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杨胜尧
所属图书:《贾师传》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9476字

杨胜尧

寻找理老

茶园村距黄平新州镇政府所在地6.5公里,全村共有320户,苗族占总人口70%,辖11个村民小组。茶园是个古老的多姓村寨,有十多个姓,主要有潘姓、王姓和杨姓,其中潘姓最多。基本上一个姓为一个家族,但是潘家有黄飘、马嘎和重兴三个家族,他们都是从重安王家盘村分下来的,而杨家全部是从江西迁徙而来。来这个寨子最早的是黄飘的潘家,已将近有十代人居住在此,杨家来到茶园也已有七代人家。村寨居住格局多为各家族聚在一起,寨子中不同的家族之间可以通婚。听老人们说远古的时候这里原本是个李姓革家寨,后来各种姓氏的苗族才从各地迁来,把李姓的革家人赶到了其他地方。目前也只有一户姓李的革家后代住在寨子里,这家人世代行医,专为大家看病。

2011年12月14日,笔者搭上了从黄平新州镇到茶园的大巴车。据当地人介绍说茶园有个很厉害的理老,什么都懂,也最会说理。我怀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闻讯而去,就是为了寻找这位远近闻名的贾师——潘绍奎。茶园村是凯里到黄平这条柏油公路的必经之地,公路就建在村寨旁边。过去茶园村寨头有棵大枫树,几个人围在一起抱都抱不住,一直以来是村子里的“神树”和风景树,庇护着茶园祖祖辈辈村民和寨子的安宁。后来这棵树莫名其妙地死了,至今它的死对于村寨里生活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个谜。

笔者在路边下车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茶园村村委,村委广播站当时正播放着号召村民们集中学习培训的广播。而村委这栋精致的两层小楼里,挤满了响应号召而前来的村民们,这些村民年纪几乎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据村长介绍,目前村里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外出打工,农业主要靠种植水稻,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打工的比例基本上占50%,只剩老和小的在家。开展这次培训就是为了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让留守在家的老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以此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养猪、养牛、养兔子、养羊的知识宣传。寨子的寨道硬化工程早在2008年已完工,在新州镇开展得比较早,村内的建筑几乎是砖房堆砌的小楼。可见,茶园村无论从地势、人口、经济收入还是村寨管理上都比较接近现代城镇水平。这个村寨是否仍有贾理的生存空间?我此时便开始担心起来。

随后我向村长打听潘绍奎的下落,原来潘绍奎就是村长的爷爷,可惜早在2007年已去世,而村寨中除了他已经没有人精通古理了。我的心情顿时失落起来,担心白枉此次茶园之行。准备放弃之时,村长告诉我,虽然没有人懂得古理了,但是村里有个鬼师,叫做杨胜尧,他经常出去为别人做鬼事,过去也和潘绍奎他们在一起做“dueed det lil”。我听了顿时大悟,原来古理在黄平地区叫做“dueed det lil”,直译过来就是“打(扔)木理”。而这位鬼师过去和潘绍奎他们在一起做事,他必定也懂得其中部分理词,只不过现在他转向于做鬼事而已。我决定转而去见这位叫杨胜尧的鬼师。

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某一文化事项的存在,主要是看它是否能满足人们需要,文化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个体基本的需要。对于理老的快速消失现象以及理老为何都转而做鬼师?笔者认为,国家政权对苗疆的控制力量无疑让苗族古理这些传统习惯和规范边缘化,理老也就只好“另谋出路”。而他们选择做鬼师不仅是因为当地人仍然有信奉鬼神和灵魂的宗教信仰的空间,还因为很多古理古词可以用在做鬼事上。因此,会理词的人都会鬼事,理老又叫鬼老师、老师等,但能做鬼事的人不一定能当理老。可见,贾理在苗族社会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仍然保持着最核心的部分,只是在形式上因每个理老的人生经历、社会环境、价值理念差异的影响而有所不同,这种流传于口头的文化形式在每个人身上呈现出变异和独特性,没有固定的形态和标准。任何文化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动之中,我们也应该用开放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

