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云
潘正云,男,苗族,苗名NinX bod langs,1932年8月23日生于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1951年开始,一边做农活一边读私塾,后来考入丹寨县中学在民族班学习,1953年初中毕业后,娶妻成家。1954年,由于有文化,被吸纳到当时的兴仁区粮管所工作。1958年因父母年迈,家庭无劳动能力,故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
潘正云一生修贾理。在他看来,贾理能让人智慧,贾理能让人心胸坦荡,他从十岁起就开始对贾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当时,贾师潘有富正在传授贾理,他常去偷听,越听越觉得贾理神奇,听得入迷,在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学习贾理进行了启蒙,为潘正云一生成为贾理大师开了一个好头。
潘正云传承谱系是杨辇播奢,第一代,男,生年不详,苗族,文盲,精通贾,居龙泉镇卡拉村。杨幺依香,第二代,男,生年不详,苗族,文盲,家庭传承,精通贾,居龙泉镇卡拉村。潘正华,第三代,男,1908年生,苗族,小学文化,传授班习得,居兴仁镇台辰村。潘有富,第四代,男,1911年生,苗族,文盲,传授班习得。
台辰村贾理的来历
台辰村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一个苗族小村寨,全村170户,人口800人,村寨周围被绿油油山林和层层的稻田包围。由于外出打工人多,多数老人和孩子在家,寨内寨外显得格外清静,据潘正云老人介绍:“我们来到台辰这里有400多年历史,祖上原来在排调党招一带居住,因为和绕家发生命案产生矛盾,最后迁徙到这里。我们属于黑苗,以姓氏为家族,主要的特点是人死办丧事不忌油。”
传说在古代东方有一个定拉神,他是半仙半人的神祇,他懂得十二宿和天文地理,懂得日子的好坏。每一个月里有好的日子但又找不到好的时辰,他本想给自己修建新房子,由于找不到好的日子而落空,于是就住在山洞里。由于没有房子存放贾,他想把贾放在其他地方,可是别人都不愿意,包括松树、杉树、枫树等都说自己的房子太小,装不下贾,只有金竹说:我家房子有多节,比较宽,外面青幽幽里面白生生的很干净,就让贾住在我家里吧,定拉神看了金竹的家感觉很满意。于是贾就定居在金竹里,就这样,以后人们学贾的时候就用金竹做贾片。
定拉神还告诉人们:以后你们找日子就来找我,如果我找不好日子,你们自己可以随便找,如果你们找的日子不好,可以叫我来帮你们解决,变成好日子。所以,现在人们每次学贾的时候都要请他来,并烧香烧纸,用酒、鸡或鸭(主要用鸡)祭拜他,是他创造苗族贾理,祭拜他也是感谢他。
贾理是苗族传统世代口传经典,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括古代苗族开天辟地传说、迁徙历史、婚姻丧葬、祭祀崇拜、生活习俗等自然规律,在苗族人心目当中是一部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在黔东南州苗族较集中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版本的贾理,其中丹寨台辰流传的版本,主要是潘正云掌握,其他人掌握的都不完整。
潘正云是一个具有天赋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用心的人,他在学习贾理知识的同时,追求看起来似乎与贾理没有关系的知识,但却存在着内在规律的知识。让这些知识在他用贾的活动中为他服务,使用贾更加得心应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他说一切事物规律都在贾包含之中,或者用贾来解释和理解,这就是他所说的“贾的精神”。
潘正云的家庭
潘正云老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贾师,家住丹寨县兴仁镇台辰村,编在第四组。潘正云生于1931年,家里有一个弟弟,他的父亲1968去世。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姑娘,全都成家。潘正云老人现在和老伴单独居住在老房子。2010年他自己还种植包谷和蔬菜,还养猪和牛。包谷吃不完,主要用来喂猪、喂牛。潘正云一直喂养有一头水牛,用于耕田。潘正云每年过年都杀猪,还把猪肉分给每家孩子。由于他和老伴年事已高,牛也不养了,就种少许的包谷和蔬菜,不够吃的时候三个儿子轮流拿给他。现在家庭养殖主要是鸡,除自己吃外,养有多的就拿到街上去卖,换取一些零用钱。
