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福
一、引言
贾理是加勉乡及附近山区还活着的苗族传统文化,至今还在普遍的使用,是苗族社会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加勉乡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这里的苗族与外界的接触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深,苗族社会还保持传统的基本结构。
贾理在这里仍然是苗族社会的最主要的法律,是调整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要依据。正是贾理的使用,才使党翁的社会治安好、邻里关系和睦、民族精神风貌向上。贾理的使用是由一代代的贾师在默默地奉献,无私的服务和持续的传承的结果,在众多的贾师中王永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背景
党翁村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勉乡,距从江县城110公里,为加勉乡人民政府驻地,海拔900米左右,年均气温在15.2度左右,是避暑的好去处。这里主要居住龙、梁、王三大姓氏,龙姓人口最多,王姓来得最早。除了乡政府工作人员外,这里的居民全部是苗族。传说祖先从江西来,打败仗又跑到湖南洞庭湖,后来又迁到贵阳,然后又迁到能秋,到能秋有四个公,有两个公到雷山,两个公到现在的党翁村。
这里至今延续着传统水稻耕种方式,以种植杂交稻为主。层层梯田从山脚到山顶,垒叠上百层甚至更多,梯田上方有茂密的树林和竹林,高低错落的梯田和连绵翠绿的山林如同一个宽厚有力的臂膀,把党翁村怀抱于其中。这里有浓厚独特的苗族歌舞,也有几千年来苗族祖先积淀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贾理,苗族先民们以传承贾理,运用贾理,遵守贾理为信仰,使苗族社会内部凝聚力更强,治安更稳定,并且和其他民族和谐共处,如同兄弟姊妹一家人,这里是歌舞的天堂也是贾理的家园。
王永福,是一个年过七旬和蔼的老人,一直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大山里,从小和贾理结下了渊源。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就爱好和喜欢贾理,慢慢觉得神奇就入迷了。在采访中得知,眼前这位精神饱满,说着一口流利汉话,思维敏捷的老人,是当地著名的贾师。
王永福老人出生于1939年,1964年结婚,其妻子比他小一岁,生于1940年,婚后他们抚养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从江县宰便镇,一个嫁到广西融安,两个女儿平时很少回来。儿子在家排行老二,王永福现在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在乡政府街道旁开了一家小卖部,主要经营日用百货商品。孙子毕业于凯里市的贵州电子学院,现在广东打工,孙女在从江县读高三,学习优秀,正在复习准备高考。
王永福1958年参加工作,1960年转为正式职工,在从江县邮电局做话务员,正当老人工作积极热情高涨的时候,由于家里老人生病无人看管,劳动力缺乏,最后迫使他丢掉工作,于1963年回乡帮助老人做农活,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传统的贾理,并爱上贾理,所以放弃了工作专门从事贾理活动。1966年成为村调解员和治保主任,当时每次调解由调解主任龙志林带领。1970年任民兵连长、大队长,直到1988年,随后一直尽自己应有的能力帮助他人调解矛盾纠纷。
由于儿子经营小卖部,家里很多农活就由王永福一个人承担,妻子早期过度劳累,腰已严重弯曲变形,只有在家里操持家务。农闲的时候,王永福不时到田间地头打整稻田和旱地作物,农忙的时候同样和孩子们一起犁田、耙田、收挑稻谷。
过去旱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米,小米产量低,气候不适应,现在以种植玉米为主,由于种植杂交稻产量高,粮食够吃,玉米主要用来是喂猪。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稻田主要以高山梯田为主,坝子田几乎没有,机械化犁田机在这里无用武之地,就算使用,台上台下很麻烦,何况都是羊肠小道的山路,交通不便,王永富说,在过去民族战争不断,总是在迁徙,现在他们住在半山腰就是为了防止别人打进来的时候好逃命,从上面打来他们往下跑,下面打来往上跑。牛仍然是家庭的主要耕作役用力,王永福家养有一头牛,清晨起来要完成的第一件农活就是割牛草。老人说,家里的三亩田就靠这头牛劳动了,平时对他好一点,到时候它才有力气帮助干活。由于这里海拔高,很多蔬菜在这里不适应种植,所以王永富家的二亩土地主要种植萝卜和青菜,分山到户后,王永富家共得到山林七八亩,主要栽种杉树。
