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冬天里的激情
1993年的11月,时令已进入了深秋。深秋的镇山村又是另一番景象:树丛被染得很斑驳,有绿的,有黄的,有的树冠已变成了光树枝,树叶全都掉到了地上,将地铺成了金黄。这是金黄色的季节,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季节,因为镇山的村容寨貌的整治就选择在这个季节进行。
镇山村容寨貌的整治由花溪区文物管理所实施。花溪区文物管理所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制定了《关于镇山村容寨貌整治的实施方案》,此方案获得了贵州省文物主管部门的批准。方案很详备,有可操作性,而且符合“文物整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也符合镇山布依族村寨的实际情况。
此方案的成功得益于花溪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永吉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工作。张永吉所长是一位转业军人,虽然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战线上,但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工作作风。不论是个人的仪表,还是他所工作的办公室,都非常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工作文件和大事记等都按编号整齐有序地挂在墙上。镇山的整治方案他下了不少的工夫,因为他对镇山情有独钟,他是最早发现镇山的人。1993年9月,他带着该所的李登学、李梅深入镇山作调查,为镇山村的村容寨貌提供了科学依据。
镇山村一时间成了一个热闹的“工地”,有四五十个村民参与铺路,那凿石声、大锤的破石声、拌和水泥浆声、喊声、笑声混合在一起,充满了激情和欢乐。在工地上,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蹲在地上,他的头发向后梳理得十分整齐,神色颇有些严肃,他就是张永吉所长。自开工以来,他三天两头来到工地上,关注着每一块石头的铺墁。他蹲在地上和几个村民商量铺石块时如何不让水泥浆露出的问题,他发现铺好的几块石头的水泥浆露出了路面,有悖于传统的铺路方法,铺墁成形的石板路“变了味”,这样有损于整个村寨的风貌。张所长对此十分较真,凡是有铺不合格的石头他是不会放过的,他都要村民用撬棍将石块撬起来重铺,村民开始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亲自动手作示范,村民看了之后不得不佩服他。
不到一周的时间,进寨的石板路铺好了,原来的那条污泥和牛粪搅和的路转眼间变成了一条由石板铺就的浅白色的路面。智慧的村民们为了行人的安全,在路的左侧还新修了一条高约60厘米的坎,坎下临水库,这样不但使行人更安全,而且还可以坐在坎上乘凉和观景。
在镇山村里最难铺的路段是上寨的“古巷道”,这条巷道是镇山建寨的历史见证,又是镇山村的一道景观。巷道长约50米,从武庙下厅左侧拾级而上,建在石巷两边的民居将石巷的上空变成了“一线天”,使石巷更加幽深和神秘。凡是到镇山来参观考察的客人,都喜欢在此留影。
这里的每一步石级,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双脚印,石头面上都被鞋底磨得光亮了,在这次的铺路中稍有闪失,就会将这些看似寻常的光滑的石头毁掉。那毁掉的不仅是一块石头,还是镇山村历史的见证物;这不仅仅是铺路,是在做修复历史的工作。村民们也很懂得这条古巷道的价值,他们对每一步石级、每一块石头是再熟悉不过了,古巷道的面貌成为村民的“集体记忆”。因此,他们在铺路之前,将那些久远的、被脚踏得光亮的石头全部编号,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编号的石头拆放在古巷道的一边。
上寨石巷道
为了古巷道的铺墁,张永吉所长索性就住在了镇山村,他说这条古巷道铺不成功,他是不回家了,村民们很为之感动。
仅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镇山村的“大街小巷”以及连接到每户朝门的小路全部铺墁完毕。
1993年年底,破旧的武庙大殿、坍塌的屯门、屯墙修葺一新,恢复到它们的“健康状况”。镇山村“旧貌变新颜”。花溪区文物管理所利用维修好的武庙大殿举办了“镇山历史文化图片展”。
这年的春节是一个不寻常的春节,村委会买了两个大红灯笼挂在武庙大殿明间的两边。村支书李仕贵和村长班有益一定要我给镇山村写一副对联,贴在大殿明间的柱头上,与那一对灯笼相配。我只好遵从。上联:越四百载,不见烽火狼烟,但有布依巧手绘出民族锦绣画廊;下联:跨千重山,豁然水天一色,乃见半边山隅藏石头山寨布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