,不讲究礼钱,不办嫁妆。男方除备一张新床及新被子、新蚊帐外,如家境条件好则再置一架缝纫机,一个衣柜,家境差则罢。尽管壮家居住在林区,但对唾手可得的家具并不看重。这是否因为存在“还娘头”(好像一种交换,一种赔偿)而约定俗成,还是当地千百年来落后的经济所决定?抑或是妇女社会地位不高所致?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发掘,去探索。但这种简朴的婚礼形式倒是值得赞赏和提倡的。

婚礼过后,漫漫的“新娘路”便开始了!

贵州壮族历史上有“走新娘路”习俗,即从姑娘出嫁办喜事的那一天起,只是在社会上宣布说某某已是某某家的媳妇了,她并没有与新郎同床共枕。在婚后半年至三五年内,只有逢年过节或农忙季节,夫家派弟妹或其他人去请,新娘方来。她来时必约好友一二人做伴同来,在夫家同宿同劳动,一般两三天就返回,这便是“走新娘路”,民族学上称之为“不落夫家”。如果系早婚,则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后始落夫家。成年姑娘结婚,也要一年半载才落夫家。过早到夫家居住,要被世人讥笑。时间长了,新娘到夫家的次数会增多,也不再请女友陪伴。当新娘把自己穿过的衣服放在新床上时,意思为可以同房。怀上孩子后便常住夫家,操持家务,从事生产劳动。因此,壮族妇女婚嫁虽早,但到生孩子时,从事实上看,既符合当地妇女的生育年龄,一般也达到了国家法律规定的适婚年龄。

在“不落夫家”的这一段时间里,对新娘来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在娘家,她作为一个已经出嫁了的人,就像一个外人,承担的义务相对要少,父母也不能随便打骂她,毕竟她已经是别人家的人了。在夫家,她则被当作客人看待,尚未被当成家庭中的正式成员,有请才来,且来去匆匆。夫家上自爷爷奶奶父母、下至兄弟姐妹都必须尊重她,不能指使或命令她。总体来说,在“走新娘路”期间,新娘一般是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自己的娘家,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男方家。

木甑子

壮家姑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婚比较早,一般十五六岁就成婚了。但“走新娘路”的女性一般都在16岁以上,也有个别不到16岁的。为什么姑娘不满16岁结婚可以不“走新娘路”呢?这是因为壮族民间认为,新娘年龄太小,虽然结婚了,但尚不谙世事,到男方家后还不能掌控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举止,承担相应的劳务,“走新娘路”也有名无实,不提也罢。逢年过节夫家虽然去请,但多数当“小客人”看待,并没有其他的要求,久之习惯成自然,待她成年后直接到夫家居住即可,旁人也没有异议。

壮家“走新娘路”有一些程序和规矩,不能乱套,大致经过“认亲”、“踩田”、“上甑子”、“提禾上炕篮”等过程。

“认亲”是婚后新娘第一次来夫家,时间在办喜事之后的40天左右。由夫家选择吉日,请房族亲戚二至三人(路远的可去两男一女,距离近的二女即可),到女方家去请新娘来夫家,名义叫做“认亲”,即全家团圆互相认识。因为壮家娶亲的当天,在新娘进门的时候,家中的亲人都要回避,没有拜堂之礼,新娘没有认识家人的机会。新娘进门后,一般都躲在新房内不出来,故有些家人不认识新娘,而新娘除在“载媒”时见过新郎一面之外,对家庭中的其他亲人,也都不认识。新娘来“认亲”时,也邀约自己的两名伴娘同来,陪自己在夫家住上五至七天,每晚同床共寝。

