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通胜
吴通胜,苗名叫贵强,男,苗族,1948年5月18日生,小学毕业,出生于施秉县白洗公社屯上大队第三生产队一个普通苗族家庭,现家住在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二组,一生务农。家传贾理,由父亲吴强金传授贾理知识和评判规则,到我从事这一行业已有十一代了。
贾理,苗语称为“扽捣梨”。“贾扽”苗语叫“丢”或“甩”之意,“捣”即木也,“梨”意为摆理,直译为“丢木棍”或“甩木棒”,音译为贾理。主要流行于施秉县境内的城关、甘溪、杨柳塘、双井等乡镇居住的苗家村寨(俗称高坡苗),是当地苗族寨老、理老处理各种民间纠纷的法定代表和执法人。其内容庞大,涉及面广,主要由创世神话、天地形成、节日传说、动物故事、知识技巧、民俗宗教、人生礼仪、伦理道德、制度文化、婚姻起源、民族迁徙、诉讼理词和案例分析等内容组成。数千年来,苗族贾理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法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法典”和“圣经”,被誉为苗族民间口传文学作品的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大百科全书”。
我的家坐落在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大寨子,名叫夯巴,全寨98%的人家都姓吴,苗语叫“机夯巴”(苗族吴姓的另一个分支)有区别其他吴姓,整个寨上的吴姓为一个大家族,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生活。我们苗家祖祖辈辈都爱唱歌,唱歌已成为苗家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交流的纽带。倘若生活在苗寨里,不会唱歌,就像哑巴一样不会说话,体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观念,会永远被人看不起的。因此,苗歌是衡量一个人掌握和熟悉本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自古以来,苗家爱唱歌,爱学歌,把传统民歌作为生命的依托和人生精神文化的慰藉。在我8岁的时候,我曾记得父亲是整个寨上最忙的人。他不但歌唱得好,记忆力强,为人老实、厚道,而且是苗寨里远近闻名的贾师,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敬佩的民间艺人。由于祖父留下来的家产很少,家里分得的房屋不足80平方米,是寨子里最矮小的木房子。就在这栋不起眼的木房里,每当夜幕降临,到我家学歌的人很多,记得有个晚上,来我家学歌的人有60多人,屋里坐不下,有的人就在屋檐下旁听,有的人在院坝站着听家父教歌,一直学到半夜鸡叫三遍,大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的家。我就是从小在这种歌声的环境里长大的。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还算可以,因为父亲每半个月都被请去当评判师,除农忙季节在生产队里干农活外,每次处理各种纠纷回来,都能给家里带来一些经济收入,基本上能够解决家里人的吃饭问题。这时,父亲问我愿不愿去读书,如果肯读书的话,过几天就带我到白洗小学读一年级。听了父亲的话后,我觉得他老人家说得有理,决定去读书。接着他又说:“我们苗家人不懂得汉人的东西,不会讲汉语,万一有一天跟他们打官司时,有理是说不清的。”随后父亲就带我去报名读书,教我们语文课的老师是一位苗族,上课时,先用苗语教我们读,然后,再用汉语教我们念,时间长了,我们就习惯了,慢慢地就学会了讲汉语,老师叫我背读课文时,还能读一些地地道道的苗家普通话。我现在讲的汉语,就是在老师启蒙和教导下学会的,虽然汉话里夹着许多的苗音,别人一听就知道是苗家人,但我还是感到蛮高兴和自豪的,我坚持读完小学毕业。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对书本上的知识特别的用功,成绩一直在班上数一数二,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希望我小学毕业后,到县城里去读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如果不读的话,那就太可惜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我家的经济生活一天不如一天了,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锅都快揭不开了,家里哪有钱让我继续读书啊!寨子里有的人家没饭吃还饿死了人,13岁的我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毕业后就给家里看牛、割草、砍柴,每天都是重复这样单调无味的生活。到了晚上,就听大人们讲故事、唱苗歌、讲贾理,我每晚都是在屋角旁听,瞌睡来了,就倒在屋角睡一觉,等到学歌的人走完,父亲才叫醒我到床上去睡。我的记忆好,有些理词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记得有一天晚上,到我家跟父亲学歌的徒弟有20多人,当父亲提问几位徒弟时,他们一句都答不出来,这时我从屋角旁站起答到:“哪个名望大?一来就说话,一直说下去,细利没亲家,细金没得客……”“太阳数最乖,月亮第二乖,金当第三乖,幕当第四乖,四人名望大,一直说下去,细利没亲家,细金得处客。”回答刚结束,屋里的气氛突然热闹起来,大家对我拍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说:“这娃娃记忆力这么的好,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寨上最有名望的歌师,一定会超过他的父亲。”