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玉
丹寨县南皋乡弯寨是一个美丽的苗族村子,一条小河如玉带从村中间穿过,两边散布着具有苗族特色的民居,两边高山拱围。这里是苗歌盛行的地方,出现许多名声远扬的歌手,这里也是贾理栖息的沃壤,它从远古以来都在护佑着苗族人的心灵,维护着苗族社会的秩序。熊光玉就出生在这里,他是这里著名的歌手,也是这里造诣最深的贾师。
个人背景
熊光玉,男,苗族,生于1942年,出生在一个贾理世家,从他祖父开始就一直是当地有名的贾师。家里有四兄妹,他是老大,三个妹妹,一个已经去世。因为家庭比较穷困,熊光玉从小就参加劳动,腿被摔伤没及时治疗,落下了走路不灵便的腿病。后来,眼睛又生病,也因没及时治疗落下了眼病,现在一只眼睛差不多看不见了。熊光玉有三个孩子,孩子都已经成家。
熊光玉居住于南皋乡弯寨村新寨(即第一村民组),原来弯寨只是一个自然寨,后来人口增多又分别在其附近建立小居住点,现在发展成为四个自然寨。新建的居住点都比较小,原来居住的地方叫大寨,村寨的主要活动在大寨举行,重大决议也在大寨形成,贾理的集体传习也要在大寨举办。
弯寨苗族属于“嘎方”支系,对外称“舟溪”(支系)苗族,但和八寨苗有一定的联系。传说祖先是从江西来,最早定居于麻江枫香寨,后来迁居弯寨,全村姓熊,只有一个家族,定居这里已经有十三代了。弯寨熊姓内部不仅不能开亲,附近的熊姓也认为是同宗兄弟,只有和其他村寨开亲。
弯寨主要种植稻,林地不多。旱地传统种植蔬菜和薯类,现在主要是种植包谷。基本上没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是现在的主要收入途径。
贾的来历
弯寨的先祖在很古老的时候都是依靠贾理治理社会,传承民族文化、安慰人心,后来在迁徙过程中遗失了贾理很重要的部分。大约在清末民国初期,老人从大兴(今属丹寨县排调镇)专门学来贾理,老人学来后,为了方便地方的治理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他把贾理传到这一带的各个地方。南皋、兴仁、新华、翻杠都是用同一系统的贾,各个村寨都喜欢使用贾理处理事情,这个贾一直影响到与凯里香山交界地区。
熊光玉从20岁开始学贾理,师从自己的父亲。弯寨有贾理家传的习俗,很多贾师都是贾理世家,家族传承。他父亲从叔公学来,他叔公是从大兴师傅学来的,到他是第三代传人。弯寨的贾理与苗歌是联系在一起的,贾词的结构和苗歌非常相似,语言特点相近,韵律基本相同,虽然学习方式不同,但是可以相通,学会苗歌的人,学习贾词也比较容易,大部分贾师都是歌师或者是歌手。熊光玉就是这样边学歌、边学贾理,贾理学会了,他也就成为有名的歌师。
贾理要边用边学才能精通,学中逐渐理解贾的含义,他学习贾理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熊光玉说在35岁以前也曾经使用贾理,但自己主要身份是歌手,35岁之后主要是从事贾理,相反的唱歌变成了他的爱好。他说,贾理知识多得像海水无边无际,一辈子都学不完。2010年,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一个苗族学者专门邀请熊光玉去贵阳录贾词,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也没有录制完,由于他赶时间抢秋收,所以他就回家了。这个专家非常遗憾,他还请熊光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到贵阳把他的贾词全部录完。
熊光玉说,贾居住在天上,当上天看到人间疾苦之后,于是决定派贾到人间帮助人们治理社会。当贾降落人间的时候,有的害怕,躲得远远的,有说自己房子小,没有地方给贾容身。只有金竹愿意收留贾,金竹有很多的节,可以装得下贾,所以贾片就用金竹来做。大部分地区贾片是12根,弯寨贾理来源地排调地区也是12根,到了弯寨变成了7根,其中的变化没有人知道。
贾片是一个贾理的标志,也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是一种荣誉。贾片要随着自己一生,一直到老死为止。当贾师去世的时候,要用贾片来供祖先,还要杀死一只鸭子来供奉,并把整只鸭子放在供案上一起供香火,儿孙然后再做新的贾片代替。学过贾理的人才能吃鸭子,其他人不能吃,吃了鸭子的人子孙才发达,人丁才兴旺。
