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家族祖茔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四节 家族祖茔

兴义许多家族选择了家族祖茔,数代甚至几十代人先后葬于祖茔之中,形成规模不小的墓葬群,这些墓葬群,不但是家族先人的归宿地,有些还是地方历史的生动读本。

一、李氏千户墓葬群

明初,因掌印普安卫中右千户所,李氏一门定居鲁屯,名人辈出,造就了鲁屯镇长时期的文化繁荣。鲁屯李氏将祖茔选择在屯堡北部一个小地名叫长河的山间平地中,东临小山袁家田堡,西望小山大坡上。

李氏祖茔以“兵部副郎世袭锦衣卫掌印官李公神道碑”为中心,东西宽30米,南北长40米。茔内墓葬30余座,多坐北向南,大多保存较好,部分墓碑存在程度不等的风化。墓碑形制有牌楼壁龛式、壁龛式及方首墓碑,墓主为李氏家族明代至民国各时期人物。

(兵)部副郎世袭锦衣卫掌印官李公神道碑

2005年6月29日,兴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李氏祖茔内树立一通保护标志碑,镌刻简介碑文:“李氏明代千户右所墓简介:李氏原籍江苏淮安,兵部副郎李文明随沐英南征,于1382年平定普安土司,旋裁土府建普安卫,设前、后、中、左、右五所。李文明因功世袭右所千户,始居杨屯,其次子李孝移军鲁屯,遂定居于此,死后葬于长河,故称祖茔。茔区现有从象鼻岭迁入的李文明墓、第二代世袭右所千户李孝墓、第六代世袭千户李承春墓、第九代千户诰封武德将军李国忠墓等明代古墓。书法精湛,刻工隽美,是研究明代军屯历史的实物。”

李氏祖茔各墓葬延续时间长,从墓碑形制上,就能发现不同时期的风格。形制虽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均精雕细刻,艺术价值不菲。

安放文物保护标志碑的石座,原来是茔内某墓葬的碑楼构件,极具特色。石构件整石雕琢,呈案桌状,案面石板厚约0.2米,三层叠涩状,从上至下以线条分隔逐渐收短,中部线条宽约0.1米,中部浮雕莲台,两侧连接卷草纹。案桌下部并未镂空,四角饰竹节为棱,竹节棱上竖向篆书阴刻楹联“宝婺流辉远,慈云庇荫长”;两竹节棱间的石面左右浅浮雕一对插花花瓶,下部雕刻花朵及花枝;中部留出一块凸出石面0.08米的横长字匾,楷书阴刻“女丈夫”3个字,左右浮雕莲台,上下浮雕卷草,下部卷草边框两侧,雕刻桃形托匾支架。横匾下部,浮雕竹节一对,支撑着上部匾额。构件造型设计独到,雕工流畅细腻,作品异常精美。

“女丈夫”3个字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历史故事:鲁屯李氏中,曾任台湾淡水同知、汀州知府、台湾道台,诰封“中宪大夫”的李明心有子名李振青(字嘉章),嘉庆二年(1798年)调任台湾漳化大尹,后继湖北人吴性诚任淡水同知,施行仁政,颇多政绩,由于率众抵御海盗,福建和台湾民众对其父子有大小冯子材的称颂。台湾淡水同知,朝廷规定由外省轮调,不允许带家眷。李振青长年为官在外,特别是任淡水同知时,家中大小事项均由妻子料理,许多男人也不易做好的事,其妻亦处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时人称李振青之妻为“女丈夫”。李振青妻身故后,族人刻匾纪念。

李氏祖茔中,“清勅授文林郎显考李公讳茂先号继堂大人之墓”,墓碑设计为壁龛式,龛顶为两层屋面,屋面沟瓦、筒瓦、檐口瓦当与实物别无二致。双层屋面下,细致雕刻双层斗拱结构。斗拱结构,并不是兴义建筑的风格,纵观兴义全境,目前还未发现有斗拱结构的建筑。该墓不但雕刻斗拱,而且刻凿得丝丝入扣,非常精细。其设计取材,值得研究。

李氏祖茔墓葬,精美雕刻还有不少,有些构件散落在祖茔内,现已被鲁屯李氏族人收集安放于各墓葬之间。这片墓群,不仅是鲁屯李氏的祖茔,也是兴义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黄氏墓葬群

湖广武昌府江夏县的黄氏,自入黔始祖黄昱受封黄坪营、二世祖黄光嵩世袭黄坪营长,后人融入当地的布依族,从朝廷命官衍变成土司、马目。徐霞客在《黄草坝杞记》中记载:“黄草坝土司黄姓(加都司衔),乃普安十二营长官司之属。十二营以归顺为首,而钱赋之数则推黄草坝,土地之远则推步雄焉。”

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清征南将军卓布泰击斩南明将领李成爵于凉水井,克取安龙府城。同月,卓布泰在黄草坝击溃南明将领李定国部将张先璧,普安土州同龙天祐率黄坪营长黄金鼎等降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反清,攻陷普安州,黄坪营长黄璧拒吴保境。从史料的这些记载不难看出,黄氏土司对兴义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黄坪营钱赋丰盛,黄氏家族人丁兴旺,不断发展,形成遍布兴义的众多黄氏支系,他们的首领世袭马目土官职,过着掌控地方,管理一方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显赫土司生活。

徐霞客笔下的黄草坝营,即黄坪营,管辖屯寨115处,地域范围涉及如今兴义市的坪东、乌沙、则戎、下五屯、兴泰、马岭、桔山、赵家渡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兴义府志》记述,黄坪营所辖屯寨中,80处为汉民寨,45处为苗寨。在苗寨中,包括上瓦戛和下瓦戛。