当时,我心里乐滋滋,就像读书时老师表扬我那样,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虽然我对贾理很感兴趣,但由于当时小,不太懂事,老是埋怨父母没有继续让我上学,我真想父母哪怕让我读完初中也行,心里一直记恨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我懂事很多,家里不给我读书是有原因的,因为那时全国正处在极度困难时候,正是饿饭年代,我能活到今天,那是不幸中的万幸。从此,我把学贾理当作我生命的一部分,干活、学理词总是有使不完的尽,我不仅只限于跟父亲学,有时还偷偷地到别的村寨去与当地有名的贾师学,记得我16岁时,与寨上的几位青年人到谷陇去游方,晚上投宿时,寨上的年轻人知道有远方的马郎客来了,就邀请我们对苗族大歌,当时我装肚子痛,喊他们几个好好的应对寨上的歌手,便到寨子里去寻找贾师跟他们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寨子里总算找到了一位很有诚信的老贾师,与他一起到寨子外一公里的地点对理词,在他不断的解读下,我学到了很多理词知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哲理。20岁时,我背的理词数也数不清,已成为夯巴一颗正在升起的星星。
我生在农村,在苗寨里长大,血管里流淌的是苗族人的血液。从小好强的我,对苗家人爱歌如命的性格特别的了解。在父亲和其他歌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对理词越来越着迷,掌握的套路也越来越多,逐步走入了苗族贾理这个行业,成为父亲手下一位得力助手。一天,寨老跟父亲商量去老寨处理婚姻纠纷,寨老指定要我父亲去与对方调解婚姻问题,双方把规定的时间、地点、日子都选好了,等待我们去评判婚姻之事。下午,寨老到我家说明天中午调解双方的婚姻案,家父顺便说这次能不能让我儿子去评理,寨老也知道我的情况,最终决定由我代表本寨贾师去处理这件婚姻纠纷。这是我从事贾理以来首次解决婚姻评判。此时,我心里是多么的高兴,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当晚我与父亲把婚姻理词从头到尾的对答一遍,没有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他老人家很满意,叫我好好休息,明天准备应战,给全寨父老乡亲争面子。可是,由于我当晚特别的兴奋,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心头想的都是处理婚姻的理词和评判技巧,待半夜鸡叫四更时,方才入睡。天刚蒙蒙亮,我便上坡去割草,割完草回到家后与家人吃了早饭,随后与寨上30多人赴老寨处理婚姻纠纷。待双方在指定的位置坐好后。婚姻调解正式开始。起初,我一点也不害怕对方的老贾师,我以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性格,理直气壮地与他评理。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答中有问,问中有答,沉着应战,丝毫没有出差错,谁也没有输,谁也没有赢,双方打了过平手,不分上下。但刚念到一个小时时,由于我求胜心切,加之昨日晚上没有睡好觉,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贾师说的问题,我突然答不上来了,急得我满头大汗,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就稀里糊涂的败下阵来,害得寨老和我父亲脸面全部扫光,还被对方的贾师嘲笑说:“姜还是老的辣”之类的话。这时,父亲还是轻言细语的对我说:“贵,输了就输了,只要你以后继续努力,相信一定会成功的。”就这样,我生平第一次去评判,就输得这样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成为我从事贾理之后永远抹不掉的一段记忆。
我回到家后,三天三夜没有出门,像做贼一样怕见到熟人,在床上整整睡了72个小时。父亲看我这个样子,生怕我得病,就不断的安慰我,鼓励我,叫我不要灰心丧气,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同时,寨老和乡亲们也不断到我家来看我,并语重心长的关心我,对我问寒问暖,没有一点责备的话语。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很快地恢复了自信,把苗族贾理知识作为我人生奋斗的目标,发誓学不会贾理,誓不为人的豪言壮语。随后,寨老又给我讲了我们苗族贾师与汉族财主作斗争的故事。
相传,在我们苗族地区,曾发生这样一个动人的事。我们另一房的一位老祖公,名叫够旺,也是小米山一带很出名的一位贾师。很久以前,小米山石人冲森林茂盛,土地肥沃,苗族祖先从遥远的东方迁徙到这一带定居,以狩猎为生,过着刀耕火种,撵山吃饭的生活。到了嘉庆年间,这片土地已被开垦成富庶的鱼米之乡。
离石人冲不远的丁家桥附近有一财主,见了这片土地后,眼红了,想方设法霸占它。为长期得到这片土地,财主拿钱买通了官家伪造了地契,诬陷够旺等苗家人侵占他的山林和土地。公堂上,硬将石人冲这一带判给了财主,够旺不服,据理相争,可官家不问青红皂白,骂他无理取闹,没有依据说“苗家不懂理,煮菜着把米”之类难听的话,将够旺打进牢里,一关就是3年。
够旺被关进牢后,乡亲们没了主心骨,就像房子倒了顶梁柱,快散架了,那些胆子大的,商量要到县城去劫牢救够旺,然后再去把财主杀死出气,他们三天两头到县城牢房里去看望够旺,想请他出一个好的主意,重新打赢这场官司,为够旺家族和群众夺回失去的山林和土地。
够旺被关在牢房里,便对看守他的押役骂天骂地,骂官府判案不公平,恨官家财主不讲道理。可时间长了,骂也不管用,便心平气和下来,暗暗想办法,一定要把这场官司打赢,够旺想起原来老太公在石人冲打的记号,只要把白洗、小米山一带的苗家团结起来,就能战胜官家财主,他对那些想搬家的家族说:“石人冲是我们吴家从遥远的东方迁徙到此定居后,老祖宗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肥得冒油,是一块宝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土地,丢了实在太可惜。不信,你们在枫香树下挖地三天,看一看树根下有没有我们祖宗埋在地里的暗记,若是没有,就是老天爷注定我够旺官司要打输,那些暗记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到那时,你们不搬家,我也劝你们搬呢!”