三、轻松自由学贾
贾理在党翁主要用于调解纠纷,有纠纷就必须用贾解决,贾理在这里主要意思是讲理、说理、辩理。加勉乡是贾理之乡,包括附近的各个村寨都有贾理文化,特别是过去,苗民对本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人们在追求精神娱乐、安稳生活的同时,不知不觉传承本民族文化,苗族贾理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代代相传至今。王永福从十多岁的时候就经常听老人摆故事讲古规古理唱古歌,刚开始出于喜爱并且带有几分好奇,渐渐时间长了,听多看多了,从中领悟到贾理的深刻含义。贾不仅可以念,还可以像歌一样唱,更主要是帮助别人解决矛盾,让有矛盾的人像从前一样又说又笑,把矛盾的双方化解成形同一家人。从此,王永富对贾有更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他却专心听老贾师念贾、讲贾。有时候听得入迷的时候,师傅突然不说了,逗着乐子对王永福说:“回家把你父亲的叶子烟拿来给我抽,我就讲给你听。”于是王永福就偷偷回去把他父亲的烟叶拿来给师傅抽,当时师傅是一段一段教,然后一段段的解释含义。老贾师们处理纠纷的时候,王永福就去旁听,屋里呆不下,就站在走廊竖起耳朵听,由于他记性好,聪明刻苦,学习贾理特别快,日积月累,王永福慢慢懂得了贾理其中的道理和奥妙,学到一些方法和诀窍。后来,师傅去处理事情,调解纠纷的时候,就主动叫王永福一起去。特别是王永富在村里做调解员,为他后来成为贾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家人对王永福学习贾理很支持,每当王永富外出调解矛盾纠纷的时候,家里家外的劳动都由妻子和孩子们承担,他说学会贾理也是为了方便家人和自己,自己有事情需要别人帮忙,如果别人有事情,我也可以帮助别人,大家相互帮助,不可以装大,否则就成不了贾师,贾理是我们内部的法律。
在党翁学习贾理,没有正式拜师学艺仪式,也不给师傅报酬,家里有好吃的就请师傅到家里吃饭,表示对师傅的尊重。在参加处理纠纷事情的时候,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好当面问师傅,下来拿点酒菜到师傅家请教,此时师傅把拿去的酒菜放在火塘边,有一个简单的祭拜祖先仪式,然后才吃饭喝酒讨论贾理问题。平时有好吃的也可以拿酒肉到师傅家拜访。王永富说贾理是很讲道理的,贾词有哲理性,语言精练简短,只要人灵活、勤快,师傅喜欢也愿意教,学习贾理要有恒心,用贾理处理问题要有足够耐心,不能着急,否则对当事人不利。
党翁贾理学习不限制性别,只要记性好、喜欢和爱好贾理的女性同样可以学习贾理,贾师在调解纠纷的时候,女性同样可以参与旁听和观看,学好后也可以同男性一样,出门帮助他人调解矛盾纠纷。王永福说,他们那里的苗族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性非常尊重。过去在光辉乡加车一带,有两名女性贾师,在当地非常出名,人们大事小事纠纷都请她们去处理,而且每件纠纷处理都圆满顺利,可惜这两个女性年事已高都相继离世,人们至今还在怀念她们。
王永福说现在有的年轻人也喜欢贾理,每次外出打工回来,也让他讲贾理古规古理给他们听,由于外出打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王永富的孩子们不喜欢贾理,现在经常同他一起外出处理纠纷的是现任村长,叫龙培科,他相当于王永福的徒弟。贾理在这里即将面临断代失传,王永富为之感到非常心疼,他说如果有人愿意学习贾理,他会毫无保留教给他,毕竟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贾理可以帮助我们调解民间很多纠纷,也是稳定我们这里治安的法宝,我们可以安心生产和生活,贾理就像一个绣花姑娘一样,线用完了,就要到处去找来绣,线的色彩多,绣的花才漂亮,图案才清晰,意思是学得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贾师。
四、公平公正行贾