上瓦戛、下瓦戛,属现在的马岭镇瓦戛村,在小地名中,当地群众依然有上瓦戛、下瓦戛之分。上瓦戛、下瓦戛布依族群众中,黄氏为大姓。每年正月十五和清明节,众多黄氏村民云集上瓦戛黄家大山,焚香燃纸,祭奠先祖。

黄家大山,就是上、下瓦戛黄氏的祖茔。大山为一山间洼地的西侧屏障,黄氏墓群位于大山东麓,南北宽150余米,东西深180余米。墓群内现存墓葬200余座,最早墓葬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黄得仁墓,其祖父黄正营墓碑虽立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但墓葬修建时间应早于黄得仁墓。其余墓葬,嘉庆后的各时期都有,时间一直延续至今。

黄家祖茔东侧,一条山间小道南北向穿过,小道经过地段,一座坐西向东,有一座土封石围呈圆丘形的墓葬,底径5米,封土高1.2米。墓葬有青石质牌楼式墓碑,原为四柱三间五楼,曾被砸毁,后黄氏族人利用零散构件重修碑楼,由于构件残缺,仅建成四柱三间三楼,明间一对立柱,浮雕抱柱盘龙,黄氏族人称这座墓葬为“双龙抱柱”。墓碑镌刻“黄公国安母王氏之墓”,落款:道光八年(1828年)。外柱墓联:“一水绕前钟百子,群山耸浚运千孙”。由于风化严重,记事碑文模糊难辨,从一些残缺的文字,可以看出记事碑对兴义黄坪营黄氏土司、马目多有提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研究兴义土司的文字。

黄氏族人对原碑文有抄录,内容如下(括号里为原抄写文字):

这篇抄录文字,似有错漏之处,但黄氏家族源流及土司统治情况,还是记述得较为清晰。墓葬由墓主黄国安之耳孙在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可见年代之久远。中国传统的辈分排列是:父、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因为耳孙离先辈很远,对先辈只能耳闻,故称远孙为耳孙。

兴义的历史,与土司政治密切相关,黄坪营这一历史上的重要行政区划,对兴义的民族构成影响深远。要深入研究兴义的土司文化和布依族文化,上瓦戛的黄氏墓群,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三、汪氏墓葬群

2009年4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兴义市文物工作者到洛万乡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去到未班村时,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线索:大汉奸汪精卫的坟埋在未班村,就在老王寨组的未陶坡。包括几位村干部在内,不少人都说亲眼见过汪精卫的墓碑。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字季新,精卫为笔名。文物工作者分析:如果是墓葬,一般不会落名汪精卫,应该是汪兆铭。村干部及村民所说的未陶坡汪精卫墓,或许只是巧合。不过众口一词的讲述,加上走村串寨、不落下一个线索点的要求,还是让他们决定去实地考查。

在乡文化站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文普工作者去到老王寨未陶坡,看完所有竖立的石碑,又将散落于地的所有墓碑查看一遍,均未发现刻有汪精卫名字的墓葬,不过通过对墓碑的认真考证,他们并没有失望而归。

未陶坡墓葬,是一处家族祖茔,共13所汪氏墓葬,分散于未陶坡及周边未陶沟、未泄沟、哄心等处,线性分布于约800米的长度范围内,各墓葬占地总面积约250平方米。墓群中墓葬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7年间,前、后期墓葬均未有发现。墓群总体坐北朝南,均为土封石围,墓碑除汪吴氏合葬墓为笼龛式外,其余均为壁龛式。从墓碑记载看,墓主大都出生于遵义府橦梓县(今遵义市桐梓县),为迁至兴义府兴义县捧乍营上江老王寨第一代人。

走访老王寨,群众均未听说附近村寨有汪氏村民,只是有的老人言及曾听老辈人说过,这里曾经来过姓汪的人,但很早的时候就全部搬到南盘江对面的广西去了,具体去向不详。

从墓群规模分析,汪氏是合族自遵义桐梓县搬迁而来,在短短的七年时间,族中就有10余人去世;自咸丰十年(1860年)后,再未有该族墓葬出现,说明汪氏在洛万老王寨一带仅暂居很短的时间。一系列的迹象表明,这与当时贵州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在贵州改土归流,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又以过重田赋、捐输等方式加重剥削,致使矛盾激化。咸同年间(1851~1874年),贵州苗、侗、布依、水、汉、彝、瑶、回、仡佬等族人民先后爆发反抗斗争。咸丰四年至八年(1854~1858年),就有30余支起义军在贵州发难,史称贵州号军起义。兴义以回民为主的白旗军起义,爆发于咸丰八年(1858年),时间相对较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桐梓汪氏一门从黔北辗转千余里,定居黔西南南盘江一隅,刚刚定居,不想白旗军又起,为躲避兵燹,只得再次举家渡过南盘江择地定居。汪氏墓群中,有一座汪明星墓,碑文记载墓主曾多次往返广西泗城府西隆州,说明汪氏家族对南盘江对岸的广西是有一定认识的,举家迁离老王寨一带之前,也有所准备。当然,也有可能汪氏定居老王寨时,遭遇兵匪,族人惨遭屠戮,幸存者将逝者妥为安葬,一族人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不过,这些在老王寨汪氏墓葬碑文中并没有提及,也没有其他实物佐证,只能算假设。

汪氏墓葬群,早已没有后人焚香燃纸奉祭供果酒食,但是其反映的正是对兴义乃至贵州影响极大的历史信息。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