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杨故银
所属图书:《贾师传》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6972字

杨故银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许多苗族村寨的文化逐渐被挤压,处于消失的边缘,因此对这些民族文化的重新挖掘,认识,传承与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幸好的是像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的贾师杨故银这样的人还有一些,他们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贾理是黔东南苗族地区最经典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汇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宗教信仰、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词和典型案例等方方面面。

贾师,通常又称为理老,是通过师承通晓贾理,为人公道,在村中有很高威望的人充当,是苗族村寨里的精神领袖,也是本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还具有本村寨的寨老、鼓藏头、巫师等身份,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在村寨里有着非同凡响的地位。反排村的杨故银就是这样的人,集几种身份于一身。

反排,苗语称“方白”,意思是高坡的地方,位于雷公山东麓,是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是苗族多声部情歌的发源地,辖十个村民小组,共407户,1720人,苗族人口占100%,有张、杨、唐、万四个姓氏,反排村反排木鼓舞和多声部情歌都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反排村的民族节日较多,有敬桥节、吃姊妹饭节、吃丑节、苗年以及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节等,其中以祭祖节最为隆重。祭祖节是反排村人民十三年一度的一个盛典节日,苗语称“nongx jangd niel”,音译“浓将略”,意译“吃鼓藏”。反排村祭祖节仪式比较复杂,十三年一次,历时十四天。这一古老神秘的祭祖活动至今还保留和延续着。贾师在鼓藏节中担任组织者、指挥者和祭祖仪式上神的使者。

古老反排村在旅游发展中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其深厚的文化、神秘的文化还深埋在群山之中,在极少数老人的深深记忆里,还不为人们所知,比如贾理,比如贾师以及那些传奇的故事……想要对这一神秘的文化现象、文化遗存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去品味这个世外桃源——反排村,就得先了解反排村的寨老、贾师——杨故银。

杨故银,书名杨通祥,苗名杨银岁,男,苗族,1939年1月生,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四组村民,台江县苗族贾理以反排为中心的“fangs”(方)流派第十代传承人。

73岁的杨故银,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脸泛红光,让人看不出他的年纪。他很健谈,用汉语交流不流畅,但足以对付日常的交流需要,用苗语交流时则是娓娓而谈,没有半点迟钝,非常流畅。谈到他从先辈那里听来的,或是他亲历亲为的用“理”为村里村外的乡亲进行纠纷处理时,他用的是苗语,这时,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像个虔诚的宗教人士,一脸的肃穆,语言非常的连贯,抑扬顿挫,时而像飞瀑气势如虹,时而像涓涓溪流缓缓流淌,让听者完全沉入他故事当中,想象着故事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场景,一幅幅旧时民间纠纷处理的画面纷纷在头脑中展现。杨故银在讲述处理纠纷中用到理歌理词时,极其庄严的轻唱,结合手指的扳动,分条缕析,头头是道,一点不乱,有着超强的驾驭语言的天赋和能力及令人钦佩的记忆力。

杨故银师承父业,父承祖业,自江西迁到反排村以来,他家族中总有一人是反排村的寨老,也是理老。反排村贾理的传承谱系是:杨脚九,第一代。杨我脚,第二代。杨柱我,第三代。杨闹柱,第四代。杨香闹,第五代。杨洋香,第六代。杨丢洋,第七代。杨拥丢,第八代。杨岁拥第九代。杨银岁(杨故银或杨通祥),第十代。杨里银(杨光玉),第十一代传承人。

回忆家族的历史,杨故银扳着手指,口里侃侃而出,把先辈的名一字不漏地念给我们听。他说先祖从江西迁来,到他一辈已经是第十辈了,而且自到这里定居以来,他家都是村里的寨头和鼓藏头,是村里最权威的人物,掌握主持着村里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和处理村民之间、村寨之间的矛盾的权力。在那个没有法律的年月里,他的先辈就是村里的法律,是处理村寨不和谐的规范。