潘正云和孩子们分家的时候,家中所有的田土分成五份,三个儿子各一份,他和老伴各一份,共得一亩稻田,两分旱地,潘正云老人说:“由于和老伴年纪都大了,做不动了,还有一两亩的山林都分给孩子们了,我和老伴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们安心劳动、安心在外打工。我现在专心做贾理的事,特别是传授贾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老伴和孩子们也很支持我。”
由于小时候家里贫穷,潘正云没有钱到县城读书,村里当时请有私垫,潘正云老人就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丹寨县政府办了一个少数民族班,专门招收苗家子弟,他很幸运被录取了,1954年毕业。当时缺少有文化的人,从学校毕业有文化的人都到县区乡工作去了。当他毕业回乡时,有一个叫吴德方的乡长说,“毕业一个走一个,我们这个要留下来,为家乡服务。”于是把他留下来帮助村里做一些文字工作。当时潘正云父母都老了,家里人口少,缺乏劳动力,于是他就留在家乡劳动了。那个年代,老人在当地算是文化程度高的,大集体的时候就做小队会计,一直到分田到户才结束会计工作。
潘正云的老伴比他大两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健康善良的家庭主妇,我们去的时候看到老人用微笑给我们打招呼,示意我们到家里坐,由于我们彼此语言不相通,她又在院坝里不慌不忙从事自己的活路,因此没有交流。她是1953年和潘正云结婚,是龙泉镇一户陈家的女儿,提起老伴,潘正云老人很欣慰,也很感激老伴。他说:“我是1882年才请师父正式教我学习贾理,小时候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喜欢,学贾要日积月累,完全靠大脑,真正用心仔细学习才可以完成,当时由于师父行动不便,我就把师父接到家里教我,贾师上厕所不方便,我就搀扶他去,并帮他清理下身,衣服鞋子脏了,都是我老伴帮他清洗,每逢赶场,别人都去集市看热闹卖东西,我就在家学习贾,就这样我学得很快,有时到外面处理事情几天才回来,老伴也没有任何怨言,由于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三天两头有人请我去写状纸,有时候甚至要去一个礼拜,在家的时候三天两头有人上门来找写状纸处理纠纷,有的人在我家一呆就一个星期,我老伴还要煮饭给他们吃,对待外人她很热情,否则别人就住不下去,也不来找我帮忙了,都是一些没有办法的人才来找我,由于大家都是穷人,我帮他们的时候从来不收取报酬,这就是懂得贾的道理,周围的人对老伴的评价也好,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学贾我也坚持不到今天。”
家庭的支持是潘正云成为著名贾师的重要因素,他老伴默默的奉献成就他的地位,别人在尊重他的同时,也在尊重他的家人。他非常感激自己的爱人。由于得到家庭的支持,使得潘正云在各方面都有建树,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人,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在给别人写状纸的时候,潘正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为以后从事贾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贾理和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实质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他对贾理的特别的领悟。
贾理在当地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使用贾理做一些仪式等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它实际反映苗族祖先和鬼神观念,同时可以和死者沟通的一种形式。当地人崇拜祖先、敬畏神灵、相信万物有灵,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社会等和谐关系,是和贾的精神和灵魂分不开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习俗是靠贾来支撑完成,贾在当地被视为神圣,是任何人不可侵犯,在他们心目当中一部属于自己的《圣经》,贾在当地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纠纷,如:偷盗、婚姻、不孝敬老人、土地山林纠纷、祭祀祖先、选日子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潘正云老人给我们说:“特别是分田到户以后,田土山林上的纠纷很多,很多人为这些事情搞得不愉快,没有心思生产,我经常被他们请去调解纠纷,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在这里面我就引用到了贾的哲理和贾的内容来教育说服人。”
