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唐炳武
所属图书:《贾师传》 出版日期:2013-12-01 文章字数:8669字

唐炳武

唐炳武,男,苗族,小学文化,1944年2月17日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虎阳村。虎阳村属于陶尧片区,位于苗岭主峰雷公山脚下,是一个风景优美而古老的苗族村寨。苗族贾理传承人——唐炳武老人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地方,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

唐炳武老人从小聪明好学,对苗族民居建筑、苗族歌谣、苗族巫术、苗族贾理非常爱好,并且样样精通,特别是苗族民居建筑、苗族贾理方面的工作业绩比较突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崇拜。

唐炳武当时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困难,直到1954年才开始入学,1958年陶尧小学毕业。因人才缺乏,他毕业后就被学校领导推荐去雷山民族中学、雷山林业学校等单位当事务长,后来又在村里当了几年的事务长和几年的小队会计。

他1965年改行从事苗族吊脚楼建造技术和民族民间文化。唐炳武跟伯父唐登文学习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是当地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他从事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和传承工作已有40余年,修建的房屋数量已达150多栋,遍及黔东南若干个县。他先后带出的徒弟有唐文明、唐炳昌、唐继荣等人,有几个能够独立完成建造技艺,七八个也基本掌握了建造方法。他营造的苗族吊脚楼工艺精良,美观大方,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除此之外,他还会唱起房造屋、接亲嫁女等苗族歌谣。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唐炳武老人谦虚好学,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对人特别好。有很多人来拜他学习苗族民居建筑技术和苗族民间文化,不管是谁他都愿意教,从不保守。他还经常鼓励他们要好好地学,将来一代传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我怀着对唐炳武老先生的崇敬和对研究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兴趣和向往之情,决定去采访他老人家,他听说我们要去了,特意到停车场接我们,和我们一一握手,非常热情,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坐。他的家在虎阳村的最上面,是一栋风格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房子很大,有四间,三层,他说这是他的建筑作品之一。他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他邀请我们坐在美人靠上,还亲自给我们泡雷公山上的原生态无公害绿色茶叶,每人一缸,很好喝。在采访中,他跟我们讲了很多苗族文化知识,如仰阿莎的故事、保九欧的故事和贾理等等,但是,我们这次采访的重点主要是苗族贾理文化方面的知识。他跟我们详细介绍了贾理的基本情况如下:

他说贾理是苗族社会用来处理矛盾和纠纷案件的一种民间活动,相当于在履行和使用苗族民间常用的规章制度或法律。起到化解矛盾、纠纷;调整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习惯;惩前毖后,教育后人的积极作用。谁犯了错误就按贾理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或纠纷也要用贾理来调解或处理。以前朝廷对我们苗族社会的统治还不够深入,因此,朝廷的各种规章制度或法律就没有渗透到苗族社会,谁犯了错误或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就无法用朝廷的各种规章制度或法律来处理,原因是:一是交通不便,朝廷没有派人下来办案处理;二是即使派人下来办案处理,也存在语言障碍,无法听懂,无法沟通,无法处理。因此,只能按照苗族的习惯法来处理问题。现在国家有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普及全国并规定使用,才慢慢地取代了贾理。现在有一些苗族村寨还在使用贾理,和国家法律一起使用,没有发生冲突。如我们雷山县还有一些村寨还以贾理来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榕江县的一些苗族村寨用贾理来改革旧习俗,仍然起到很大的作用。贾理已经被神化,除了受到人的处罚以外,还受到神的惩罚,很有权威性,基本上没有人敢去触犯,在苗族民间很有效果。