传教贾理
熊光玉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贾理,为当地和附近的苗族村寨做好多的贾事,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前,贾理以家传为主,喜欢贾理的人集中在一起学习,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边学边用,不会的再去请教师傅,然后慢慢地在学习和使用中精通。贾师在当地有非常高的地位,人们敬重贾师,贾师也努力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时,贾理被当成封建迷信和“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打压,贾师成为牛鬼蛇神,从事贾理的人被批斗,会贾理的人不敢用贾,贾词逐渐被人遗忘,贾理趋于消失。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一定的恢复,一些老贾师还健在,贾理也得以幸存下来。近来,由于市场化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贾理又一次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对贾理有兴趣。但是老人心里很着急,觉得贾理仍然对苗族社会非常有用,不能任其消失。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之后,在熊光玉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光。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熊光玉主动办起了贾理培训班,传习贾理知识。
2010年过完春节之后,熊光玉决定在弯寨的大寨开一个贾理学习班,得知这个消息后,老人们都非常的高兴,动员大家来学习,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下去。当时报名的有20多人,按贾理传习的规矩,只有20岁以上的男性才能接受贾理知识,后来实际到班接受传授的只有16个人,学员中最大的45岁,最小的30多岁,这个培训班一共学了20天。结业后教出来的学员中都懂得了贾理基本知识,特别是贾理对苗族社会的作用,对于促进贾理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中有两个学员已经学会用贾理了。
当人们问熊光玉,为什么必须是20岁以上的人才能学贾理。他说,20岁才算成年人,只有成年以后才能担当起用贾的担子,才能承受贾理的压力。他徒弟进一步解释道,不到20岁即未成年,到死的时候,别人不能送贾片(供案上没有贾片)给他到阴间。到了阴间也不仅成不了聪明人,反而是一个非常愚笨的人。
这是贾理的创造者定拉神在创造贾理的时候就规定的,后人不敢违背。女的为什么不能学贾理呢?他的徒弟熊健替他回答了我们:“女的不能使用贾理,主要是在外面有时候要用到鬼,女人抵挡不住鬼。”熊健是学员中已经学会使用贾的其中一人,他家也是弯寨贾理世家之一,他爷爷也是有一定名气的贾师,只不过他父亲出生的时候,正好贾理当成“四旧”批判的时候,也就不敢继承其业。到他已经成年可以学贾的时候,贾理已经处于低谷期,他爷爷年事已高,长期不用也就忘记了,也就不能传授子孙。熊光玉说,熊健是学习班里最刻苦,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学员。
在举办贾理学习班时,要举行一个仪式才能开班学习。仪式的过程庄重而神秘,熊光玉的徒弟向我们叙述了整个过程:
要杀一个公鸡,作为敬祭创始者定拉神的牺牲,公鸡头部朝大门口摆放,表示告知定拉神举办传习的地点。然后煮熟切成块,放在收口的一个坛子里。坛子比较深,坛里是黑的,从坛口看不清里面。参加学习的学员用筷子去夹里面的鸡肉,夹到不同部位表示不同意思。夹到头部学得快,夹到尾部表示学得慢,夹到中间部位处于中游,夹到翅膀的学员基本上学不精(只能懂得常识不会用贾),夹到鸡翘(屁股)更难学会,学会了也容易忘记。
