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3 揭秘镇山“李老汉布依物文园”
所属图书:《都市里的村庄:镇山》 出版日期:2015-08-01 文章字数:3221字

3 揭秘镇山“李老汉布依物文园”

走进镇山,一个身影独特的老人很容易进入你的眼帘,他就是年过七旬的李秀良老人,自称“李老汉”。他的下巴上挂着一绺白胡须,黝黑的国字脸上挂着微笑,见到人总是抬起左手向你打呼。他的右手掌不知何时断掉了,丧失了劳动能力,但他身残志不残,他是在镇山村第一位自办“博物馆”的人。在去他家的石巷子的墙上挂着一块木牌,木牌上写着“李老汉布依物文园”。

“李老汉布依物文园”是何意思?为何不用其真名作为“布依物文园”的前缀词,而是用“李老汉”一词呢?“物文”又是何意?

其实,“李老汉”一词只是说明他不是青壮年了。牌子中的“物文”二字倒颇有些令人费解,其实就是“文物”的意思,但有的物品又够不上文物。如半边山的神话故事国画,只能是画、是物,故将“物”放在“文”的前面。这就是李老汉朴素而直观的思维。他展览的是物化的文化,他没有必要去套用文博专家的规范词语,他也不知道那些深奥的学术语言,他展览的就是他自己的“乡土风格”。

镇山村文化旅游开放之后,村里有20多户人家门前挂起了“文化旅游接待户”的木牌,是花溪区旅游局授予的。旅游接待户主要在下寨,因为下寨占据了地理优势,寨子濒临碧波荡漾的花溪水库,风光秀丽,特别是夏天,来这里游泳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游泳之后便到接待户家里享用一餐“农家饭”,唱几首卡拉0K。这样,下寨的旅游业逐渐地火爆起来,接待户主们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旅游经济打破了上下寨长期以来的自然经济的平衡,上寨人产生了说不出口的嫉妒心理,但客人们谁也不会进到上寨人的家去喝一口茶、吃一餐饭,都是直奔下寨而去。

李老汉居住在上寨的东面,面对上寨的冷清他并不灰心丧气,他有自己的打算,心中有一本发展蓝图:办家庭博物馆,这是全村人都没法与他匹敌的。

李老汉家是石板屋,颇有几分庭院深深的感觉。朝门是斜着向巷道而开的,面西北;朝门的正面是厢房,厢房的右侧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柿子树,像一把撑在院子里的“凉伞”,供人在此纳凉。院子的周遭是约3米高的石墙相围护,使庭院变得十分静谧。正房坐东向西,和对面山上的民居大门遥相对开,户与户之间有一种空间的照应关系,这也是特殊的地形所致。正房为“四列三间”,一楼一底,明间前带“吞口”,这种建筑也很难说清楚是哪个民族的形式。因为在贵州,不仅汉族的正房明间有“吞口”,苗族的、布依族的、侗族的、仡佬族的、土家族的明间也都有,这是贵州民居建筑的地方特色。

李老汉布依物文园

堂屋的正中是庄严的神龛;神龛左侧的木板壁上挂着省市领导人和专家学者参观镇山的照片;右边是一个台式的陈列,大多数是工艺品,有石板房、石桌、石磨,还有木雕作品和手工挑花刺绣等,做工十分精细。如此多的手工工艺品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呢?其实这都是李老汉和他的老伴精心设计制作而成的。李老汉的老伴是一个老年布依族妇女的形象代表,头上的青帕将头发包得严严实实,凸显出她那张带有皱纹的白净的脸;身着一件浅灰色的右衽“父母装”,拴一条青色的挑花围腰;布依下装为青色长裤,裤脚绣有花边。这种花边虽然只起到一种点缀的作用,但产生了强烈的艺术视觉效果,这就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它是缘于真实的生活,也取材于生活,不是主观思维的产物,给人以“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对这些工艺品,他们颇有些自豪感。她对我说这些工艺品是她和李老汉精心设计制作而成的,但他们的4个女儿和1个儿子都不愿意学做这些工艺品,现在都结婚成家了,没有人接他们手中的活路,夫妻俩对此感到有些焦虑。

堂屋里虽然陈列着上百件工艺品,但只是摆设,一年半载也卖不出一件工艺品。对此,李老汉并没有灰心。在他心中,他办的是博物馆而不是销售店,让观众参观到他设计制作的工艺品只是一种宣传,这就是一位民间工艺师对自己作品价值观的认同。

