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24 开馆
所属图书:《都市里的村庄:镇山》 出版日期:2015-08-01 文章字数:8220字

24 开馆

经过一年的建设和筹备,2002年7月15日,迎来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开馆仪式。这一天,又是镇山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六月六”歌节,镇山以及周边的布依族、苗族村民1000余人云集于资料信息中心,参加开馆及“六月六”歌节的活动。

资料信息中心建筑矗立在一片绿色的草丛之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增加了建筑明暗的对比度,使建筑更富于立体的美感。它的正大门上方为单坡垂花屋面,屋面其上是“横额”式的凹框,框内由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思民(布依族)亲笔题写的“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10个楷书大字,在阳光下十分醒目。大门的右次间上也建有单坡式垂花屋面,左次间为一壁方正的石墙,突出了正门和右次间两个单坡垂花屋面的立体效果,打破了单调的对称手法。

资料信息中心为两层建筑,均为石头墙体,墙面是用高粱色如枕木式的木料做的仿穿斗屋架,像给一幅画加上的边框一样,只起到了一种装饰效果,传统民居的穿斗式结构已被钢筋水泥式的框架结构所取代,从而解决了建筑的使用空间问题。

镇山“六月六”

在资料信息中心展厅和多功能厅之间连接着四层高的碉楼,它是贵阳西部石头建筑的反映,其目的也是使屯堡建筑营造技艺在此得到传承和表现,突出资料信息中心建筑群体唯美的视觉效果。

在资料信息中心的北面是宽敞的停车场,东南面是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前面是碧波荡漾的湖面和直刺苍穹的半边山,天际轮廓线直抵花溪山顶的电视铁塔,让人心旷神怡。

2002年7月中旬,骄阳似火,贵阳地区的气温竟达33摄氏度,是贵阳地区多年来夏季少有的高温天气。尽管如此,在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广场仍是人头攒动,旌旗飘扬,热闹非凡。在临时搭建的会场台子后面是巨幅宣传画,画面上是布依族村民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场面,画面上方横批:“热烈庆祝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开馆暨‘六月六’布依族歌节”的黑体字。会场上,人们打着花花绿绿的遮阳伞与烈日抗衡。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顾问马自树先生,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苏东海先生,中国博物馆学会、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协调人兼翻译安来顺先生应邀出席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开馆仪式。

下午2点,在资料信息中心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开馆仪式由花溪区副区长井绪西女士主持。井副区长是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有功之臣,她脸上带着笑容,非常兴奋地走上了主席台,向大会介绍了出席开馆仪式的嘉宾。

然后由花溪区区长致辞:“今天是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的大喜日子,我谨代表中共花溪区委、区人民政府,感谢国家文物局、感谢中国博物馆学会、感谢贵州省人民政府及贵阳市人民政府的支持,感谢挪威政府的无偿援助,感谢镇山布依族村民的积极参与,使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在盛夏的季节开馆,这是中挪文化合作项目在花溪的成功实施。

生态博物馆的建成是将布依族文化推向国际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布依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布依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开馆仪式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建成,有力地配合了花溪以旅游为龙头的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花溪地处贵阳的南郊,是集山、水、园、林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但长期以来发展旅游的思维单一,仅将发展的眼光放在自然风光上,忽视了人文景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打开了花溪区发展旅游的思路,我们不但要重视自然景观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景观的建设。花溪区实施了以旅游为龙头的带动战略,在花溪区的南面,首先将青岩古镇作为重点的人文景点来打造,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岩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初见成效,游客一年比一年增多,现在仍呈上升趋势,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但我们同时注意到,越是旅游发展的时期,越要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没有旅游的发展。

在花溪的西面,我们以花溪公园为起点,往西行,经‘黄金大道’、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到终点天河潭,搞了‘四点一线’,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四点一线’重要的一处民族文化景点,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花溪区发展旅游的一张国际品牌。它的建立,把花溪区的布依族文化推向了世界。

在花溪区的东南面我们又极力打造高坡苗族文化旅游景点,高坡苗族文化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它是区别于布依族文化的又一处非常有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景点。高坡和镇山形成了花溪区民族文化旅游的两翼,这也是花溪区的两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我们要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推进镇山乃至花溪区的自然环境和布依族文化的保护,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的同时,要使村民成为发展旅游的最大受益者。镇山自1995年中挪文博专家考察之后,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通过旅游业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由1995年的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增加到了3500多元。但镇山的民族文化在发展旅游中受到了严峻挑战,以石板房为特色的村寨风貌已受到了侵害,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使镇山的历史风貌得到很好的保护。生态博物馆的《六枝原则》说得非常好:‘当旅游业与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后者必须给予优先权。’贵州旅游界现在流行一句话——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镇山的文化遗产被破坏了,镇山的特色就消失了,那么我们还拿什么优势来发展旅游业?这一原则不但适合镇山,适合青岩古镇,也适合于花溪区的一切文化旅游景点。