贾理是起源于苗族古歌,如开天辟地、运金运银、铸造日月等等神话故事。腊罗和腊陆(苗族人名,他们是天堂的仙人)铸造了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天上的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他们同时出来,就没有昼夜之分,整个地球气温很高,搞不起农业生产,人类无法生存下去。腊罗和腊陆商议如何处理太阳和月亮:要求榜养(苗族人名)来造箭,造的箭有九十九层刺;不由(苗族人名)来造弓,造的弓由七十七根麻绳扭成,爬上用银子和金子铸造成的柱子,于是他们用弓箭把天上的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全部射下来(榜养和不由也是天堂的仙人),顿时天昏地暗,然后腊罗和腊陆分别向东向西去找事物(人或动物等等)来判,怎样来处理太阳和月亮,去了七天七夜,碰见谁就找谁判。碰见水牛就叫水牛来判,水牛说它忙犁田,碰见黄牛就叫黄牛来判,黄牛说它忙耙田。然后叫鸡、鸭来判,鸡、鸭通过议榔制度规定天上只能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它们把太阳和月亮拿到天上去安,规定它们不能同时出来,太阳出来月亮就不能出来,月亮出来太阳就不能出来,还规定鸡叫太阳出来,太阳才能够出来,所以每天鸡叫过后太阳才能出来,于是形成昼夜分明和四季分明的自然规律。自从这件事情开始,议榔制度就逐步延伸、扩展,形成内容丰富的贾理文化。这之后要求人类、动物、植物等前来参加议榔,制定榔规,只有水和火不愿参加,其余都参加,所以现在谁也管不了水和火,它们想怎样就怎样,面对水灾、火灾人们束手无策。

从唐炳武老先生的贾理词中了解到,贾理是从天上来到人间,伴随苗族迁徙而来到这里,迁徙中发生什么案例都说得非常清楚,在他的贾理词中都有贾理的典型案例,反复强调教育人们一定要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贾理词,可以说这是贾理的前言或序言。念贾理的时候先把贾理的前言或序言念完后,然后看是处理什么类型的案件就念什么类型的贾理内容。苗族贾理是天堂的仙人腊罗和腊陆创造的。

苗族贾理的传承方式是随着苗族的迁徙路线而来的,具体路线是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江西—湖广—从江—榕江—剑河—台江—雷山县城大十字下面笔提山坳(现在的农机厂)—最后到雷山县城郊外的羊排村后山坳(现在二级公路过的那个山坳),然后从这个地方往其他地方分出去。

榔规有严格的规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果有谁不自觉,干坏事,触犯榔规,就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偷鸡摸狗、偷鱼、偷粮食,大家就重重地惩罚他,有罚款、毒打、活煮、活埋、关进竹笼投进江河喂鱼等方法。只有这样严惩,才起到杀鸡给猴看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效果,只有这样天下才太平,大家生活才平安幸福,整个社会才和谐稳定。

在利用方式上,只有惩罚偷盗、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或纠纷和男女婚姻问题才用得上贾理,如家庭财产矛盾纠纷、男女婚姻矛盾纠纷、邻居矛盾纠纷、山林田土矛盾纠纷、水田用水矛盾纠纷等,凡是矛盾纠纷、偷盗的都用得上贾理。打口嘴也用贾理,有一些巫师比较狡猾,念得相当到位的时候,祭品鸡会自然死亡,非常神奇。

参加贾理的人比较多,贾理的时候由双方当事人邀请贾师、寨老、村领导和乡镇领导来参加贾理。有时候房族、本寨子的人也一起来参加贾理。贾理由贾师主持,其他的人在一边听,就像法院开庭一样,妇女、儿童也可以参加。

贾理的类型是比较丰富的,有偷鸡摸狗的贾理,有夫妻闹离婚的贾理,有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或纠纷的贾理等,谁犯什么内容或者谁与谁发生什么类型矛盾或纠纷就使用什么内容的贾理来处理问题。

苗族的婚姻文化是随着苗族的迁徙路线而来的,具体路线是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江西—湖广—从江—榕江过来,最后到达雷山,然后返回从江去开亲,路程太远,走三天三夜才到,回来也是三天三夜才到,冬天时糯米粑会开裂,夏天时鱼会臭酸。后来,经过各地寨老的议事,决定采取贾理方式,重新定立榔规,改革婚俗,在近点的地方开亲算了,用不着跑去远远的从江开亲。所以,现在才变成这样的苗族社会。

