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英烈铸就抗日纪念标
根据文献记载,八年抗战,国民政府在毕节市征兵上前线抗日的人数共有97078人。其中:毕节县15954人,大定17633人,黔西19633人,威宁10464人,织金12789人,水城9556人,赫章2740人,金沙5236人。根据贵州军管区造送资料,战时本省出征壮丁总数为640500人,各专区和贵阳市平均每地为80062人,毕节市的壮丁97078人,超平均数10716人,超比重13.4%。除此,当时毕节市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的还有6000多人,故抗战时期毕节市征集出征的共103078人,超全省平均数的20.9%,共多20000余人。
在抗战的毕节战士中涌现出不少英雄豪杰,如北上抗日的红军毕节人刘仁(传辉),参加过雁门关伏击战、晋西围攻战、晋察冀战斗、平原歼灭战、王玉岭战、晋西北反“扫荡”、百团大战等。1943年,刘仁在华北战场的一次激战中负重伤,被日寇抓住活埋牺牲(时任三五九旅团参谋长)。织金人谌少波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任国军三十二军中将参谋长,随部队开赴华北、华东一带与日军作战,后因瘫痪离开部队返乡治病。毕节人康庆余,参加黔军,编入国军抗战,因抗战英勇任模范连长。在湖北麻城的激战中全连覆没牺牲。威宁人郭建臣原任滇军六十军一二八师旅长,1938年日军进犯徐州,郭率部赴抗日前线台儿庄战斗,日军大炮、坦克、装甲车、飞机、步兵向郭部猛攻,经过浴血奋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战斗一月,消灭大量日军。郭部团长龙之阶、连长吕建国(威宁人)等几百官兵为国捐躯。同年5月,郭建臣任师长,率部赴江西与日军作战,攻破日军据点。另一路日军入越南进犯滇西,郭部回师支援远征军。1943年他任六十军副军长,抗战后退役居昆明。威宁人卢嵩岚,1937年赴长沙抗日,1938年任连长,参加台儿庄战斗,抗战中两次负伤,立二等功回乡,后任威宁游击团长。
国外的缅甸、印度等,国内的上海、南京、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浙江、江苏、山东、广西、云南、贵州、安徽、山西等均分布有毕节的抗战员,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战死沙场。牺牲在缅甸、密支那、印度的有毕节人苗兴全、大定人胡子云等25人,牺牲于湖南的有黔西人杨少安等71人,牺牲于湖北的有织金人吕光海等47人,牺牲于云南的有威宁人周银安等51人,牺牲于江西的有毕节人邹康等25人,牺牲于山东的有大方人刘树标等14人,牺牲于江苏的有水城人王长友等46人,此外还有牺牲于浙江的穆筠,牺牲于山西的罗云清,牺牲于广东的吕定国以及数万的无名英雄。
为纪念抗日战争阵亡的将士和死难同胞,1993年7月7日,贵州省各界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在威宁县城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该标为等边三棱式造型的整块青石,标座三个棱面阴刻魏体题词,正面上款书刻“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标座正中刻有“为国争光”四字,右边刻有“流芳千古”四字,标身下面刻有“抗日将士纪念标”,右面是“抗战死难同胞纪念标”。该标为目前全省发现的唯一一座抗日纪念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