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里荣
抬头村位于黔东南苗岭之都——黄平县的西北部,隶属于新州镇。74岁的潘里荣,就是在抬头村凉水井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他不仅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寨老,几十年来为大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如今还身为村寨鬼师的他,还运用自身年轻时跟随师父习得的传统知识为被各种“鬼”缠身的人们消灾,给予人们精神支撑,他是抬头村承接各种大小事务的精神领袖。
村寨背景:飞云洞潘姓迁徙传说
抬头村距黄平县新州镇政府8公里,有凉水井、桐木冲、青岗岭、抬头大寨4个自然寨,共100多户,寨内全都是苗族。潘里荣在抬头村凉水井出生,这个寨的潘家都是一个祖宗的后代,经过逐渐繁衍,潘姓家族势力也越来越大,几乎抬头村全部是潘姓,远远近近都是亲戚,所以本寨人之间不能相互开亲。
抬头村潘家历史悠久,最早的祖宗够斗是从江西来的。抬头村潘家祖先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十五年,由潘家志远(铁公)随军赴黔平乱后解甲归农,择地飞云洞定居。飞云洞潘氏是季孙公第77世祖美公之后裔,祖籍河南,后迁河北大名府,之后于明朝洪武十五年搬来。飞云洞潘氏绝大多数为苗族,平常交流用苗语,汉文化没有传入之前,族中的风俗习惯、劳动技能以及家族历史都是靠口传心授和手把手教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铁公定居苗乡后,入乡随俗,其子孙除了抬头支房媳妇忌披棕蓑衣戴棕斗笠等禁忌之外,其婚丧嫁娶、节日时等与其他姓氏大同小异。因飞云洞乃山水龙脉吉穴之地,自寺庙建成之后,传说四月初八太子下凡变牛“浴佛日”,南海观音飞来入住此洞天福地,人们扶老携幼争相前往观看,于是逐渐形成了四月八集会,志远共定居抬腊后,飞云洞便成为族人集会吹笙之地,每年四月初八、初九、初十三的天,其间开展吃牛稀饭习俗和吹芦笙,唱酒歌、赛马、爬杆、过火海、斗鸡、斗鸟等各种民间习俗和体育活动。除了四月八以外,重要的节日还包括过年、五月五、二月二、七月半、九月九等,过七月半和端午每家都会叫姑妈回来一起过节。
凉水井是抬头村其中的一个自然寨,也是离抬头大寨以及村委会最远的自然寨,沿着曲折的马路往山上走,约40分钟才能步行到达凉水井村寨所在地。也正是因为它离公路比较偏远的缘故,凉水井的建筑并没有像黄平县内其他寨子一样,大部分都换成了砖房,它还保留着部分木房。还有些房顶上厚厚的干草堆都长满了青苔,让人顿时感觉寨子时代久远,富有较浓厚的历史感。
凉水井,苗语叫做ghab cil,意思是漆树脚(ghab lob det cil)的意思。村里人说寨子以前有棵大漆树,长得很茂盛,树脚下有口水井,水井的水也很清凉,适合人们世代居住和生存。所以先祖们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就把这个寨子叫做凉水井。
远古的时候,这一大片地方荒无人烟,没有人住。最早的祖宗是从江西来的,迁徙到黄平以后,就到皂角井定居,后来因为蚊子太多,部分人就带着妻儿往坡上迁徙,暂时在抬郎坡定居。后来人越来越多,抬郎坡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然后又分家到了抬头,到了抬头便分家到了凉水井。传说人们在抬头定居时,有一只狗从坡上跑到抬头去干活,有一次可能是因为它太热了,就在坡上的水塘里洗澡,带了一些浮萍在身上,被抬头村的人看见后,知道上面肯定有很好的水源,所以人们就齐心协力开路,逐渐分家到了凉水井,便形成了这个自然寨。