虽然现在进入了文明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用现有法律或村规民约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当这样的矛盾纠纷出现的时候,为了平息矛盾,村里人还是要请老贾师出面主持,或指导矛盾双方利用原始而长期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而且一旦有了处理方式,不管结果如何,矛盾双方都必须和解,不得再就此事纠缠不休,否则就不容于村寨之中。

贾师运用贾词对纠纷进行调解的时候总是有一些道具,开展反排流派贾理活动。理老还流传一套司法工具,包括:一顶彩帽子和三套礼服(红、白、蓝),现在因为用贾理来处理纠纷的事件不多,所以难得一见贾师身着礼服开展贾理活动的场面。

作为第十代传承人的杨故银自“文化大革命”以来已经很少开展理判民间纠纷工作,现在主要是主持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等一些祭祀性活动。

他说在台江习惯上将“贾”和“理词”合称为“理词”。在反排苗语里合称“ghed hlangb ghed xek”(古理古规),是台江苗族相关法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苗族的“贾”是关于天地万物关系的法则和规律,是调节人类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调节人际关系的规则。“贾”就是起到“法典”的作用。例如在台江流行的“Jax wangx hnaib yus hlat”(贾《太阳王与月亮郎》)里,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是这样解释的:太阳王娶了仙女“榜商”为妻,不久就到天上做客,由于太阳王好酒贪杯,在天上喝了一天又一天,住了一年又一年,月亮郎与“榜商”偷情致使“榜商”身怀有孕。太阳王回来后怒火冲天,询问猫头鹰得知月亮郎与“榜商”偷情后带领田鸡、刺猬、穿山甲等东征西讨,误伤仙人“沙启沙罗”,仙人“沙启沙罗”家属索金三百两,索命三百条,索要一牛两个头,索要一马两头鬃,经无数理老断案都断不了,最后经过理老“仰当秀牛”断案,命太阳王“赔金一百两,偿命二十条,修公来敲鼓,亢公来刻木”,“成了虎公鼓,成亢公木刻,杀牯子祭祖,杀鸡来议榔,杀狗来立约,怕太阳反悔,怕月亮翻案”,“叫天狗在山岭,让天狗藏山坳,太阳反悔吃太阳,月亮翻案吃月亮”,于是才有日食月食。从这首“Jax wangx hnaib yus hlat”(贾《太阳王与月亮郎》)来看,“贾”反映的就是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就是自然规律。

台江流传的贾有五言句和七言句两种不同的类型,长的有一万三千多行,短的有五千多行。贾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古诗的原文,而是经过一番集中和概括的艺术加工,使选入的故事比原作更为饱满,描绘人物也更为生动,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贾由一个或几个典故构成一个段落,称为“一道贾”,由数道贾构成一部贾。

苗语语境里“Lil”(理词)的含义就是道理的“理”,是“理老”,在调解纠纷时依据贾的准则衍生出来,有固定格式的辩论言论和判词。如丈夫嫌妻子不好,提出离婚,女方请“理老”去男方家讲理,有这样一段理词:“我和你家开亲,我和你家结戚,烧火只烧一个灶,开亲只开一处,客也喜欢,主也乐意,才用牛祭祖,才嫁女到你家。来了三周岁,到了三周年,公公做雷公打包谷,婆婆做暴风吹晒架;米不给我舂,水不给我挑,公公装耳聋,婆婆唱黑脸。论情是你错,论理是你输;公公错了公公知道,婆婆错了婆婆明白。”是非辨明后,理老作判词:“公公不该做雷公打包谷,婆婆不该做暴风吹晒架,公公不该装耳聋,婆婆不该唱黑脸。论情是你错,论理是你输。好马也有失蹄,走路也会岔道;公公给媳妇赔个礼,婆婆给媳妇道个歉,赔个礼事就完,道个歉纠纷就了结。现在,水已往东流,纠纷已埋地下。我们说了就了,我们说完就完。假如有人自作聪明,有人自充好汉,吹动芦笙,敲响铜鼓,我们四五个理老,穿一条裤,走一条路,用下河网鱼的方法,用上山猎兽的手段,推他下悬崖,推他下深谷,让他痛,他才知道厉害,纠纷才不会发生。”从这段理词来看,“离”的语言形象生动,借理词的套路临场发挥并作出判决。