“踩田”是婚后新娘第二次到夫家,是在距“认亲”之后50天左右。由夫家择好吉日,派人去请新媳妇来“踩田”。因为壮家多在秋后至壮年前后办婚事,经过三四个月了,这一次请新娘来“踩田”,一般都在农忙季节,也可能是春耕时的挖田,也可能是插秧。由于系春耕大忙季节,按照当地壮家的习俗,这次要有5名女性随同新娘前来干活,但她们仅挖半天的田,或插半天的秧之后,便可以对外宣布说新媳妇已经到夫家“踩田”了。她们和新娘一起在夫家住上三五天,期间仍由两名伴娘夜夜陪着新娘,共枕同眠。

“上甑子”是婚后新娘第三次到夫家,时间大约在距“踩田”之后的两个月内。由夫家择定吉日,派人去请媳妇来“上甑子”。到时夫家请来师公,宰杀三禽即一鸡双鸭,敬供各方神仙、祖宗后,由新娘将泡好的糯米,用漏勺舀进甑子里,舀好之后,用双手托着甑子,放在火塘上铁锅中的气盆上(相当于甑架,聚气隔水)。这一次亦有两名女性随新娘来,住上三五晚上,陪同新娘食宿。

“提禾上炕篮”是婚后新娘第四次到夫家,时间上距“上甑子”两个月左右。夫家择吉日,派人去请新娘来“提禾上炕篮”。所谓“炕篮”,就是壮家在火塘上面挂着的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形大炕篮,直径约1.5米,深约0.5米,篮眼约0.1米,专门用来炕干糯谷。“提禾上炕篮”与“上甑子”的习俗大致相同,仅使用的祭物有差异。“提禾上炕篮”用一头小香猪,两只鸡。师公宰小香猪、杀鸡敬供各路神灵、祖宗后,请新娘到火塘边,提起禾把放到炕篮中。这次随媳妇来的是三男两女,仅住两个晚上,仍由两位女性与往常一样与新娘同宿。

以上“走新娘路”的程序和仪式,每个成年新娘(当地认为在16岁以上)都必须经历。此后,遇到农忙季节和逢年过节,或夫家有什么红白喜事,新娘也需要由夫家派人来请,方去夫家干活或过节,但规矩已不如前面那么严格,也不一定必须由人陪着。当然在一定时期内,新娘也不能久住夫家,否则要被姊妹们嘲笑。

贵州壮族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男女双方成亲后,在夫妻的正室里必须铺上两张床,并且要显示出哪张是丈夫的床,哪张是媳妇的床。如果在正室内仅铺有一张床,夫妻双方都会被自家亲友取笑。这两张床一直陪伴夫妻双方到老,也就是到寿终之日。当新媳妇在自己的床上摆放自己穿过的、叠好的衣裙时,则暗示丈夫可以同房了。之后,新娘会请人送新被子、新箱子、新柜子等(按现在的话说即嫁妆)到夫家,来的人数不定,东西多则来人多,东西少则来人少。新娘有了身孕之后(壮家称“命好”),新娘就长住丈夫家了。直到新娘有了身孕,两亲家方能互称为婆家(女方)、奶家(夫家)。

铁锅

新媳妇有了身孕,婆家要送来“铺桥花”,婆家送了“铺桥花”以后,夫家方可在媳妇之正寝内搭建一个名叫“竖桥花”的小台子,其意是保佑孙子安全出生,健康长寿。据壮族民间传说,小孩子是女娲用黄泥巴捏成的,遇水后即松软散架,故不能下水过河,因此不容易来到家里。人们为了接来小孩,就在河上搭桥,架好桥之后,又在桥面上挂很多红红蓝蓝的花儿逗引孩子们,小孩子们喜欢了,就走过桥来了,后来河岸两边才有了可爱的孩子。婆家送“铺桥花”到奶家时十分热闹,名义上是送“铺桥花”,实际上送的是银两红包,来的也都是一些爷爷长辈们,他们要在酒桌上与奶们对阵唱歌,一般要唱一整天。

