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荣
王启荣,丹寨县排调镇岔河村侗角寨人,苗族,苗名uihgs,排调至杨武一带著名贾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贾理》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受到州人民政府表彰。
人生经历
王启荣生于1941年,没有兄弟姐妹。他于1955年结婚,妻子莫氏生于1940年,是排调镇排左村人。王启荣有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是女孩,小的是男孩。女儿有外孙子和外孙女。儿子有一儿一女。王启荣和儿子住,三代同堂全家共6口人。
王启荣全家有2亩田,有土3.9亩。两口子以种农田为业,在坡上种有一些蔬菜和包谷,儿子不时在外面打工,孙子和他们一起生活。虽然两口子年纪大了,但身体比较硬朗,王启荣在农闲的时候还招收学员教贾理,日子过得还算充实而很有滋味。
岔河村原属于加配乡,撤区并乡建镇后划归排调镇。全村128多户,7个自然寨分7个村民组,均为苗族。王启荣所居住侗角寨为第四村民组,居住有王姓和杨姓,以王姓居多,杨姓只有几户人家,这里的苗族基本上是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家族,侗角就是一个王姓家族聚居地。王家传说从雷山迁徙过来,大约是清代先祖参加了农民起义,起义失败过后,被官府追杀,跑到这里来定居。这次起义应为张秀眉起义,当地人传说:开始是见客(汉族)不留,后来是见苗就杀。大家害怕举族外逃,迁徙时有三个公,其中一个公定居岔河,后又分居各地,居住在侗角的已经有十七代。这带的人主要是在这一时期迁来的,贾理系统基本相同。
侗角人主要种植水稻和红薯、苞谷等作物,还经营一些用材树林,造林以杉树为主。这里水源缺乏,以前村头有一口井,村边有一口井,现在有自来水,灌溉水源比较缺乏。
王启荣由于有点文化,1965年被抽调参加工作,在加配乡(公社)做半脱产干部,任公社团委书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工作部门全面在清理阶级队伍,因为王启荣学过贾用过贾,有人说他“经常用鬼”,属于牛鬼蛇神之列,所以被辞退回家。由于比较有工作能力,20世纪70年代又被抽到公社茶场、林场地等工作,还参加了丹寨县乡村公路测量和修建工作。
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得到了恢复。20世纪80年代丹寨县编地方志,各部门也相继写部门专业志。当时县民族委员会(以下简称民委)准备编写民族志,同时抢救民族文化。由于王启荣有文化,又通晓民族文化知识,民委就请他去帮忙收集资料。当时村党支书非常爱护他,不准许他去,说他以前是“牛鬼蛇神”,有过教训,现在去了说不定哪个时候还要挨批斗,是想保护他不再受伤害。最后经过民委领导的动员和解释,说现在政策变了,民族文化得到了重视,所以王启荣就参加了县民族志的资料收集。1987年在民委学习苗文,1989年回家。在民委工作期间,他结识了县志办公室的王凤刚,他知道王启荣懂贾,叫他去录制提供贾的资料,大部分都收集到他翻译出的《贾》里。王启荣说:“我用苗文汉文记贾词,整个贾词念完要一个多接近两个小时,全部的贾词要念完起码需要一天。”这件事情提醒了他,贾理还是有价值的,是苗族优秀文化的经典,萌生了继续使用贾理和传承贾理的想法。虽然时隔较久,但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学贾用贾
王启荣在他刚懂事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贾理,也就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了贾理,在他学会之前就想到用贾。因为他家几代人都是有名的贾师,可以说王启荣是生长在贾理世家,具有家学渊源,他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祖父、父亲和伯父用过贾理,他们后来都成为他贾理直接的传授人。
