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最初拟建露天民俗博物馆
现在的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在拟建“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的基础上产生的。1993年通过对镇山的文化遗产调查,经论证后认为可以以镇山村为依托,建立贵州第一座露天民俗博物馆。
镇山民族村寨的保护,成为一条民族村寨保护的探索之路。在国内尚未有建“露天民俗博物馆”的例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仅从书本上所学到的一鳞半爪的“户外民俗博物馆”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指导镇山建“露天民俗博物馆”的实践。
1994年初,我将《关于建立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的方案大胆地寄给了我并不熟悉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其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先生。由于和苏东海先生没有什么交往,给他写信完全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但出乎意料的是苏东海先生很快回了信。信的内容有四点:其一,选择在省会贵阳郊区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村寨建立露天民俗博物馆,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环境优美的镇山布依族村寨可以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其二,以镇山布依族村寨为依托,建立露天民俗博物馆富有创意,它不同于北欧的户外博物馆,这样的露天民俗博物馆主要部分是有村民的生活,不局限于异地保护的历史建筑群。这样的露天民俗博物馆可以说已是一座准生态博物馆了。其三,建议先期做好该村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事象的调查,以及贵州省内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典型建筑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撰写出一份《关于建立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专家论证。最后,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是该馆建设成功的必要的路径。建议该馆的建没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
苏东海先生来信中的四点意见,可以说是“高人点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按照苏东海先生的意见,根据贵州省文化厅领导的指示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弄清楚何谓“露天民俗博物馆”,尽可能在国内外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以免走弯路。在国内有山西的“丁村民俗博物馆”,建于1985年,它是中国第一座反映汉族民俗事象的专业性博物馆。该馆位于山西襄汾县城南5公里,那里东依塔山,西傍汾水,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围。丁村民俗博物馆利用明清7座四合院式建筑为馆舍,面积达3500平方米。从建筑来看是露天的,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因为建筑本身也是汉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建筑的雕刻内容十分丰富,有历史人物、花卉、走兽、古典戏曲等,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文物。但从该馆的陈列来看,它又不是露天的,是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手法,展出的实物有近万件,还有模型,并配文字和绘画,其内容是反映山西地区的汉族民俗。丁村民俗博物馆不能算是一座完全意义上的露天博物馆,只是一座利用古建筑为馆舍的传统意义的汉族民俗博物馆。
就国外情况来看,韩国的“温阳民俗博物馆”也不能算作是露天博物馆,该馆虽然有“特别展示室和露天展示场”,但主要特点还是室内陈列,20000余件展品陈列于第一和第二两个展厅,所有的展示活动都在室内进行,其陈列手法还是传统的。
村中洋槐树
只有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挪威等国家建立的户外博物馆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露天博物馆。瑞典“斯坎森户外民俗博物馆”由黑若里尔斯建于1891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黑若里尔斯是一个旅行家,当他在1872年返回故乡达拉那省时,发现他童年所看到的一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已经因为工业的发展而荡然无存。在他看来,瑞典为了工业化和经济富裕已付出了过大的代价,原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都为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单调和无品味的一致性所威胁着。在深深的感触下,穷20年之努力,黑若里尔斯于1891年在斯德哥尔摩市创设了这座以农村建筑和传统生活形态为主题的户外博物馆。“黑若里尔斯从机能主义者的观点,致力于收集乡村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物(如谷仓、畜舍等)、庭院、文物甚至家畜等,并将其置于能展现实际机能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脉络当中,整体予以呈现。这种‘活的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一在于它是有效保存国家文化资产的手段,二是它具有教育国民珍视这些文化资产的极大潜能。此外,黑若里尔斯也强调‘斯坎森户外民俗博物馆’的娱乐与观光用途,称之为‘人民公园’或‘公众乐园’,认为它具有吸引大量观光人潮,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功能。影响所及,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造成一种以家乡社区为荣的‘社会运动’,各国普遍兴起创建地区性户外民俗博物馆的热潮。单是瑞典一国就有800多座户外博物馆,欧洲也在1986年成立了户外博物馆协会,现全球已有近200个户外博物馆成为其会员。其荦荦大者如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殖民时期的威严斯堡’,创建于1926年,密歇根州的‘亨利福特博物馆与绿野村’‘老史桥村’;英国的‘铁桥谷博物馆’‘毕密许北英格兰户外博物馆’。”
由此可见,瑞典的户外民俗博物馆不同于国内山西的丁村民俗博物馆,它不是传统博物馆式的局限于室内的静态的陈列,它展现了实际机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脉络,是“活的博物馆”,这种具有“活的博物馆”的特征已接近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故苏东海先生说与之类似的拟建的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已是座准生态博物馆。
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与瑞典斯坎森户外民俗博物馆所不同的是,它是以有村民生活着的村子为依托,反映活态的民俗活动,这种活态的民俗活动不是博物馆专家的学术成果,而是村民自发地传承着他们先人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习俗,是他们的一种民俗生活。
不同的第二个方面是,镇山的村子是露天博物馆的主要载体和建筑空间,没有进行大量的异地搬迁;而瑞典的斯坎森户外民俗博物馆是以异地搬迁的建筑为主,没有异地的搬迁就不可能组成一座户外博物馆。这是因为瑞典的文化背景和我国不一样,瑞典因工业革命破坏了优美的乡村和环境,成为单调乏味的工业园区。在我国,特别是在西南省份,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与之融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村寨到处可见。因此可以说,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露天民俗博物馆。
第二,开展镇山村的文化遗产和民族事象的调查。这项工作主要由花溪区文物管理所的同志完成。所长张永吉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和具备民族学的专业知识,该所的李登学和李梅则是他的得力助手。他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在对镇山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调查报告》,收录于《贵州民族文化学会第六届年会学术论文集》。调查报告有3万余字,共分概况、生产、民居与建筑、饮食、服饰、婚葬、传统节日、礼仪、信仰与禁忌、民间文学与艺术共10个部分,特别是民俗部分调查得十分详尽。
第三,1993年8月,贵州省文化厅聘请贵州省测绘局对镇山村的地形、民宅等进行了测绘,为绘制镇山露天民俗博物馆蓝图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3年镇山地形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