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夏曦长眠七星关
今天,在红二、红六军团创建的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毕节市,有一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毕节烈士陵园,其中有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红军烈士墓,长眠于墓中的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一名红军将领——夏曦。
革命人生路
夏曦(1901年—1936年),字蔓伯,号劳侠。湖南省益阳县桃江镇(今桃江县)人,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加入新民学会,参加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第一师范学生“救国十人团”,之后与毛泽东等组织开展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参加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得到列宁的接见。1922年至1923年,夏曦任湖南学联干事部主任,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委员。曾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曾在益阳、宁乡等地组织农民军。南昌起义后,受中央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在莫斯科参加了中共六大,1930年回国后被党派往江苏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32年被派往湘西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在此期间,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错杀了大批红军将士,造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极大危机。在党组织给予指出、批判和纠正他的错误之后,1935年冬,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在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夏曦同志纪念碑
忠骨葬乌蒙
1936年年初,根据党中央指示,红二、红六军团转移到黔大毕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时任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夏曦协助军团领导在毕节团结了许多开明人士,争取到辛亥革命时期担任过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周素园参与红军北上抗日。1936年2月27日,由于形势变化,红军撤离毕节,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二支队随红军撤离,被正式编入红军队伍。夏曦为动员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席大明部随同红军长征,于七星关(毕节市与赫章县交界处)涉水过河时不幸溺水牺牲,终年35岁。夏曦牺牲后,在敌人的炮声逼近之际,王震、萧克在一个山坡上为夏曦举行了追悼会,并将其安葬在河边的山坡上。1985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将其遗骨移至毕节烈士陵园安葬,树碑立传,并在七星关修建夏曦纪念碑,其墓及纪念碑所在地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友人赞英烈
作为一名共产党,夏曦艰苦朴素的作风,深得党外人士、曾经共同战斗的抗日救国军司令周素园赞誉。据周在1957年的回忆中说,1936年2月10日中午,红二、红六军团政委王震约他到内会福音堂谈话,“都穿着灰色旧军装,其中的一位棉裤上还拉了个大口子,棉絮争着要出风头。他首先向我打招呼,并自我介绍说他是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还把自己中午的汤面让给我吃,并参与说服我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之后夏曦每天两三趟到设在周府的司令部研究地方武装情况,“有一次,当我坐下执笔时,夏主任便躺在我床上鼾声大作。”因为夏曦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所以在许多开会的场所声音是“洪亮而沙哑”的。“夏主任的无限忠诚的对人态度,他的不知疲倦的工作作风,值得千千万万的后来者学习。我和他相处只很短的期间,但事隔二十年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