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镇山湖”畔水码头
镇山本没有湖,也没有码头,1958年兴建花溪水库以后,在镇山村麓形成了宽阔的水面,我将其称为“镇山湖”。在“镇山湖”畔建码头缘起于镇山旅游业的兴起。
自镇山村容寨貌整理之后,这个古老的村寨充满了旅游商机,到镇山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都说镇山村变了个样:村寨干净整洁,进村后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石板路,有古老的石板房,有风平浪静的“镇山湖”,有别具风味的农家饭……
镇山成了花溪发展旅游“四点一线”中的一个景点,旅游部门在镇山的20多户人家的大门边挂起了“文化旅游接待户”的牌子。镇山村封闭的屯门被打开了,原生态的村落文化直接展现在了都市人的眼前。都市文化和村落文化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对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厌倦喧嚣的都市生活,厌倦那些单调的高楼大厦,厌倦拥堵的车流。他们渴望到有真山真水的地方,到天人合一的古村落去品尝人世间的真情实感,他们很庆幸找到了理想的去处——镇山。
镇山湖
到镇山有两条路: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水路。水路是一条从花溪水库大坝码头开往天河潭的水道,镇山正好在这条水道的中间,距花溪水库大坝码头4公里。这4公里的水道有“小三峡”之称,风景极其美丽。从水道到镇山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到镇山从水道走的客人多了起来。但镇山没有停靠的码头,每次来的船只停靠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客人们又改走陆路。村支书李仕贵和村长班有益为此非常着急。在这之前,很多村民都打制了木船,他们划船到花溪水库大坝码头去接客人,每天可以挣几十块钱,这是一条潜在的水道商机,没有码头,水道商机将荡然无存。支书和村长找到了我,希望能帮助他们在镇山建一个码头。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当地旅游相结合、与村民致富相结合的战略,贵州省文化厅领导也十分支持村民建码头。
1994年春,在寨脚东面的湖畔建码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码头建于何处?村长班有益想了一个土办法,他说要在刮大风的时候到水库边上去观察,岸边的哪一个地段风平浪静,哪里就是建码头的好地方。为选码头的建设地址,我和张永吉所长冒着大风和村长到了水库边。大风向我们袭来,但见湖面卷起了小小的水波浪,一阵阵地翻卷而来,不断地打着岸边的泥土,我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大风推波助澜的湖面。我们发现,就在湖岸东北边的一个转弯处,再往前行便是伸向镇山北面的峡谷,那里在大风的猛吹下仍保持湖面的平静。我们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这一汪平静的湖面上,半个小时过去了,大风仍在刮,但那里还是那么平静。于是村长提议,码头就建在那里,在场的人一致赞同村长的意见。
建码头仍实行省文物主管部门资助、村民投工投劳的原则,因为资助非常有限,村民的投工投劳是不计报酬的。尽管如此,村民们没有一人有怨言。他们知道,这是在为他们开辟新的财路。
如何建码头,在村民的眼里不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不过是停靠几只木船,重要的是码头的建设质量问题。为此,村长自告奋勇来做“工程质量监督员”。
开工的时间经商定后定在1994年3月,因为那时水库处于枯水季节,而且为了预防5月以后的涨水期,水库管理部门都要在3月开始排水,将水库的水排放到最低的水位线。
水库的最低水位线已经露出了原来的河床,河床两边由于水的侵蚀,几十年前的草木已荡然无存,变成了厚厚的淤泥,苍白而惨淡,和蓝色的河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河床到水库的最高水位线的高度约40米,换句话说,平常水库的水深有40米。河床的水位线则成为建码头的最低起点,这样,木船在最低水位也能“靠岸”到达镇山村。
不到2天,由村民们自行设计的图纸拿出来了。在专家的眼里那根本就不叫图纸,连草图也算不上,没有方位坐标,没有等高线,没有比例尺,仅仅是凭手画的一张示意图。然而对于这份图纸,村民人人都看得懂,这是他们心中共有的图纸。其实他们的设计是符合实际的,从最低的水位线建第一级踏步,然后依次沿水库岸的斜坡上升到约30米高的水位线,形成了百步石梯,不论水位升至哪一步石梯,都可以拾级而上,水涨石梯“涨”,非常灵活。然后,在30米高度的水位线建弧线形的梯级的码头,这样可以使从水路来的船只从三面上码头,避免船只停靠时互相碰撞。
建造码头需要大量的石料,虽然镇山乃至石板镇是石头的世界,但大多是“合棚石”,即由若干薄片石叠成的,这样的石片只能盖房和装板壁用,用来建码头是达不到用材要求的。到何处去取石呢?如果到镇山村外取石则运输成本太高,等于将“豆腐盘成肉价钱”。但村子的周围又无石头可采,即使有石头也不能乱采,因为村民有不成文的规定,开山采石会破坏镇山的风水。
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划船的村民跑来告诉村长,就在选定建码头的地方的转弯处有厚厚的条石,石头十分坚硬。村长恍然大悟,立刻跑到“码头”边,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那些坚硬的石头高兴不已。
就地开山取石,一方面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拓宽码头的用地,真是一举两得的事。
不到2个月的时间,一个崭新的码头出现在村民的面前,石头铺就的弧形码头可容纳百余人,可同时停靠10余只木船。一条长长的石梯从码头连接到河床,犹如通往“龙宫”中的石梯。
村民们高兴不已,成群结队地来码头看新鲜,一时间码头成了村民“朝圣”的地方。特别是村里的小孩,活蹦乱跳的,从码头顺石梯下到河床,然后又从河床往上到码头。
码头的兴建,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停靠船只的场所,而且为村民用水提供了方便。因为镇山没有自来水,上寨的人一般都到村北面的水井去担水,下寨的人就到水库里取水。但在水库的排水期间,他们要下到河床取水没有便捷的路径,取水很困难。码头建好后,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他们可以挑着水桶顺石梯一直下到河床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