以上是台江境内苗族理老开展问事纠纷的常规,在方召反排到剑河太拥一带相传。苗族先祖们定居这一带后经常出现偷盗、抢婚等扰民现象。台江和剑河交界的“争秘虾、丢秘方、九将虾、脚将方”等地商量推荐台江的“养卯印、挂在丢、吉多斗、快九山”和剑河的“香九香、记九记、依往里、沙往报”八位理老经过十年实践议定出以反排为中心的贾理法典。并在现今台江县反排村山岭上栽插一块石桩,作为开展贾理判断信物(判决神石)。从此在这个地域内,只要是涉及判决民间纠纷的双方都要到此地进行。等理老作出判决时,双方都要脚踩石碑进行盟誓,一旦反悔,以石见证,谁错而不改,自然由神石宣判,且往往少则三天多则三个月内应验。杨故银说曾经有人路经此处时,对这石碑不敬,将石碑敲断一截,结果遭到报应,这户人家断子绝孙绝了门户,从此村民奉此石碑为神灵,不敢有半点不恭敬。这八个寨老共同喊话确定的贾理法典主要内容是:购掉依,没掉这,购掉但依蒙。松依说:酒妞告瓜掉但搭,计妞须瓜掉但瓦,纠能亮瓜超哄追,别哄别,亮累尬,动累哦,揪密揪,计密计,揪鱼揪瓜仰瓜滩,揪鱼揪瓜弱就岁,计鱼计瓜秀瓜梁,计鱼计课就乎,给欧瓜刻里牛,给笔瓜批拉,给欧瓜良哦细,给笔瓜良哦陇,给欧瓜良瓜讲哦细,给笔瓜良瓜泥哦付,亮累乃瓜动累说,滚牛瓜门南,告亮瓜计纠,给欧讲乃心,给笔讲乃到,给欧浓大纠牛,给笔浓大纠秀钉,瓜斗瓜门景,用各门江。讲掉搭一天一凶一漫一样,瓜能搭,瓜各一样,瓜盖洪供,乃瓜溜恶,浓秀给搭拱,给秀巴搭凶,亮界丟摆界凶,巴铁瓜秋朵能敌,丢们格瓜掉立窝更,门阿仰样窝多的,阿一梁多瓜一,阿良往哦更,瓜告梁口,给够够但里,给良门画王,瓜告乃粮累说粮说,拷门丢,供细年,告说粮说累追米追,里丢门通看兄,仇响门不高米,年瓜朋,六瓜哄,沟亮曼够亮脑,大瓜哦贵,啦瓜哦告,奶瓜掉搭,绕瓜掉瓦,浓阿浓,略阿略,六道六,年哦玉玖哦园。浓多道略或多道浓,你一党奶一党,定给密姑给丢,供快供,笔快老,蒙一烈牛,多动方羊玖追玖丢,蒙泻对能在动蒙阿,巴多欧多巴学欧学。

还有些人发生纠纷后采用喊雷公当裁判处理,这时候也有说法,就是要喊天喊雷公。形式是这样的:

