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碑刻
前文已介绍了不少碑刻,这里介绍的,主要是兴义较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碑刻,同时介绍兴义碑刻的系列组成。
一、修路碑
修桥补路,是中国文明传统中行善积德的表现形式,在这一活动中,往往保留下建桥碑、修路碑等遗迹,其中的一些碑记,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巴结修路碑
巴结修路碑
南盘江边的南盘江镇,保留有一通明代残碑,额题“修路记”3个字。碑文记载,石碑为大明广西右江安龙长官司下剥挠村信女黄氏为其子祈求平安而立,碑文中部竖向楷体阴刻“南无阿弥陀佛”。就碑刻内容看,黄氏行善修路规模并不大,最多就是进行乡间某段小道的修缮,但其文字记于明代,在兴义市境内,算是比较早的。
此外,这通碑刻位于布依族传统聚居区,同时碑上所载人物也是布依族,而碑文以汉字记载并有“南无阿弥陀佛”等佛教经文,这对研究布依族地区汉文化和佛教的融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2.坪东修路碑
“永奠康庄”摩崖东面250米,有一通四棱石碑立于古驿道西侧,石碑各面宽0.47米,面对驿道碑文纵向楷书阴刻,凡3行,满行23个字,计55个字。碑文记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地绅民维修木贾至兴义段古驿道;碑文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碑文撰写者为题写“永奠康庄”摩崖的蒋金奎。四棱石碑原有四角攒尖葫芦宝顶碑帽,现已损毁,部分构件散落于碑石四周。
3.滇黔界碑
乌沙镇江底324国道云贵交界处,立有一通方整料石砌筑的“黔滇界碑”,这是兴义市境内现代公路交通标志中最久远的历史遗存。界碑建于民国34年(1945年),由当时兴义县长刘守刚所建。界碑为四棱塔形,西侧碑面竖向隶书阴刻“黔滇锁钥”4个字,东侧碑面竖向楷书阴刻“兴义县界”4个字,落款:贵州省第三行政督查专员□□□题。北侧碑面竖向楷书阴刻“中华民国卅四年六月十日兴义县县长刘守刚建”;南侧临江碑面为净面。界碑所在处的公路,是兴义市最早的公路,这通碑刻没有明确写上修路等内容,显然是在公路修好后制作安装,除了标识云贵边界,还富含公路建成纪念的意义。
滇黔界碑
与路有关系的石碑,在兴义还有一类,称为指路碑,在布依族聚居地区较为流行。一些布依族群众为了祈求小孩无灾无病长命百岁,在家中婴儿满月时,家里人就在分岔路口、山弯桥头等竖立指路碑。指路碑一般都很简陋,常常找一块体量较大的石板或木板,刻上分岔各路通向何方。泥凼的何应钦德政碑,是兴义境内形制规格较大的指路碑。
二、晓谕碑、乡规民约碑
兴义市境内,晓谕碑和乡规民约碑是极富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晓谕碑一般为地方官员签押,由布依族乡约、把事、寨老等竖立;乡规民约碑一般落款合寨村民。这两种类型的碑刻,关系密切,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在镇压布依族“南笼起义”后,为巩固统治,预防少数民族群众再次聚众起事,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组行政区划,部分府县还赐名嘉许:嘉庆二年(1797年)闰六月改“南笼府”为“兴义府”(府署今安龙县);嘉庆三年(1798年),裁普安州,三月设兴义县于兴义府黄草坝,自此兴义置县,行政区划包括普安州黄坪、捧乍、布雄三营和中左、中右二里,南笼府所辖的南里、册亨州同所辖的巴结、者安二亭割隶兴义县,兴义县行政区划划定,县境辖三营、三里、二亭。
