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12 挪威驻华大使访问镇山
所属图书:《都市里的村庄:镇山》 出版日期:2015-08-01 文章字数:7294字

12 挪威驻华大使访问镇山

挪威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挪威”一词大约出现于9世纪,意为“通往北方之路”“北方航道”等。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人口480余万,首都奥斯陆,市区人口50万。

9世纪国王霍尔法格统一了挪威。在9~11世纪的北欧海盗时期,挪威曾不断向外扩张,进入了鼎盛阶段。14世纪开始衰落,1397年与丹麦和瑞典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麦统治。1614年,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814年5月17日,通过宪法规定挪威为世袭君主立宪国,并定该日为挪威的国庆节。1905年6月7日,挪威独立成君主国。到了21世纪,挪威已成为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发达国家,又是创建现代福利国家的先驱之一,环保技术研发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2001年起,挪威已连续6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

挪威于1950年1月7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10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两国互派大使。

中挪两国长期以来保持着稳定良好的文化合作关系,1963年两国政府签订了文化协议。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签订《中挪文化教育合作计划》。两国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双方举办各种艺术节活动,为两国艺术家提供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音乐界尤为频繁,但在博物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尚属首次。

1997年9月5日,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苏东海先生在向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交换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项目草签文本时,就向白山先生和环境参赞马蒂森先生介绍了中国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在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大使白山先生对苏先生说,过去只知道云南,所以安排国王到云南参观少数民族文化,下次首相访华时将争取安排首相访问贵州。苏先生对此安排表示感谢。苏先生同时还建议白山大使和马蒂森参赞能拨冗早日访问贵州,白山大使也向苏先生表达了访问贵州的意向。

1997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中挪文化合作项目——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签字仪式,促成了梭戛、镇山、隆里、堂安等组成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的建设。

随后,苏先生将此信息告知了我。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安来顺先生建议,要使白山大使赴贵州早日成行,希望我代贵州省副省长龚贤永先生起草一封邀请函,这样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安来顺先生的这一建议十分重要。

1997年9月8日,我经分管文化的副省长龚贤永先生的同意,以他的名义起草了一份致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来贵州考察的邀请函。信函如下:

1997年11月,我到北京汇报工作时,请安来顺先生把邀请函转交给了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

1998年3月24日,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愉快地接受了贵州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并定于1998年4月初赴贵州进行考察。白山先生随行人员有斯竹娅女士、石丹梧先生,中国博物馆学会、贵州生态博物馆课题组协调人兼翻译安来顺先生也陪同考察。

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应邀来贵州友好访问,其目的是全面考察中挪合作文化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的建设进展情况,为该国政府援助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咨询。

1998年4月2~10日,挪威驻华大使白山先生对贵州进行了友好访问,主要考察梭戛、镇山、隆里、堂安四座生态博物馆(其中镇山、隆里、堂安生态博物馆待建),镇山是这次考察的第二站。

1998年4月5日是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上午10点钟白山大使一行到了镇山。

白山大使是一个面容清瘦、脸庞上有少许络腮胡、体形单瘦的北欧人,他头发短而稀疏,但目光颇有神,从面容上看是一个50开外的人。他衣着随便,上装为浅花条衬衣配休闲黑色西服,下穿赭石色西裤,像一位作家或画家,乍一眼看去完全没有一个外交官的派头。他言语不多,第一站到梭戛考察时,喜欢途中停车照相、抽烟。

他的随行人员有两位,女士名叫斯竹娅,是一个高个子,站着与大使先生高度相当,一头金发,男式发型,颇有几分秀色,是白山先生的准夫人。据介绍她会说中文,但一直都没有说中文。男士名叫石丹梧,有二十八九岁,个子不到1.7米,算是挪威人中的矮个子,但看上去很精干,青春的火焰在他的身上还没有退去。他做事机灵,动作敏捷,样子颇有几分调皮。他非常喜欢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据说他娶了一位云南苦聪人的姑娘为妻。

进镇山村的石拱门时,有“拦路酒”相迎。白山先生毫不推迟地喝了布依族姑娘的“拦路酒”。调皮的石丹梧居然躲过了“拦路酒”,他以为谁也没有发觉,便心安理得地坐在武庙前的石梯上。但他万万没想到几个布依族姑娘早已盯上了他,他喝了3杯,又被罚了3杯,但他仍然很高兴。