以前的苗族社会,出嫁的是男青年,嫁了的男青年经常跑回来,不愿意去女方家,这件事也是通过议榔方式来规定男青年一定要嫁出去。后来,男青年都不愿意嫁了,没有办法,再次通过议榔方式来规定女青年出嫁。

唐炳武老先生说他遇到过一个案例,就是雷山县丹江镇乌秀村有一个姑娘嫁到虎阳村,因她又懒又不会做活路,男方家不想要她了,女方家听到此消息,过来问男方家是怎么回事,双方用男女婚姻的贾理内容来辩,女方家说:“她在娘家很好,你们看好她后才嫁过去的,现在不想要了,是怎么回事,你们嫌弃她什么?”男方家说:“你家姑娘到我家,懒懒散散,游手好闲,只会吃喝,不会做事,鸡也不喂,猪也不喂,舀水舀泥水,煮饭也夹生,喝也不能喝,吃也不能吃,不是好媳妇,就不想要她,你有衣物你才有婆家,我有钱财我才有媳妇,你得我的什么你就还我什么。”女方家才恍然大悟,知道是自己的女儿错了,马上向男方家赔礼道歉,狠狠地教训女儿一顿,女儿在众人面前很丢脸,答应以后一定要改,勤劳致富,做个好女人,这件事情才结束。

贾师不仅仅是男的,也有女的,只要懂贾理,能说会道就可以当贾师。以前苗族迁徙过程中,有四兄弟,老大细都舍(苗名,以下同)、老二栋都舍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陶尧村,老三豆都舍、老四麻都舍住在雷山县西江镇的乌尧村和黄里村。他们现在为什么可以开亲,原因是由龙坳的一个女贾师通过贾理判成的结果。以前龙坳有一个美女叫姬妮(苗名)同时爱上他们两兄弟,结果美女跟老三成亲。老四在与姬妮交往的时候,两个人的感情也很深,可是老四被脚踏两只船的花心美女姬妮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又被老三这个情敌抢走了自己的心上人。自己不但失恋,而且还浪费时间和钱财,想到这些,老四相当生气,于是决定通过贾理的方式挽回自己的损失。于是就去请龙坳的一个女贾师来判。两兄弟为了争姬妮这一美女,发生矛盾和纠纷,两人相争不下,姬妮也很为难,她就在参加贾理的众人面前表态:所有的,都是我的错,我不能同时爱上两个人,脚踏两只船,遮三瞒四,来回周旋,我们之间开始就处理得不好,把事情搞得很难堪,现在我决定嫁给老三,你没有得到我,你另娶他人,好好生活,从今以后我只生男孩,如果生有女孩,就许配给你的后代当媳妇,挑水给你喝,孝敬你,服侍你,往后一直这样十六代。最后女贾师通过贾理当众决定此事生效,并予以实施。后来他们真的开亲了,这样他们的关系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他们从亲兄弟关系变成了亲戚关系,兄弟关系从此就不再存在。只有他们两个可以这样开亲,乌尧村和黄里村不能与陶尧村开亲,陶尧村也不能与乌尧村和黄里村开亲。

像近亲开亲的这种情况很少有,在我们苗族社会,近亲开亲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愚蠢的、不要脸的事情,是一种笑话,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会被其他房族、其他寨子的人看不起。如雷山县郎德镇有一些村的苗族,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很多支系,为了抵御外来村民的入侵,相邀在一起生活,并结伴为兄弟姐妹,并举行仪式宣布盟约,希望人人遵守,世世代代永远不能改变。他们结伴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男女青年就不准谈恋爱、不能开亲,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不是相同的姓氏,也不能超越结伴兄弟姐妹的神圣盟约。如果有谁犯了,大家就重重地惩罚他,有罚款、毒打、关进竹笼投进江河喂鱼等方法。只有这样严惩,才起到杀鸡给猴看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效果,大家都怕宁愿单身,也不能超越,这样秩序才不混乱,大家生活才平安幸福,整个社会才和谐稳定。如某村有一个男公辈的中年人,他有妻子儿女,他却和一个是孙辈的未婚女青年好上了,他们超越祖先神圣的盟约,悄悄偷情干坏事,肚子大了被发现,闹成本村天大的笑话,搞得他们家里的人都没脸见人。本来该村要将他们进行严惩,可是他们却私奔到外省去过着隐姓埋名的痛苦生活,至今不敢回家,男的悄悄回来几次,都是晚上回来,白天他不敢回家,就是怕当地人的严惩。