糯禾炕篮

气盆

据笔者调查,“走新娘路”的女性大致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乐观愉快的。这样的新婚夫妇一般都是经过自由恋爱而认识的,在结婚前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同时对男方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亲戚关系等也有一定的了解,双方门当户对,家庭条件较好,新娘没有什么顾虑,从心里认同这门亲事,即结的是“歌婚”。另一种则是有些悲观失望,忍着泪水的。这样的夫妻,多半属于包办婚姻,女方不愿意。或是嫁到男方家后,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家庭矛盾,因而“新娘路”便越走越伤心。总的来说,“走新娘路”可以让男女双方及亲戚们较长时间、多方面地互相了解、沟通,磨合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经历了“走新娘路”之后建立的家庭,男女双方绝大多数都能互敬互爱,情深意切,和谐幸福。

比较而言,女方在“走新娘路”的过程中,心理负担更重一些。对于她所嫁的家庭,她不仅要取得丈夫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要得到丈夫的父母、还有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兄弟妯娌姐妹等的称心和满意。因为这些人作为亲属,有可能会在自己的男人面前说长道短,直接影响到“走新娘路”的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不愿意与男方结为终身伴侣的女方,会采取一些或明或暗的手段,使男方家的关键人物对她有反感。壮家有一句谚语说:“她舂米不刮禾草,她早晚喂猪不喂鸭——这妹子已决心拒嫁。”当男方的母亲发现女方故意制造事端时,如果她仍喜欢这个媳妇,便语重心长地说:“媳妇啊,我看禾草上依然有些谷粒,恐怕是忘记刮了吧?还有这几天,鸭子的料盆都是干干净净的,一点水都没有,鸭子喂得饱才能多下蛋呢。我讲的这两件事啊,今后再忙也得记住哩。”如果媳妇一定要走,她就答:“我就是这个样子,你们去找好媳妇吧。”婆婆仍会劝说:“媳妇啊,你到草堆去看看,每把禾上少不了还有半斤谷粒呢。”

粑槽

粑槽

倘若男女双方出现婚姻纠纷,经过寨老们诚心调解,对于的确无缘分的,可准予离婚(分手)。如果是男方提出分手,一般男女双方都不受惩罚,好说好散。假如是女方提出离婚,她除了要赔偿男方办喜酒所花费的钱财物资外,还要交适当的罚款,作为调解的费用。如果女方无力承担,则由以后与她成婚的男方承担这笔费用。不论离婚还是丧夫改嫁,妇女们均不得带走她们的子女和财产,一律归原夫家所有,她们只能拿走属于自己的衣服,一人去独闯天下。不过,壮族离婚的很少,生孩子后离婚的几乎没有。

由此看来,壮族的“新娘路”确实很长,不仅有时空的距离,还有一段长长的心路历程。

提禾上炕篮与舂米不刮禾草

壮家喜食糯米饭,收割来的糯禾都是成把地挂在禾晾上或堆在粮仓里,在食用前,必须先脱粒。过去脱粒的方法是由妇女们用脚搓。如果糯禾受潮,则要事先在炕篮上炕干,故“走新娘路”中专门有“提禾上炕篮”的程序,因为这是妇女们分内的事情。所谓的“舂米不刮禾草”,说明这位正在“走新娘路”的姑娘,在她的心里已产生了一些不满,比如发现男方有出格行为,或者是男方父母、兄弟、妯娌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太苛刻,言语令人厌恶等,或者女方对包办婚姻不满,在婚(前)后遇上她称心满意的男友等等,使女方产生拒嫁心理。反映在她的日常行为中,便出现做事故意留有破绽,让人发现她已有异心或不满。故脱粒时故意不脱干净。而壮家的干栏式建筑,一楼即为牲畜圈和存放大型农具的地方,猪圈和鸡鸭圈也相距不远,她在喂猪时,其实也听到鸡鸭饥饿的叫声,但她故意不喂鸡鸭,也是有意表现出自己的愤慨。

饭囿

木米桶

山歌壮锦: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