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规划与设计
自1999年12月1日在水城召开“全省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暨梭戛生态博物馆现场会议”之后,贵州省即开始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推动贵州民族村镇的保护建设工作,由两位副省长出任“贵州省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组长,联席会议由省建设、文化、民委、旅游、扶贫、交通、财政、计划等10余个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建设部门。
水城会议之后,确定了包括4个生态博物馆在内的13个民族村镇为首批保护和建设对象,后来增至20个。
联席会议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强化了对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的领导力度,能集中经费用于保护与建设,同时也加强了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联席会议制度使民族村镇保护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学术含量得以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村寨的保护做到了规划先行,这样克服了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及领导的主观性,生态博物馆社区的保护与建设也纳入了规划之中。
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由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具体指导镇山社区规划的是该院院长罗德启先生。罗德启先生是贵州建筑设计界资深的专家,是国家一级建筑师。20世纪90年代,《贵阳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也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我参加了这个规划的评审会,给我的一个很深的印象是这个规划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将保护古镇历史文化融入了规划之中,具体涉及它的历史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和石刻艺术方面。我认为他不但是一位建筑规划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石头墙民居
镇山生态博物馆社区的规划和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由罗德启先生所在的单位负责,这正是我所渴望的事。镇山虽然是一个布依族村寨,但它的历史并不比青岩古镇的历史短,当青岩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青岩堡的时候,镇山已以“半边山”的名字出现在班氏一族的口碑历史之中,而且属于石板哨班氏望族的一个部分。有意思的是,青岩古镇也是班氏土司的辖地。明天启三年(1623年),土司班麟贵为控制“八番十二司”,以阁上山为中心,营建青岩城,而在营建青岩城的23年之前,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半边山”已成为贵州“平播”之役后李仁宇将军的入赘之地了,镇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镇山、青岩两地相距仅有十七八公里,不仅在历史和建筑文化上有“血肉联系”,而且在防御功能上也有相似之处,青岩古镇有“城墙”,镇山古寨有“屯墙”,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其功能完全一样。在建筑上都以石头为材料,石板路、石墙、石板盖房、石雕;民居建筑有三合院、朝门、大门、腰门、门簪,有木雕窗棂、扑朔迷离的石巷道,它们何其相似!
因此,有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作的青岩古镇的保护规划作为前提,再由该院来作镇山生态博物馆社区的保护规划,镇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在规划中可以得到加强。
镇山生态博物馆保护规划分为功能区及保护范围。以镇山为载体,博物馆由文化遗产保护区、资料信息中心、村民新区和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四个功能区组成;保护范围包括镇山花溪水库中段的水体,东面的半边山以及它延伸至南面的峡谷地带,南面达李村北岸,西至以铁路为界的田园、林木片区。
前三区占地共6.8公顷,文化遗产区为镇山村上寨和下寨两个部分,应保存村寨的传统布局、民居特色和生活习俗,是全馆的核心区域。
镇山生态博物馆的规划与其他村镇的规划有3个方面的区别:①提出要保护社区的生活习俗,这是属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内容。没有将规划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即一般性建筑的保护上,体现了该规划有较高的文化含量,也符合生态博物馆的理念。生态博物馆不只是静态的物质文化的保护,它同时还注重活态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这一点在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②规划新增了“村民新区”和“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这两部分,这一理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是接轨的。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必须考虑建立新区的问题,如果不建立新区,那么随着古城人口的增长,古城人口的容量将会被突破,新增的建筑会拔地而起,古城的保护将受到严峻挑战。事实上,镇山古村寨也正处于“膨胀”时期,一幢幢红砖墙建筑拔地而起,村民的理由很简单,儿子大了要结婚,所以要建新房。另一方面,随着镇山旅游业的兴起,一些村民为了扩大自主经营,未经批准大兴土木,镇山古村落传统的布局和建筑空间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曾几次组织执法部门进行强拆。但这种强拆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尽管有其合法性,只堵不疏,不是长久之计,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是短期行为。村民新村的规划,将扩建增建房屋和保护古村落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③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区的规划,是对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延伸。镇山村西北面的稻田是农耕文化的载体,是镇山布依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他民族村寨的规划中没有将农耕文化的载体——稻田或耕地等列入保护规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如果没有农耕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在一个农业国度的任何乡村建立生态博物馆,那么它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不完整的,镇山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则补上了这一缺憾。