个人背景

杨胜尧,男,生于1947年,苗名叫和保。他是家中唯一的独子,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他的母亲在生下他14天时,就不幸去世了,杨胜尧从小由爷爷和奶奶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杨胜尧上到小学五年级时,因为家庭贫困不能再继续读书。他在上学时成绩优异,对于辍学的事他感到非常惋惜,但也能理解爷爷和奶奶的辛苦,便在家中帮助两老做农活。他在二十几岁时,娶了村寨中十多岁的姑娘,叫潘宗英,也是茶园村人,祖宗是从黄平黄飘乡迁移过来的。两人生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孩。儿子是两老的牵挂和期望,两人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爱人也不会说汉话,所以至今从没有去外地打过工。杨胜尧的两耳听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减退,别人要用很大的音量说话他才能听得到。由于年纪已大,前两年和别人准备去凯里的建筑工地打工时被拒绝。现在他只好待在家中做农活和家务活,同时还为附近需要的人们做鬼事。而他的爱人就在附近的山上找草药和绣一些绣片去集市上卖。寨子里大家都知道他家困难,如果要修路或有哪家要起新房需要用人帮忙抬沙子、抬水泥的,就会叫她去做点零工,一天可以得五六十元钱的报酬。这些平时省吃俭用和辛苦劳作得来的血汗钱,两老舍不得花,宁愿攒下来给小儿子读书用。小儿子在县城读书,每个星期最少也要用五六十元的零花钱。目前家里没有喂猪,只养得有一头水牛,杨胜尧以家中的这头大水牛而自豪,每天都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带它到坡上去吃草。这头水牛力大无比,什么田都能犁。但有一次在准备去犁田的路上时,它突然停下来不肯走了,原来是看到有头水牛在附近,它就挣脱缰绳跑过去和那头牛斗,最后那头牛惨败,牛角被它斗掉了一个角。

村民们都知道两人为人真诚热情,虽然家里比较贫困,但是只要有客人进到家中,两人会很热情。正如杨胜尧的爱人所说:“虽然在我家没有肉给你吃,但是吃饭、烤火我们还是有的,让客人的心暖暖的,我们就开心了。”杨胜尧平时的生活虽然不忙,但是在他看来却很充实,因为这些都是他愿意和喜欢去做的事。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去坡上砍柴,中午去放牛,如果有人请,就四五点钟去帮他们做鬼事。甚至有时早上把牛带到家门口了,别人一请,他便丢下农活出去做鬼事了。

学贾用贾传贾

学贾经历

贾理在茶园村叫做“dueeb det lil”(丢斗里),直译为打木理或是木头理,也就是念诵理词时要用竹子这个辅助道具来边打边说,意译为打古理。贾师被尊称为“理老师、理老、老师(ghet xiangs lil)”。苗族古理是苗族社会中言行必遵的制度和准则,可以起到规范村落秩序、模塑族人性格、教化苗民人心等作用。在历史上通过对苗族社区的有效管理,从而推动了苗族社会的有序发展,发挥了及其重要的角色。能够做得了理老的必定是村落中德高望重之人,理老身份的获得可以是世袭,也可以是师徒传承。一般来说,一个村寨会有一至两个理老,他们代表了这个家族或者寨子的权威,在家族内部或者各家族之间起到解决纠纷和调解矛盾争端的作用。由于理老的身份具有神圣性,所以他的判决和言语都是至高无上的,族人们必须服从。杨胜尧是茶园杨姓家族的理老,杨家的古理是靠世袭传承。据他的回忆,可追溯的代数已有四代了,传承链为杨胜尧—杨启荣—够久—黄飘摆稿张家。杨启荣是杨胜尧的爷爷,他在家族中是个地位很高的理老,专门领导和指挥家族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在他50多岁时,把自己知道的古理古词、如何管理家族内部、评判是非等一系列知识都传授给自己30岁的亲生儿子——杨昌贵。但是不久后,杨昌贵就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由于关节剧烈的疼痛和行走困难,别人请杨昌贵去家里做鬼事时,他都婉言拒绝了。所以杨启荣便伤心地对自己的儿子说:“这些你还是别做了吧,你得这个病,看来也做不了啦。但我们是理老世家,这个传统不能断,你去叫孙孙(杨胜尧)来跟我学,我看他很聪明,也喜欢这些……”