夹完鸡肉后,师父开始念词敬祭祖先和贾理创始者定拉神。主要内容是定拉神来把他们教会,并把学徒的名字报给他。念完才开始喝酒吃饭,酒只能喝少许不能喝醉,喝醉不仅亵渎创始者定拉神的神圣性,也会得罪祖先的神灵,大家都学不会,吃饭喝酒过后才开始教。现在参加学习的学员们的服装不讲究,最好是穿着苗族的民族服装,据说以前师父还有专门的教习服饰。
学完一节内容后,休息之前需要消夜,举行一个简短的送行仪式。师父先念词并烧几炷香和几张纸,然后才能吃饭喝酒。表示给创始者神灵和祖先吃了东西,也表示把创始者送回去。送行仪式每天晚上都要举行,不饿也要吃才是对神灵的尊敬。师父念词的时候,还要报上学员的名字,说明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认真的学习,很尊重贾理,以后才学得会。每晚学习前,要点香烧纸念词,并且还要念到学员的名字,然后才开始学习。
熊光玉学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才掌握一整套贾理。他想让学员在较快的时间内把基本知识掌握,所以非常认真地教,每晚传教的时间也比传统教学时要长一些,有时候要教到半夜三更才休息。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事情也多了,大部分人除了农田,还要做其他生产或者生意,以此增加收入。他非常理解学员,所以也要求学员要认真对待。熊光玉说:“要念完完整的贾理要一天时间,还要教他们怎么用贾,要让他们记住贾词就相当难。要教会基本的贾词和基本的用法,他们才算是完成最基本的任务。”
传统学习班要40多个晚上才可以教完基本的贾理,现在要在只有这一半的时间里学完贾理知识,需要从多方面想办法才能完成基本的学业。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熊光玉要求学员在白天多想贾词,不仅在心头默念,甚至还要自己开口念诵贾词,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多念才能增强记忆。不清楚的问题到晚上学习的时候再问,反复几次就可以巩固,以致终身不会忘记。以后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有什么不清楚的,都可以随时来问,在用中学,学用结合,这样才能巩固贾理知识成为贾师。
学习贾理必须有贾片,学员在接受贾理知识培训之前必须备有贾片。在开办学习班之前,熊光玉集中学员一起做贾片。集中学生在一起做贾片,是一个仪式,在门口放一碗米,在米里插几根香,烧几张纸。每个学员杀只黄色的鸭子,师父念完词后,把鸭血淋在贾片上,贾片就具有灵性,做贾事时才能成功。其实做贾片不一定集中在一起做,熊光玉这样做主要是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气氛,同时增加相互了解,以便以后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黄色在苗族观念中表示宽心,杀黄色鸭子做贾片,大家才宽心才记得住,用贾才会顺利成功。做贾片的竹子,用根部做贾片的横木。做完贾片和仪式后再授课,整个过程一次完成,给学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弯寨的贾片共七根,具体的含义没人说清楚,但熊光玉说,这是祖先留下来的规矩,所以不能改。每根贾片长度一样,长度不超过一尺五寸,其中有一根是弯曲的。弯曲的贾片主要是学习之用,把勾给学习者,使之容易记得牢。鸭子血淋贾片表示,鸭子神灵黏附在上面,苗族传说鸭子教会人。贾片淋了鸭子血,学员学到的贾理才不会跑掉,学习的人才容易记牢。
学贾理的时间以前有严格的规定,一般是从农历的十一月到次年二月都可以学习贾理,但通常是在过年之后这段时间。熊光玉认为,其他时间也可以学习贾,只要有时间不是农忙都可以,但耕田过后就教不会了,因为耕田时泥巴混浊不清,学员不容易学会。只要避开这个时期随时都可以,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随时都可以开班教习。在这次开班培训中,他打破了很多传统的常规,不是学员也可以听,只要他们听懂,学会就好。妇女虽然不能学贾用贾,但妇女可以随便听。他甚至觉得场所也不受限制,在其他地方也可以学习,当然最好还是在家里。他认为贾词里没有禁止的,都可以改变传统的一些学习方法。他的徒弟熊健说,旁听的人没有贾片,师傅不念他们的名字,他们听了也记不住。熊光玉说,不念他们的名字是因为他们没有参加开班仪式,没有得到祖先和定拉神的保佑。如果念了他们的名字是不尊重祖先和贾理创始神,对他们本人不利。