镇山生态博物馆的第二个区域是资料信息中心。资料信息中心是生态博物馆的形象代表,如果没有资料信息中心,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生态博物馆,只能是一个民族村寨。而所说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资料信息中心上。1999年8月,贵州省文化厅邀请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李多扶先生设计资料信息中心建筑。他是一个务实派,而且他的设计都是建立在实地勘察基础之上的,比如在设计梭戛的资料信息中心时他去梭戛实地勘察了3次。镇山也是我和张永吉所长陪同他去的,他到现场看了之后,又进寨调查石板房建筑。他不是简单地抄袭石板房的建筑式样,而是尽力找出建筑的营造技艺和传统工艺,这不是一般的设计人员所能达到的。他的这种设计理念完全与生态博物馆的理念相吻合。他在设计梭戛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时就说过:“今后不但能从资料信息中心的建筑上找到梭戛社区苗族建筑的式样,而且还能从建筑上找到它的传承关系和营造技艺。”在镇山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上他也坚持这一理念。
但非常遗憾的是,他只提供了一张资料信息中心的总平面图,建筑设计他没有参与,因为2000年之后,由于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列为首批保护的民族村镇(包括4个生态博物馆在内)的规划由该办公室安排。因此,镇山资料信息中心的建筑设计移交给他所在的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但镇山资料信息中心建筑是在李多扶先生的总平面图的基础上产生的。
2000年底,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镇山的环评通过了,这为资料信息中心的建筑设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花溪区人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的镇山生态博物馆规划论证会上,我见到了罗德启先生,我向他提供了一份《中国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实施方案》,方案中已含有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理念。设计的理念为:在建筑内部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前提;在建筑外部与镇山屯堡和民居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同时可以兼收并蓄贵州西部屯堡建筑的元素并加以丰富,以提高其建筑品位,使资料信息中心建筑成为贵州西部建筑文化的精品,从建筑外观上有很强的审美视觉效果,从建筑营造技艺上可供后人借鉴。
这一理念突破了仅局限于镇山民居建筑取材的羁绊,把视角伸展到贵州西部特别是安顺地区的石头建筑这一“文化色块”上,旨在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石头建筑文化。贵州西部的石头建筑是贵州建筑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因地形地貌的不同,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建筑的选址和朝向都十分灵活。特别是安顺一带的屯堡建筑,它是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期汉族建筑与贵州山地建筑相结合的产物。不但在镇山,其他屯堡建筑中这种汉文化建筑特色也十分浓厚,它是一种封闭的、安稳的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布局,同时具有很强的防卫功能。在营建上“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出现了石木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这些建筑中,石头不再是简单的建筑材料,而是成了形式多样的艺术材料。如以石库门为形制的朝门,可以说它已成为一组建筑艺术的精品。在造型上为八字门,门枋多为细凿条石,高约2米,两边的“雀替”上雕刻有卷草纹,上门枋板为一块整条石,下面刻有太极图案。石库门上装有木结构的硬山或歇山式屋面的垂花门楼,有石雕狮子作底座,承载着门柱。垂花柱和风檐板多为镂空雕。我们希望这些理念能够在资料信息中心的建筑中得以体现。
石头墙民居
按照设计理念,资料信心中心建筑的外形基本和布依族民居保持一致,但由于内部使用功能的需要,又不能完全抄袭民居的式样,因为它不是为了恢复一栋民居。梭戛的资料信息中心因为建筑的民居化,在使用功能上受到很大的局限,特别是展厅和影视厅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镇山的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在总结梭戛的基础上,坚持形式设计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将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分为4个区:①公共活动区。包括多功能厅(多功能厅主要用于影像放映、学术论坛、村民的培训等)、展厅、会议室。②“文化记忆”库区。包括资料室、档案室、图书室。③办公区。包括办公室、接待室、馆长室、财会室。④服务区。包括厨房、餐厅、工艺品小卖部、停车位。这4个区完全突出了其使用功能的设计。
在营造技艺上,不拘泥于传统营造工艺的穿斗式结构,而是注入了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的新技术,这样扩大了建筑空间,传承和发展了穿斗结构的营建技艺,如展厅和多功能厅的面积分别达到150余平方米,是传统民居的空间面积所不及的,而且达到了国家的抗震标准。此外,尽可能就地取材,用当地产的石材作墙体、屋面和地面之用,以增强建筑自身的防火性能,突出石头建筑的特点,与镇山乃至贵州西部石头建筑的风格相吻合。
在装饰工程上,摒弃形式单调的玻璃门窗。尽可能用传统民居窗棂的式样(仅镇山民居的式样就达10余种),这样不但能提高对建筑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能找到资料信息中心和传统民居之间的传承关系。在这一点上,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资料信息中心是做得比较成功的。
2000年6月,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资料信息中心的全部设计,设计图包括总平面图、一层平面图、正门立面图和侧立面图、百余张施工图。资料信息中心占地面积为5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90平方米,容积率为13.4%,绿化率为60%。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展厅和多功能厅不在一个面上,展厅和多功能厅面积各达150平方米,均满足了功能的需求。在侧立面设计有碉楼座,此为贵州西部屯堡的重要标志。
图纸上报中国博物馆学会和北京项目领导小组后,获得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