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太平军转战黔西北
围攻毕节城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正月中旬,太平军张遇恩部数万人出定番(今惠水县),越广顺城,西走安顺旧州,其后经普定袭击平远以那架、茶店等处,又绕道天生桥,于二月底进入大定、毕节一带。毕节面向黔中,背负川滇,为黔西北通往四川、云南的要道。太平军想占据毕节,作为日后石达开主力部队远征四川的据点。在太平军到来前,这一地区便爆发了由陶新春、陶三春等人领导的苗、彝各族群众起义。起义军以猪拱箐为根据地,势力遍及大定、毕节、威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初,在田兴恕部副将李有恒的围剿下,起义军退到峰顶山。太平军进军毕节时,李有恒急忙率军退守毕节城,苗、彝起义军势力又振,从此两军合作,共同对付田兴恕等。
三月,太平军进入毕节时,周学桂、杨岩保等尾追。三月十四日,太平军在归化驿佯与敌军周旋即退。三月十六日,周学桂挥军进攻,太平军在头铺的伏军突发,周学桂军被歼六百余人,“路旁水塘,浮尸几满,军心遂馁,久不能进”。三月下旬,提督田兴恕檄令停兵不战的周学桂克期进剿太平军,并致书周学桂:“若不能来,请即转回,勿徒乱我军心”。周学桂原无出战之心,在田、李的催逼下,只好同太平军一战。三月二十六日,周学桂向太平军进攻,太平军将其引至流仓桥,苗民起义军忽从间道出击,横截周军,太平军立即回军,同起义军一起将周学桂包围。在阵战中,周学桂身中数创,狼狈而逃,第二天死于大定,其兵勇大部分溃散。四月中,太平军精锐集于流仓桥,准备挖地道轰城,云南援军都司高应选登城拒守。高应选凶残异常,其部“标以‘不要命’三字,绿衣彩裤,朱墨涂面,雉尾插冠,俨如天魔”,十分猖狂。在攻城时,太平军战士一炮就将高应选击毙。毕节之战是太平军入黔后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是太平军同苗民起义军互相配合取得的。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五月十日,太平军“围毕节70余日,不下,浸懈”。之前,张遇恩在城外观战,不幸中炮牺牲,同时又探知石达开已入湘川边界,遂于五月十二日撤围毕节,经大定、黔西、桐梓入四川江津。至此太平军结束了在贵州的第一次战斗。
与缘教义军共同战斗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曾广依率部进入新场,与黄泥屯义军取得联系,联合抗击清军。清军三路包围打鼓新场(今金沙),太平军与之激战40余日,退至黄泥屯。各路清军、团练转攻黄泥屯,太平军和缘教义军分路撤离。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黄泥屯缘教义军又复壮大。次年,其与太平军李福猷、曾广依部配合攻打黔西州城。知州汪维翰集官军、团练死守,太平军、义军多次强攻不下,在城郊消灭桂箐团练后,退入大定。
石达开主力部队假黔征蜀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闰八月,太平军进入贵州后即将队伍分为前、中、后三队。前队越仁怀县鸭溪向黔西、大定进军;中队从桐梓绕走遵义府城,直趋黔西、大定、毕节;后队从桐梓走绥阳,任务是牵制敌军。九月,太平军各队先后到达大定府。在这里石达开又将队伍分为南北两路,分别向四川、云南进军。北路由石达开亲自指挥,经毕节越云南镇雄州,分五股由焦村直扑四川筠连。太平军这次进入黔西北时间短暂,也没有攻占城池,纯属过境性质。但是它仍然与所过之地的起义军有过一定的联系,并且受到黔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传说当石达开一行抵达黔西州之川黔交界地——大屋基时,当地百姓献美酒一瓮,翼王大加称赏,立成诗一绝云: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
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与义军结下深厚友谊
太平军围毕节时,因首领张遇恩阵亡,曾广依率部撤离,陶新春选派一千余人为先遣队,引太平军至打鼓新场,并护送太平军伤员到猪拱箐根据地养伤。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军李福猷、李文彩部三万人因与石达开失去联系,由四川叙永进入毕节,五月到达猪拱箐。陶新春为太平军筹集粮草,资助他们回师广西。太平军送枪炮给苗族起义军,帮助起义军在红岩尖山建立生产“石火轮”的兵工厂,并指导义军建立守哨制度。太平军离开猪拱箐后,陶新春启用“太平天国统兵元帅”的篆文印信,自任统帅;还设有经略、掌柜、宰辅、巨卿、礼师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