杨胜尧在读小学时,就喜欢趁大人们跟爷爷学理词时在一边偷听,这为他今后成为理老打下了基础。于是,杨胜尧就在自己28岁时,开始跟随杨启荣学习苗族古理,两人形影不离,做农活时杨启荣时不时都用理词教孙子做事做人的道理,哪段理词可以用于什么案例,除什么鬼、祭什么神应该用哪段词,杨胜尧都把爷爷说的这些话记在了脑子里。杨胜尧掌握得很快,半年后爷爷就同意他和自己一起出去替别人做鬼事,让他做助手,没多久他便出师了。如今他各种各样的鬼事都会做。由于是家族传承,杨胜尧拜师、出师都无需过关仪式。杨胜尧从爷爷身上继承了部分的理词和所有巫词,但是理词只是学了一点,后来一直没用,除了过年的贺年词,其他的已慢慢淡忘了。杨胜尧如今从事鬼师已有30多个年头,会的鬼事包括xiangt yib,xiangs jiangs,xiangs hllieeb,xiangs det,xiangs lil等等。别人患上的病痛和逆境,杨胜尧都能去替他们解。

用贾范围

贾理是一个村寨或宗族的制度和群体规范体系,围绕着这个体系内部,还衍生出许多与这个社群行为相适应的典故,共同构成了这个社区的地方性知识。茶园村自古以来就有媳妇不能披蓑衣进家的古典。从前有一位老婆婆披蓑衣进屋,她觉得很冷,便砍柴烧火取暖。谁知道她的媳妇在点火时,火苗蹿到了蓑衣上,蓑衣便燃了起来,老婆婆就在地上滚来滚去,最后终于把火扑灭了。过后她就狠狠地骂了媳妇,并不准披蓑衣进家。如果下雨出门披蓑衣的话,也只能把蓑衣拿在身前。

如今,杨胜尧用到的理词主要涉及接亲嫁女、老人去世等红白喜事以及过年贺喜、病痛喊魂、起新房等。同时,这些都需要用到苗族古历,古历是对远古苗民记录时辰的方法,对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水稻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杨胜尧对苗族古历记得很清楚,包括六个甲子中的六十首歌以及二十八个星宿。他认为懂得了这些,就可以理清择吉日、做鬼事的头绪了,也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够当得了师傅。理老承接村寨中大大小小的事务,每次处理事务时,都要念诵理词,念诵理词的道具是竹片。打竹片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增强记忆以及引起旁人的注意。理老们有了竹片,十二路理词怎么讲,从何处起,到何处结尾就能慢慢回忆起来了。首先要挑选一根长得又直又壮的竹子,用麻线捆上,然后砍下去,分成四片,每小片锯成大约三寸长。念理词的时候边念边打竹片,打完一个篇章,就把竹片全部收回来,击打桌面几下,再把竹片扔到桌面上,接着念新的词,边念边打竹片。以此来回循环,直至把这段理词全部念诵完。一般来说,涉及红喜的事务不用打竹片,而涉及白喜或者纠纷时都要用竹片作为道具。每次念诵理词时,都要先说“一头到地上,另一头到天上,唱歌能使人宽心,念词能使人明理。”说完这些以后,就开始用竹片来敲打,并接上念诵的理词。

过年理词是茶园村古理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到正月间快过年时,四面八方的客人就会聚集到主人家来贺喜。主人家把门关上,客人们就在门外,派一名代表念诵理词,以祈祷主人家来年日子好、收成好。客人念诵贺年词三四遍以后,在门后与客人对话的主人听了很高兴,便把大门打开迎接客人的到来,并以好酒好菜招待。茶园村的过年理词在潘绍奎和杨启荣去世过后很久没有再使用,这十多年来很少有人在过年的时候提及。因此,过年理词在杨胜尧的印象已经淡化。过年理辞只能在正月间才能念诵,如果在其他时间念的话就不吉利,日后在正月念时就不会有效果。过年理词这样念到:

过年三十晚,天亮元月一;

聪明人贺年,明理人贺岁;

贺我家巫九,贺我家够金;

公起在床头,脚落在床边;

他耳聪明目,用铜盆洗面;

穿上那官衣,戴上那官帽;

去年是旧年,缺草种和牛崽;

今年是新年,有好种和好牛;

撒上那草种,培育那草根;

放牛在草坡,放在那牛塘;

白天漫山遍野,夜晚满仓满圈;

上坡尾巴互打,下坡牛角互斗;

用母的做种,留公的来喂;

卖线买秧苗,卖线买田地;

贺我家巫九,贺我家够金;

公起在床头,脚落在床边;

他耳聪明目,用铜盆洗面;

穿上那官衣,戴上那官帽;

去年是旧年,缺好水和好酒;

今年是新年,有好水和好酒;