熊光玉说,现在大多数人都以经济为重,打工成为潮流,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贾理的人不多。原来准备举办的第二期培训班没有如期举行,为此,他感到非常的遗憾,生怕自己掌握的这套知识失传,因为在这一带地区,能够掌握这么多贾理知识的人,只有他一人了。由于最近身体不好,本身又有些残疾,今年(2011年)8月一跤摔下田坎,伤势比较重,家里又比较困难无法治好,一直卧床休养,至今(我们采访他时是9月2日)未能站立起来,非常担心贾理失传,他多么希望能够把学习班继续办下去,盼望着完成传授贾理的使命。
贾的用途
弯寨苗话把贾理叫“贾嘎理”,意思是“说理”,原来是用来调解纠纷的。调解的范围很广,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界之间,人与阴间之间等等都是贾理调整的范围。在弯寨,贾理是与巫术分不开的,是典型的贾巫合一。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已经不用贾理来处理了,而是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阴间的关系上。现在贾理主要做巫事、修桥、婚丧嫁娶、公益事业等。由于这些涉及阳界的许多凶险的事情,年轻人不敢乱用乱念,年纪大的人才敢用敢念,所以一般是人成家以后才能成为贾师。
贾理在南皋一带用处很多,立房子用贾,祭拜石头或大树用贾,结婚、丧葬也用贾,做房门和安装房梁还有专用的贾理,家里纠纷、吵架用贾理,“做口舌”时候用贾理来调解。这一带的贾师不多,有名就更少,熊光玉是其中最有名的贾师。慕名而来的人很多,熊光玉有时候都忙不过来,他常年奔走于各个村寨,脚步遍及整个“嘎方”支系大大小小的村寨。尽管身上有些残疾,活动不太方便,但是他还是尽量地满足乡亲们的需要。
熊光玉从事贾理活动成年的时候就开始,“文化大革命”期间,贾理使用被禁止,只要有人需要,他也会冒着风险悄悄地为他服务。他利用自己歌手的身份作掩护,说是自己身体有残疾,靠唱歌来讨口饭吃。20世纪70年代,有一次他到附近一个村去给别人用贾理调解家庭纠纷,正好公社干部在那里查检工作,结果被发现了。主人无法解释,他就说自己是在唱歌,唱的都是歌唱新社会的苗歌。干部叫他唱给他们听,他一开口就征服了那些干部。他不但歌编得好,唱得也非常的动听,那些干部也就放过了他。他走后,那家经常闹的别扭真的烟消云散了,从此他名声大振。
熊光玉善于使用脑子思考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时代特点来使用贾理。在处理婚姻感情纠葛的时候,他不仅按传统的方式把贾词念出来,同时把贾词的意思说给当事人听。一次他到一户人家去处理老夫外遇的纠纷,他做贾事后,把贾词所涉及的故事讲给当事人听,而且结合当事人的情况逐渐分析,当事人觉得句句在理。熊光玉做完贾事后,这家人相好如初。
众人都说熊光玉不仅没有架子,做得也很灵,凡是经过他做的事情都能得到解决,他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重和爱戴。他的行为感动过无数的男女老少,他的敬业精神也吸引着人们对他生活的关注。由于他年纪已大,身体又有些缺陷,孩子又不和他在一起居住,而且妻子年纪也老,行动非常不便。一个被感动了的中年妇女,主动到他家照顾他的生活,成为他生活和从事贾理活动的得力助手。她说,她愿意一辈子跟随他,让他安心去从事他的事业。
如果老人去世的时候,需要请贾师去给亡灵“开路”,这样死者才能安全到达阴间祖先生活的地方。熊光玉做过数不清的“开路”。如果是贾师死的时候,需要由徒弟来开路,这样贾师到了祖先故地才能像在世一样成为贾师,得到祖先的夸赞。熊光玉有一个愿望是他去世的时候,能够让他徒弟为他“开路”,仪式要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举行,杀一只公鸭,摆放七根贾片,“开路”的人要穿着苗族古老的丝绸长衫,头戴头巾,头巾上插羽毛(用白公鸡的尾部羽毛),做完“开路”后,再把全部贾词给他念一遍,他就能安详地回到祖先的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