村里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洋芋。目前城乡一体化,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村干部准备借此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把资金主要投向于种植经济作物,利用凉水井较高海拔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由于海拔较高,这里的辣椒在黄平比较出名,因此,村里想将它打造成经济作物的品牌。一直以来村里靠种植水稻,由于每年只有一季收成,产值很低,不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而且受气候影响大。除了发展辣椒以外,还有太子参和柴胡等药材种植。此外还打算大规模发展核桃,同时还发展其他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村长表示将来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村里还打算发展农家乐,听他介绍,尤其是夏天的时候这里很凉快,再加上离县城很近,等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以后,城里人来这吃顿饭就是很简单的事了,而如今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也比较感兴趣。总之,村里现在主要是想搞好基础设施,然后种植蔬菜,逐步向乡村旅游转变。
个人生命史:在动荡中求生
潘里荣,男,苗族,74岁,苗名叫够播地,在抬头村出生和成长。家中有四姊妹,两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姐姐和妹妹都已相继出嫁。目前,他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大女儿40多岁嫁到后冲,小女儿30多岁嫁到黄飘摆金,大儿子已经分家到了凉水井,还有个25岁的小儿子和他一起住。有一次小儿子准备去上海打工,到杨柳塘下车去转火车,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摔到了脑袋,家里花了3年的时间也治不好他。现在虽然头脑是清醒的,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现在想去哪里打工都去不了。潘里荣的妻子65岁,老家是黄飘蒙家的,叫做沈运英。如今二老年纪大了,全家人都只能在家里做农活。家中养有一头猪和一头水牛,还有几只母鸡,家里有7个人分田。1982年分田到户以来,大儿子分家了,留小儿子和两老住。养儿防老是苗族人传统的观念,对于潘里荣两老来说也一样,而如今小儿子留下终身疾患,失去了本该有的劳动能力,潘里荣心里不禁涌起悲伤。虽然家中没有额外收入,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可每当他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仍历历在目,叙述起几十年前的事情犹如才发生过一般。
潘里荣生于1937年,1958年在钢铁厂工作。正值大跃进时期,他被派去修新州到谷陇的公路,之后参加全县的评比还得了第二名。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老百姓几乎处于断粮的状态,被饿死的人很多,当时他的父亲挑柴去卖,才换来一些大米供全家人吃。之后不久,父母亲便相继去世,这对潘里荣来说是一次很沉重的打击。
“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回到家乡任大队调解委员。在判案的时候他充当法官的角色,两边派代表陈述理由,两方在讨论过程中,有专人来记录结果,记录好后就汇报给潘里荣。潘里荣就根据双方的记录材料和自己的经验来判案。判完后,如果有哪方不服判定结果,可以去公社翻案。由于潘里荣还是这个寨子德高望重的寨老,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认为他判的合理,都认同判的结果。到了1977年,他又当了三年的生产队队长,后来又当了几年的治保主任。虽然潘里荣也是寨子里的鬼师,但是“文化大革命”那几年不准做鬼事,有很多鬼师被抓。曾经有一个鬼师准备杀鸡给人家做鬼事,鸡被那些人抓去杀了,这个鬼师也被批斗。而当时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都被当做牛鬼蛇神,不准任何人使用和提及。每家堂屋都只能放毛主席的相片,平时还要求跳忠字舞,做活路之前还要升旗,每天早请示晚汇报等等。因此,潘里荣在那个时候停止了所有的活动,只发挥他理老和调解员的功能。那时虽可以为他人调解,但是不准烧香、烧纸。