王启荣从14岁和爷爷学习贾理,爷爷去世以后就和父亲学,父亲去世以后又和伯父学,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学贾理30多年”。其传承谱系:王往播爷爷、王兄往伯父、王四往父亲,他说:“贾理是少数民族最根本的一条道理,情歌、结婚、丧葬、修房子都要用贾理。懂贾理的人就是懂道理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贾理简单说就是道理。”王启荣家有五代人都会贾理,从爷爷到他儿子,现在他孙子也会贾理。
王启荣到22岁(1963年)的时候才正式开始学习贾理和使用贾理,之前他学过巫术。在排调一带,巫贾有一定的相通性,贾师需要借助巫术来完成贾理活动。学会使用贾理之后,他第一次用的丧葬贾理,就是给去世父亲“开路”,其他人看到了就开始觉得丧葬应该使用贾理,也才开始有人请他做贾理。
“贾理”的含意究竟是什么,“贾理”的苗话原意是什么?普通人和贾师的理解不一样,关于贾理的含义,王启荣说,对贾理的理解,从苗语古义开始。
“贾理”古话叫“目休”,“贾”就是说、讲、表达、讲话的意思,“理”就是道理。“贾理”苗语叫“嘎到贾”,是根源的意思,贾理就是从根源说道理。贾和理在这里是分开的,贾师所掌握的是“贾”,即主要是“嘎到贾”。贾理又是有联系的,懂贾就懂理,贾是理的根源,但懂理不一定懂贾。家庭的小纠纷请老人去说服调解,这个老人懂理,但不一定懂贾,就算不上贾师。村寨之间的纠纷,用“榔规”(苗族群体聚集在一起议事叫“议榔”,制定的规约条款叫榔规)处理,这属于理老的事情,他也不是贾师,但他们懂得道理的根源,也就是贾,从前没有政府或政府管不到,出现纠纷都是叫理老调解处理。
贾理在排调一带用处很多,分为婚姻贾理、立房子贾理、丧葬贾理、贺儿(三朝酒)贾理,等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岔河苗族属于“短裙苗”地区,包括雷山和丹寨交界的地方,如雷山的掌雷,都是用这一系统的贾理,王启荣主要在排调镇的范围之内使用,有时到达杨武地区。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必须用贾“开路”,才对得起老人,子女也才有“面子”。修新房子也要唱房子怎么来的,唱贾还使用在传统婚嫁歌、拐婚歌、贺儿歌、情歌、丧葬歌等都要用贾理开头。大的场面,特别是红白喜事,必须要有贾唱起来才热闹。
用于婚姻的贾理,要视情况分别对待,分正常婚姻(即有媒妁的婚姻)和拐婚(即自由恋爱的婚姻)两种,程序略有差别,但意思是一样的。王启荣根据贾理的精神,对仪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具有人性化,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以前拐婚贾理仪式特别的繁琐,但结果还不一定让双方满意,有时候两家闹纠纷还涉及贾师。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自由恋爱成为时尚。他在给拐婚人做贾理的时候,首先了解是不是双方父母已经默许(主要是女方父母),然后才决定给他们做结婚贾理仪式。经过几次的这样的事情后,他基本了解现在婚姻的状况,自由恋爱大部分都是被父母许可的,所以他就大胆地给他们做贾理仪式,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给结婚的青年做贾理仪式是苗族传统的必须履行的手续,有了贾师主持的仪式,婚姻才合法,社会才认可,他在做的时候尽量地把过程简化。有一次本村的青年请他给自己做贾理仪式,他了解是拐婚时,希望小伙子尽快地办理,因为女方父母意见不是很明确,处于犹豫不决状态。根据经验他知道,有其他人的意见影响了女方的父母下决心,可能是舅家的亲戚不同意。只要贾理仪式到位,女方父母就不会反对,其他亲戚也只好接受,如果事情一直拖下去,就会变成明摆的事实,其他亲戚知道了,可能会有较大的麻烦。尽管天气比较冷,王启荣不顾自己的身体,决定给他们主持这场仪式,促成这对青年的幸福。在他的主持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很快完成了贾理仪式,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现在,这对夫妇生活非常幸福,他们非常感谢他。