甲:蒙奔秀搭丁搭多,奔射搭罗掉,搭绕鸟武岁,搭管说米喝。

乙:哦拿拿洒亮同太,拿拿洒秀同瓦。

甲:蒙奔搭年东确,陆东我,多奔搭射搭罗,丁搭罗。

乙:巴阿巴来纠对蒙拿,拿摸陆东确,年东确武岁,陆东我米喝,哦拿拿亮同汤,哦曼曼洒秀党瓦。哦鹅窝押们,鹅给押搭,多奔蒙办丁搭多,多奔蒙办射搭罗。蒙浓门拿搭斗欧亮告里九大,拿搭佬热秀哄又九给巴阿巴来计界东里喝笔,蒙界风又方瓦,给东欧酒武岁搭佬热酒灭喝,奔搭对亮良告养腾又,奔搭多泥良高笔确老。巴阿巴拿耍好,对亮浓瓦对,多泥浓瓦多,曼灭掉能喝道吊喝,岁道吊岁。巴阿巴拿气给桶供,押给细妈,腰劳依梁掉笔,依例掉轻,起搭斗欧阿九节,岁搭佬热阿凶先,搭斗欧劳哦岁,搭佬热劳灭喝,蒙纠对鹅搭丁搭多,鹅搭岁搭罗,样蒙南酒多,样蒙笔酒加,斗欧哦瓜肉昨狗,佬热哦瓜肉在搭,完两边都我不道,巴阿巴拿鹅笔牛蒙南,蒙笔酒加到,交相交讲流,腰劳欧阿丁搭多,欧阿射搭罗。

在反排村用贾理处理民间纠纷的终极裁判恐怕就是到反排村寨脚进行发誓赌咒仪式了。杨故银把裁判的地方,包括进行裁判时的禁忌、仪式和咒语内容都讲得清清楚楚,让人犹如见当年情景,神秘莫测中满含恐怖气氛。流经反排村寨的几股小溪在寨脚汇聚成溪,穿越公路从村委会办公室左侧流去,以公路边房屋地基为界,东抵吉祥桥、南抵村委办公室的山坡,这是个神秘的地方,溪水穿越公路的涵洞之后,遇一小丘,分成两股,绕小丘后重汇成一股,静静从吉祥桥下流向密林深处。小丘之上生长着密密的小树,树修直刺向天空,这样一个小小的范围,却是反排村进行纠纷终审裁决的场所,这个范围里的一切很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人们所能看到的样子,没人胆敢破坏一点点,哪怕是一棵树,一根草或一朵花,连高声说话都不敢,如果有事必须经过时,都是小心翼翼,快速通过。所以,游人到此欣赏吉祥桥时,会看到以小丘为核心的这个区域,没有经过人为的清理,到处留下雨后从村里冲刷而来的垃圾和残存的一些外人看起来挺怪异的东西。如果纠纷双方经过种种调解无果之后,就会选择请理老杨故银来主持仪式,在这个地方进行最后的裁判,不同的是,在这里进行的裁判,裁判者是神灵,口才的好坏在这里没有用,唯一的输赢标准是由神灵来断的,当地民间认为,只要是无理的一方,在双方进行发誓赌咒时约定的时间内必然会发生,短时三天,长时则几个月,必有报应。2009年,附近村寨有两个人因为一只鸡的所有权问题发生纠纷,经各种方式调解无果后,他们要求到反排村寨脚的这个地方进行赌咒,他们请求理老杨故银主持,当时正值反排村鼓藏节期间,杨故银说他只做好事,不做这种事,没有同意给他们做主持,但代他们问了神灵,说是“三大头”外出了,只有聋哑的管家在家,不能进行发誓赌咒仪式,要十三天之后“三大头”回家了才能进行。十三天后,鼓藏节结束了,这两个人又来请杨故银主持裁判,杨故银还是没有同意,但告诉他们“三大头”现在回来了可以举行仪式进行发誓赌咒,还告诉他们怎样去请神灵裁判这件事。他们按照杨故银的办法去到了那个地方,在有村民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发誓赌咒,传说三天内死了人,人们便认为死人的一方是理亏的。

主持这终极裁判的神灵有三个,他们是浓瓜够、玉秀岭、依报浓。还有一个聋哑的叫这勇开,是神灵的管家。杨故银说这些神灵像村里的“三大头”一样,神灵数为三,也是取单数以便二比一来定结果。仪式时念的咒语:瓦酒多杆,搭酒多动,得些酒多杆,杆曼押搭敢欧起罗得弱对,亮掉一党够给笔,一党够给丢,瓦多奔对泻出,曼杆欧起得弱对,曼浓家安,拦浓哦搭岁对摸斗相挥,拦浓拦,鱼地浓地交加能一害瓜噢一杆,得些依道起劳来,能瓜多起好的,凶些搭些,凶给搭给,南多巴够给多秀酒道巴够给老。