“文化大革命”对潘里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直到2000年以后,潘里荣才敢为别人做鬼事。他认为做鬼事是很神圣的,不会的就不要装会做,要不然会受到惩罚。他做的鬼事包括开路、祭水鬼、祭树神。开路是在老人死了以后由鬼师做鬼事教他的灵魂怎么找到祖宗;祭水鬼是在妇女生病、精神不振或心情不好的时候,用一只小狗、一只小鸡和一把伞,鬼师念词把不好的鬼赶走;祭树神是如果谁砍了以后就会发神经病,鬼师就去祭风景树,这实际上是乡规民约,约束人们不要乱砍滥伐树子。
潘里荣一生经历过几个重大历史转型时期,他扮演着理老、寨老和鬼师、大队调解员等几个角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承载的身份各有侧重,抬头村的苗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经历着变迁。而理老和鬼师的身份始终贯穿他整个人生历程,他也最喜欢别人尊称他为老师,苗族传统宗教文化最核心的神灵信仰也在发挥着凝聚族人认同、制约人们行为的作用。潘里荣的一生都与苗族古歌里的神词息息相关,是古歌教给他明理是非、也是古歌让他知道苗族宗教的深刻内涵,让他通晓人神杂糅的境界。
与“贾”之缘:无心插柳柳成荫
潘里荣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所有理词和古词的运用几乎全是靠他自身的天赋。他做鬼事的师傅是十里桥龙塘村叫够党的老人,如今早已过世。潘里荣年轻的时候是个极富挑战性和外向的小伙,热爱苗族的文化,听说够党来到本寨看望出嫁到这里的女儿,就决定一定要请他教会自己唱歌。于是潘里荣和爱好唱歌的一伙年轻人就相约一起去请他教,并恳求道:“你这个外公来我们寨子,我们不知道怎样唱歌,求你教我们唱大歌吧!”够党问:“你们要我教什么?”这伙年轻人说:“你愿意教我们什么就教什么。”然而潘里荣却要求师傅教他唱巫词,心想虽然巫词难度大,但是唱好了就会出名,他就是喜欢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在场的人都知道做鬼事的歌唱不好会死人的,这种歌要从头唱到尾,如果唱不到尾的话就会七窍出血而死去。最后师傅还是接受了他的请求,向大家教授巫词,当大家学到第三、第四路的时候潘里荣仍然兴趣盎然,而其他人就开始慢慢放弃了。潘里荣一直跟着师傅学完十二路,最后就只有他掌握了所有的巫词。如果说超人的记忆力是他自身的天赋,兴趣就是他最强劲的动力,之后潘里荣还学会了所有的酒歌和古歌。有一次,他和一个十里桥的姑爹唱了三夜的歌,唱完后就再想找一路来唱,但这位姑爹担心他不会,潘里荣不服气地说唱就唱吧!于是两人就赛歌,最终潘里荣还是赢了。自从这以后,潘里荣便成了抬头村远近闻名的歌师。
潘里荣认为现在鬼事还能在苗族地区盛行是与苗族人相信人的灵魂不死相关的,而自己成为鬼师可以说是机缘。在奠定了巫词和古歌的基础后,他就回去反复念唱,唱完所有的理词需要三天三夜,直到烂记于心。之后便有鬼师请潘里荣给他当助手,各种鬼事的过程,他都见习过,师傅祭什么鬼时该念什么词,哪个步骤该撒米,哪个步骤该洒酒,潘里荣看了一遍就记在了脑海里。当他自己遇到困难、生病的时候就不请别的鬼师来帮他做,而是自己尝试做,后来发现自己做的也能有好的效果。别人看见后,便渐渐将潘里荣会做鬼事传开了,还曾有其他鬼师赞赏说他的理词很透彻,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都有人请他去帮忙做鬼事,给人家治好后,他就成为一位有名的鬼师。