王启荣说,拐婚和正常婚贾理仪式原理相同,但程序不同,他向我们介绍经过他改进后的拐婚贾理仪式,其主要过程如下:
接亲前事先选好日子和吉利时辰,女方准备出门的时候要拿家里一把糯米。由于是拐婚,父母不知情(一般父母是知道的,只是装着不知情),新娘就要偷家里的糯米来,以便敬祖先之用。这是贾理仪式必需品。男方家派三个人去女方寨接新娘,接亲人随身带两斤米、两斤肉,身背一把杀猪刀。刀是防身之用,防止路上遇到凶神厉鬼作怪。
新娘和男方约定接亲的时间,新娘把自己玩得好的姐妹叫来做伴等待。我娘出门的时候不急着关门,叫自己的嫂子或叔妈等自己出门时才把门关上。出门立即关门意味着没有后代,因为新娘出门时门在身后,关掉门意思是关闭了生育后代的门。
男方接亲的人到达村边停下,要一个人去喊新娘,两个人在村外烧火等待,新娘的姐妹将她送到村外和接亲的人汇合,然后双方围着火堆吃饭,每人一坨糯米饭一块肉,吃完饭之后男方给送新娘的人一点钱表示感谢,现在一般是每人30元~50元。男方家就把新娘接走,新娘的姐妹才回家告诉新娘的父母。这个过程贾师不在场,但程序由贾师安排。
第二天,请贾师去主持“请神敬祖”仪式。仪式需要杀一只鸡(做牺牲),在门口摆上一升米、一元二钱、一把小刀,点三炷香插在米上,用三个土碗装上酒,用茅草做令箭插在米升边。由于新娘没有经过媒妁,路上恐有恶鬼跟随,“令箭”就是将凶神恶煞驱除在外。拿葫芦瓢装上女方带来的米和男方的米在一起,这个葫芦瓢表示葫芦姐妹,是婚姻和生育的象征。贾师在这些摆设面前念贾词,念的是开天辟地贾词,从兄妹开亲,到祖先的迁徙,再到现在的社会。其意是讲婚姻的来源,证明他们的婚姻是合法的,同时也表示祝福他们幸福。
正常结婚要经过请神敬祖的仪式,过程略有差别,不用杀鸡和做“令箭”,用双方家的熟饭不用糯米,念的贾词是一样的。
修建新房子也要用贾,要在开工之前把祖先安顿好,以后修建的过程才会平安无事。立房子贾理就是通过一定的仪式,祈求吉利和祖先保佑。用五个碗,分别盛肉、酒、米、猪肝、鱼放在房子主柱子脚边,请祖先和各种神灵来帮他立房子。主柱代表房子。摆好这些佳品之后,贾师开始念贾词。贾词的内容是从古念到今人类发展的历史,又从祖先迁徙到定居地。然后念房子的来历,一直念到主家名字,最后说:“他房子已经旧了,现在需要修建新的房子,祖先和各路神灵都来帮助,使房子顺利完工,建成漂亮房子。”在念诵的时候,在场的人肃穆而听。念完贾词,众人才开始喝酒吃饭。做完这些仪式后,当日或者次日就可以开工。
修建房子一般都是在农闲季节,时间相对比较集中。由于现在岔河没有其他贾师,他成了唯一可以做所有贾事的人。这个时候他格外的忙碌,一个人不得不到处跑,有时候一天还要跑几家。也有慕名而来的,他都不能推辞。所以,在农闲季节,正是别人休闲时节,却正是他忙碌的时候。
丧葬贾理主要是给死者“开路”,让死者亡灵升天,使死者能够到达天堂。王启荣不是给所有死人“开路”,他有自己的标准。标准是:去世时至少在50岁以上,并且德高望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木匠、药(医)师、巫师、歌师等,一般的人背不动贾。
大型用贾是扫寨,就是驱逐火煞神,小的用羊大的用牛。王启荣经常到附近的几个村寨做扫寨贾理,发生火灾或失火过后必须做。2011年3月,附近一个叫白善村发生小火灾(火发生后即被看见),请他去扫寨,用了差不多一天一夜的时间才完成,这是他一生最长的贾理活动。他们来请王启荣的时候,他叫村里人选好日子(龙或牛日),牛和龙属水,可以灭火。他去的时候,选定12个人(分别有羊、虎、龙、蛇和牛年生的人)当助手,听他调遣。其中6个人负责到各家把火熄灭,6个人挑水跟着他到每户去做仪式。跟着贾师的都是龙、蛇出生的人,跟随挑着水桶的人水里放上白浮萍。白善寨子有100多家,要一家一家“扫”。打卦成功后才到下一家,有的家打几次卦都不成功,他得从头念起,直到打卦成功。他从晚上9点开始到第二天的12点才结束,做了15个小时。然后还要到村外做法事,把火殃鬼与村寨隔开,敬完祖先才吃饭。等所有村人(扫寨时所有村人都到村外等候,村里不能有其他人活动)吃好了,洗手洗脚洗干净餐具回家,他的工作才完成。这样大型活动,报酬非常的少,贾师除了在白善吃饭外,只有36元的贾理钱。
