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革命的草原艺术研究社
1933年初冬,林青、缪正元从上海回到毕节后,通过一定关系找到秦天真,他们三人商量决定: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对象,从进行文艺宣传入手,传播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主张。通过不断的联系、宣传,很快联络了一批“热血”青年。经积极筹备后,由林青提出,大家讨论通过后,决定成立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简称草原社),社址先设在水沟边女子小学(今松山路二小)。在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的带领下,草原社通过绘画、演剧、唱歌、读书等形式进行革命宣传活动。草原社的成立,特别是开展一些活动后,消息不胫而走,毕节城内城外的进步青年们奔走相告,积极响应。参加的有中小学青年教师、毕中学生和社会青年两百多人。其中挣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女青年就有熊开梅、邱在模、邱在陵、宁必恭、糜克仪等二十多人。
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
草原社成立后,林青对参加者有严格的要求,他明确提出:“歌咏不唱靡靡之音,演戏要演有进步意义的话剧,绘画要绘刚强的人,文学要写劳苦大众”,并以此为草原社的活动准则。他们几个骨干商定:由多才多艺的林青教绘画,编导话剧;缪正元与林青一起编导话剧,还负责指导和指挥唱歌;秦天真指导大家学习马列主义知识和革命文艺知识。
此后,在毕节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草原社的活动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党支部首先对参加草原社的两百多人进行分析,并将他们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骨干先进分子,第二类是一般青年群众,第三类是少数凑热闹的人。骨干先进分子有邱照、邱在先、邱在模(女)、邱在陵(女)、宁起鲲、宁起枷、熊开梅(女)、王锡祯、王树艺、孙师武、林绍铭等五十多人。林青等依靠骨干力量,团结群众,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宣传中共抗日救亡的主张和传播马列主义思想。
1934年2月初(春节期间),草原社赶排的节目在珠市街川主庙戏楼公演。启幕前,首先齐唱气势磅礴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国际歌》,接着轮唱秦天真作词、缪正元谱曲的《草原之歌》,歌词是“草原青年,草原青年,努力努力,光明在前,向前进,向前进!”再唱《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在目前》、法国革命歌曲《马赛曲》、俄国进步歌曲《伏尔加船夫曲》、中国革命音乐家聂耳作的《大路歌》等。
唱完革命歌曲后,第一夜演出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当时参加排戏的女青年只有熊开梅、糜克仪、宁必恭、邱在模、邱在陵五人,剧中七个女主角还差两人,只好由林青、秦天真男扮女装参加演出。经过努力,他们成功塑造了七个女作家被压迫、被奴役和在暴风雨中顽强抗争走上革命征途的形象。第二夜演出的话剧是《最后一吻》和《火里跳舞》两出。演员是林青、秦天真、邱照、孙师武等人。两出话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群众与封建地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形势,使很多观众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特别是在当时那种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环境下,熊开梅等五个女青年毅然冲破封建家族的阻拦,不顾当时社会封建习俗的非难,勇敢地走上舞台,对毕节广大青年特别是女青年走向进步、走向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两个晚上的演出,震撼了整个山城,广大青年受到启迪和鼓舞,而统治阶级却恨之入骨。当时驻防毕节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的旅长、司令官犹禹九和县长史南侯派国民党特派员钟华鸣到演出现场谈判,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据理力争,但为了避免冲突,草原社领导及骨干作了从第三夜起停演话剧的让步。然后将草原社的活动由集体改为分散,由公开转为隐蔽。活动的地点由女子小学改为南门口附近林青家,把他家后面的两间屋子板壁拆掉,简单裱糊布置一下作活动室。由于屋子狭窄,草原社的骨干们只能分组分期来林青家聚会。
为了使草原社发挥更大的作用,党支部为草原社明确指出了发展方向,主要内容是:要走出“象牙之塔”,要面向劳苦大众,要以宣传和教育广大群众为目的,不能走进单纯研究文学和艺术的死胡同。他们还在“草原社”内部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读书会”等组织,以宣传新文化为宗旨,提倡白话文和大众文学,反对“党八股”,向群众介绍并宣传革命书刊,讲解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马列主义的理论知识。支部成员还教其他草原社社员唱《国际歌》《马赛曲》《春光普照》等革命歌曲,使《国际歌》不断回荡在毕节山城。
草原社的成立,使更多党员和非党员都接受了马列著作的学习,马列主义在毕节才得以相对普遍、深入的传播。在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通过各种活动使草原社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革命学校,成为毕节地下党的摇篮。其不仅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青年,还为党增添了新鲜血液,为地下党在毕节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