潘里荣以自己是鬼师为荣。他认为苗族的祖宗和神灵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不是迷信。鬼师能通晓神灵和人间自然社会的根本规律,世间的很多现象都是有根可循的。比如凉水井有关于为什么羊死后不瞑目的典故:以前有张笑星和李笑付两人,张笑星是爸的儿子,李笑付是妈的儿子,李笑付家爸爸过世,张笑星家妈妈过世。于是李笑付就跟着妈过,张笑星就跟着爸过。后来两家做成了一家,虽然李笑付跟妈,但是他不太尊重他的妈妈,所以李笑付妈就很疼爱张笑星,张笑星也很尊重李笑付的妈妈。有一天,鬼要来收他家一个人的命,不巧遇上李笑付妈,她不久就病倒在床,心想今天不让这两个儿子去抵命的话自己就会死。于是对两个儿子说:“今天不知道怎样才得鱼肝来吃,吃那个我的病就能好。”其实她知道,哪一个人去找鱼肝都要被杀。于是她让不孝顺的儿子李笑付去找,张笑星在家里照顾自己。去了很久后,张笑星奇怪李笑付去了哪里怎么那么久都没有回来?于是张笑星就去找,两兄弟见面后跪倒在地,泪如雨下,都让鬼把自己的命收了,执行官见这两弟兄争着杀头很为难,不知道该杀哪个来换李笑付妈的命,旁人便建议执行官,赶紧拉头羊来杀,拿羊头去交给鬼神。于是李笑付妈的病也好了,两兄弟也活下来了。所以羊就被当成了替死鬼,死了也不瞑目。
此外,潘里荣还熟悉鹅为何不吃鱼,鱼死后也不瞑目的典故。从前有个人叫做理抢,什么话都能听得懂,有一天出门去别人家认亲,那家人说,我家没有什么吃的,明天就把家里公鹅杀了,留母鹅来喂小鹅。公鹅听到后就跟母鹅说,明天我就要死了,孩子还小,你就辛苦把它们带大吧,走路时让它们在前面,用脖子护住它们,它们才不摔倒。理抢听到公鹅讲的这些话后,一大早就跟这家的主人讲:“你不要杀鹅了,它们讲的话我都听到了,非常感动,即便你要杀,我也不吃。”主人家听后,就说:“那就把鱼杀了吃吧。”就这样,鱼被当做了替死鬼,被杀掉也死不瞑目。鹅的命留了下来,它为了感激鱼,到现在都不吃鱼。所以为什么鱼死不瞑目、鹅不吃鱼、小鹅要走在母鹅的身前就是这个道理。
不同的鬼事需要念诵不同的理词,也需要准备不同的道具,如竹子、剪小纸人、猪肉、酒、豆腐、鸭子、鸡等。如果家族内哪家有老人去世,潘里荣就打古理,跟过世老人的灵魂讲道理,让他上香火。因为老人过世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天上,一个在香火上,一个在火坑旁,叫他去香火上住,才不在火坑旁边很无聊。古理词开头怎么起,怎么结尾都很讲究,不用任何道具。
理词:今天是个好日子,现在是个好时辰。这个人去了,要找好地方埋,九件寿衣穿好了,九张账单也垫好了,你一个人在家,也许很无聊,儿子和媳妇供酒肉给你,教你到香火上去,烧香烧纸供你,安安心心在那里,以后走一条路,走亲戚就走一家,遇到祖宗就跟着去,吃一起来吃,喝一起来喝。
除了让老人上香堂等鬼事以外,潘里荣还承担改祸等事务。改祸主要是用于哪家遇上不吉利的事后,请老师去把“祸”改“好”。包括两家打架、火烧房子、死牲畜等内容。
如果遇到两家起纠纷打架,调解成功以后,应当事人的要求,理老就需要去当事人家里讲。讲理时需拿一只鸭子,一些酒和鞭炮。去到主人家,把鸭子杀好以后,放在桌子上,然后理老就说:“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是个吉利的日子,客人进家,请进房了。今天我们九个就九个叉叉,十人就往外推。我们就把那些祸事推到坎脚去。以后谁也遇不到,谁也见不着。个个都亲亲戚戚,个个都平安无事,倒酒后亲戚们都顺顺利利。”理老讲完以后问大家:“我说的合不合,是不是?”大家随声附和说:“是!”然后一起举杯喝酒,酒喝完了,这件事情也解决了。
烧房子之后也要用一只鸭子和酒,不用鞭炮。安慰被烧房子的主人说的理词是:越烧山越长草,越烧家越富裕。古不烧山,地不肥。然后倒一些酒在大家碗中,并且一起喝酒期待灾难过后生活幸福。
如果哪家死猪、死牛的话,也要用一斤酒,不用鸡和鸭。倒好酒后,理老讲道:今天损失牲畜,我们来拿酒来改位,大家一起做活路,一起去做生意,干活就风调雨顺,跑路就财源滚滚。今天拿酒来倒,把死牛烂马赶出去,埋在深水里,埋到深沟头,谁也碰不到,亲亲戚戚,家家都富有。
潘里荣听过理老讲婚姻理词、捞油锅理词、煮粑粑理词是怎样处理纠纷的,但是自己没有亲历过。捞油锅是用于解决两家纠纷无法得到最终判定,由神来判的方式。理老找一块开阔的空地,烧一堆火,架一个铁锅,里面放一块铁,慢慢煮直到煮得又红又烫,两边就派代表去拿铁,拿出来以后,手用布包住,过几天再打开看,哪边手受伤就是哪边的错。煮粑粑同样用判理的方式,假如一个寨子丢东西了,判定的结果大家不服,就叫两个寨子的人来煮粑粑。同一个祖宗的人捆一个粑粑,另一个祖宗的人捆一个粑粑。捆完以后就架个锅来煮,煮好后看哪家的粑粑没有熟,就是哪家理亏。然后理亏的家族下来各家再去捆,再去煮,哪家的不熟,就是哪家偷的了。嫁姑娘讲彩礼也需要用理词。哪家有姑娘嫁到男方家,两家就一起坐着讲,由两边理老代表两家人来谈要多少肉、多少钱、多少酒等彩礼,双方叔伯弟兄、父母就坐在旁边,讲好了才能吃饭。如果姑娘和男方互相喜欢,到了晚上男方家就接女方家老的过来一起协商选择一个吉日。吉日那天男方家就带上酒到女方家协商彩礼,过去间隔的天数讲究单数,如果女方要的彩礼过高男方觉得不合适,3天后就重新来协商,如果不行5天后又协商,9天后还是不行,超过13天还不行,如果女方家还是不同意成为亲家,男方家就自行办酒。姑娘就到男方家过自己的日子。如果顺利协商好,就间隔12天,到第13天就吃结婚酒。讲婚姻理词时需要用竹子,理词是:姑娘像绸缎,姑娘到马郎坡,和伙子玩马郎,男女青年谈恋爱,姑娘嫁去哪一家,去到某某家,今天我们来讲理。
