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平
坚守基层文化岗位
大山里来了个十八岁的“小电影”
1982年,年仅18岁的杨光平作为一名文化工作员被安排到平塘县通州区文化站工作。上班第一天,却从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那儿得知该区从来就没有文化站,更没有文化站办公地点和领导。现实,让他陷入了思考。
第二天,在崎岖的山路上,出现了一个背着沉甸甸胶片电影放映机的瘦小年轻人,杨光平从此开始了他在大山里的“小电影”生涯。对于只能肩挑马驮进村放电影的杨光平来说,来回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
从胶片电影到投影电影,杨光平在日晒雨淋和披星戴月中坚持着自己的电影梦,他矮小的身影成为村民晚饭后的期盼,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小电影”。而“小电影”自己都没想到这个称呼已陪伴自己三十一年了。
区文化站有个“三无”站长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87年初,县文化馆任命杨光平为通州区文化站站长。到县里开会任命的那天,杨光平当上了无职工、无工作经费、无办公场地的“三无”站长。
面对困难,杨光平毫不退缩。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文化站拥有了自己200平米的“家”,全县有了第一个乡镇有线电视网络,有了580平米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如今,通过杨光平的宣传动员,一批批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杨光平和他的文艺宣传队们在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均载誉而归。
挖掘文化遗产的“老古董”
杨光平是土生土长的通州镇人,他经常思索自己除了放电影、搞广播和宣传队,还能为家乡做什么?他想方设法抽时间白天深入村寨走访群众,翻山越岭考察古迹,努力挖掘地方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晚上挑灯夜战撰写可行性报告。正因为他的执着,通州镇的文物开发迎来了明媚的春天。现在他又开始整理民间故事和打油诗。
黑黑瘦小的杨光平,在人群中显得那么的普通。可是他对文化工作的热情,常常让人感悟到绚丽的光芒。
杨光平(前)在组织指导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第九套广播体操”示范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