在当地,修建新房子、老人去世办丧事、“保家”、结婚等都要请贾师到场做仪式。一是让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人畜健康。二是驱除凶神恶魔,祈求顺利和图个吉祥。贾理是台辰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活动。
办丧事贾师给亡灵“开路”,使死者能够顺利到达生命的彼岸。“开路”的时候把亲戚朋友送来的礼物都要念给死者听,这样死者才可以得到这些东西,要给死者指路,指明方向指出具体路线,途中经过哪些地方才最终到达目的地,“开路”有固定的念词,由一个贾师念诵。
死者的尸体顺着梁摆放着,做完仪式后才入棺。贾师必须站着念词,站着表示陪死者一起走在阴间的路上。肩上还扛一把大刀,是路上驱除凶神恶煞和防止妖魔鬼怪用,保护死者一路平安到达终点。这天一般是死者家要杀猪或杀牛,办丧事是以念的形式为主。丧事仪式之后,死者家属送所杀牲畜的肉两斤作为贾师的报酬。做完“开路”仪式后,待老人到齐的时候还要唱贾,所唱的内容是怀念死者。
修房子在当地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户主人生中的大事,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庆贺,仪式也比较隆重。贾师主持进新房仪式,门前摆放一张桌子,上用一个升子装一升米(大概4市斤),米上面插香,再用三元六角钱对折插在米上,把鱼、糯米饭放在桌子上。烧香和纸后,贾师开始念词,其内容是说:户主到了这个年龄,现在可以修房子了,如果不是这个年龄,就背不动这座房子(意思是,以后修容易生病)。同时把屋基的歪风邪气斩杀,把凶神恶鬼赶走,这样主家才吉利,牲畜也健康生长,家庭发财发福,子孙后代安康。在贾师念之前不可以在新房子里烧火做饭,也不能动房子里的水,念完过后才能搬进新房子。翻修房屋也必须同样的仪式。贾师所获取的报酬是一只鸭腿或鸡腿,祭祀用的米和三元六角钱。
“保家”是主人家自己的行为,如果家事不顺,人蓄不平,这时候就要请贾师选择一个吉日对家庭的一切进行保护,以求心理上的慰藉。仪式和修新房一样,根据自家情况选择,有的家庭两三年保一次,有的家庭是年年保。“保家”选择在正月二月,撒秧种就不能做了。狗是“保家”首选,因为狗是保护家的最忠实者。做贾事的贾师可以获得一条狗腿作为报酬。在外做生意或做老板的人,在出门之前,多在正月间选一个好日子杀狗“保家”。为了家庭人员平安健康,家庭和睦,牲畜平安,生产顺利,以防止不好的东西对家庭和本人造成的伤害,人们往往希望“保家”。凡是遇到类似的事情,都要提前通知贾师,然后选好日子,到了这天才请贾师去主持仪式。
结婚主要是以唱的形式完成贾事,新娘到家后,贾师开始念,念词主要内容是:人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养育成人不易,婚后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等。教育后人,告诫众人。念词结束,到齐的老人就可以唱贾。唱的内容是:祝亲人和谐到老,全家幸福,发家致富等吉祥贾歌。一是祝福,二是增加喜庆气氛,唱完贾后才开席吃饭。
不同的贾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各有各的特点,内容不同使用方式各异。潘正云老人告诉我们,80年代初,包产到户的时候,土地山林纠纷层出不穷,都靠贾来处理,使得当地平平安安度过几年,生产得到了恢复。
2002年~2003年之间,龙泉镇的平寨和台辰的坡头寨为了争夺一块山林发生纠纷。按习惯两地的界线是以巫坝河为界,这块山林在河界坡头寨这一边,应该属于坡头寨的山林。当时村人请潘正云去调解,他分析,平寨之所以当成自己的山林,不是随便乱说,一定有原因,因为界线也不是绝对的,也有相互交叉的情况。他说:平寨如果拿出证据来,那就是平寨的,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就应该按习惯以河为界,山林属于台辰坡头的。最后平寨的人拿出土改时期的土地证,从土地证显示属于平寨的,最后还是归平寨所有。“插花田”是土改时候留下的,不属于地主的土地,在其他村保留下来所形成的。土地纠纷是要认真调查,是看哪个经常种植经常经营,还需要很多证人来证实,根据事实和调查结果来调解。