类似扫家贾理还有保家仪式与扫寨相同,但只给一家做。哪家出现小火警、双猪独狗(猪下仔只有两只、狗下仔只有一只)、鸡下双黄蛋等这些不祥之兆要保寨,扫家保家没有钱作为报酬,也有个别给1元~2元。用什么牲畜就给贾师一个部位肉,猪给下巴狗给前腿鸡给头(保家只用这三种牲口)。猪是最大的牲口,贾师拿回下巴来炖吃,留下下巴骨头作为纪念。在王启荣“功德”(存放贾理用品的房间)房里,挂着72个猪下巴骨。王启荣说,十二在苗族算是圆满数,六个十二已经是通数了,意思是已经达到顶峰了。他说:“如果要都有100多个了,要了也不挂了,已经满了。有的人挂鸡头(骨)鸡嘴巴,我觉得小气,所以不要。”他说不只是巫师才要鸡头,贾师也可以挂,自己不要是怕有失贾师风范。做这类事贾理用具不多,固定的用具只有大刀,丧葬、大型驱邪、扫寨用刀,刀是驱鬼之用。其他辅助用具有小刀、茅草或有驱邪功能树木做“令箭”等。
结婚、立房子、丧葬、过苗年、孩子过三朝都要唱歌,除了丧葬是怀念故人的歌之外,其他以对唱形式,摆酒席唱的歌,是一种娱乐,是烘托气氛,增加气氛。在对歌之前要用贾做小型的仪式,用祝福驱邪的语言祝愿所办的事情顺利。他不仅是著名的贾师,而且也是有名的歌手,他的到来可以烘托气氛,增添喜事的乐趣,大家乐于请他,他也乐于助人。本村这些事情做贾事时,王启荣差不多都到场,现在有了徒弟代替,他才有一点时间休息。
做贾事的报酬很低,拐婚隔离凶煞、结婚推喜神的时候有一升米报酬,其他贾事报酬是一碗米,最多外加少许的钱,最少是1元二角,最多是36元。贾师社会地位很高,受人尊敬。在使用贾理的过程中,他认识到贾理对苗族的意义,也意识到贾理存在的危机。他寻找机会把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有的地方师傅在世的时候,徒弟不能用贾,王启荣就没有限制徒弟的活动,他们随时都可以用贾,这样才有利于贾理的传承,贾理就在用中精,在用中传承。
传贾悟贾
王启荣具有多方面的苗族知识,他人心中的王启荣既是贾师,又是歌师、巫师。王启荣并不承认自己是巫师,承认贾理与巫术有联系,比较喜欢说自己是贾师,“苗歌也懂一些”。
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王启荣来说是一个鼓舞。他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还是一个有多方面经历的人,知道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他主动传授民族传统知识。他传授贾理是从传教苗歌开始,他说歌能吸引人,然后再传授贾理就有了基础。2008年,王启荣开始教人学唱苗歌,第一次就教了五个人,其中一个是他的儿子。学唱的苗歌主要是古歌,还有祝福歌、贾歌(不是贾词)、婚嫁歌等,同时教一些贾词和贾理方面的常识。王启荣说:“古歌和贾是有区别的,古歌的内容贾有,贾的内容古歌没有,双方的一些交叉,贾的范围更宽一些,可以用于贾事的古歌叫贾歌。”
后来因为农忙没有时间,加上有的学员要出去打工,教歌就停下来了。王启荣贾理培训班学员就以这些人为基础,其中有一个学员已经出师可以独立完成贾事。
2010年,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正式开班传授贾理。当时想来学的人比较多,由于有的人家住得比较远没有来。虽然没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对他来说是一个鼓励,增加了他办好学习班的信心,正式学员十多个,大部分是侗角寨人。王启荣招收第一期的学员有14人,年龄最小的是15岁,最大的是59岁。组长杨兴林,副组长王跃进,13个学员是侗角寨人,1个是南增寨人。报名的时候,即2010年2月21日,年龄最大的是王有周,最小的是王其超。学员有杨学林、王跃进、王跃祥、王跃军、王跃国、王其超、王有周、王跃光、启良、杨秀祥、王启光、王杨兴进、王启福、王启能。