好水在冒泡,好酒在冒气;

贺我家九兄弟,贺我家七姐妹;

头起在床头,脚落在床边;

他耳聪明目,用铜盆洗面;

穿上那官衣,戴上那官帽;

去年是旧年,缺蚕虫和鱼虾;

今年是新年,有蚕虫和鱼虾;

田虫吃草根,蚕娘吃桑叶;

田虫吃根根不长,蚕娘吃叶肥到背;

用嘴角拉丝,用脚理顺丝;

做了三天三夜,蚕茧像蛋又像梨;

小孩当玩笑,大人当真理;

小孩抬铁锅,大人立炼炉。

贺年理词主要分布在黄平县的黄飘乡、新州镇东坡、五里墩村、加巴乡的谷陇村等村寨。据杨胜尧老人介绍,贺年理词也是属于打古理古词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贺喜的理词一般情况下不用砍竹子制作竹片。靠主人和客人双方的对话来庆贺去年好收成,并赋予未来生活美好的期望。

起新房子对于族人来说也是一件大喜事,亲戚好友在这个时候也会前来道喜,对主人家表示祝贺。贺新房也是有一套理词。起新房以后,择吉日把大门立好,立好后,主人家便敞开大门说道:

新定财门进进新,猜门要讲三字经;

人之初来性本善,主家迎接千千万;

新定财门不乱开,要等天仙下凡来;

君子人来把门踩,开了才能富贵来。

说完后,关上了门,从远处来的客人便走到门前去敲门,口中喊道:

开门开门!

主人家在门后问:你是哪里人?

客人:我是天上掉下来的财白星。

主人:你是财白星,天上有几个星?

客人:有财白星、福禄星、完全星…

主人:你是水路来还是旱路来?

客人:水路我也走,旱路我也行。

主人:水路有几个滩?旱路有几个弯?

客人:水路有九十九个滩,旱路有九十九个弯。

主人:水路你借什么走,旱路你借什么行?

客人:水路我借龙来走,旱路我借凤来迎。开门开门!

主人:你左手拿的什么树,右手拿的什么盆?

客人:我左手拿的摇钱树,右手拿的聚宝盆。

主人:摇钱树你放何处,聚宝盆你放何层?

客人:摇钱树我放在后门处,聚宝盆我放在塘内层。一碗捡来半斤,丢了三天不见金,金银财宝堆进门。金银财宝不用处,买新田来育儿孙。上头买到北京城,下头买到云南省。买金团结好放月,买金藏贴好跑马。开门开门!

主人:你是哪脚来踏门,又是哪脚来踩门?

客人:左脚踏门生贵子,右脚踏门贵子生。主家荣华富贵万万春,主家荣华富贵万万年。

起新房理词的形式是主客一问一答,客人闻其喜讯,便抬上酒和肉前来祝贺。而主人家也是故意关门的,看前来的客人有没有本事讲,如果客人能够答主人问的话,主人就会打开大门迎接。

红喜中除了贺年和贺新房以外,还有彩礼词。如果哪家娶媳妇的话,闻讯的客人们也会前去祝贺。姑娘出嫁的第十三天后,她要回到娘家去,男方家会请一个理老前去和她家的理老讲彩礼,彩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老人家的彩礼,需要杀一头猪以及一斗二升米和48斤糯米。另一部分是年轻姑娘的彩礼。两家讲和以后达成协议,按照传统的程序结成夫妻,双方家族也结成了亲家。

在白喜事中,念诵理词就需要挑选好的竹子,制成竹片,一边念诵一边敲打。如果寨子里有人过世了,主人家就要去请师傅来帮忙。主人家另外邀请各寨子约三四十家的客人。客人们到达后,大家围成一圈,理老代表主人家出题目来给客人答,以问答的形式和客人代表“谈判”,两边理老边说理边打竹片。如果客人能够回答主人家理老提出的问题,主人家就奖励给客人五块或十块钱,如果打了三四转之后,还是回答不上来就叫客人这方拿出十块钱来,请大家喝酒。奖赏和罚的金额都很小,只是以这种方式来判两边输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紧张的气氛,博得大家的欢心,让这种欢快的氛围把悲伤冲散。此外,如果是寨子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人过世,理老或鬼师执行的仪式就要严肃得多,老人的魂魄需要理老或鬼师念词才能送到天上,和祖宗一同回到老家。由于死人念词平时是不能说的,所以杨胜尧没有在平日场合念诵。念诵理词时,也要把竹子分成四片,还需要一些糯米饭和三只鸡,女的要母鸡,男的要公鸡。不吉利的死,就买羊来换,相当于用羊来替罪。不这样做的话祖宗们不要同他在一起,他就上不去香堂也跟不着祖宗,念诵的词也不一样。如果哪家老头老太其中一个死去了,另一个如果也病重的话,就需要捆个草人。如果是老太的话,就要一套衣服,再杀猪来解。还要用竹子来夹住剪成的小纸人,有时也用竹子把小纸人插在地上。不同的鬼事念诵词的音调也有区别。