“亭”这一行政区划,是布依族亭目土官制度的延续。亭目制度是在军事占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较为典型的封建领主制度,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峒,始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终于清末。亭目制度盛行于桂西北和黔西南,在贵州,具体包括贞丰、册亨、望谟、罗甸4个县及安龙县、兴义市的一部分。
宋代狄青南征侬志高后,以其麾下江浙大姓岑氏部将取代原来的侬氏、黄氏,成为红水河南岸广西泗城州一带的统治者,继而成为泗城土府之土司。《明史·土司传》载:“泗城州宋置,隶横山寨。元代,泗城府属田州路,其界东抵东兰西抵长村长官司,南抵田州、北抵永宁州,其地甚为辽阔。”入明以来,岑氏遣部属王、黄二姓越过红水河(现南盘江及红水河一段),直抵贵州镇宁、永宁、普安等州,形成以二姓为首,岑、侬、贺、陆诸姓分地而治的局面,并分亭设甲,以甲统亭,以亭统寨,寨中掌权者,为寨老、乡约或把事。这里所指的“甲”,是称为“兵甲”或“甲哨”的军事组织,“甲”的首领称“甲首”,职位由嫡长子承袭,其余诸子分派各地为“亭目”。亭是甲的下级组织,兼有统兵、征赋、治安保民等职责,故亭目又称“兵目”。正因为这种制度的基础是亭,而亭的首领称为亭目,所以习惯上称为“亭目制度”。
清顺治年间,平西王吴三桂统治西南地区,各地土司、土目或依附南明、大西军等反清力量,或各自以辖区势力为主进行反清活动。对这些或大或小的土官力量,清王朝采取怀柔与镇压两种策略进行拘束,不但延续了明王朝“改土归流”的政策,而且实施范围和力度更进一步加大。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随着各地反清土官势力的活动逐渐展开,延续了整个清王朝的统治时期。
随着南笼起义的爆发和被镇压,清政府加紧了对起义核心区域及重要影响区域黔西南、黔南、安顺地区的集权控制,改土归流进一步加强。嘉庆十四年,裁普安县属土把总,安顺府属土千总、把总、外委等六缺,裁兴义县土千总;嘉庆二十五年,裁归化厅属土外委、土守备苗缺等。改土归流后,朝廷流官管辖下的各地,乡约、把事、寨老等自然村寨头人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土流并治的行政管理方式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出现由地方官员签押,由布依族乡约、把事、寨老等竖立告示的晓谕碑,就极其自然了;低级别土官在实行“土俗自治”时,根据辖地差异和习俗不同,制定不尽相同的乡规民约,部分村寨将这些乡规民约勒石树碑,立于村口或村中重要位置,于是又产生了形式、内容与晓谕碑不同的各种“乡规民约碑”。如果村寨中有官厅,乡规民约碑一般竖立在布依官厅内或者官厅周围显眼的地方。
晓谕碑、乡规民约碑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兴义境内遗存有大量的晓谕碑、乡规民约碑。
1.纳具晓谕碑,纳具永远遵照碑
古那志寨,属民间俗称的“安平九寨”之一,位于今兴义城南12千米的则戎乡安章村,如今的名称叫纳具,是布依族聚居的古老村寨。纳具寨现存两通碑刻,一通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署普安州分驻黄草坝分州州判缪,处理当地赋税差役纷争的判文碑刻,称为“纳具晓谕碑”,青石质,方首,顶部一角残;另一通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黄坪营安章世守马目黄明经,用以重申分州晓谕的告示,石碑青石质,方首。从碑刻内容看,由高级流官颁布晓谕,由低一级土官执行晓谕内容的土流并治特点非常突出。
纳具晓谕碑碑文:
署普安州分驻黄草坝分州候补布政司经厅加五级记录六次缪
遵照办公,以杜讼端事:照得吴荣跃等具告查博血等展田不差一案,经本州差提质讯。兹据查博血等具诉展田各差等情,从此讯明,两造俱各心甘情服,愿出具遵依在案。日后一切粮赋采买差徭,随粮田仍照旧例当差,其按科田,遵照即行赴州投税升科,不得隐匿,各等情据此,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地那志寨一切人等知悉:嗣后遵照当差,毋得妄生枝扯,滋起事端。各宜凛遵毋违,特示遵照。