除以上这些,杨故银老人还把世人常听到的诸如捞油锅等方式来处理纠纷的仪式和内容讲得仔仔细细。他说在反排一带,发生纠纷的双方,无法调解的时候,会用到这种方法来解决,人们认为通过从油锅中捞斧头,然后验查捞方手上的情况,可以判断出谁是理亏的一方,这也是由天理,由神来裁判的。烧油锅所需材料是三大挑清水,三斤菜油,三斤桐油,三斤糯米,无柄斧头一只。当大锅里的米煮得稀烂的时候,就由烧油锅一方首先陈述事由,双方开始辩论,这需要口才,谁被驳得哑口无言,无法再进行反驳的时候,就由他去捞油锅中的斧头。捞斧头之前,要对其手臂情况进行检查,并一一记录下来,等捞出油锅中的斧头之后再将其臂与刚才的记录一一对照验证。捞斧头时,捞方要快速将斧头捞起掷于地上,并用脚踩一下,捞主的全体成员就离场回家。第二天双方重聚原处,共同验看捞斧头者的手,如果没有起泡烫伤则是捞的一方有理;如果手上起泡、烫伤则被判为理亏一方,要认输,按赢的一方的主张办事,终止争执。

为不让贾理在他手中失传,古稀之年的杨故银正在精心培养接班人,贾理及巫术活动传承人是自己的长子杨光玉(杨里银)、古歌情歌类传承得意门生有张文清、唐龙(反排村人)。

关于贾理的未来,杨故银认为理词与今天的村规民约有很大关系,许多理词得到广泛认同,与时代需求比较一致,进而固化到村规民约中,对维护村里和谐有作用。但是杨故银也认为现在虽有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作为处理纠纷的依据和程序,但是仍然偶有一些纠纷在这些方法用尽之后,仍然不能平息,为终结这种事件,就只得由纠纷双方提出用这种方法裁判,这些事件和矛盾的存在就是贾理存在的土壤,也是贾理存在的现实基础,所以贾理仍然还存在于许多苗族村寨之中,能够熟知古老的理词和处理仪式的贾师就尤为难得了,由于后继乏人,这种贾理也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作为特殊的文化存在样式,应该加以认识,加以整理,传之后人,让子孙后代晓得先民有这样一种独特的处理纠纷的方法与仪式。

杨故银说现在有了新的处理矛盾或纠纷的规范,很少用贾理去处理矛盾或纠纷了,会用这种方法的人也极少了,而贾理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限于只能口传心授,传承的困难越来越凸显。每当想到这种文化现象有可能在他手中失传,就深感忧虑,令他稍觉安慰的是,他已经将这一套方法和理歌理词传给了他的大儿子,这也符合他家十代以来都是反排村的寨头、贾师的传统,总算是后继有人,而且他还有着很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古老的文化,希望能传于家族之外的人,他说他很看好现任村文书,他说这个三十多岁的小子,既乐于为村民们办事又有天赋,希望他能学习贾理,他会尽力把这些知识都传给他,希望对他将来为村里的建设和村里打造旅游村寨起到促进作用。

杨故银老人说反排村里还有另一位贾师,今年60多岁了,也在本村,相信他也会有其他的传人。如此看来在反排村,贾理还将存在下去,在以后的岁月里,贾理也许会成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象征,贾师自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人,他们本身也值得人们去关注,对贾理、贾师的了解也是人们探索研究了解苗族文化的一个途径。

难怪村民说,人们之所以特别敬重他,除了他老人家是寨老、鼓藏头、巫师之外还是贾师,村里村外有无法调解之事仍愿意请他出面用古老的方法解决争端。

反排村由五个相连的小寨组成,随山势而建,群山错落有致,有几条小溪从寨中潺潺流过,给村寨平添了不少活力。反排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保存得相当的完整,可以看到许多高大挺拔珍稀的水杉和红豆杉,还有美艳与力量双兼的香枫,使得反排村既有侠骨又有柔肠。

原生态的环境、原生态的文化,是美丽苗寨的骨骼,神秘的贾理,神奇的贾师,是苗族人民的灵魂。

贾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