杨胜尧主要从事的是当别人家有白喜事以及遇到一些不吉利的事情,都会请他去解。比如母鸡叫、母狗一窝只下一只小狗、母猪每窝下两只小猪、祖坟的位置不好等等。如果遇到这些事人们都不喜欢,都需要请鬼师做鬼来改掉。在他看来,如果有人觉得哪里不舒服或是患上了重大的疾病,到医院看不好的话,那就是被鬼魂缠身。凡间的鬼数量太多以至于数都数不清。鬼魂是从12个蛋孵化而来,每个蛋分成两半以后,每边又有各种蛋,可以分化出各种各样作用不同的鬼。不同地方的疼痛都有专门的鬼来缠,而鬼师的任务就是查清是哪里患病,弄清楚是什么鬼来缠,看患者哪里痛就解哪里。做鬼的道具也有区别,有的要捆小草人,有的要剪小纸人,有的要竹片等等。用巫词和相关的仪式处理过后,那个人的病痛就会慢慢减轻,有的瞬间就能转好。处理这种鬼事,杨胜尧都要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报酬,主要是用于改运。报酬要看主人家来给,有些人给两块,有些人给十二块,给十二块是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无论给多少,杨胜尧都认为鬼师是替人消灾的行业,是神圣的身份代表,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受人钱财只是个心意,他会谦虚地接受。因此,如果有些人不给,杨胜尧也不会向他要,也会很认真地为他帮忙。

传贾期望

杨胜尧做鬼事范围主要在新州一带,由于别人有困难,他都喜欢去帮助,所以在茶园附近村寨他已成为一名声名显赫的鬼师。他收有5名徒弟,2名已经去世,在世的还有3人。有的人学一个月就可以出师,有的人要学得慢些,有的人学了一些就半途而废。他的教学方式是边教边做,让徒弟在自己的带领下明白如何用贾。如果他们有些鬼事没有做过就问杨胜尧要念什么词,用什么东西来解。如今他带的三名徒弟可以出师独自去做鬼事,除了给死人开大路的词还说不了之外,其他的都能帮人解。

鬼事和理词都是比较高深的传统学问,杨胜尧认为妇女学不会,所以不收妇女为徒弟。除此之外,他收徒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如今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向老人学习苗族的传统,来咨询和拜师者多为50岁左右的中年人。只要他们感兴趣,杨胜尧就很乐意收他们为徒,不爱好的话是怎么强求也学不会的。他收徒弟的时候不需要做仪式,也不需要鸡和鸭等辅助道具。如果徒弟认了这个师傅,就会从头到脚买一套新衣服和帽子、鞋子给师傅。杨胜尧说,现在他几乎把自己懂得的东西全部教给徒弟了,并严格要求他们,便于让他们牢牢掌握。

如今,虽然杨胜尧允许徒弟出师了,但是苗族贾理和巫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容易完全领会和掌握的。他认为现在他带的徒弟都有些过于心急,没有掌握完所有的东西便出去替人做鬼事。在做鬼事过程中,有时还会问杨胜尧一些问题。所以他希望徒弟们能够在跟他多学两三年,等完全熟悉和掌握了再去做鬼师。此外,目前村寨中已经没有年轻人来学习传统的东西,有的还持摈弃的态度。尤其是近年来受到打工热潮的冲击,很多返回村寨的人都认为苗族传统的文化是落后和愚昧的。随着鬼师和理老的地位再度被边缘化,苗族传统文化逐渐在多重合力的影响下而褪色,杨胜尧对此深表遗憾和惋惜。本是理老世家的代表传承人,他的本意是想把这些都传给唯一的小儿子,可是怕碍于学业,便先后热心地接受其他人作为学徒来继承。杨胜尧的一生都与贾理结上了不解之缘,而贾理在他出生和成长的这个年代却经历了太多的变故。但他至今仍在为乡民们解决生活困扰,仍为社会培养徒弟,对于他这名土生土长的一位普通农民来说,已经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了。

