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仁宇将军入赘镇山
我们第二次来到镇山,是村长班有益和支书李仕贵接待的我们。班村长40岁出头,为人十分厚道,有些寡言,办事却很实在;李仕贵原是村委会的秘书,后被选为支书,他较村长要年轻得多,高个子,有一点“筲箕背”,较为机灵活达,善于言辞。李支书对我说,他和班村长是同宗共祖的一家人。对此我们颇有些不解,便问李支书为何班李是一家。李支书便向我们讲了一个“李仁宇将军入赘镇山”的故事。《班李族谱》修于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族谱重抄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族谱写道:“昔我祖仁宇,居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鱼塘李家村,出身科第,官至协镇,明万历间南方扰攘,明朝廷调北征南,遂以军务入黔,领数千兵于安顺等府驻扎,及黔中平服,乃迁居于石板哨,当时,各大宪即命坐镇其地。而我始祖兢兢业业,总以报国抚民为志。不幸迁地不良,我始祖母与水土不宜,又加以前受风霜之困苦,兵燹之惊惶,一病不起,乃已仙逝。而至半边山后,遂入赘班始太祖之门。不数年,生二子,以长房属李,次房属班,始立两姓宗祧,载于族谱,传流至今。”
从族谱可见,李仁宇将军非等闲之辈,他出身“科第”,官至“协镇”。明代的武官官职主要分总兵、副将、参将、守备、千总、把总等。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级首长,行政级别是正二品;而“协镇”又称为“协台”,即副将,职位仅次于总兵,为从二品,统理一协军务。所以,李仁宇将军是朝廷派来的从二品武官大员。
所谓以“军务入黔”,是指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战役中进入贵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今遵义地区)土酋杨应龙举兵反明廷,明廷调集了陕西、甘肃、浙江、湖广、云南等省兵力20余万,分8路进剿,直逼杨应龙的据点海龙屯。后杨应龙自杀,结束了杨氏在播州960年的世袭统治。明廷对播州实行了改土设流,分设遵义、平越(今福泉)二府。
李仁宇将军墓
李班氏墓
从族谱的记载来看,李仁宇将军没有直接参加平播之役,而是奉命领兵驻扎安顺,待平播之役结束后又移居石板哨。李夫人因水土不服,又遭战事惊吓而去世。石板哨是班氏族人的领地,班氏在石板哨一带势力很大,是当时这一带的望族。李将军的夫人去世后,他因军务在身,已无法再返回原籍,便入赘班门。一个汉族将军在布依族村寨当上门女婿,这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
镇山从此成为李仁宇将军的第二故乡。他在镇山与布依族班氏结缘,繁衍生息。为世代传承李氏血脉,他重起谱系,即从李仁宇开始立“字辈”,一共19个字:“仁、山、应、自、国、斌、于、维、光、采、炘、家、有、士、良、朝、崇、裕、后”,现班、李族人已到了“士”和“朝”字辈了,即第15代了。李仁宇将军的布依族夫人生子二人,长子姓李,幼子姓班,延续了李仁宇在镇山的“根”。现在镇山班李姓氏有100余户,约400人,可谓“枝叶繁茂”。
镇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族融合的布依族村寨。缔结婚姻是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这样的融合在贵州境内也不少见。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民族地区有“汉父夷母”之说,在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中很多口碑材料都说他们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府。“汉父夷母”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贵州涌入了大批汉人,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共同开发贵州。汉人在民族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少于当地民族,并被逐渐同化,民族成分已改变,成为苗族、侗族、布依族等。镇山班李始祖李仁宇将军虽然是汉族,但他的子嗣却全部是布依族。现在镇山的汉族仅有一户,即刘姓。
班李同宗共祖,已逾400载。镇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班李两姓不能通婚。他们长期以来只和镇山以外的布依族通婚,新中国成立前几乎不与汉族通婚。改革开放以后,镇山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于是镇山慢慢出现了汉族媳妇和汉族女婿,民族成分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李仁宇将军不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墓葬就在与镇山一水相隔的李村的西南方。镇山班李两姓的村民都知道李仁宇将军是他们的始祖,每年清明节族人都要到始祖的坟上祭奠。李村的村民也是李仁宇将军的后裔,和镇山的班李二姓同源,李仁宇将军葬于此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李仁宇将军的墓葬距李村不到200米,是在山弯处的一块台地上,两边有山相维护,墓葬的下面是几块梯土,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这里长满了草丛,砍掉杂草,露出了墓碑来。墓碑中书“李仁宇将军之墓”,墓的左边竖行书有李仁宇将军入黔平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