党翁村贾理由寨老掌握,即贾师,贾师和巫师从事的行业不同,贾、巫分开,贾师用于调解纠纷,巫师涉及巫事方面。有的案件证据不足,双方各执一词,比较强硬,贾师无法判断,当事人双方同意采用神判,此过程由巫师完成。小矛盾小纠纷贾师自己处理,大问题大纠纷同村委会领导一起出面处理,但决定权是贾师,村委会领导起到宣判结果和证人的作用;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涉及刑事案件,移交当地司法机关处置。党翁村贾理在过去主要用于山林、田土、婚姻纠纷,特别是80年代分田、分山到户时,此类纠纷较多,现在主要用于男女情感和婚姻方面的纠纷。
现在村干部都是年轻人,不懂得贾理,处理纠纷还要请贾师处理。实地调研中得知,由于过去交通不畅,偏僻落后,文化和法律得不到很好渗透,每当发生纠纷的时候,苗族人民喜欢用贾理来解决问题,此时,贾师会耐心细致给当事人双方讲过去的古规古理,用自然界的案例形象比喻,事实辩论,语言通俗易懂,使得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为了更加体现贾、贾师、苗族人民三者间在党翁村所起到的相互依附、共存、互惠关系。从以下口述中可以看出。
贾师王永富行贾口述:
党翁村贾理有一百二十多条,属于七百岩,过去由七个公在一起议榔制定榔规,就是贾理。处理纠纷的时候双方都可以请贾师,掌握贾理多会辩论的贾师,在处理一般纠纷时候用一二十分钟就可以解决,掌握贾理少的贾师要一个多小时辩论。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各出一个或两个作为中间人,即是证人,证明这件事情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双方各出6元作为中间人的报酬。纠纷发生在哪里,就在哪里处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以出事地点的贾理为准则。当事双方不是本地人,也要用本地的贾理处理。
现在处理纠纷最多的是婚姻感情。过去罚款最少3元,最多12元,现在最少12,最多120元,随着经济发展,可以罚款到1200元甚至更多(三的倍数)钱,罚款多少贾理有规定,前提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条件。如果这个人平时老实,在当地口碑好就少罚款,如果这个人平时狡猾奸诈就多罚款,我们这里贾理按现在说法就是相对人性化。小事贾师可自行处理,大事村干部陪同做见证人,处理结果贾师裁决,村干部宣判。双方可以相互请贾师辩论,贾师有象征性的少量的钱。如果不服,可以请其他贾师辩护,被罚的当事人同样也要付钱给前任贾师少量的报酬,并负责前来参加调解人的一餐饭菜。
调解男女情感和婚姻方面纠纷时,一定要找到证据,不可以任意诬陷。如果男方找不到女方出格的证据,只是怀疑乱猜测,给女方造成不好的印象或精神上虐待,男方要赔女方家120元钱或者更多的钱,根据事情的轻重,三的倍数依次往上处罚。过去是一两二的银子。在调解过程中,双方还要各自找一个或两个作为中间人,即是证人,证明这件事情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双方各出6元作为中间人的报酬。
前几年,乡政府有一对夫妻闹矛盾叫我出处理。丈夫是乡政府炊事员,妻子是当地人,男的一直怀疑妻子有外遇,妻子参加唱歌、跳踩鼓舞他都怀疑,妻子去赶场他也怀疑,妻子和别的男同志说两句话他更加怀疑,可能是太爱他老婆了,就像人们说的吃醋一样,容不得妻子和其他人一点的交流,于是夫妻关系搞得僵硬。最后让我去调解,我说:“田在哪个地方漏水,屋在哪个角落漏雨。”你天天看田,天天在家里住着,只有你最清楚。意思是你老婆天天和你吃住一起,问题出在哪里,你应该清楚,她是什么品行你应该知道,说话要讲事实,拿证据,这样的话不可以随便乱说,如果她确实是你说的那样作风不好,我们就会按贾理来处罚她,作为父母来教育她。如果没有事实,抓不到证据随便怀疑她,那是你的错。女孩子出嫁的时候,她从家里带了一只吊颈鸭子和粑粑(出嫁必须的礼节)交给了你,就是你的人了,不要问我们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只能问你。最后男的找不出妻子出格的任何理由和证据,觉得自己亏理并承认自己错了,给女家赔礼道歉,并表示以后不再犯了。后来,他们夫妻二人和好如初。