调解纠纷案例
潘里荣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自然寨的寨老。村里制定村规民约都要听他的意见,还需他念理词,他的身份代表了这个寨子的传统权威。潘里荣担任大队调解员时,遇到家族间的纠纷,对于一个从未接受过正统教育的人来说,有他的解决办法,别人在讲问题的时候,他就用耳朵听、用脑子记。双方陈述理由以后,谁是谁非他都知道,最后处理的结果让双方心服口服。
潘里荣过去亲自调解的一件往事他至今还记得。纠纷发生在凉水井包补和剖一两家,包补家是军属。那时剖一还小,包补就去剖一家玩,剖一哭了,要她妈妈给一个响铃的银帽。包补在一边就讲:“剖一妈,你家的银帽是不是在这里?”剖一妈讲:“你等我喂好蚕再来跟你说。”这之后,包补就去偷剖一家的葵花,剖一的妈妈就去骂,包补就说:“只是拿葵花你就伤心,哪个时候把你们家全部偷光了你们都不知道!”后来剖一家就真的掉了银项链和银镯子,于是便去找包补吵架,说道:“我家放银子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今天我家不见银项链和银镯子,不是你拿了是谁拿?”剖一的妈妈就断定是包补家偷的,包补家不同意。潘里荣见此情况就叫四个牵涉到这个案子的自然寨来讨论,一个队发给一个本子,让每个大队发言并记录,陈述完后,潘里荣就把四个本子收来,根据他们的陈述,潘里荣便判定包补家错,说了那个话,包补家就得还,然而包补家不承认错。于是潘里荣便向公社报告,公社也因为包补家是军属,而且没有证据,感到很为难,认为即便判了也不好惩罚,所以懒得管,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没多久包补出嫁到白岩,打算在她家厢房搭个灶台,剖一就去看,剖一妈就说:“你不要去看,她家是在扛石头堆坟墓。”包补听了就开始吵架,剖一爸正在一旁,听到吵架后,就拿起吹火筒去打包补家爸,把脑袋打破了,血流不止。所以到最后,由于缺乏证据,两家输赢未定。后来潘里荣就判剖一家赔偿一笔钱给包补家治病,包补的爸爸头受了重伤,两三年都不能说话。后来剖一家伯妈不服气,说:“为什么判我家剖错?有什么理由?”潘里荣说道:“伯妈你别急,材料我都收有,明天你来我拿给你看我是怎么判的。”可是后来剖一家也不来找了,觉得潘里荣判的是公平的。
小结
苗族文化五彩斑斓,各地生态孕育出各自独特丰富的文化。理词是苗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经口头世代相传。在传承过程中,各个传承主体经自己个人创造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词系统和传统知识。潘里荣生于20世纪30年代,成年懂事时正好遇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苗族传统文化被贬为牛鬼蛇神,在村寨中大家都不敢唱苗歌、说理词、做鬼事。在集体年代,由于干活积极、能言善道,多次被评为优秀能手,被公社领导推为大队调解员,调解各种纠纷。而潘里荣认为在村寨中要调解好人们之间的矛盾,在处理纠纷时不仅需要用法律,还要结合当地传统知识才能奏效。理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尘封,很多理词承载者都已渐渐老去,而又无人继承,现在已经基本上失传了。潘里荣目前没有带徒弟,年轻人要忙于自己的事情,他所掌握的苗歌和古理也基本上失传了。对于此,他认为对于苗族人来说,这些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苗族人不仅将要失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