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寺庙石雕
兴义市境内,历史上有很多寺庙,这些寺庙基本上已经损毁消失,仅保留下一些石雕遗迹,其中不乏精美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关岳庙石马
历史上,捧乍是兴义一个十分重要的集镇。清代的行政区划中,兴义设三营、三里、两亭,捧乍营属三营之一。元明时期,普安路内,由十二个彝族支系头人统治的十二块辖地,建成“普安十二营”,捧乍营位列其中。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彝族首领慈长叛乱,朝廷废除普安安抚司,改置普安州,降土酋为土判官,领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九里和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十二营。
捧乍关岳庙石马
由于处于黔、滇、桂三省交界地带,捧乍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在明、清统治者眼中,是实实在在的边陲重镇。《清实录·世宗实录·卷六十》记载:雍正五年〔丁未〕八月二十日(1727年10月4日)吏部议复:“普安州之捧乍地方,有养马箐穿连三十余里,为三江之咽喉,夷、侬之要隘。上江白云屯险峻异常,惟一经迂回攀缘而上;法岩寨山高十五里,路险岩危;歪染寨烟户百余家,田多民富。若于捧乍地方设一营,白云屯之上拨弁员带兵扼险,法岩、歪染二处设立大汛防守,不惟黔夷可以控制,即粤侬亦不敢起衅。查黄草坝在捧乍之内,请即以驻防黄草坝安笼镇标左营游击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兵三百名移驻捧乍。将原防捧乍汛之把总一员、兵五十名移驻黄草坝。黄草坝民居稠密,汉多夷少,且距州遥远,请于普安州添设州判一员分驻其地,稽查奸宄,即将贵州按察司经历裁汰,改设普安州判……”
这里所指的“若于捧乍地方设一营”,与行政区划捧乍营无关,指的是建立军队驻扎的营区、营盘。后来这个兵营建起来,逐渐发展成为捧乍城。由于地扼三省,便于贸易往来,许多商贾入住城中,当年何应钦家族就曾变卖兴义城中田产,举家迁往捧乍城,往返三省,经营牛马生意。
捧乍城,一度成为兴义县境内最为繁华的集镇。随着城镇的发展,一些庙宇也随之建起。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捧乍城北街,一座武庙建成,庙中供奉中国传统武圣人关羽和岳飞,居民称这座庙为“关岳庙”。
捧乍关岳庙原有前殿、东西两配殿、正殿等,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正殿前分列牵马石人2尊,石马2匹。“文化大革命”中,捧乍关岳庙遭打砸破坏,除东配殿,其余建筑尽数拆毁。石人石马遭毁,现仅存石马一匹。1982年,兴义文物工作者李志恩带人将幸存的石马抢运至兴义,保管在下五屯刘氏庄园内。
石马连同底座,由巨大青石整石雕刻,长1.75米,高1.5米,胸宽0.42米,蹄踏基石厚0.15米,重1.5吨以上。石马采用圆雕工艺,局部线刻,按照黔西南贞丰小矮马的实际大小精雕细刻,马鬃、马尾,甚至马蹄上的马掌铁皆活灵活现。贞丰小矮马负重力强、山地行走耐力好,被群众称为“铁脚杆”。这匹石马,把贞丰小矮马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关岳庙石马身上的配备看,这应该是一匹战马,笼头、攀胸、马鞍均未卸下,马鞍左侧镌刻修建关岳庙捐资人姓名及庙宇建成时间。这匹战马左前蹄翻转,曲压于一只哈巴狗的脊背上。战马俯首下望,小狗扭颈抬头相视,马、狗相戏,悠闲自然,情趣横生,与战马驰骋疆场的激烈奔放相去甚远。其实,这是百姓祈求和平,希望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马、狗相戏,取意为“天下太平,马放南山”。
捧乍关岳庙石马,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跟兴义文庙的五龙石雕一起,现陈列在下五屯刘氏庄园陈列馆中。
二、牛膀子石狮
牛膀子石狮
乌沙镇牛膀子村,位于兴义市西北部,坐落在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山间谷地中,324国道从寨中穿过。牛膀子寨中布依族、汉族群众杂居,历来是一个热闹的村寨。村寨周边地貌为中低山岩溶丘陵盆地、侵蚀山地;自然土为黄壤,针、阔叶林分布其上。