偷盗在村寨被人们视为最让人看不起的一种行为,特别是惯偷,遭到全村人的唾弃和辱骂。在台辰,偷盗行为,轻者教育,重者要罚其杀猪请全村寨人来吃,同时也是警示教育全村的人。潘正云老人说曾经在台辰发生过一件事情:2007年的一天,甲家和乙家的鸭子放在一起,甲家有七八只,乙家有十多只,当时是甲家媳妇放鸭子,乙家没人看管。到了晚上乙家找不到自己家的鸭子,最后找到甲家,没想到甲家已经把乙家的鸭子杀了两只,甲家说是自家的鸭子。后来叫甲家把所有的鸭子放出来看,这些十多只鸭子果然朝乙家走去,证明鸭子全部被甲家卷走。最后请潘正云去调解此事,结果罚甲家用四百多元钱买一头猪杀给全村人吃,还开全村大会教育大家,如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要加倍处罚。后来村寨偷盗行为再也没有发生了,至今甲家媳妇的娘家也不来走她家了,认为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潘正云说,放火烧山等类似事情也用同类方法处理。
很早以前,台辰还有捞油锅和赌咒的案例。在山上挖一个坑,放上一口大锅来烧水,把水烧开后放一把斧头在里面,然后用手来捞,手起泡的有罪,没有起泡的是被冤枉的,现在这个遗址还在。潘正云的父亲小时候还看到过这个土坑,现在到他这一代几乎没有采用这种判案方式了。用诅咒的方式来判案,潘正云也没有看到,但听说过,是拿一只活鸡,一个人扯一条腿,哪个理亏了就像鸡一样痛苦的死掉。他认为,这些处理方式并不公平和可靠,所以被放弃,他也不主张恢复。
在当地处理家庭婚姻方面的纠纷时,潘正云作了一些改进,家庭纠纷尽量地在家中处理,这样才能顾及到双方脸面,只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劝说双方和睦相处。以前男女双方在婚姻上争吵,是在半路调解,现在是在村里一户人家调解。婚姻案件中,事情处理好了,错误方同意赔给对方的钱,就把钱丢在地下,对方要用火钳夹起钱来,不可用手捡起,因为钱上有诅咒,哪个反悔断子绝孙。村内调解的时候也不在家里说,在男女双方家中间地带,用贾理来说,如:“冷饭捏不成团”、“勿牧两头牛”、“勿敲两个鼓”、“勿吃两箩粑”等哲理性的话语。这个钱是丢在地下,钱不可以用手捡,只可以用竹子做的钳子夹起来,并且发誓,永不回头,如果有孩子,孩子是给男方,清代时候赔12两银子,现在没有诅咒这一环节,还提醒当事人可以随时复婚。有种离婚案件,一方不愿意离另一方一定要离的,经过第二次调解后还是要离婚的,要离婚的一方以前赔女方银饰或项圈,现在改为赔对方钱。
过去有栽岩、挖坑来划界,不准哪个移动和改线,违反的用贾理来处理,哪个输理了就拿酒、肉、鸡或鸭给参加调解的人吃,家庭穷的罚少,不用吃也可以,这个就是对他的处罚。以前是罚买一百个土碗,作为村寨的公有,如死人的时候办丧事用,还要罚违反者供给村人吃一餐。潘正云说:“有段时间是保长来处理这些纠纷,输理的一方给赢理的一方钱,还要给保长钱,这不是贾理,是歪风邪气。”现在处理纠纷事情时,有时候由村干部请来处理,有时候叫当事人请贾师。两个村寨之间纠纷处理时,双方各带贾师来,潘正云说:但前提还是要讲道理,摆事实重证据。
潘正云为当地处理、办理数不清的事情,但报酬却很低,甚至有的是义务服务。给死者开路,进新房子,保家等仪式,给贾师的报酬是少许的肉和3元6角或1元2角钱,这些报酬是给神灵的,这样才有效果,看日子、踩阴地、结婚是不可以收取他人的钱财。贾的精神提到,不要敲诈他人,做事情要公平,不能打不能骂,要和和气气的解决,贾就是说理。
台辰村现在用贾理解决的纠纷少了,1980年以前在农村用贾的情况多,现在民间处理小事纠纷还是喜欢用贾来调解,这样的处理直接快速,成本低,没有必要去法庭。只有触犯国法贾师不能解决的,才到法庭处理。
调解纠纷是潘正云用贾最多的一种方式,也是奠定他贾师地位的行为。用贾最能体现贾师的能力,最能体现贾师的为人和性格。贾用多了,就有更进一步的感悟。潘正云在使用贾上比较灵活,把传统贾理和现代社会结合使用。主要是运用贾的精神,而不是机械套用传统的方法,是他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积累经验,认真总结出来的。他认为贾理的基本精神是公平和正义,传统上的一些他认为并不“可靠”的做法,完全可以舍弃,而当代社会法制与贾理相通的地方,他结合起来灵活的使用。
传承贾理
苗族发展历史悠久而充满艰辛,苗族人民在这恶劣的环境下,用祖先留下的遗产贾理,不断保护自己发展民族,使苗族文明历史更加丰富多彩。苗族贾理在当地苗语叫“jax lil”,意思是说理、讲理、辩理等含义,学贾用贾一定要认真对待,它反映苗族日常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是苗族群众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一根坚固的纽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在苗族社区,贾师年岁以高逐渐减少,有的地区甚至没有了贾师,贾理在人们心中也濒临消亡,随之而来的是苗族社区不安全的隐患,如:偷盗、打架、离婚等诸多问题浮出水面。