如果妻子参加文化活动(唱歌、跳踩鼓舞等)以及赶场等,男的怪罪女的有外遇,但是没有证据,只是怀疑,第二次调解处罚就要加倍。贾词说:“你吃两次饭,就要挑两回柴。”如果有证据是女方错,同样罚钱给丈夫家,这个钱不是妻子给的,是和妻子有不正当关系的男人给的,此时妻子的丈夫拿到这个处罚的钱后,马上会给妻子舅家一些钱,舅家得到这个钱后,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光彩的事情发生了,这个钱也是不光彩的,并提示舅家好好教育自己的外甥女,实际上是让女方家无脸面,是对女方的一种惩罚。调解都要讲证据,还要讲道理和逻辑性。出现多次处罚都要加倍,第二次是两倍,第三次就是四倍。如果有打老婆的现象,舅家要来罚男方,少的给60元钱,多的给120元钱,三的倍数依次往上,这个钱是赔给舅家,舅家在外甥女婚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还有一个例子是两个男的同时喜欢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子私下又同时接受了这两个男孩子定情物,人证物证都有,这个时候就要看女孩子真正喜欢哪个,是情深还是物深,最后对这个女孩子耐心追问,用贾理案例形象比喻,最后这个姑娘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选择了其中一位,处理结果三个人都满意。
不孝敬父母也要用贾理,贾理说,没有父母养你怎么成人,现在父母老了,要敬孝道,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党翁村这地方很尊重女人,不允许有打老婆现象,如果发生了,要加倍处罚男方,并给女方和女方家人赔礼道歉。男孩主要为父母养老做准备。父亲去世可以简单办丧事,母亲去世一定要一个像样棺材和杀一头猪,如果不这样做,舅家要找麻烦。父亲一般会教育孩子说:我去世可以简单,母亲去世要办事热闹还要通知舅家人。
妻子去世,男方必须三年之后才可以结婚,结婚前,需要到前妻的娘家赔不是,送礼道歉,要拿一只鸭、一头黄牛,如果没有牛,就给600元钱或1200元钱,或者三百斤肉,表示还女方的嫁妆,这样前妻家才不会怪罪男方再婚,结婚的时候也不会去闹事。如果女方死了没有多久,衣服还没有烂,骨头还没有碎,男方就找人,这样做是欺负女方家人,出现这类事情要请贾师去说,贾师说人家才口服心服。如果男方死去,女方同样也等三年再嫁,表示对得起男方,但不给男方补偿,孩子女方不可以带走,如果没有人带女方可以带走,但孩子长大了还是要回到男方家,在婚姻问题上还是比较重女轻男的。
双方请贾师时,还要请一个公证人做中间人,中间人很正直,对贾师起到负责,中间人相当于现在审判长。以前处理事情和现在处理事情不一样,以前当事双方各在自己的家,双方选一个或者各派一个当中间人,中间人有一点报酬是1.5元~3元钱。有的中间人为了多吃当事人的几顿饭菜,错误传话,把短时间可以处理好的事情故意延长,为难当事人或者偏袒一方,导致有的问题更严重,这样不公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共产党领导,贾理也逐步在改变,现在是当事双方同在一个地方,面对面的调解,调解纠纷时,村委会和观众要参加旁听,调解是贾师,最后裁决宣判是村委会,避免出现以前的问题,让双方都服气。经常用贾理调解,人们也懂得一些道理,所以案件纠纷就少。现在比较大的案件,交司法处理,小的纠纷贾师处理,由于贾师处理没有报酬,成本低、公平,群众说省下的官司钱可以用于发展生产。
解决问题先念一个贾词,本意是尊重双方安慰双方。你们请我才来,人是讲道理才成世道。我在我家是草,你们用是药。放在坡上养是母马,你们骑在身上是公马;我划船在河中间,两头对我都是岸,我对双方都公平,不是哪个先请我,我就会偏向哪个,两边理由都敞开;马不生角乱说马生角,鸭无爪乱说鸭有爪,是不对的;不要石头当成山羊、野猫,火在水上烧不燃,茅草在石头上插不稳。这些语言有一定哲理,不轻易得罪人,会听话一听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一起纠纷处理不下来的时候感觉很心痛,特别是双方都强硬的情况下,说明自己没有学到家。如果上方都强硬,要采取第二次调查,重新调解。
贾师要心细公正,要耐心不要着急,处理事情还要给人留有面子,处罚人最好是悄悄地,不要太张扬,处理的目的也是要教育人。贾词说:“不要当众人面脱别人衣换别人裤,要脱要换到里面房间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调解纠纷结束的时候要念一段贾词,意思帮你分析错误在哪里,根据贾理规定要受到惩罚,惩罚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也警示大家。通过这个惩罚教育,重新做人,这样别人也看得起你,你也不可以埋怨别人,要分清是非,这样别人才敢接触认同你,还和过去一样,大家和谐相处。结婚丧葬时不用贾理。
我们治安很好,和贾理公平有很大的关系。以前过苗年,现在都过汉族年(春节),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苗年没有过去热闹,我们过苗年是十一月,简单过一下,表示个意思,没有凯里雷山那么隆重,春节相对热闹,孩子们都回家可以团聚。