牛膀子村寨两侧为峰丛盘踞,中间谷地孤峰傲立。村寨西南的一座岩溶孤峰玲珑青翠,被当地人称为阴东山。清朝时候,乡人曾在阴东山北侧建观音庙一座,后拆毁,改建为牛膀子小学,这里存放着一只古老的石狮。
石狮安放在小学教学楼前,青石打制,坐西南向东北。石狮蹲坐在基石上,高1.25米,宽0.65米,厚0.9米,底座高0.2米,重1.5吨左右。石狮采用圆雕手法,头大口阔,嘴角一直裂至耳根,口中含一石宝;狮头仰面,眼鼻朝天,似在昂首咆哮。石狮四足粗壮,钩爪粗大,左前足踏石球,右前足直立,胸前挂一圆铃;肚腹、四肢圆润,肌肉立体感强烈。肚腹、四足间虽然空隙很大,但并未镂空。整只石狮,线条粗犷,给人以奔放、古朴的视觉感观,与近现代石狮风格迥异。
村民介绍,牛膀子村居民最初只有布依族,汉族后来进入当地,并在此修建观音庙。这只石狮,是当年牛膀子的镇寨石狮,雕刻时间在修建观音庙之前。石狮原有一对,另一只在破四旧时被敲砸毁坏,这只因埋于泥土中得以保存。前几年,牛膀子小学校舍重修,石狮得以重见天日。
兴义市境内,很多布依村寨历史上都有镇寨石狮,这说明兴义的布依族群众很早以前就有专门从事雕刻的工匠,这与兴义岩溶地形地貌发育,石料充足的自然特点相吻合。
三、戴家营石狮
在兴义市马岭镇纳省村大寨东北侧,有一座叫戴家营盘的山峰,高高耸立在一片连绵起伏,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峰丛中。峰丛南侧,是山间平坝纳省坝子;坝子西侧,纳省河南北向流淌。戴家营盘山顶,原来建有一座营盘,为纳省大姓戴氏于清咸丰年间修建。
戴家营石狮
当年,盘江八属白旗军起义,并在新城(今兴仁)建立政权中心,兵锋直指周边城镇。戴氏族长戴秉义带领族中子侄及附近民众,组织团练,修建戴家营盘,将马别河一带纳入势力范围,并参与到镇压白旗军的行动中。白旗军第一次攻下兴义县城进而围攻永康堡,下五屯刘氏由于弹尽粮绝,曾与白旗军妥协,团首刘官箴还受白旗军都统一职。之后刘氏一直配合地方官府,镇压白旗军。马别河一带,是控制兴义县城连接广西、云南的咽喉要地,戴氏武装与各方势力在这里你争我夺,战况拉锯。戴秉义势力本来不强,又处于夹缝之中,只得随形势变化,时而依附官府,时而投靠白旗军,几次三番,摇摆不定。
白旗军第三次攻占兴义县城前,投靠白旗军的戴秉义率部会同部分白旗军渡过马别河,白旗军马仲部随之渡河。刘官礼率团练驻防县城,刘官德率团练扎营驻守县城东北官田坝子,与白旗军相持两月之久。白旗军攻占兴义县城后,刘官礼、刘官德及知县吴保庆退守永康堡,下五屯刘家与纳省戴家自此结下较深仇怨。之后,刘官德义子在顶效与另一戴氏家族发生争执,早想兼并纳省戴家势力的刘氏家族借机将矛头直指纳省戴家,引发了一场惊动云贵总督、贵州巡抚的官司。由于双方均有强硬后台,官司旷日持久,直至今日,纳省乡民还说:刘戴不和,常相争斗。
戴之奇是纳省戴氏家族产生的著名抗日将领,他参加过淞沪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1945年初,蒋经国的“青年远征军”成立,共9个师,戴之奇任二○一师师长,驻防四川璧山。抗战胜利后,青年军第二○一师、二○二师、二○四师编为青年军第六军,戴之奇任副军长。因部队为蒋经国嫡系,因此有人称戴之奇为太子系重要将领。1946年国军整编,戴之奇任整编第六十九师(军级编制)中将师长。于是当地群众戏称:下五屯刘家打压哪家,哪家就能够出人才。
戴家营盘山南麓,有一条小道隐藏在茅草灌木丛中,沿小道经过山腰的戴之奇故居遗址,山道突然变得陡峭。顺陡峭小道攀登半小时,戴家营盘残存的营墙出现在山顶。营墙依山势砌筑,平面近圆形,周长104米,面积680平方米;现存残墙及基础60余米,残高0~2.5米,厚0~0.8米。
戴家营盘中,原有观音庙一座,后被毁,近年村民筹资重建,将原寺石狮安放于庙门两侧。石狮为站姿,造型别致,雕工细腻。
观音庙前台基下,有一块平台,基石出露地面,基石上部有两块巨大青石,沿庙宇中轴线对称出露,大小相仿,长约2米,高近1米,宽0.8米左右。寨民依照巨石形状,在上面雕琢石狮一对。一只雕刻成四足奔跑状,另一只雕刻为爬伏状,后足大部隐于基岩中,右后足仅露掌爪。
这对石狮制作时间不长,采用现代机械雕琢,工艺水平与传统石雕相去甚远,但由于直接雕琢在天然基岩上,仿佛从青石平台上突然冒出,以自然大方弥补了工艺上的不足。由于雕刻粗糙,还可以进一步加工,如果机缘巧合,遇上高超匠人进行二次加工,一定会成为一件石雕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