够旺对那些脾气暴躁的人,劝他们说:“蛮干是不行的,呆子才去拿鸡蛋碰石头,人家财主,有钱有势,财大气粗,官家有枪有炮,我们千万不能和他们硬碰硬,老人常说的见了朋友心换心,碰到仇人见机行,对付财狼和虎豹,全靠用心再用心。你们回去后,不许乱来,枫香树下埋有祖宗打的记号贾,不出三年,这场官司一定会翻转过来的,不然的话,我今生怕是出不去了,肯定会在牢房里坐一辈子的牢。”三年他总算熬过来了,这时他又对官家提出了申诉说:“‘汉族懂书本,苗家识贾理’,我们苗家祖祖辈辈都住在深山老林里,没有读过什么书,不懂得汉文,不会讲汉语,更认不得地契,也就不要地契贾,但是,我们有我们的规矩,凡是我们苗家开垦的耕地,我们都打有记号,不信你们可以派人去看一看。”然后够旺还是说出了暗记的内容:每根枫香树脚都埋有一个土碗和三根木炭。
官府听够旺说得有理有据,只好跟着他来到石人冲,按照够旺所说的位置,挖地三尺,到处都有够旺所说的暗记。上面一个土碗,碗下面埋着木炭。石人冲九十九坡,坡坡种有枫香树,处处如此,官府看了暗记,暗暗吃惊,心想若不把石人冲断给苗家,苗家不服,事情会闹大的。万一发生苗变,上头追查下来吃不了兜着走,不得已只好把石人冲划出三里宽给财主,其余归还苗家。
乡亲们把够旺接回家时,够旺的胡子白了,人也老了许多,但够旺还是感叹地对乡亲们说:“这回官司总算打赢,可还是白白丢了3公里多的土地,老话讲‘上回当,要学乖’,往后,教育子孙再也不能吃不识字的亏了。”
听完寨老讲了这个故事后,我被故事的情节和整个内容深深的感动,我佩服够旺贾师那种执著的性格和聪明的才智,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他顽强拼搏精神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使我从困境中站了起来,找到了属于我的人生归宿,与够旺相比,我无地自容,愧对于生我养我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他才是我们苗家人的真正英雄。此后,我精神斗志昂扬,坚持向老父亲讨教贾理方面的知识和评判规则,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我把学习苗族贾理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生命的全部,平时与父亲面对面交谈,从中找出不足和差距。农闲时,还偷偷地走到附近的十多个寨子跟贾师对答,拜他们为师,请他们传经送宝,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我终于盼来了第一次评判婚姻纠纷的机会,这是彻底改变我人生的大转折,也是我从事贾师以来的一次里程碑。
1972年,我刚满26岁,我被寨老请去当本寨的贾师。其因是寨上的一位男青年与黄平谷陇女青年闹离婚,对方指定的地点就在本寨的斗鸟场。那天谷陇大寨来的客人有12人,调解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贾师,我曾经拜访过他,早就久仰大名,知道他的知识渊博,打败过无数有名的贾师。我也知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们这次来是做好心理准备的,决不打无把握的仗。按照双方规定的人数、日子、地点,我们派出去的人员与对方相同,都由12人组成。因为他们是客人,我们是主人,他们来多少人,我们就去多少人,决不能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做对不起祖宗传下来的古训。不然,别人知道我们仗势欺人,不但丢掉全寨子人的面子,而且也会被别人嘲笑的。俗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古以来,苗家人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双方都是本着就事论事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是苗家人的规矩,谁也不能破坏,否则将会遭到别人的痛骂和责怪。说实话,那天我内心充满矛盾,左右为难,面对的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贾师,大家都是亲戚,双方都得罪不起,但作为一个业余贾师,况且我又学了这么多年,凭着我的职业道德和对事业追求的责任感,我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要把这次纠纷打赢,否则我无脸面对父老乡亲和家父的期望。面对强手,我始终保持镇定自如,势不可挡的心态,与对方论事,我越战越勇,不到两个小时,对方的贾师就被我提出来的问题解答不出来了,条理错乱,哑口无言,最后成为我的手下败将。事后内心感到一种从来没有的喜悦和快乐,这是我出道以来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我从事贾理迈出的第一步,我格外珍惜这次成果,我会将这次收获铭刻在心,作为我从事贾理道路的起点和追求的目标,成为白洗苗族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民间贾理师。