在这之前他非常担心贾理丢失,政府提供这么好的机会,他非常珍惜,认真把贾理学习班办好。他说:“我只要努力了,所教的内容学员可能不是全部精通,但会部分也好,至少有一两个全会,贾理就可以继续传承下去了。”为了把贾词能够保存下来,他用苗文写下全部的贾词,懂苗文的人可以看得懂。
王启荣所掌握的贾词共分三则,第一则:毛竹,讲述贾的来历;第二则:人生,讲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所做的好事,让后代来继承;第三则:死亡归宿,去阴间的道路和阴间的生活。每一则要念完需要20多分钟,全部念完要一个多小时。
王启荣教贾理是从贾词开始,把贾词记住了,再教做贾事,很多贾事是可以从贾词中找到方法。要学会贾理,必须清楚贾理是怎么来的,作用是什么,才到怎么运用贾词做贾事。他的贾词结构基本是按照这一次序排列的。
关于贾的来历,毛竹和贾理有什么关系?贾词里的内容比较简短,而且多是古苗语,就是懂苗话的人也未必全懂。王启荣给我们耐心地逐一解释,并讲述贾理来历的传说:
贾是在天上,在天上“嘎地嘎得”(苗语)这个地方,贾的家也是阎王的家。挂天庭的中央,是老鼠从天上拿下来,它咬断绳索贾就掉下来。贾落在哪个身上哪个会贾,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教会,只有贾落他身上的人才能成为贾师。贾落下来时什么东西都装不下,只有毛竹装得下。因为毛竹有很多节,才装得下贾,毛竹也就有了灵性,所以才用毛竹来做贾签。原来竹子没有节,一次,好多植物一起吃东西,饭少大家都围来抢锅里面的东西吃,火太旺汤溢出来把竹子烫断了。杨梅树说,我来给你接好,所以现在竹子就变成一节一节的。杨梅树是博物的理老,是公平使者。用竹子来做贾片也和杨梅树有关,杨梅树是正直的化身,在我们这一带杨梅树不能随便乱砍伐。
其他地区贾理用的贾片是用竹子破开不加修饰,排调一带用的是圆形贾签,比筷子还小,并修饰得非常光滑。王启荣解释说,这是对贾理的尊重。贾签一尺二寸长,杨梅树也是一尺二寸长,代表12道理,也代表一年12个月,各种判断都归为12:
学贾的时候,要有贾签,是毛竹在帮人记住贾词。贾签一共有12根,12在苗族观念里是大的意思,12根贾签意味着通天的道理。苗族的道理有12,吉利数字是12或12的倍数,比如12天、12元钱、36元钱等。学贾在念诵贾词的时候,用贾签表示一个节奏,数完贾签表示一个段落完成,甩一次贾签就完成一则。
贾签主要学贾理用,用贾理少用贾签,只有给亡灵开路的时候要用到贾签。12根贾签,其中一根是弯勾形状,是在学贾词的时候勾贾到学员的内心。还有一根杨梅树做横木,因为杨梅树有灵性,可通鬼神和阴界。丧葬用贾签就是因为和这弯勾有关系,是做丧葬仪式的时候勾死者的魂魄,让死者记得贾词,到阴间也懂贾,成为阴界受到尊敬的人。
王启荣改变传统学习的一些方式,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促进学习。但对学员要求非常的严格,从自己做起,严律于己,起到表率作用。传统开班时间一般是正月,他要求一定在正月,农闲也可以。但是要选日子,也要选择时辰,羊猴牛虎这四个日子都可以,不要落空的时辰,这样学不会。他说,这是对学员负责。
开班的时候,他先帮学员把贾签做好,每个学员把自己的贾签领取,然后摆好贾签,摆好酒碗,杀鸡淋血在贾签上,这样贾签就有了灵性。学习场所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相关的仪式必须在家里做,天气热可在室外,外人可以听可以看,男女老少不限。必须烧香烧纸做完仪式后才可以到外面学贾。学贾必须穿苗族传统衣服,黑色的长衫,带头帕,不能光脚学,不可以穿短裤,不可以带铜制的东西,因为铜隔祖先的东西,学贾理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凶险的东西,戴铜得不到祖先保护。
