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浴血滇缅的乌蒙汉子
所属图书:《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 出版日期:2014-03-01

三 浴血滇缅的乌蒙汉子

1942年至1944年间,国民政府军政部指令在贵州的遵义、安顺、毕节等地区征召大批贵州青年入伍。毕节的陈克顺、陈国昌、林时兴、胡满丰、余顺江、汪仁兴、苗兴全、张海山、胡文超等优秀青年应征入伍。他们当中,大部分被急调云南龙陵,编入远征军各部;另一部分则由昆明空运至印度利多的丁江机场,赶赴蓝姆伽,编入中国驻印军。其中,以编入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师胡素部为多。参加滇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毕节籍战士是五个“黔军”师,即第六十六军新编第二十八师、第六军预备第二师、第七十一军新编第二十八师、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和第八十二师。另在第五军第二百师,第六军第九十三师,都有整营、整连的毕节籍军人。

毕节籍军人奋勇抗敌

在赴缅作战和滇西抗战中,毕节籍军人以其适应能力强,又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英勇善战的特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令人称赞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这其中不乏战功显赫者,更有像陈克顺、陈国昌、林时兴、胡满丰、余顺江、汪仁兴、苗兴全、张海山、胡文超等这样壮烈殉国的黔中骄子,他们是毕节籍远征军将士们的优秀代表,深为今人敬仰。

1942年3月至1945年6月,中国政府先后组织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共34个师以及炮兵、辎重兵、特种兵约40万人的兵力投入会战;日军参战的总兵力也达10个师团计约30余万兵力。其间,中国军队伤亡6.7万人,日军伤亡4.8万人。

中国军队与美英盟军在滇缅会战中的最终胜利,不仅打通了作为中国战略运输生命线的中缅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更重要的是,拉开了中国军队对日寇进行全面大反攻的序幕,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同时,也为英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