如果不是很大的矛盾和纠纷时,就只请一个贾师,从简处理,自己认为自己是输理的就趁早承认输理,承认输理的一方除了赔礼道歉,还赔偿对方经济损失,还得准备酒、肉请参加贾理的人吃饭,吃饭时跟大家宣布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以后大家就吸取教训,不再去犯事,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在当事人双方都不服输、相争不下和处理不下的情况下,双方都要请贾师来处理,采取烧油锅捞斧头的方式来判定解决。时间是上午十点钟开始集中,地点是在寨子边。由双方当事人邀请贾师、寨老、村领导等参加贾理。由哪一方烧火和捞斧头自愿选择,双方商量好,总之要选一样,不是烧火就是捞斧头。双方商量好后,到选择的地点解决这件事情。一般情况下在寨子边用石头砌成或者用锄头挖成一个简易的灶,把锅子架上去,用水、牛油、小米、高粱籽、糯米、猪前脚、无柄的斧头一起放进锅子里去煮。

煮开后,温度达到一百摄氏度以上,规定下午十六点钟捞,由负责捞的一方去把放在油锅里煮的那把斧头捞上来,将手和斧头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里,时间隔两个小时,等到下午十八点钟看捞斧头的那个人的手,如果起泡了,说明他输,负责烧火煮斧头的那个人赢,如果手不起泡,他就赢,负责烧火煮斧头的那个人则输。如果自己不敢捞,就拿钱请人捞。一般是发生矛盾纠纷时,在双方都无法协商的情况下,是这样来判定的。

在做捞斧头这件事情之前,双方都准备一碗米给贾师用来交接,那一碗米代表自己家,意思是拿来引路,谁对谁错当事人各自心里清楚,而且自己和双方请的贾师都穿白衣服(四个人穿白衣服),裤子穿什么颜色没有规定,随便穿什么颜色都可以,其他人不穿白衣服。念了贾理词才做这个事情。还各自准备一百二十两银子,如果输的话,就陪一百二十两银子给对方。输理的一方除了给一百二十两银子给对方外,还向对方道歉,还得杀几头猪或牛,备足酒、米请参加贾理的全村人吃饭,还必须付给贾师活路费十二两银子(工资),输理的一方经济损失相当惨重,这件事给人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教育课,目的是让人们吸取教训,不敢干坏事,自觉做好人。赢的一方将一百二十两和十二两银子,一共一百三十二两银子给自己请来的贾师;输的一方的贾师只能得到十二两银子。

山林、田土、房前屋后的界线纠纷,也是双方请贾师念贾理词后,用十八斤谷子作为活路费,请无后代的老头子来重新栽界线石头。有一些地方第一次划分山林、田土、房前屋后界线的时候也是请无后代的老头子来栽界线石头(苗族习惯以栽石头作为界线的标志),口里念道:贾师判定是正确,请双方各自遵守,谁犯谁就像我一样断子绝孙。在雷山县丹江镇的陶尧村有一个人,为了扩大自己的山林、土地面积,偷偷把界线石头移动,结果也是断子绝孙;有一个人不自觉,偷偷地把界线石头挖掉扔了,回到家里突然疯疯癫癫,过一段时间就离奇死亡。这几个案例真的很灵,非常神奇。贾师或巫师把神的权力交给石头,让界线石头守护山林、田土、房前屋后不让人动,一动就灵验,后来界线石头基本上没有人敢去动它,它是属于主持公道、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神灵和象征。

