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乌鸦洞内航空摇篮
所属图书:《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 出版日期:2014-03-01

一 乌鸦洞内航空摇篮

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创建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委任赴美留学归国的李柏龄为厂长,以蒋介石五十寿辰时募集到的三百五十万美元“献机祝寿”款作建厂投资,在云南昆明成立了筹备处。受命后的李随即赴美考察和订购设备,在赴美的中国留学生中物色专门人才,先后邀请李跃滋、钱学渠、程嘉厚等人回国参与建厂。1940年,因日军频繁空袭,经考察选址,确定将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从昆明迁往贵州大定县羊场坝的乌鸦洞,筹备处及大部队人员迁到大定,昆明只设一个办事处。建厂伊始,筹备处暂设于大定县城西街福音堂内,其储运和转运库房分别设在城东武庙和城南灵官殿,从美国购置的设备和从全国挑选的官佐、技术人员及士兵陆续抵达大定投入建厂工作。1941年1月1日,国民党政府航空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大定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对内全称是:“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第一发动机制造厂”(简称“航发厂”),对外公开的名称叫“云发贸易公司”,直属国民党中央政府航空委员会第四署领导,蒋经国任名誉厂长,李柏龄任第一任厂长。

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12月,经过两年的努力,航发厂的整个基建工程得以竣工,乌鸦洞内建起了三层木质结构的航发主产房,周边则盖起了办公楼、生活区等近百幢楼房,驻扎人员达两千多人。

大定羊场坝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设计规模,是由厂长李柏龄与美国莱特航空发动机厂签订购买专利的合同而确定的。建厂竣工投产后,应达到年产塞克隆G105型1050匹马力航空发动机300台的生产能力,并从美国购进各种设备,如旋风式航空发动机的毛坯、汽车、机床等,安装配套后,即投入试制生产。

1943年3月20日,蒋介石夫妇携蒋经国一行人员到大定羊场坝航发厂视察时,为试制航空发动机的进度缓慢而忧虑,遂书写了“我们的发动机何时能自制”的题词,次日到大定县城视察后返回航发厂下榻于航发厂厂长室(今羊场镇政府招待所),22日返回贵阳。同年7月,大定航发厂三年制技术员工训练班正式开班,分别开设技甲(招高中毕业生)、技乙(招初中毕业生)、学训(招小学毕业生)三个班,直到迁往台湾前仍在招生。

1945年上半年,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并转入批量生产,到1946年底,厂里完成整体装配的发动机32台,其中编号为34639和34640的两台发动机被安装在C47-A273号运输机上作动力源,接受由昆明直飞南京的试运转。良好的技术性能使该机4小时后在南京安全降落,该发动机现被美国军事博物馆收存。之后,大定羊场坝航发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航空发动机生产型号,向美国莱克敏厂购买生产185马力发动机的生产专利,还向英国劳斯莱斯购买“尼恩Ⅱ”喷气式发动机的制造权。

1948年2月,顾光复担任航发厂第三任厂长,指挥停产拆迁,准备把该厂转移到台湾。1949年2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大定羊场坝航发厂迁往台湾,拨黄金10万两作搬迁费,5月19日开始拆移输运。首先被运往台湾的是包括未经翻译整理的从英国购买的“尼恩Ⅱ”型喷气式发动机图纸、重要的机器和仪器;其次再续运其他设备。为了加快运输进程,国民党中央还特派了中统特务刘汉东(贵州兴义人)到厂督迁。6月,国民党撤销了航发厂建制,改为大定疏运处,同月底第一批人员离厂飞往台湾,后来主要设备、人员等经贵阳、广西、香港等分别通过海、空两路分批运往台湾。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般解放毕节,再加上中共羊场坝特支积极开展的地下活动,有效阻止了该厂的后期搬迁运输工作,最后约有一半机具及三分之一的官兵员工运至台湾。

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