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陶氏兄弟揭竿起义
所属图书:《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 出版日期:2014-03-01

二 陶氏兄弟揭竿起义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贵州西北部又爆发了陶新春、陶三春兄弟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以苗族群众为主体,有广大汉族、布依族、彝族群众参加。其间,太平军石达开部,三次进入黔西、大定、毕节一带;号军和岩大五领导的苗军也曾转战黔西北。这些起义军推波助澜,把黔西北的农民起义一再推向高涨,使这次起义前后战斗达数年之久。

起义爆发

在黔西北,民众深受官府和地主的压迫。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十二月,杨龙喜部起义军在官军的围攻下,由遵义退到毕节等地,军锋所向,一扫官府、地主往日的威风。陶新春同当地民众受到极大鼓舞。自此,陶新春积极谋划起义事宜。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五月,陶新春发出号召,要求群众到韭菜坪集会并举行降仙大会,与会者一万多人,大都带来口粮和刀矛猎枪等武器。会众一致同意立即行动攻打官家和土司。黔西北各族人民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七星关大捷

起义军惩处了差郎土目,以机和青松二土目逃走,接着又在齐家湾(今赫章县属)击溃地主团练,一鼓作气直取毕节七星关。大定知府鲁经芳闻变,调集附近团练沿毕、威大路之长春堡、撒拉溪、平山堡、野马川等处布防,与七星关连成一气,企图堵截起义军出路。起义军集中兵力攻打七星关东路,连克撒拉溪、长春堡,堵住西进的官军。接着回军再战,攻占平山堡、野马川。从各地调来的官兵团练纷纷溃逃,使七星关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威宁知州顾昆阳领兵直扑毕节,并约定滇军从镇雄夹击骨董山。起义军派兵迎击东面官兵,同时猛攻七星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二月,七星关被起义军占领,起义军声威大长,于是大定、威宁、水城、云南镇雄等地民众纷纷投到陶新春麾下,男女人众号称数十万。势力所及,从平山堡到鸦关绵延90余里。

建立猪拱箐根据地

七星关被攻占后,提督田兴恕曾派参将李有恒率兵赴毕节进剿。李有恒决定联络镇雄方面的滇军出兵,以收夹击之效。经一个多月的苦战,起义军主动撤出七星关,转移到黔滇交界的猪拱箐,建立起猪拱箐根据地。

猪拱箐处于云贵川三省毗连的战略要地,有“八面环山,三面崭然”的地形。以猪拱箐为中心的根据地,纵横约90里,周围约300里,岗峦起伏,地势险要,东西南三面多是悬崖峭壁,海马姑则易守难攻,起义军誉之为“铁桶山”。陶新春放弃七星关,率众来到这里,在各山口设立哨卡,又树立大木为栅栏派兵把守,把周围百姓及起义军家属全都迁入山寨。最盛时期,人数不下十万。

义军占领猪拱箐后,推举陶新春为总元帅,以周国瑞(汉族)和基哉(彝族)为军师,以陶三春、杨应寨、熊万顺、杨八、张项七、张项八(均为苗族)、罗大幺(布依族)等为元帅、将军。起义军采取寓兵于农的政策,在山寨内广开耕地,规定谁种谁收。又派军占据附近土目的土地,让士兵耕种。陶新春等下令建住宅,依山傍水,陆续盖起大小房屋约三万间。陶新春等十分重视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工匠等到寨传艺、教书,并利用他们来去自由的身份,探听外面的消息。为了对付官兵围攻和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特别是为了解决食盐缺乏问题,陶新春等采取保护商人的政策,招引并协助商贩上山寨做买卖。陶新春等还开发了以黑章汛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市场,实行平买平卖,粉碎了官兵的封锁。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后太平军三次到毕节,帮助起义军重新建立守哨制度,规定十弓地设岗哨一个,派一人昼夜轮流守望。每天卯、酉二时换班吃饭,以放炮为号。每十个岗编成一组,每组守哨人员回家吃饭时,九人先去,留一人在防线区巡逻。在关卡要地,均构筑明碉或暗堡,采用太平天国火器,近攻远射,威力大增,从而增加了根据地的防御力。太平军帮助起义军在红岩尖山建立了一个小型军火工场,制造土炮,生产铁弹丸、火药枪、日用铁器及火药。在险要关卡添设石火轮(用圆石生产,中凿一孔,实以火药,使用时点燃引信从上向下滚去,在半山或山脚爆炸,带动碎石泥流呼啸而下,大有天崩地塌之势,给官兵以重大杀伤的一种武器)。