潘正云老人是台辰村一名德高望重的贾师。在他小的时候对贾很感兴趣,贾师教贾的时候天天去旁听,直到1982年才正式和贾师学习,贾师叫潘有富,也是台辰村人,听潘正云老人说:“潘有富的师傅是橄榄寨的人,他是从扬武那里学来的,他到台辰给地主当长工,到我们这个村寨他说他会贾,我们这里的老人就叫他教,我当时还小,也听过他教贾,但不是很清楚什么意义,但也常得意思。改革开放前,用贾说是迷信活动,贾师(潘光武)不敢教,我们也不敢学。贾师都是悄悄用贾,如果反映到公社要被批斗。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贾师还是不敢光明正大用贾处理一些问题,怕政策变化。1982以后,大家看到了,宗教信仰自由,才开始学用贾。分田到户的时候,纠纷很多,我师傅从处理这些纠纷开始用贾。师傅年龄大了,1985年去世,当时只教我们这一批学员,总共九人,精通贾的只有我和师弟潘光武(师父的儿子)。师父在世的时候,所有纠纷都是他处理,他过世后我才可以出山用贾,处理一些纠纷和用贾做仪式活动。”
学习贾理不是一月两月就会,也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精通,它需要一个人的刻苦认真和执著。过去台辰这一带都在用贾,会贾的老人已去世,大部分村寨都失传了,只有台辰还保留完整,这与潘正云老人的传承分不开的。其他苗族地区以前也有贾理,内容和形式各异,也是贾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虽然传授方式不同,贾理的精神是一样的,只是语言不同。台辰贾词唱念都可以,传授的时候是念,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唱了,从调子可以听出贾词合不合、内容全不全。
一次去丹寨调查贾理,有幸的是,正遇潘正元老人贾理传承学习班开学,这次学习主要是对前段学习贾理的提高和补充,学员们和潘正云老人一样,穿着长衫短褂,神圣而庄严。
下面是我们采访潘正云老人,谈论传授贾理的经过和意义(基本是原话,只是顺序略加调整):
问:学贾理的时候是否要请定拉神来?
答:贾理是定拉神创造的。贾的开头语就是请他来,烧香烧纸也是敬他,用酒、鸡、鸭(主要用鸡)祭拜他。每次开班之前都要叫他来,敬他,这样才学得会。由师父喊他来(主持请师仪式)。
问:授贾有什么要求?
答:授贾之前要举行一个神圣的仪式。首先选择正月的虎日或者马日,选择“硬棒”的那天,这样才学得会,其他月份不开班。以前传授贾理都要穿“寿衣”(传统的苗族服装),现在举行仪式的时候要穿寿衣,就是用绸缎做的长衫,绿色的,这个颜色是我们民族的颜色。头戴帽子,是专用的,现在一般用一段青布裹头,学习要带贾片,贾片是念一句拿一根,拿完了全部甩到地下,再念一句拿一根,来回循环。过去老人说,甩贾片甩到手烂为止才学得会。
过去学贾的时候学员合伙送给老师一套寿衣,还送老师一点报酬,过节还送点礼物给老师,多少都可以。这些都是学员的心意,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贾,一是有灵性,二是记性好感兴趣的人。学习贾没有固定的场所,轮流到学生家学习,到哪家哪家出生活费,室内室外都可以,冬天都在室内,外面冷。一般成年男人都可以学贾,妇女不可以参加贾的学习,可以看或听贾的传授,妇女不可以当贾师。封建时期,对妇女比较歧视,妇女在当时没有地位,做仪式的时候,女人不能进去,学习的时候孕妇不可进学习场所,现在这些规矩没有了。
我教贾的时候八点到场,两点结束,这样可以统一大家时间,结束的时候要吃点消夜,消夜是学员轮流做,开班和放假都要举行仪式。要一只公鸭或公鸡作为牺牲品,要把鸭血或鸡血淋在贾片上,贾片才能灵验有威望,贾片放在各自的面前,放在桌子上,烧纸烧香,然后请神来,把鸭子煮熟,多少人切成多少块,人拿着筷子背对着桌子,夹到鸭子的不同部位,就代表不同意思,得鸭头表示学习贾快。贾片必须用金竹做成,以前神把贾送人的时候,放在哪家哪家都说家里比较窄放不下,只有金竹说我家比较宽,节数多并且干净,金竹说以后你们学习贾的时候用我来做贾片,你们不会我就教你们。贾片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贾片十二根,表示吉利数字,也是十二个月的象征,是通天的道理。其中有一根是弯钩形状,学的时候可以钩住贾,这样可以学得好,学得快。弯钩是用火来烤,用油来抹,然后放在水里冷却,这样弯钩才不会变形。
问:为什么办贾理传授学习班?
