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东峰林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二节 东峰林

东峰林位于马岭河下游深切河谷沿岸及以西的地区,以则戎乡安章为中心,面积约70平方千米。东峰林中,千万座丛状峰林高低起伏绵延不绝,气势磅礴犹如波涛涌动。其间密布岩溶漏斗(天坑)、洼地,属岩溶峰丛深洼景观组合。岩溶漏斗大多呈碗碟状或漏斗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漏斗常发育有与暗河相通的孔道,孔道堵塞时,漏斗内积水成湖。

一、东峰林

东峰林中,峰丛与其间的洼地相对高差为200~400米,峰丛间的洼地呈深陷的漏斗状、筒状及长条状,洼地底部直径一般小于150米,有部分达到200~300米。峰丛锥峰海拔差距甚大,低的900米,高者1500米。这样的自然组合,使东峰林景区峰林、峰丛层峦叠嶂、连绵起伏,如遇雨后或是清晨,云遮雾罩,山峰时隐时现,犹如蓬莱仙境。聚秀峰、洋坪天坑、坡洋口等气势恢宏的自然景点层出不穷;列阵峰林、宝剑峰林、罗汉峰林、群龙峰林等各具特色,形成雄奇浩荡的峰林大观。

东峰林博大雄浑。从马岭河东岸安龙县境的马打坟向西眺望,可见大面积分布的峰丛,层层叠叠,万峰簇拥,错落有致。从安章附近的山顶向东眺望,则见锥峰林立,波澜起伏,浩如烟海。

东峰林气势磅礴,组成万千锥峰的石头,历经数百万年风雨侵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景点。在锥峰之间的洼地中,第四纪覆土均有分布,各种花草树木生长其间。更为奇特的是,在石峰的峰腰或峰顶部位,在那些不多的泥土中,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榕树顽强地生长着,于顽石的黑白之间,平添满眼翠绿。

淳朴的布依族人民,很早就植根于东峰林中。他们披荆斩棘,开垦荒坡,打造出人类生存繁衍的一方乐土,将或大或小的村寨散布在峰林深处。以则戎乡奄章寨(即现在的老安章)为中心的安平九寨,是这些村寨的典型代表。在这里,布依族人民不但流传下美丽的传说,并且还勒石树碑,记录下他们的一路履痕,将布依族历史上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生活状态,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兴义市境内,与布依族有关的石碑多有发现,老安章、纳具(原名那志、那具)等村寨,是石碑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石头,成为记录历史的最好载体。

位于则戎乡的老安章村,至今保留着一方《奄章永远遵照碑》,碑文中提及“八围田”制,是当地土官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粮赋的特有形式,明清之际,长期相沿未变。此种制度,各种文献鲜有录述,《奄章永远遵照碑》无疑是研究布依族生产方式的珍贵史料。

位于则戎乡老安章梁子背的《梁子背晓谕碑》,落款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十八日,签押者为兴义县正堂官员,记载梁子背村民因牧牛公山引起纷争,通过公堂,结案晓谕,并因此制定相应的乡规民约,严禁乱伐林木,乱牧牛马等。

《纳具契约碑》,又名《杜卖那具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落款道光十八年(1838年),位于则戎乡纳具。这块碑刻早年埋于地下,现仅残存上部。碑文内容,主要是记录原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族子,将全庄田土山场一次性卖出。

东峰林中,石质碑刻众多,蕴含的历史信息相当丰富。兴义的行政区划沿革、清代当地土流并治的社会状况、土官家族的迁徙发展,直至其政治、经济的逐渐崩溃,一般布依族群众的迁徙、定居,清代当地的生产方式,以及赋税徭役等状况,在碑文中均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些记载,虽然不能够完全说明布依族人民的过去,但它们是布依族历史和布依族文化不可割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布依族遗迹,是布依族文化和布依族历史传承的重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存在,使东峰林在壮丽的自然景观中,又增添了浓郁的历史和民族气息。

石头以碑刻的形式,被布依族人民赋予了生命。

二、万峰第一观

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黄草坝营(清代改称黄坪营)黄姓分支落业于东峰林中,承袭世守马目职20余代。马目是黄草坝布依族黄姓土司掌管一方事务的低职级土官,一般由黄氏土司族人担当。在东峰林中,黄氏马目以奄章为核心,形成东峰林中包括安章、平寨、纳录、纳具、上纳灰、下纳灰、鱼龙、卧戛、山堡在内的布依族“安平九寨”。

如今安章的布依族群众,在东峰林建起了“万峰第一观”。

万峰第一观是则戎乡拱桥村的观峰平台,离兴义市区10余千米,建于岩溶山峰营盘山顶部,处于峰丛间“U”字马鞍形山间结合部。西边一座高峰巍峨挺立,东边就是营盘山观峰平台大门入口。大门左侧,树立一块盘江水冲巨石,镌刻“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东峰林景区”。

进入观峰平台大门,沿着石板便道拾级而上,一片布依族房舍出现在面前,吊脚楼、小青瓦掩映在古榕蕉林中。穿过吊脚楼,踏上山石步阶,登上峰顶,一块原生岩石迎面挺立,翠竹绕石轻摇。放眼东望,一卷飘飘渺渺、层次分明的山水长卷舒展在眼前,徐霞客游历万峰林时“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的感慨,在这里能找到最直接的注脚。

山名营盘,营墙早已随历史烟云消失。站在峰顶向东俯瞰,一片翠绿夹杂着石头的黑白景观,地质历史造就的苍劲震撼着心灵。极目远眺,无数锥状石峰奔到眼前,山的海洋波峰浪涌,万千气象动人心魄。万峰丛中,点缀座座村落,感觉村落中房屋如火柴盒大小,行人似蚂蚁一般;营盘山峰之下,一条丝带般的公路蜿蜒曲折,从北向南飘荡在峰间谷地,甲壳虫似的汽车顺着丝带往来不息。登临营盘山顶,万峰林磅礴气势汇聚眼底,难怪此处观峰台会被称为“万峰第一观”。

营盘山顶山风徐徐,空气格外清新。站在观峰台上,游客心底的愁烦琐碎一扫而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

观峰之时,万峰第一观已经为游客准备好了“八大碗”。八大碗是兴义布依族群众婚嫁时待客的宴席,是他们款待宾客的盛宴,沿袭了数百年,已经融入布依族的待客礼仪和饮食文化中。传统的八大碗为红烧肉、干竹笋炒豆腐干、金豆米煮粉条等。由于旧时生活艰苦,人民群众难得吃上一顿好饭菜,因此八大碗主要以油荤食品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腻了大油大荤食物,不少人开始向往清淡食品,布依族的八大碗悄然间已发生改变,由当初的大油大荤,开始讲究荤素和营养搭配,金黄香甜的老南瓜、不施化肥的生态青菜白菜,这些以前羞于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不经意间已挤进“八大碗”的菜品系列。

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石山美景,吹拂着徐徐的山风,喝着布依族乡民自酿的“便当酒”,品尝着布依族的“八大碗”,布依族群众表演队的“八音坐唱”骤然响起,一曲天籁之音把游客带入物我两忘的境地。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