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光
三十年如一日
不负所望
2013年2月19日早晨,一名记者急匆匆地向报社领导汇报,记者部杨卓光主任又病倒了……
大家已经记不清,这是杨卓光第几次累倒。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来,长期的伏案工作和下基层采访,让杨卓光患有严重的高血压、颈腰椎骨质增生等职业疾病。而杨卓光不负众望,忍着病痛,搞采访方案、做报道策划、带领年轻记者下基层采访。多年来他获得了众多荣誉:获得“贵州省新闻奖”19项次,其中一等奖3次;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新闻奖”共24项次,其中一等奖2次;公开出版40万字的新闻专著《苗岭纪行》和12万字的纪实散文集《细语轻声》;2006年,获“贵州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等。
牢记职责
2003年9月17日,是黔东南人民难忘的日子。早晨9点,三板溪电站实施清水江大江截流。由于交通不便,要想在预定时间赶到截流现场,需要攀援一个长达200多米的陡坡下到谷底。面对随时有可能摔到谷底的危险,其他媒体记者大都退缩了,只是在坡上用相机长焦镜头拍几个画面完事。
杨卓光(左一)在“走基层、看发展、话小康——聚焦民生”系列报道中深入麻江县贤昌乡甲耳村低保户家中采访
而杨卓光却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攀着危险的崖壁往下行。尽管自己的衣服被荆棘刮烂了,手被石头划破,他也毫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走捷径,赶上了截流的盛况。那一天,杨卓光只吃了一顿饭,可发现好新闻的亢奋,让他忘记了饥饿和疲劳。稿子采写刊发后,获得了当年“贵州好新闻”一等奖。
后继有人
在大家眼里,杨卓光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担任新闻部主任期间,他指导了不少记者和通讯员。担任记者部主任后,记者部从此成为年轻记者们成长的摇篮。年轻记者们都觉得,在采访现场,日常生活中温和的杨卓光,似乎变得有点严厉苛刻。但采访归来,往往又感觉特别有收获。因此,经常出现年轻记者抢着跟他外出采访的趣事。
这就是杨卓光,一个坚守新闻事业近30年的老记者,当别人把新闻工作当谋生的职业时,他却当成了一生追求的理想,也许这就是他屡创佳绩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