答:贾理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贝,我们苗族现在和谐稳定发展,除国家法律外,贾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过去,国家的法制不健全,也没有钱打官司,就用贾理来调解纠纷,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民间有的纠纷,人们同样喜欢用贾理来处理,既经济又快速,双方也满意,过后双方同样和睦相处。这么好的东西,现在没有人会了,很心痛,很可惜。在台辰除了我还有一个人会,他就是我贾师的儿子潘光武,才从深圳打工回来,他现在给妇女传授古歌,贾理的内容他懂得全面,以后也是我的接班人,国家现在重视苗族文化,听说贾理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对象。县文化局的李天云调查知道我懂贾理,他希望我能够把贾理传授下去,这也合乎我的心意,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也为我们这个寨子争气。懂贾理的人在这里很受人尊重,包括整个丹寨县都是这样,苗族以懂贾理为荣,不懂贾理为耻,以前学习贾理是一个很好的风气,人们比喻:“连老母猪吃潲水的时候发出的声音,都像在念贾理”,我很担心丢失贾理,就用这个态度去教他们。政府也给一定的资金给我们办培训班。办第一期学习班是2010年的正月,共有11人,文化局给每个学员100元,买些学习用具。第二期学习班是2011来,共有12人,文化局给2000元做伙食,包括平时用的学习用品,方便学员学习,这样学员也有兴趣,第一、第二期都是按传统仪式来开学,9月5日,召集学员们来补习,大概7~8人,为了提高学员对贾理的学习,县文化局,州文研所在资金上也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学贾理需要40个晚上才能基本掌握贾理的内容。我们这些学员里最小的30岁,最大的60岁,年纪大的喜欢较多,年纪小的学一点又出去打工了。这些学员都是台辰本寨的人,他们也很认真。过年走亲戚朋友的时候,很多人知道我们这里在学习贾理,都想来学,可是路远又是晚上学习,正月间天气冷,他们为自己的村寨失去贾理很可惜。
问:是否在有生之年把贾理学习班继续办下去?
答:只要我还在,就一定要把贾理学习班办下去,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也要靠政府的支持。如果我不在了,也要告诉我的接班人,让他把贾理学习班继续办下去,这样一代传一代,让我们苗家子孙后代人人知道贾,这样就可以保存下来,不会失传。
在开班前,潘正云的小儿子从广东打工回来。儿子和儿媳去打工十多年了,积累了一些钱(十多万),现在修新房子,老房子用来专门传授贾理,修好以后他就和小儿子居住。
老房屋是新中国成立初修建的,潘正云用880元钱请了四个修建房屋的师傅,进行整体移动,把这座房屋从原来的地方往右移动100米,在老房屋地基上修一间新房子,那房子给二儿子,由于他在县城工作,房子就用来做贾理传习所。
乐于助人
潘正云老人虽说是81岁高龄,从他的外表特征、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行为举止等方面看不出他是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他说:“2010年以前还经常去坡上劳动,七十五六岁的时候还犁田耙田,当时很多中年人都不是我的对手,前几年,检查出气管炎,才把烟酒都戒了,在饮食方面比较随便,小时候苦惯了,喜欢吃酸的,肉吃得少。”老人长寿秘诀是抱着乐观精神和助人为乐的态度,而且从来不计较报酬。哪怕在犁田的时候,别人找到他的时候都要停下手上的活路去帮人。他说:“我们农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不要装大,就是傲慢的意思,这样别人才尊敬你。”