偷盗的行为罚得很惨,以前雷山县有野毒丐和逆毒伤(苗名)两人,这两个人偷盗猖獗,搞得人们不得安宁,经济损失相当严重。通过召集各村的寨老进行商议,决定将这两个强盗处理掉。积极组织人员将这两个人抓起来,组织人员在雷山县城大十字下面笔提山坳(现在的农机厂)挖了一个坑,请贾师念贾理词,将这两个强盗活埋。

还有榕江县的车江镇有个寡妇,叫物然(苗名),中文叫笋姑,最爱冤枉人,经过各方寨老的调查,犯罪事实清楚,通过召集各村的寨老进行商议,决定将物然处理掉。他们积极组织人员将物然抓起来,在榕江县车江镇挖了一个坑,请贾师念贾理词,将这个物然活埋。惩罚最重的是雷山县和榕江县这两个地方的活埋案例。经过这两件事之后,没有人敢偷盗,没有人敢乱冤枉人。上述这两个案例是发生在清朝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时间。

雷山县西江镇有一个老头子看到郎德镇的一个寡妇身边没有男人,于是经常欺负和骚扰她,他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纠纷,也是请贾师和各方寨老按贾理的条款来判,结果郎德镇的那个妇女赢,西江镇的老头子输。输理的一方除了赔礼道歉,还赔偿对方的经济损失,还得请参加贾理的全村人吃饭,还付给贾师的活路费十二两银子(工资),经济损失相当惨重。

一般情况下,狠心的、贪心的人是经常干坏事,下场是不好的。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有四兄弟,有几个狠心、贪心的兄弟互相争夺自家山林,专门选用好木材修房子,只有最小的那个不争夺,日子过得很艰苦,房子破破烂烂。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努力去争取一些木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说:“我认为该是自己的就去要,不是自己的不要,你们回头看看,他们狠心的、野心的全都离奇死亡,他们又有什么好结果呢?”虎阳村有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思想道德非常差,手脚不干净,经常故意做一些伤天害理的坏事,第一次是下大雨时,故意将雨水灌进别人家的田里,后来田承受不了垮塌,殃及别人家的几块菜地;第二次是他看见人家要水打干田,等到人家走后,故意将水截断,水往其他地方白白地流,人家拉牛过来无法犁田;第三次是他看见别人家的田坎垫有很多石板,故意推下去,落到另一家的田里面,人家八九个人抬两三天才完。2010年,老天爷把他收拾了,搞得他七窍流血,家人叫大塘乡的巫师来救,这个巫师通过看米(苗族通过请巫师看米判断自己的情况,有一些看得比较准)说,救不了他,他犯了三个天罪,丧失人性和天理,老天爷不要他活了,我也没有办法救他。巫师是外乡人,对该地方的情况并不了解,却把这个小伙子的罪行说得非常准确,真的很神奇。巫师走后,大概走出一公里左右,小伙子离奇死亡,全家人遭到报应,哥也瘫痪,娘也死亡,只剩下一个老头子。

贾理还有几种判决方式如下:

一种是捞犁片,它和捞斧头一样。如雷山县郎德镇也改村有两家发生纠纷,采取捞犁片的方式解决,输的那一家迁徙到台江县的反排村谋生,结果住了一代人,各种事情都不顺利,无法生存就返回也改村,后来家破人亡。

还有一种是砍鸡头,它与捞斧头和捞犁片的判决方式类似。唐炳武老先生说,他们寨子有两家的山林界线上有一棵好杉树,各自说是自己的,相争不下,然后双方请贾师来念之后,采取砍鸡头的方式判决。双方贾师念(诅咒)完后就砍,双方当事人一个拿鸡一个砍,规定砍鸡头之后一个星期之内,看看谁家死猪、死牛或死人等等,如果哪家发生类似的事就算输理。当时乡领导怕他们之间打架,还派人维持现场。结果其中有一家在那个星期之内就死了一头大黄牛,说明死牛的那家输理,输理的那家除归还那棵树给对方以外,还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可以看出砍鸡头是相当灵的,所以没有人敢去动界线石头,乱说是自己的地盘或东西。