山林纠纷一般发生在村与村、村组与村组之间,特别是等到树木长大以后,产生的纠纷更加突出,由于当时界限没有划分清楚。山林纠纷双方都要请贾师,通过贾师双方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进行辩护,还要找一些当时踩山划界的证人了解情况,由于历史缘故和时间长久,山林纠纷处理相对困难。
在本寨,有一个小组占另外一个小组的土地,有一个原来的小组长,不清楚情况乱说话,要占另外一个组的岭,双方差点动刀子,后来贾师实地调查和查看以前分山的字据,叫他们不要见财起意,调解的时候都用贾的内容,后来事情平息下来,
民间的法比法律还硬,最高罚款12两银子,在过去超过12两银子就要活埋,清朝时候用过。前面有活埋案例,后面遇到类似事情,哪个都不敢触犯,一旦触犯同样采用活埋,并且大家心服口服。后面进行了修改,活埋没有了,活埋一般是屡教不改的才用活埋,开禾仓偷粮食、牛、银要活埋,偷瓜、菜等要罚款,并且赔偿,特别是偷粮食等于要别人的命。贾师要讲道理讲事实,妇女、众人都可以旁听,起到贾师在处理纠纷时是否公平。田边地角有纠纷,家庭矛盾、婆媳关系不和等都用贾理处理。
现在国家对喝酒开车的驾驶员处罚严厉,去年我就遇到了这样一起纠纷,那是个赶场天,有一个喝酒又没有驾照的人开车回家,在路上遇到一个学生向他招手搭车,他没有停下来,最后这个学生自己爬上来。结果翻车造成这个学生死亡,这之后事情闹得很大,交警处理双方都有责任,一个是无证酒驾,一个是自己擅自扒车,根据法律判给死者38000,死者家属和驾驶员双方各有争执互不相让,最后交警无法处理,请王永福和乡里的领导去处理,双方各出具一个赔偿的数目,最后经过贾师的调解,赔死者31800,驾驶员还要提出降低800,旁人说他这么老出来处理这件事情,非常不容易,你们应该听劝一下,最后我用贾给他一些古规案例,结合现在国家法律,讲事实和道理,最后赔给死者家属的钱一分都不少,双方都是受害人,最后用一天半的时间把问题解决,双方也同意这样裁决,事后交警大队长非常感谢他,如果交警处理时间长,结果未必让双方满意。贾能够起到调解双方矛盾的作用。
过去双方都不服输,还有采取砍鸡头的方式。这种情况下要请巫师来念,画一个中线,双方各站一边,巫师在线中间砍鸡头,鸡在最后挣扎的时候跳到哪边哪边就输了,输理的一方要断子绝孙,是由上帝来判决。以前有纠纷的时候,有钱的人请人帮忙,即使错了也说对了,这样不公平,会冤枉一个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砍鸡头神判方式,是一种补救措施。还有一种情况是贾师在没有充分证据下,双方都很强硬,各执一词,贾师在无法判决的情况下,经当事人双方同意采用砍鸡头,让上帝判决,亏理的一方会出现断子绝孙的现象,这样方式很灵验,听前辈贾师说过,一般不赞成这样方式判决,我也没有经历过。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现在不用这样方式了。巫师和贾师是分开的,砍鸡的时候巫师念:你以前吃米吃肉,现在你吃银子,贾理处理不了,我们人间官小了,没有办法处理了,教给上天来处理……念完这些巫词后,巫师就砍鸡头由上帝判决,双方心服口服。修房子选地基的时候,要请巫师看地,要杀一只鸡煮熟,看鸡的眼睛,如果两个眼睛完好说明选对了地基,如果眼睛被煮破,就要重新选择地基修建房屋,修建房屋选地基在我们这里很重要。
五、结语
苗族贾师在漫长的苗族发展历史中,运用贾理创造了苗族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特别是现在贾师,把国家法律和贾理结合使用,对稳固了苗族社会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和谐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由于大量打工者涌入城市,再加上激进文化对苗族温和文化的冲击,部分苗族青壮年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没有把本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追求,出现本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失传丢失。苗族贾理传统文化也面临此厄运,作为有关部门,我们应该结合当前形势合理保护、开发、利用,使苗族贾理这一朵奇葩在创造当今和谐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创造更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