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王三乍巴点燃烽火
所属图书:《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 出版日期:2014-03-01

一 王三乍巴点燃烽火

利用缘教起义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九月,黔西王三乍巴起义。王三乍巴,黔西州人,因不满官府的盘剥,利用缘教团结群众,抵制官府。缘教是灯花教的一个支派,“以持斋拜灯修道,(大)定、平(远)、黔(西)各属多迷信者”。黔西缘教群众与团练公开对立,官府视“在团者为良民,在缘者为匪党;在团者生,在缘者死”,双方斗争十分激烈。黔北杨龙喜起义后,曾“分遣党羽与之结合,遂于九月初起事”。

与杨龙喜义军并肩战斗

王三乍巴起义后,在人力物力上支援杨龙喜,在滇黔各军进攻桐梓雷台山时,他曾派队伍加紧进攻黔西州州城,以吸引官军的兵力。

12月16日,杨龙喜义军取道西乡撤往黔西,投奔王三乍巴。杨龙喜的起义队伍转移到黔西后,两支队伍会合后约有两万多人,其活动范围主要在黔西州、大定府(今大方)、平远州(今织金),纵横300余里,而其活动中心则在安底(今属金沙县)和木姜坡。杨龙喜、王三乍巴多次派军进攻黔西州城,贵西道道员福道被困在城内,不敢出战。为尽快将起义镇压下去,黔、滇、川三省数千余人到黔西追剿。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正月初,署定广协副将特克慎及滇川各军先后到达黔西州。正月初六,贵西福道连同特克慎、赵万春与杨龙喜、王三乍巴等于州城西激战,义军死伤甚多。不久,起义军又遭到平远土目安绍绪、在籍翰林院庶吉士丁宝桢等的袭击。

在官军不停地围剿下,杨龙喜等深感无法长期立足于黔西。咸丰五年正月,为摆脱官军的追剿,杨龙喜、王三乍巴决定撤出黔西州,经大定入毕节。正月十二日,起义军包围毕节。当时杨龙喜等起义军人数总共不满三千,实力大减。就在他们包围毕节还没站稳脚跟时,官军也随之而来。为躲开敌人的追击,杨龙喜等立即南下走郎岱,采取边打边走的战略。之后王三乍巴随黔北义军转战水城等地,在永宁州(今关岭境)的一次战斗中,王三乍巴阵亡。

杨龙喜、王三乍巴起义,揭开了黔西北咸同大起义的序幕。

缘教义军继续战斗

随王三乍巴起义的一部分缘教义军退至黄泥屯(今黔西县中坪境),以此为中心继续战斗。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白号军攻破黔西州城后,不久转移到黄泥屯与缘军会合。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黄泥屯义军又复壮大,在府属乐贡里东北建立绿竹山根据地(今金沙县境),在化竹、以卷建立大营。队伍发展到千余人,先后攻克星宿椒子山营、烂羊箐安家营、撮坝坎花底河岩洞、三元营、野坝场、鸡场龙潭营、法沙沟洞、石家沟洞、穆家营、果瓦大洞、井场营等,使根据地与大营连成一片。后混入以卷大营的武举罗应昌以庆功为名,诱杀白号军头领48人及亲兵200余人,以卷大营陷落,白号军余部撤回绿竹山根据地。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正月,义军再次攻破州城,杀知州罗澄鉴、把总谭兴麟等。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正月,云贵总督及贵州巡抚令提督赵德昌、总兵赵德光率官军、团练数万分头围攻绿竹山、化竹、安底、黄泥屯义军。双方激战月余,义军阵亡两千余人,根据地失陷,持续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军被镇压。

贵州革命史话·毕节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