王启荣认为贾理是苗族文化的精华,是古人留给后代的珍贵财富,必须认真对待,学习前的仪式少不了,而且一丝不苟地做完第一个环节,以虔诚的心态对待学习。王启荣说,贾不是乱学也不是乱教,要动物的血(鸡、鸭和鱼)来供祖先和贾理祖师神,用酒肉饭菜香纸来供逝去的先师。贾理学习所做仪式流程如次:学员分两排座,一个人一碗酒,师傅念诵请师的贾词。念完词后,学员把自己碗里的酒喝完,仪式算结束。没吃饭的学员继续吃饭,已经吃饭的学员可以离席。仪式完成之后才正式学习。学习结束的时候还要烧香烧纸,如同开课前一样,每个人喝一碗酒。还要做夜宵吃,吃些带油性的东西(米和酒是学员们凑来的)。意思是请祖师爷来和他们一起吃,然后和祖师爷告别。每天必须坚持如此,以示虔诚。
排调镇岔河村侗角苗族贾理提高班
少数民族文化的厚重,流传在民间的苗族口传经典贾是黔东南丹寨民族文化的瑰宝。
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代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份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法学、语言学、巫学的集成。
古代苗族关于社会自然的道理、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
苗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对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建设的作用。
到第二期学习班结束的时候,已经有杨兴荣、杨正亚、王有周这三个学员基本掌握贾理的基础知识,可以独立用贾,能够基本满足村人的需要和给群众解决困难。他们都是50岁的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学习也最认真,平时有时间经常和王启荣联系,有不清楚的马上请教。他们的学成,让王启荣非常的欣慰,他的贾理已经有了传人。
简单评述
王启荣一生经历多个角色,都对他的人生起到不同的作用,对于开阔眼界,灵活用贾、传授贾理和对贾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王启荣最主要的还是作为贾理身份生活,作为农民的职业劳作。
王启荣认为贾理是苗族文化的经典,他是以崇敬的心情来对待,并以虔诚的态度来用贾、传贾。他把他的各代师父当成神来供奉,表达了自己对贾理继承的信念,同时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弟子。他在学习贾理的时候,虽然断断续续,但一直没有放弃,正是这种执著,才成就他成为当地有名的贾师。他的教学过程非常规范,他的教学目的非常的明确。他要求学员不仅在形式上记住贾词,而且还要求学会使用贾的方法,在心理上对贾理有深刻的理解。他的人生曲折经历与他会贾、用贾有一定的联系,会贾和用贾,阻隔了他成为“国家干部”的途径,使他失去成为公务员的机会。在使用贾理的时候,他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为需要的人服务,为民族文化默默的奉献。报酬多少在他心中已经微不足道,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他以传贾和用贾为荣,他为自己成为贾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王启荣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他不但懂得苗歌,还善于表演,在2011年丹寨县“三月三”民俗活动中,还获得傩戏表演特别奖。歌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最能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他对学员的感召力与他所具备的歌舞知识无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