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好镇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好镇山的民族风情,为花溪区旅游事业的发展,为村民的脱贫致富作出贡献。”

接着井副区长请中国博物馆学会、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苏东海先生致辞。苏先生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倾注了他很大的心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每遇到困难和挫折,他总是积极地去面对它,没有责怪,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他在病榻上也在思考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他拄着拐杖到国家文物局汇报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进度,到挪威驻华使馆去沟通情况,争取得到挪威的理解和支持。他得到镇山生态博物馆开馆的消息,非常激动。2001年4月,他亲自邀请国家文物局孟宪民司长来镇山参加开工仪式。这次他又邀请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贵州生态博物馆项目顾问马自树先生前来参加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他同时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开馆的消息向挪威驻华大使馆作了通报。他的一颗心,一直系着贵州生态博物馆。

苏东海先生身穿一件米黄色的短袖衬衣,脸上布满笑容,显得很有精神。他兴奋地说:“今天是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开馆的大喜日子,我代表中国博物馆学会和项目领导小组表示热烈祝贺,对镇山的村民们、贵州省的各级领导及各方面人士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衷心感谢!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继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之后建成的贵州第二座生态博物馆,是运用国际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的第二个试验点,是贵州生态博物馆建设中的第二个里程碑,正像梭戛生态博物馆建成后为待建的生态博物馆提供经验一样,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建成也会为贵州待建的第三座、第四座生态博物馆提供新鲜经验,为中国生态博物馆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他说:“自1995年中挪文博专家考察之后,就意向性地确定镇山为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建设项目之一,在筹建过程中,挪威的大使、环境大臣、前工党主席(首相)、挪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际开发合作署副署长、生态博物馆学家都先后来镇山考察,对镇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对这一合作项目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们认为用生态博物馆来保护镇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并通过国际研讨班的形式,使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村民能够进入研讨班学习,并由村民代表发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村民和他们的祖先们,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拥有者,又是文化的保护者。这就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价值。2000年9月,由中挪双方共同制定的《六枝原则》第一条指出:村民是文化的真正拥有者,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释和认同他们的文化。这一条有深刻的道德上和法律方面的含义,外来者不能剥夺和取代他们的文化权利,只有协助和支持他们的文化保护义务。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镇山布依族村民的博物馆,博物馆首先是为他们而建的,开发利用是博物馆的外延,不是它的内涵。

苏东海先生致辞

现在建成开馆的梭戛、镇山两座生态博物馆,都属于民族文化的生态博物馆。对待民族文化应该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属于道德范畴。旅游者应该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是以访客的身份出现的,要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文化,不能居高临下,用一种歧视的眼光来猎奇,这是对民族文化的不尊重。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论其民族人口的多寡,民族文化覆盖面的大小,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首先是多元,镇山的布依族文化就是多元中的一朵奇葩。西方生态博物馆学家和新博物馆学家都强调文化的多元,这是一个世界潮流,不光是博物馆界,政治界、思想界、经济界都出现多元文化的呼声。所以他们到中国后看到中国的博物馆文化,都觉得大开眼界。在美国、澳大利亚都出现了一种新的呼声,要把本土文化提到比外来文化更高的地位,下大力把本土文化弘扬开来。中国不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没有民族的平等,对文化的尊重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

第二是村民对自己的文化的尊重。世界上不管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民族大小,首先要做到自我尊重,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别人才会尊重你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生态博物馆学家的眼里,凡是尊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自己文化有独立性的,他们都尊重,如果你是一个文化的附庸,他瞧不起你;同样,不管你的民族多小,只要你尊重、热爱自己的文化,那么,他就尊重你的文化。我们第一次来镇山,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被扑面而来的布依族文化所感动,他认为镇山的布依族村民非常自豪,到处充满了自己的歌声。他评价说,他们的文化要比西方工业文化高明得多。他对镇山的布依族文化非常尊重,这种尊重建立在镇山村民对本民族文化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生态博物馆,非常重要的理念是对社区村民的文化心理的建设,其他都属于博物馆技术层面的东西。因此,我希望生态博物馆建立之后,村民对文化的拥有权和自豪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我衷心祝愿镇山村民生活幸福美满!”