在既不砍鸡头,也不捞斧头、犁片的情况下,可以用煮饭的方法来判,当事人双方各出一碗米,用白布包起,叫双方的贾师来念,各方寨老来作证,规定下午4点钟同时放在一个锅子煮,6点钟打开来看谁家的米不熟就算输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的矛盾和纠纷。唐炳武老先生还判过一个案例,是说有一个姑娘去偷本家族的银饰,被偷的那家说她偷银饰,她说她没有偷,相争不下,就采取煮饭的方法来判案,结果那个姑娘的米不熟,她才承认是她偷的,自己悄悄地把别人的银饰还回去,被偷的那家为了不想破坏本家族的名誉,也就不把这件丑事情声张出去,双方悄悄地私了。

唐炳武老先生说,他的徒弟除了有学做建筑之外,还有学做巫师、做贾理和招龙的。他都是免费传授,哪个人想学他都教,没有时间规定,哪个时候学都可以,也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一般情况下在冬天传授,现在已有5个人,他们中有一些人能够独立主持和操作自己的事情。

从他讲述的子父连名制推算,可以上溯到五六十代人,一代传一代,沿袭至今,说明贾理传承历史悠久。唐炳武的贾理是他的大伯父唐登文传的,大伯父是个知识渊博的人,样样都会,大伯父是跟唐炳武的爷爷学的。那时候是1958年,大伯父当时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大伯父对他说:“现在我老了,我把我们苗族的这些传统文化传授给你们年轻人,好好地使用和传承下去。”他不辜负大伯父的希望,把贾理文化、巫术文化、建筑文化学到手,并深深地记在自己的大脑里。和他一起学的有一个人叫唐炳含,但是已经去世了。唐炳武老先生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依然运用自如,说得滔滔不绝。真正体现出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功底、惊人的、超常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人能够有这种超常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基因遗传。例如,郎德镇的上郎德村的陈正仁老先生也是有这种超常的能力,记忆力非常好,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他的父亲、爷爷都是巫师,大家认为也是基因遗传。

以前他学的时候,没有什么条件,只能用脑子和心记,只要看到或听到过一次就记住了,现在的人跟他学是用苗文记录或者用录音机来录后回去学。他的徒弟有杨国森、唐文成、唐俊学等,跟他学的是贾理、巫术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其中杨国森、唐俊学学得比较熟悉了。

60年代期间,他总共使用贾理处理了五次比较正规的矛盾、纠纷案件,效果很好,从此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比较安定。后来他当了村里的一两届调解员,有一些结了婚的妇女不想去男方家居住,也是请他去用贾理的内容调解,结果那个妇女也自觉地回到男方家去了。闹离婚的家庭也是请他去调解,他一样用贾理的内容奉劝、教育他们,让他们觉得有道理,不离婚了,依然在一起生活得很好,避免了许多事情的发生。70年代后贾理就慢慢地少用了,案件大部分移交给人民法院处理。

他在本村虽然不是最老的人,还有比他老的人,但是他们不精通民族文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少不了叫他去主持。如鼓藏节、苗年节等重大节日都是由他来主持祭祀祖先的仪式。

唐炳武老先生在苗族建筑文化、巫文化、贾理文化方面有突出的贡献,2006年被雷山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歌师”、“木匠师”的荣誉称号。2007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我们在对他的采访活动中,不但欣赏到了优美的苗寨风光,体验了苗族的生活,学到了许多苗族文化知识,还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确实非常难得,是我们文化艺术研究工作中难忘的一次经历,所有的东西都值得我们珍藏到永久。

贾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