白山大使考察镇山

进了屯门,却是另一个天地了。大凡到镇山来考察的专家无不对镇山的石板房建筑所倾倒。白山大使那双好奇的眼睛在东张西望,他的注意力好像不在那些鳞次栉比的石板房建筑,而是投向武庙正殿檐的木雕下,然后又定格在檐柱的那件斜撑(“斜撑”为建筑部件术语)木雕上。一般到武庙考察的人,很少去关注斜撑木雕。这件斜撑木雕造型十分独特,是一只倒挂的狮子,威风凛凛,但又不是面目狰狞的怪兽,而是显得活泼可爱。在头部的雕刻上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用涡旋式的线条表现出狮子头部毛的立体感。用两只倒挂的狮子作为明间檐柱的斜撑,使大殿的建筑装饰艺术得到升华。白山大使嘴上叼着一支烟,深深地吸了几口,烟圈在他的眼前缭绕,是他思绪的动化,然后他将烟灭掉,扔到一个木制的垃圾桶里,由于扔得不准,他又从地上拣起来重新扔进了垃圾桶里。他拿出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这只倒挂的木雕狮子。他对这种带有力学结构的艺术处理佩服不已,兴奋地对身边的斯竹娅女士称赞:中国是一个充满着艺术的国家,在一个布依族山村也有如此高超的木雕艺术,让我很惊叹。

大使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建筑,他说故宫他参观了好几次,但没有看够,这次在镇山又得到了补偿,他认为这是好运。

武庙宝顶

斯竹娅解释:挪威的教堂和中国的宫殿、庙宇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用木头建造的,挪威教堂的屋顶也是用木板雕成瓦的形状盖在上面,在装饰上都是用木雕艺术来表现,但挪威教堂的木雕图案没有狮子。

大使不仅是一个外交官,而且还是一个艺术家,他对中国国画特别喜爱,也颇有研究,在考察的日程上按照他的要求写有“参观贵州国画院”一项。

来镇山之前的头一天下午,他参观了贵州国画院。贵州国画院院长孙吉斌先生向大使介绍了画院的基本情况,又介绍了几位知名的画家如蒋明泽、鲁风、潭涤非、杨抱林、宋承忠等。然后又带大使到展厅看画。因展厅面积不大,只展出了十几幅国画,较多的是山水画,有传统水墨画,也有工笔画。大使几乎每一幅画都看得十分认真。当看到《春雨图》时他停了下来,看得颇仔细,这幅画是中国现代贵州画家宋吟可先生81岁时的力作。

大使这次来到镇山,却被另一种艺术——镇山武庙的木雕迷住了,不仅仅是那一只倒挂的狮子,还有大殿檐下的卷板、雀替、隔扇门和踏步两侧的石雕、石柱础等,它们都散发出雕刻艺术的芬芳。这是一股诱人的艺术芬芳,让大使在此驻足许久,他指着如屏风般的隔扇门说:“这是门和窗的结合,构思非常巧妙,三分之一是门,全封闭;三分之二是窗,全透光。窗格是由若干小件的木雕组合而成,使透进室内的光的投影变成了艺术的光的投影。”

镇山武庙关圣殿

大使先生要看一户村民的住房,村长引领我们拾级而上,进古巷道看一户民居。巷道的石坎子干净得像水洗一般,这里的幽静充满了神秘感,抬头一看,两边的屋檐之间留下一道明亮的天光,在镇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感受不到这里的天如此的光亮,是古巷道幽暗的反差形成的光亮。巷道的两边居住着3户人家,朝门并没有对开,平常间朝门都是关着,实在让人很难揣摸里面是否还住有人家。

我们进入了北面一家的朝门,朝门两边为“八”字形,门约有2米高,其上为垂花顶屋面,其下吊有垂花柱,使门的外形显得比较丰富。门的左边是石砌的牛圈,但牛圈隐藏得很神秘,看上去仍是一壁石墙,谁也看不出它是一个牛圈,主人家充分利用与天井的平面有约1米的落差将其凿空,用石头砌成了一间牛圈,其上又建厢房,用地十分经济。牛圈的顶上安放有楼枕,其上铺楼板,作为厢房一楼的地板。这种将朝门、牛圈和厢房共为一栋建筑,在镇山唯此一家,但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和侗族村寨的民居中有人畜共居一栋建筑的做法。

大使先生好奇地看了看牛圈,里面没有养牛。村长为大使解惑道:现在用牛耕地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大都用手扶式拖拉机耕地,所以牛圈里没有牛。

建在牛圈上面的左厢房与正房、右厢房形成了一组矩形的三合院。天井和门槛石均为料石铺墁和砌筑,显得很规整。正房面阔4间,这种结构是非常少见的,一般为面阔5间,也有面阔7间的,但很难见到有面阔4间的,是因为所处的地基有限,只能建为假5间。这栋正房事实上有两个明间(堂屋),前有“吞口”,两个明间共有一个次间。在另一个明间的右边即厢房,其实厢房充当了右次间的角色。前面提到的在厢房的下面是牛圈,临古巷道是一壁石墙,把厢房的位置托得很高,但绝妙的是拾级通过朝门才能进入天井。进了天井之后,站在天井看右厢房和左厢房的高度完全一样,屋脊同在一个水平线上,而正房的屋脊则高出它们的另一个水平线,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正房的主体地位。由于正房是面阔4间,所以造成了天井不是一个正方形而是一个矩形,增加了整个天井的空间尺度,在有限的宅基里营建出宽敞明亮的建筑空间,这正是营建者的高明之处。