小结

茶园村的贾理是茶园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战争迁徙、安居繁衍、适应环境,与其他各地文化交融和互动,根据自己的生存体验创造的传统文化篇章中的核心部分。茶园村的贾理作为一项民间的传统习惯法和社会制度,起到了维护社区稳定,教化民众人心等重要作用。将其放在当下的情景下来看,又具有群体性、神圣性、变迁性等特点。

在茶园村,使用和传承贾理都是和他人在一起,呈现出群体性的特点。杨胜尧和潘绍奎以及五里墩的吴珍柄、潘征顺理老们经常来往,他们大部分都通晓理词,把说理当成共同的爱好。在农闲和过年不忙的时候,几家就会互相走动,商量好在哪家聚集,饭后便一起打竹子说理,讲古老的故事。在这样的场景下,理老们的相互交谈使得贾理得到了传播和承接。在这几个理老中,必定有一个是掌握得最多的,在他的带领下,其他人就可以慢慢跟着念诵理词。就这样,竹片一遍遍地打,理词一段段地念。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理老们也在这种群体活动中掌握了理词,领悟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贾理在茶园村的产生和存在是建立在苗族传统宗教的基础上的。苗族的宗教就是万物有灵和祖灵信仰,苗族宗教与苗族人们的生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宗教让苗族民间习惯法神圣化。苗族相信人的灵魂不死,灵魂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强制作用。贾理作用的发挥就是运用了苗族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相关的仪式下被赋予了权威,让它具有神圣性,理老和鬼师也是神灵身份的代表。

由于现代法律体系和打工潮的冲击,在贾理地位被边缘化的今天,它已不能完全发挥它的全部功能。传统上用于解决族内纠纷和规范社区秩序的公共制度,如今已转变为苗族人日常生活中精神寄托,用于巫术的一部分。此外,过去至高无上具有神圣性的古理理词,如今也已成为大家娱人娱神的贺词。在茶园村,还流传得有用烧油锅等神判方式。既过去如果两家发生了纠纷,两边理老代表用打竹片说理,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这边唱一句,那边应一句,反反复复地争辩到最后找不到头绪,没有判定结果的话,“法官”就决定用一个桐油锅,放一块铁在沸腾的水里煮,煮开后,纠纷双方就派人用手去拿那块铁。之后将手包7天的时间,然后拆开后检查哪家没有留下疤痕,哪边就是赢家。但这种处理方法现在已经变成传说了,在世的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亲眼目睹。现在贾理的这些功能流逝以后,就变成了理老们交流和建立关系的纽带。杨胜尧说道:“现在都用不到这些了,但是我们正月间不知道说什么,坐在一起就说这些古理。如果我无聊了,就去别人家坐一下,一起聊天,一起玩耍……过年以后大家有空了吃吃喝喝,就搞这个。现在村子里最懂贾理的潘绍奎也不在了,我们也在正月间也很少聚集在一起说了。”

我们在和理老杨胜尧的访谈中,看到贾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贾理曾在历史上对苗族社会起到社区管理和规范秩序等作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贾理一直是靠世代口头相传。但随着其使用主体的消逝,以及苗族社会转型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贾理失传问题逐渐凸显,亟须保护和抢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做了相关的保护工作。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曾组织开展黄平、镇远、施秉等地区理词的收集和宣传工作。在各村寨召集和寻找了会理词的理老们,给予这些理老生活补助和一定的社会地位。让他们统一在一起念诵理词,民委工作人员将其记录和译制、发表和出版。所有工作完成以后,还发给每位参加保护工作的理老们一人一本书。这些工作当时对贾理的抢救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可惜的是书籍是用苗文和汉文记录的,理老们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会苗文,所以理老们也无法将理词很好地传承和普及下去。所以在这段工作完成以后,社会上对贾理的热情也逐渐消退,应该如何采取一种长期有效的保护手段成了让贾理流传和广泛传播的瓶颈。因此,在苗族传统文化受到更多其他外来文化影响、贾理保护面临更加严峻形势的今天,我们大家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抓紧抢救和保护。更重要的应是让贾理在当今如万花筒般的文化镜像中不仅能发挥其重要功用,还要推动它一些衍生功能的产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贾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