堂屋的右边是一间长方形的陈列室,原来是前后两间居室,李老汉将中间的板壁拆除之后就变得十分宽敞了。这里陈列着布依族男女服装的各种款式,以女装为主,传统的右衽“父母装”较多,布料以青色土布为主,杂以少许灰色、白色、水粉色的布料。据介绍,那些大城市来的人都喜欢买青色土布制作的服装,最好全部用手工缝制,不要用缝纫机做,手工做出来的衣服价格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些衣裤、围腰上的挑花全是手工做的,衣服的缝制没有用手工,是因为用手工缝制一件衣服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而且一件衣服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它的绣品的质量。

二楼的整个展厅面积约70平方米,墙壁全部用白色的书画纸裱糊一新,可见李老汉为了搞这个展览下了很大的工夫。展览的内容均取材于神话故事,有《蚩尤战黄帝》《半边山的由来》《半边山下三岔河跳花场的由来》等,全是用水粉画的形式反映主题,有近100幅画。令人感动的是,李老汉那只残废的右手是没办法拿起画笔的,他仅靠一只左手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些画作,这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啊!

李老汉虽然没有画画的基本功,也不懂国画在布局上的“散点透视”的要领,但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构图上没有任何羁绊。他的《蚩尤战黄帝》,从画面中反映了蚩尤与黄帝3次大战的残酷,英勇的苗族首领带领部落族人同黄帝部落展开了殊死搏斗,歌颂了苗族英雄蚩尤的大无畏精神。整个画面构图随意大胆,笔随意迁,与神话的主题相符。

较为精彩的是《半边山下三岔河跳花场的由来》,这也是一个传说故事:相传镇山班李二姓的祖先班国和有一天被一伙强盗抓去,关押于广顺州境内的羊角屯。族人组织了几次营救都未成功,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苗族同胞前来相助。聪明的苗族兄弟见羊角屯戒备森严,没有采取强攻,而是智取。苗族兄弟选在羊角屯附近的一个小山上用苗语唱歌,歌词大意是:“班国和,我们来救你啊,和你约定的时间,是今夜的五更天,五更天是救你的时间,你要越墙而出,我们在墙脚接应你。”苗族兄弟又怕被强盗听懂他们的苗歌,于是又改为用芦笙吹奏给予暗示,节奏为:“滴溜滴溜,小小监牢,看管不严,乘夜爬墙,一举成功,滴溜滴溜……”被关的班国和听懂了芦笙节奏的暗示,趁看管不备,翻墙而下,正被等待于墙脚的苗族、布依族族人接应而走。这越墙的声音被强盗们听见了,他们紧追不舍,却中了苗族同胞的埋伏,他们将这伙强盗全部拿下。班国和得救以后,班李族人为了感谢苗族同胞的救祖之恩,便寻觅了一块好地,地名叫“三岔河”,每年的正月间,由镇山布依族布置好场地,欢迎苗族同胞一起来“跳场”。至今,镇山村的正月十二、十三、十四这3天,是布依族的“跳场”活动。而这一活动还有小关苗寨的苗族同胞一同参加,由两个民族共同过传统民族节日在贵州是少见的。

李老汉对他办的博物馆的价值有一种认同感,当地的村民们都喜欢看他的博物馆,特别是二楼的画展。

当然,在博物馆专家的眼里,李老汉的博物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小型的画展陈列,没有主题,没有章节,没有逻辑关系,等等。这是博物馆学界长期探索的问题,并在探索中产生了新博物馆学的概念。而生态博物馆则属于新博物馆学的主要内容。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认为,在西欧,一种观念至今存在着,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上流社会,是供高雅人士欣赏的。这是一种不好的传统观念,因为在这样的观念下,博物馆的主要观众还是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即上流社会。与过去这种观念和博物馆的实践相反的是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它的诞生是为了使博物馆有更广泛的社会含义,更广泛的社会行为。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还认为,在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中,首先要强调的是人们的文化个性、文化自豪感,同时要推动自身的文化和外界的文化交流。

结合约翰·杰斯特龙先生对生态博物馆的定位,再审视李老汉所办的博物馆,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老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了自豪感,他所办的博物馆不收门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将布依族的文化传播出去,成为与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园地。李老汉所办的博物馆是“文化自觉”的举动,他是自己筹钱举办的没有精品的博物馆,他的博物馆是为村民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上层人士服务的。这正是生态博物馆所提倡的理念。

都市里的村庄: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