开馆剪彩仪式

开馆仪式结束后,人们有序地进入了资料信息中心。

进入大门之后,是宽大的过厅,右边是一个弧线形的浅黄色的柜台,像酒店里的吧台一样,正前面是一壁玻璃墙,透过玻璃墙可以看见呈矩形的处在建筑之间的一方绿色的露天草坪。人们所经过的过厅是进入多功能厅的“序曲”。

往东南行几步即是宽敞的多功能厅,由于没有吊顶,它所提供的空间尺度让人感到空旷,没有建筑带来的压抑感,该厅的东南面是一排约15米长、2米高的玻璃窗,采光非常充足。这一面玻璃窗起到了建筑上的“借景”作用,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碧蓝的湖水、龟形式的半边山,山后面的蓝天白云犹如舞台的一张幕布,高高地挂在天边。在该厅的北墙上嵌放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油画画的是4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平播”之役结束后)江西庐陵县奉命入黔将军李仁宇骑着枣红马入赘镇山班门为婿,镇山村民迎亲的场景。在该厅的南面墙上挂着一幅银幕,通过投影仪正在播放镇山布依族的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在30多摄氏度高温的天气里,多功能厅里居然座无虚席,全是布依族村民,他们全神贯注于银幕,银幕上那些饶有兴趣的民俗画面,让大厅里不时回荡着阵阵笑声,这笑声是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和自豪感。

离开多功能厅往前行折向东南,拾级而下,就是碉楼,可登梯至四楼观景;向南是展厅,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动感的半边山倒映与湖水中的风景画面,这幅动感性颇强的画面反映了布依族的优美的生活环境。画的台座斜面嵌放着隶书“镇山生态博物馆”7个大字。东面是用合棚石块砌的台基,台基上嵌入黑色的大理石一方,为长方形,其上半部分是用黄色隶书写的“前言”,下部分是白色的英文对照。

前言曰:“镇山是石墙、石瓦构筑的人文风景。古城垣、武庙、巷道、民居和布依族少女悠扬的酒歌,装点着这座‘都市里的村庄’。自从镇山接受了李仁宇将军,就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400多年过去了,镇山布依文化没有因为汉族文化的到来而消亡,而是在和谐的韵律中延伸和发展,民族文化融合成就了镇山这样的文明形态!我们有理由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近镇山。”

前言对陈列起到了点题的作用,镇山是“都市里的村庄”,是石头建筑文化为代表的村庄,是汉文化和布依文化融合的村庄,是一个民族和谐的村庄!

画的对面白墙是展览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实物和照片反映“镇山村沿革”,在陈列手法上没有对镇山的沿革作冗长文字的叙述,不是将镇山的历史定格在某一个历史阶段,看不到镇山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变迁和发展的承接关系,而是注入了生态博物馆的“文化记忆”的理念,将各个时期镇山的变化通过照片相衔接。在陈列的照片中,有20世纪50年代的镇山、20世纪80年代的镇山、2001年的镇山,每一张照片都打上了这一时期历史的烙印。

在镇山的自然环境一节中,是以镇山为基点,扩展到贵州布依族同胞生活的地域环境,而不是仅拘泥于镇山的环境,透视出环境和文化密切的关系。照片中反映布依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红水河、苗岭(云雾山)、南盘江、北盘江、花溪、黄果树、红枫湖等。从这些照片可能看出,其他地区居住的布依族的地域环境和镇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山清水秀,以水为主。这也是对生态博物馆社区区域概念的扩大。正如约翰·杰斯特龙先生所说的挪威北方的萨米族,不仅在挪威,也分布于瑞典、丹麦、俄罗斯三国的北部,这一地域都属于萨米族文化社区。这样的文化社区超越了国界。

折向西面墙壁,是陈列的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第二部分是“镇山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在镇山有特殊性,它是贵州民族融合共性中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于镇山的班、李二姓同宗共祖,并共一个族别——布依族,是通过班、李始祖李仁宇将军及其夫人班氏的墓葬和《班李族谱》为佐证的。在镇山,虽然李姓的汉族族别完全变成了班氏布依族族别,但汉族文化在镇山无处不在,如修族谱就是汉族文化,建筑的理念特别是村寨中的祭祀性建筑、堂屋祭祖的神龛等,说明两种文化并存于一个村寨之中。

第三部分是“镇山的文明形态”,是通过实物来表现的,是镇山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实物主要是工艺品,如蜡染、刺绣、竹编、雕刻、银器、服饰(男女装)。但这些都不是精品,这就是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生态博物馆的展品就是社区居民自己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都是他们烂熟于心的实物,这些实物对于村民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这些实物不需要博物馆专家来解读,村民对这些实物能作出最权威的解读,专家仅仅起到书写文字的作用。传统博物馆则不一样,它的陈列品都是历史上产生的文化遗物,不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仍然还使用的实物,这些实物大都来自考古的成果和文物的征集等,它们远离时代、远离生活,现代的人们不认识它们,只有通过博物馆专家对这些历史遗物进行研究后,才能进入形象化的陈列,实物的说明词是规范的专业术语,特别是器物,不是专业人员是读不懂它的。