白山大使认为这栋三合院民居是节约用地的典型,而且空间尺度上非常人性化,不像宫殿那样的高大巍峨,森严而恐惧。这种一楼一底的三合院门窗触手可摸,让人感到亲切。正房有两厢对称而建,使整个庭院很规矩,院内静谧而安全。

这栋三合院建筑的装修带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两个明间都安有“腰门”。大使先生对大门的外面还要安装两扇1米多高的“腰门”很感兴趣,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安装“腰门”。他不停地将两扇“腰门”一会儿关上,一会儿又打开,像是在研究一个神秘的机关。他那双蓝色的眼睛不时地看着我,疑惑道:这两扇门是否是多余的,不是一种材料上的浪费吗?

西方人不可能读懂这两扇“腰门”的内涵,因为这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建筑上的客观反映,按照民俗学的观点是为了防止财源外流,实际应用上是为了防止刚会走路的小孩爬出大门之外。

大使先生十分吃惊,没想到这“腰门”不仅蕴含中国文化内涵,而且兼具实用价值,为此他不断感叹中国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在正房大门两个明间的上方分别安放有两个“门簪”,一共4个,对大门的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4个“门簪”上刻有“福、禄、寿、喜”4个大字,大使先生站在门槛上去看“门簪”上的字,他以为刻的是图案,但他又不确定,自言自语道:这到底是字还是画?当得到是“福、禄、寿、喜”4个字的答案时,大使先生瞬间被打开了汉字兴趣的闸门,他亲眼看见“福、禄、寿、喜”四字出现在一个布依村寨农户住房大门的门簪上,急切地想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

上寨古巷道

福、禄、寿、喜、财,民间统称“五福”,是古代中国人祈求幸福的思想寄予。福,指福气,是幸福之意的泛称;禄,本意是指劳动报酬,所谓“无功不受禄”用的就是本意,但作为俸禄来理解,是指人生的要求,后有升官发财之意;寿,指健康长寿;喜,是对福、禄、寿寓意的发展,喜有多种理解,人的主观意识往往是以己喜为喜,以己悲为悲,悲喜互为因果关系。

大使先生对这家的门窗的雕刻也颇感兴趣,因为正房和两厢房的窗棂的窗心花纹都有一定的讲究,明间两侧的木窗比较庄重,窗心为葵花纹,雕工精细;两厢的窗心为竖条小横格,线条简洁明快,和正房的窗心完全不同,在一个院落之内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他对不同图案的窗花都拍下了照片,感慨道:这户主人家是住在艺术的殿堂里。

我们发现右厢房二楼的装修用的不是石板,而是用竹条编织好之后再涂上石灰粉。这种做法在贵州黔北地区的汉族民居中比较普遍,在四川的民居中也相当常见。其优点是节省木料,而且防火性能优于木板,且呈白色,光洁度极佳,和下面的木装板壁在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白粉墙上,白山大使惊喜地发现上面画着3幅水墨画,不但大使感到惊喜,在场的人同样感到惊喜。第一幅是打鱼图,画面上有3只木船,3个打鱼人头戴斗笠,手拿竹竿撑船,水面上跳出一条鱼儿,在水边有一棵古树,显得自然而活泼;第二幅是牧牛图,画面很简单,只有一头牛和一轮鲜红的太阳,牛的前脚在往高坎处爬,似在另寻草地,画的四面均用卷草加框;第三幅是“双凤朝阳”,两只凤展翅相对飞向一轮红色的太阳,同样画面四周也用卷草纹装饰。画工水平虽然一般,但反映了农耕生活和追求光明的主题。

门簪

镇山村窗花

这3幅画主题表现农业社会的生活场景,民间的绘画更是难得,已具有文物价值。可喜的是,这栋民居已列入镇山上百年“传统民居”保护之列,包括民居上面的绘画都是保护的内容之一。

大使进到老支书家的堂屋,迎面的是神龛,神龛中书“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边书“班氏祖宗神位”;神龛有对联一副:积德百年元气厚,书经三代善人多。在神龛前摆放了一张大桌,四张条凳,这种布置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接着我们又看了几户人家的神龛,内容大同小异,可能是出于某先生的手笔。

壁画

壁画

壁画

看到家家都有神龛,大使先生相当疑惑:什么是神龛?为什么在一个布依族村寨家家都有神龛?