潘正云1987年之后才开始单独用贾,以前贾师在世时徒弟是不能用贾的,他主要是帮人写状纸打官司。在当地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不仅是因为他懂得贾理,他还自学法律方面知识,并且把二者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他还帮别人写状纸,因告赢了官司,相继有很多人都找他写,直到2007年还有人找他写状纸,被他婉言谢绝了,并告诉他们,由于自己年龄大,脑筋也不好用了,何况现在国家法律健全,可以找律师帮助他们,就这样逐渐找他的人少了。潘正云老人帮别人写状纸时从不收取他人钱财,来找他的人有的买一点酒肉,有的什么也不买,他同样热情招待,并且还供给住宿。他写状纸不是一天时间就能完成,有的时候甚至要一个星期,远处的人就住在潘正云家里,他还包他们吃住。找潘正云写状纸近处有村内村外方圆几十里,远处还有麻江、三都,有的人他根本就不认识。潘正云认为贾和法律在精神上是一样的,都讲道理,给人写状纸帮人打官司也等于在使用贾理。
下面是潘正云老人讲述写状纸和调解纠纷的案例:
丹寨县有个南下干部,别人告他,他儿子找到潘正云写状纸,最后被宣告无罪。
丹寨一个司法部门的子弟,被告了,当时是从重从快处理,所以他父亲来找潘正云,最后也是无罪释放。
八十年代初期,排调有两个青年结婚没有到婚龄,政府要求女方回家,但是法庭罚男方400元,当时是很大的数目,卖牛都交不起这个罚款,这个男青年不服,就找潘正云出主意。潘正云帮他写了申诉,并带他交到法庭,最后被免罚款。
2005年,加郎村,有一户人家有三个女儿,父母都去世,三个姑娘出嫁了,并且嫁在本村,村里就把田没收了,于是她们请潘正云帮她们说理,最后还是把田归还了她们。
点力村有一个女孩和台辰一个男孩自由恋爱,女孩叫王阿泥,男孩叫潘光玉,结婚后天天吵架打架,男的打不过女的,最后两个离婚了,后来女的又想回来复婚,她的亲戚找潘正云来调解。他先到男方家说服男方,最后男的同意了,他才去叫女方来。双方到家后,他劝说两个人不要吵不要闹,这样耽误生产,“人家都在发家致富,你们天天吵架打架,就不怕别人笑话。”并叫男方摆上饭菜,他和双方亲戚一起吃饭,在边吃边谈中缓和了气氛,两人的尴尬也随着大家的说笑消失。现在这小两口已生有孩子,家庭和睦。
火烧寨有个女孩和马寨村一个王家男孩自由恋爱结婚,婚后不久两人经常吵架,女方回娘家发誓说坚决不回男方家,男方说如果我去你娘家叫你回来,我就把牙齿敲断。两个月之后,有人看到女的经常出现在马寨村的包谷地里,意思是想复婚。这件事经过潘正云的调解,两人和好如初,现在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过去看风水、看日子在当地很盛行,潘正云老人在这方面也有研究,人们经常请他去看阴地(墓地)和阳地(宅基)。他说:“父亲1968年去世,当时请地理先生来看墓地,觉得有兴趣有道理,就和这个地理先生学,当时我四十多岁,这个地理先生是媳妇的亲戚,学的时候没有要钱。有专门的书,学起来容易,还比较准,三都、都匀有人请我去看风水。”这些日常看日子、择阴地、阳地等事,潘正云老人乐于帮助他人,在传授贾理方面,也从不保守,对学员们要求很严,对于爱贪玩、爱喝酒,上课嬉闹的学员他当面批评,并告诉他们:“应该认真学习,用心学,用脑记。”
学员王国玺口述
我68岁,第一期学员,学了四十天贾。我很喜欢贾,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里面有很多知识,如:天气变化的知识有科学道理,比如下雨要起云。我是自觉学的,没有人提醒我,但是很遗憾,我没有学完,原因是被摩托车撞了。贾师教学员时很耐心,性格也好,八十岁的人了,贾师给我们说,我没有几年了,你们要认真学习,上课的时候不允许讲话,也不允许吵闹打笑,有很多古语我们不懂,他就一句一句给我们解释,从不保守,全部教给我们,希望我们学得比他还要好,只要喜欢学贾的,他都愿意教,附近村寨的人很想来学,就因为晚上学习,路途远不方便,感到很遗憾。本村人和外村人对他的评价很好,说这个老人比较讲信用,调解纠纷,大家都满意。他给我们讲,你们学贾时,可以用录音机和手机录下来,这样回到家里可以随时听,到坡上劳动也可以听,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他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对学员很严格。
师弟潘光祖口述
别人对他评价很好,热情帮忙,附近老人经常叫他去办事情,远处的人都用车子接他去,他从不收取报酬。贾理提到不可以收取别人的钱财,也不可以讲价,不可以骗人。他教贾很耐心,贾理说不可以做亏心事,不要骗人,处理问题要公平,不然会有报应,他办事公正,心比较直爽。
学员潘光祖口述