转战黔川滇边界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后,陶新春利用黔楚川三省集中兵力镇压下游苗、号起义之机,采取以攻为守之策,迅速向根据地外围扩张以增强实力。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底,陶新春派出得力部将赵四,率军进入川滇黔三处交界的镇雄州以防止滇军入侵。陶新春率部在十八家地方与赵四会合,号称六万人马。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二月,起义军进至林口,攻击廪生康兆寅所筑的辘轳寨。与此同时,陶新春又组织了一支有黔北号军参加,以陶三春为统领的队伍,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联合云南镇雄农民军头领龚二瞎子进攻镇雄州城。八月,镇雄知州偕副将张升合向得马老村进攻,在小林沟中全部被歼。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三月,为配合石达开抢渡金沙江,陶三春率兵攻打彝良。接着联合彝汉两族起义军攻打威信县,并乘胜进攻川南的高、珙、筠、叙永等州县。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夏,起义军由川南回师滇东北再次占领镇雄州城。在这以后,陶三春配合黔北部分号军又转战川南,打败川军副将许荫堂,并取得了一连串胜利。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岩大五起义军攻克大定府城,邀集号军及黔西北起义军领袖共商打击官军的策略。会后,陶新春扩大海马姑根据地,使之与吴家屯互为犄角。新根据地有起义军及一部分太平军和号军,总数号称十万。接着,陶新春又派军协助岩大五的起义军给安顺府属官军及团练以沉重打击,从而控制住了黔西北广大地区。

猪拱箐保卫战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十二月,清政府令云贵总督劳崇光进剿迤西回民起义军。第二年正月,署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在平彝谒见劳崇光,奏请派提督马如龙专办西路,派岑毓英带五千人由彝良进攻,会合黔省兵勇夹攻猪拱箐。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二月,清政府谕令往黔西大定镇压群众起义的云南巡抚刘岳昭移师,会同岑毓英两面夹击猪拱箐起义军。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初,岑毓英调集大定、威宁、毕节、镇雄土目数十家,又派员到黔西北各厅州县派款,二月上旬,岑毓英由镇雄移兵毕节,决定先令贵州兵练对海马姑和红岩尖山实行包围封锁,接着率领滇川军主力,从吴家屯、二龙关直扑猪拱箐。

在官兵未合围之前,陶新春一面调其弟陶三春由川南火速回军,一面知会黔北号军和岩大五的起义军,派队伍前来会合协同作战。同时,号军派将领何大五率众三千,从川南进入海马姑。各地苗、彝起义军皆派队伍进入猪拱箐共同抵御官兵的进攻,未离开猪拱箐的太平军战士,也参加了对猪拱箐的保卫战。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二月中旬开始,岑毓英发动多次进攻,都被起义军击退。起义军还乘机以马队或牛队冲击官兵之连营,踏平官兵营帐二十多座,歼灭兵勇五百余人。岑毓英则采用挖深壕的办法来对付石火轮,并用挖地道埋炸药的办法摧毁起义军关卡。滇军皆身着铁铠甲,刀矛不能伤害,起义军派人持大刀专砍其足,重创敌军。海马姑的起义军占据尖山,暗中给猪拱箐运送米粮军火,岑毓英安排人员装成起义军,将尖山包围,猪拱箐接济中断。起义军在失去外援,缺乏补充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达四个月之久。岑毓英在以重兵为后盾的同时,又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对付起义军,派遣间谍打入猪拱箐进行分化瓦解。经过浴血奋战,最后陶新春、周国瑞、熊万顺、梁大八均力尽被俘,陶三春等人则杀出重围,向海马姑等地转移与张项七等会合。六月二十五日,岑毓英开始向红岩尖山及海马姑进剿,张项七等对来犯的滇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七月中,滇军于后山及中路同时并进,副将杨玉科在前山小路设伏,待起义军出击后便绕到起义军后,将红岩尖山攻破。接着滇军包围了海马姑,张项七、陶三春多次率众击退敌军,在一次战斗中,张项七中弹身亡。而后,滇军用洋枪洋炮作掩护,又用喷筒燃烧起义军军棚。七月十七日,滇军乘势占领海马姑。陶三春等率众突围,准备回猪拱箐,行至长春堡被兵练阻挡。陶三春、杨二及双元帅杨应芳、古老四被俘,后被刘岳昭杀害。突围出来的部分起义军,有的加入了岩大五的起义军,有的就地隐蔽与官兵周旋,坚持四年之久。

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