就在我打赢这场官司不到二个月,我又被老寨的寨老请去处理山林纠纷。这场纠纷的起因是这样的:板屯和老寨原本是一个家族,一个住在山腰上,一个住在山脚下,由于板屯的人多,就强行侵占了老寨的山林,并带人到老寨一户人家拉了一头大肥猪抬到板屯杀了后请全寨的人打平伙。老寨的人不服,就把这件事告到了当地公社和派出所,请公社领导和派出所的同志来解决这个问题,公社领导和派出所的同志对这个案子十分的重视,当天就派出专人走访、调查、取证,通过几天的实地调查后,认为两寨之间发生的事是家族内部发生矛盾,双方又拿不出证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打五十大板,至于猪吧,就按你们苗族的习惯处理就行了。老寨的寨老和乡亲们不服这口气,就由寨老请我去处理这件事,随后,通知板屯和老寨的寨老定于某日某地和谈,双方共同解决山林和猪的问题,待双方把日子选定好后,我代表老寨贾师与板屯的贾师正式谈判。那天我记得双方都来了很多人,老少都在场,把整个谈判点围得水泄不通,场面是那么的壮观和热闹。我与板屯的贾师斗了将近5个半小时,也没有分出胜败,这时我拿出了另外一招,以攻带防,乘胜追击的气势,使对方一时乱了阵脚,这时我乘虚而入,搞得对方措手不及,慢慢地败下阵来,成为我的手下败将。过后,那位老贾师对我评价很高。认为我的前途无量,是一位有头脑的青年贾师,只要我今后在处理各种民事纠纷时,凭良心办事,为群众、百姓着想,就能造福一方,为百姓排忧解难,就能成为我们苗家人中的一位好贾师。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在我处理的一百余件各种民事纠纷中,每次都是带着胜利的笑容高兴而归,实现了我一生从事贾理纠纷的最终目标,成为白洗苗族地区一带的旗帜性人物。大家都称赞我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好贾师,不图名、不图利,为我们苗家人办好事,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尊重的。当时,白洗公社领导看我在寨上说话很有威性,年轻有为,为人老实,肯干,头脑聪明,又有文化,办事能力强,是一位很有发展和培养前途的村干部,便叫大队的老支书做我的思想工作,要我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半年后,我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屯上大队的支部书记。我担任支书后,除带领全大队社员搞好农业生产外,还协助当地党委和政府完成农村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苗族贾理的习惯法,制定了苗族村寨的乡规民约,其内容以贾理的条款为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否则,将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如小偷小摸及偷盗家畜者,无论是谁,一经发现,开仓挑谷,拉牛、抬猪到寨上杀后请全寨的男女老少吃上三天三夜,让手脚不干净的人家,三五年内过不上好生活,情节严重和影响较大的,由寨老驱除寨门,大事小事永远不得与寨上的家族往来。虽然苗族村寨制定的条款,内容有些残酷,但是他们能使村寨得到安宁、祥和,确保苗族村寨的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在苗族地区的青年人,父母从小就教他们为人处世,要他们做个成实的人,不要在寨上和其他的村寨做坏事,不然的话,就无法在苗族地区生活和生存。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制度仍在沿袭,成为规范苗族村寨群众行为的民间法典。
我在大队担任20多年支书的日子里,总是忘不掉陪伴我一生的苗族贾理,他是我生命的源泉,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和自信,没有它我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很渺茫,找不到快乐。我一生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当支书还是现在一个普通的村民,我每晚都要把以前学习过的贾理重温一遍,对调解的案例逐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我如今也60多岁了,从事贾理工作已有40多年。现在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太多,从事贾理这个行业也无人问津了,请我去评判的村寨越来越少了。但我对贾理知识的热爱情有独钟,如果有人愿意跟我学的话,我将把我学到的知识全部交给他们。可惜,寨上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谁都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现在学贾理,不如打工强,即使学会了,又不能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和改变现状。如果你有机会到苗家居住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问他们谁会贾理,他们都说“不知道”三字。尽管如此,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会把苗族的贾理发扬光大,即使现在没有人跟我学,我也要对得起自己的祖宗,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2010年我被贵州省文化厅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可惜,家父走了,如果他能看到政府给我这个荣誉,每年奖励我5000元传承经费,他老人家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我高兴的,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从事这项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