在表现非物质文化方面,除了通过唱本、器乐、光盘作为实物来陈列外,还可以在室外进行“活”的展示,无需播放光盘和录像。布依族姑娘在资料信息中心的大门敬“拦路酒”,不但展示了她们的头饰和服饰,而且展示了她们的歌喉,那一首首如清泉流淌的布依歌,让参观者品尝到扑面而来的活态文化,这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一种展示形式。

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是“前进中的镇山”。在陈列中表现社区的进步与文明,是生态博物馆的重要理念。按照法国生态博物馆之父乔治·亨利·里维埃的表述,生态博物馆理念是一个“进化的观点”,因为生态博物馆所在的社区是村民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之地,他们总是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传承又创新,这个传承创新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因为它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传统博物馆则被设计成了一个完整的组织,而不是一个生命体。这一部分主要反映镇山布依族村民从一个纯粹的农耕社会走向注入旅游经济社会的变化过程,市场经济意识逐渐得以增强。同时,在环境、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的形势下,村民们在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这种平衡点处于被不断打破但又被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镇山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规划以及具有法律意识的村规的制定,采取对文化遗产修复和加固、拆除违章建筑等手段,以应对旅游经济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布依族男装女装

该部分中,借用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手法,复原了一栋民居的生活场景。镇山村民居内的陈设在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节奏加快,难以捕捉到早期的生活原型,而民居中除堂屋和餐厅部分保持了它的原型外,其卧室等具有隐秘性,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让外人参观的。鉴于此,在展厅复原民居的生活场景是非常必要的。从堂屋到卧室等都忠实于布依族民居的陈设。居室由一壁石墙和石拱门、木板壁构成了明次三间,堂屋大门为双扇门,门枋贴有红纸书写的对联;两边为万字格窗,石板屋檐下晾有金黄色的玉米棒子。进入堂屋正面是神龛、八仙桌、条凳,左面是一对靠椅,中间放一张高脚茶几。有几尊布依族老人塑像放置于生活场景之中,他们头包青帕,衣着青色服装,坐在火盆边取暖,显然是在休憩,有两个老奶奶靠在石墙边在交谈;右面的墙壁上挂有二胡、唢呐、鼓等乐器,下面是两个小孩相对坐于四方桌前读书;堂屋左次间是手工工艺房,是多功能的,但主要是纺纱织布,左壁处放置一架织布机和纺车,一位布依族老妇人正在纺纱。卧室布置简洁,放有带帐架的双人床一铺,床上是印花青色土布垫单,帐架挂有青色的蚊帐,帐檐为红布,其上绣有喜鹊闹梅;靠床的右边摆放一个衣柜(当地亦称为“亮柜”)。此外,还利用展厅的过道临窗放置生产、生活用具,生活用具有磨子、甑子、风簸、盆、罐、擂钵、火盆等;农具有犁、靶、锄头、钉靶、镰刀。

唢呐

从这一组居室生活场景陈列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陈列和传统博物馆的陈列不是排斥关系,是继承和借鉴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要突出生态博物馆,而去否定传统博物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陈列手法,或者用传统博物馆来否定生态博物馆。

陈列的后记写道:“镇山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她的生命植根于多民族的土壤,她的成长来源于民族文化的融合,她的发展得益于开放的空间和包容的情怀。一个民族,保存了最多的传统,就最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一个民族,不固守传统,就最富有生机活力。镇山为世界展示了这样的民族生态文化的风采。”

在陈列的附录中写有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模式:“镇山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应该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不应当是固定的事业单位,而应当是一个过渡性的组织,最终过渡到由社区村民自己管理生态博物馆,才符合生态博物馆的理论和宗旨。那么,怎样组成这样一个过渡性组织呢?根据国外生态博物馆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我们认为,应该由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在采纳专家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意见后,聘任一位博物馆馆长,任期2年,可以连任。生态博物馆馆长的任职条件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党的政策方针,遵纪守法;能承担民事责任;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知识。馆长人选不拘于生态博物馆社区。另由当地县级以上政府在征求生态博物馆社区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后,在生态博物馆社区里聘任一位副馆长。每年,由博物馆领导提出生态博物馆的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审议后,予以批准实施。馆长、副馆长每月补助不超过人民币500元。同时,博物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一位专家,指导生态博物馆的业务建设和发展。”

这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管理模式,虽然只是贴在墙上没有付诸实施,但对于如何管理和运作生态博物馆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在中国除贵州省以外,还没有任何一个省建有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管理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而国外生态博物馆的管理经验也不能照抄照搬。苏东海先生提出生态博物馆本土化的问题,他说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就是在国际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前提下,建立符合国情和省情的生态博物馆,本土化不等于“土货”,在理念上必须得到国际博物馆界的认同,但又符合国情,可以有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不拘泥于某一种管理模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如果脱离了国情和省情,都难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都市里的村庄: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