我是第一期的学员,71岁,原来是贾师的助手,我也有这个爱好,就去学习贾,学得不全面,只掌握50%,我是处理丧葬的第二个贾师,贾师教我们很认真,不会的叫我们录下来听,贾师比较信任我,学习中是徒弟,工作中是助手,当学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逐个考试,看我们学习的成绩怎么样,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方法和速度,基本按过去贾师教他的方法去教,学生也要经常练习,要日积月累,基本懂贾要4年时间,来时要念,到坡上劳动也要默念,贾有连带关系,不可以少一个环节,现在有两个徒弟基本可以念贾,贾对社会和村寨的治安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偷盗,对这样的行为不可以错一罚十,可以教育,如果罚重了,反而起到反作用,以教育为主,这样可以教育本人,也可教育全寨,自己也感觉羞耻,家人亲戚朋友都看不起。
潘正云的一生是乐于助人的一生,他性格开朗,为人谦和。和他在一起谈话非常的轻松,听他谈自己的经历是一次享受。潘正云在传习所墙上的对联,一方面可以看到他学识,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开贾理班的认识和对传承的理解。写在正门的对联是:上联“何必读尽圣贤书,能全孝友方识学;”下联“纵然识周天下事,不知进退终是愚。”写在侧房的对联:上联“知己客来茶当酒;”下联:“会心人到话偏长。”
用贾神奇案例
潘正云还用贾理处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以下是潘正云自述处理过的神奇案例,而且都有当事人证实。
潘光银,台辰人,30多岁,是家里的独子,大概是四年前(约2007年),发病的时候,全身发抖,说有人来追杀他,饭也不吃,晚上跑到坡上,家人担心他摔倒受伤,或掉到河里淹死,就把他抓进来关在家里。他发病的时候力气特别大,几个年轻人都抓不住。后来叫我去用贾才治好。是一种妖魔在作怪,要用一条狗来代替人,默念贾词,妖魔就付到狗身上了。
七八年前(大概2004年),有一个叫韦启能,家住在玉关今兴仁镇者拉村,家人说他神经错乱,别人去抓他的时候,把他按在缝纫机上,最后他用牙齿咬缝纫机,牙齿咬断了两颗。他有个姑妈嫁到台辰,她叫我去给他治病,我还是用一条狗去解。我过去后用贾,两三个小时后他就可以吃饭了,最后也好了。当然不是马上全好,要慢慢恢复,全好要半个月。他的病后来一直没有犯。
野鸭塘有个叫韦阿鸟的男人,也有类似这种的情况,现在有50多岁,我去帮他“解”,现在也好了。
前几年(大约2008年)有一个人喝酒多了,骑摩托车撞死,他的一个亲戚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晕倒了。家里没办法,知道我可以用贾来“解”,就叫我去救。我叫他们准备几根韭菜,烧一堆火。我用一碗水,放进一颗火子和几根韭菜揉烂,并且念了贾,最后用水喷到他身上,晕倒的人就好了。韭菜有驱邪除恶的功能,这件事是三四年前的事情了。
本村的王国玺(潘正云徒弟)父亲去世,他姑妈从猫寨来,一跨进大门看到这场景她就晕倒了,金竹平来了一个给他父亲开路的人,都没有办法,于是他们就来请我,当时她姑妈全身都湿了,我到后马上默念贾词,口含水洒在她身上,后来她就醒了。贾词大概意思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大鬼被我杀,小鬼被我吞。这件事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年有一个亲戚死了,刚死的时候,来看望死者的亲戚有三个人连续晕倒。我媳妇来找我去解,我过去念了两下就好了。人死得不好凶神恶煞都来了,它们听到爆竹声都来了,引起活人晕倒。这要用狗来“解”,不能在病人家做。
这种贾理需要人有“压运”,才能战胜恶魔。“压运”是个人心理问题,我一定要战胜对方,咒语也要“压运”,就像打仗,一定要向前冲才可以战胜对方,如果怕对方就是失败者。
处理这些事情不多,遇到了我才处理,后来都是一个传一个的,人们才知道我懂贾,这些都是用贾的精神。
这些神奇的案例,说明贾理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当地人离不开贾理,贾理对社会的作用一直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