神龛又叫“神椟”,属于民间宗教信仰,亦称民间信仰,内容包括神灵、祖先、圣贤和鬼神的信仰。在贵州普遍又称之为香火,又叫“香火堂”。在汉族的家庭里都设有神龛,神龛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贵州的苗侗地区多数人家不设香火堂,如在梭戛整个社区的12个村寨的苗家,没有一户人家的堂屋设有神龛。但也不尽然,在侗族地区也有村民家设香火堂的,如黎平县茅贡乡樟洞侗族村家家的堂屋都设有神龛,只是神龛的形制比较简单。

在镇山布依族人家的堂屋家家设神龛,其形制因地方而定。镇山村民家中的神龛多为“台式”,即一个高约1.2米、长1米的木台,造型很特别,台的两边有形如大象脚造型的台脚,中部为两个弧线组成,多为镂空图案,雕工精细,是一件木雕艺术品。神龛放置于堂屋后壁的正中,其上放置有香炉钵。在神龛的上方留有约1米见方的板壁,上面书写神龛的内容。

关于镇山为何家家有神龛,要从400多年前说起。当时从江西庐陵县来到贵州镇山屯兵并当上门女婿的汉族将军李仁宇,将祭祀祖宗的神龛(香火)带到了镇山,这一祭祖习俗传承至今不灭,被镇山的布依族所接纳。因此,镇山布依族人家的神龛是一种文化融合现象。

神龛内容

大使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即便是民间信仰也显得如此的浓厚。从神龛这种现象,大使先生得出结论:中国文化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文化,文化之间呈现出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这是和挪威的民俗文化不同的地方。

老支书家大门前是一块宽敞的石天井,大使先生在天井里来回踱了几步,他很兴奋。他称赞道:镇山的布依族村民很有智慧,就地取材,铺就了如此漂亮的石天井,比水泥好得多,用的是生态材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时村里有4个白胡子老汉嘴里含着一根长长的叶子烟杆向大使走来,因为他们活了七八十岁还没有见过外国人,是特地过来看看这位挪威大使的。大使和几个老汉围坐在一起,虽然他们之间语言不通,无话可说,但是用笑脸来说话,非常和谐。官场上的严肃而拘谨的气氛在这里被泥土的芬芳冲淡了,被村民们热情好客的笑声冲淡了。大使先生一脸的络腮胡,和那几个白胡子老者坐在一起像是他们老年队伍中的一员,是一个洋老头和几个“土老头”在摆家常。大使先生和4个老头亲切握手,并逐一询问了他们的年龄。他们最小的一位79岁,最大的一位85岁,一个个红棕色的脸上颇有光泽,眼睛明亮,气色很好,说话中气很足。85岁的这位老者人称“太爷”(祖父),一张方正的脸,眼睛炯炯有神,下巴的白胡子长得很茂盛。他好奇地看着大使,大使也好奇地看着他,好像他们之间都藏着什么秘密。还是大使先生先开口问:“老人家,你80多岁还下地干活吗?”

“还干一点手上活,种菜、薅草、放牛。儿孙们都不要我去干活,但不干活坐在家里反而还要生病。”太爷说。

“饮食好吗?”大使又问。

“每顿要吃两大碗饭,喝半斤米酒,还喜欢吃肥肉。”太爷说完,将烟杆嘴用手抹了一下,然后递给大使先生。大使先生愉快地接过了烟杆,叭了几口,一股清烟在他的头上缭绕。

大使说:“烟味很重,很浓,吃不了几口。”

太爷说:“这是土烟,是我们自家种的,是用菜油饼作肥料,所以烟味很香。”

大使问老支书:“什么是土烟?”

“土烟不是烤烟,烤烟以前叫美烟,烟叶摘下后要经过烘烤,再送到烟厂制成香烟。土烟不烘烤,青叶摘下来再用绳子扎好后在太阳下晒成棕色,就是成品烟了。”老支书说。

白山大使签字

大使不胜感叹:这就是生态的理念,镇山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博物馆。老人们为什么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真山真水的环抱之中,衣、食、住、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住的是石板房,行的是石板路,吃的是自己种植的生态粮食和蔬菜,喝的是自己酿造的米酒,抽的是自己种的土烟。他们既是汉族的后代,又是布依族的子孙,在这里汉族和布依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有共同的信仰和生活,使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伟大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大使的邀请下,老支书全家人和大使在堂屋大门前合影。之后大使又和几个白胡子老者合影。

大使将要离开镇山了,布依族的姑娘们用歌声将大使送到了码头,大使一行乘船从水路到花溪水库大坝,船虽然开走了,但歌声还是那样的悠长。

都市里的村庄: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