右仰通知,实贴那志寨晓谕
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十六日示
纳具永远遵照碑碑文:
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为遵照杜绝后患以免争侵事。情缘那志地主,先年夫马差徭各行公件,屡行混派,滋肴不宁。于五十一年曾经分州缪主斧断。遵照公私各殊,凡所应出夫马公件,仍照差田三十分派纳,头人甲首不得混行滋淆。至查抱牛、爸血、士祥、良进、爸厚等五人繁育田地,各原无夫马采买公件,已经斧断。兹因每岁寨内花户屡行混争,滋扰不宁,是以凭寨内头目人等合行给照,嗣后花户头人毋得混派相争,无端滋淆。倘有此情,立即扭送本马目解公理论,难逃渺法治罪。为此特给遵照。
凭头人:吴荣仁、吴朝贤、李国用、岑开元。
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十七日遵照
查良进、抱牛、爸血、爸厚、士祥收执。
2.高寨晓谕碑
竖立于南盘江镇箐口村高寨高卡山东侧山下的耕地内,夹砂青石质,晕首。碑文晓谕内容两则,为地方官员颁晓谕,低级土官和村寨自然头人等执收。全文为:
高寨晓谕碑
署兴义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九次王:为禁革漏规事,照得本县莅任以来,访查得巴结、者安二亭前在册亨地方,每逢科考之年,向有帮补考棚银两。今巴结、者安二亭已奉文割拨归县,此等漏规例应禁革。今行示禁,为此示仰,者安亭土弁、约头、民苗人等知悉。谕示之后,考棚漏规永远禁除,倘有不肖书役每逢科考之年仍照向例苛索,许尔等头人指名俱禀,以□□究,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右仰通知。
嘉庆九年二月十七日示
署兴义县右堂候补府经所加二级记录六次徐,为赏准给示事案。据土弁王肇绩具禀“者安亭高寨黄克宽欺主坝(霸)业、减例吞租”一案,本所业经差提当堂审记,并无减例吞租,俱各出结备案,并求赏准给示,姑允祈请,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者安亭高寨等处诸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凡遇大小公件,照旧办理,不得抗违!既有向例,该土弁不得重索,藉端□事。尔等亦须行该约束,竭力办公。倘有推诿致令公件贻误,□□不贷!凛□之!遵之!□□!
特示。右仰知悉。
乡约:黄克宽、罗文泰、韦抱浪。达□:黄抱染、李抱见;高寨:郎玉荣、黄抱永;水打龙:郎抱□、□抱□;者桑:郎抱金、郎抱忍;者莫:黄抱因、韦抱林;者领:李抱班、查抱二;者安本寨:王文德、王抱六;□□:罗抱三、黄抱□;□□:岑抱四、罗抱府;花显:王抱玉、王抱贺;那农:韦□□。
嘉庆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示 □者安亭高寨等处立晓谕。
3.普硐日月碑
普硐,位于兴义桔山街道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寨。据调查,这里最初主要是布依族群众聚居,后期汉族群众等陆续进入,如今这里的汉族群众约占总人口的35%左右。普硐寨中,有一通竖于咸丰元年(1851年)的乡规民约碑——普硐日月碑。碑刻竖立在如今过村公路西北侧黄永乐住宅东北侧,坐西南向东北,青石质,圭首,高2米,宽1.05米,厚0.16米。碑额横向楷书阴刻“日月”2个字,每字0.12米见方,两字间阴刻太极图案。碑刻底部浮雕花卉,侧面浮雕卷草纹。碑文楷书阴刻,凡27行、满行37个字,共780个字。记乡规民约十款:立身忠孝,制引端方,昆仲友爱,闺壶严整,下不犯上,尊不凌卑,接物谦光,悯恤孤苦,谨慎耕读。
4.绿荫护林乡规碑
位于县城东北10余千米的顶效镇绿荫村,竖立于咸丰五年(1855年)冬月二十五日,碑高1.73米,宽0.62米,晕首,碑额横书阴刻“永垂不朽”4个字。碑文中记载:“窃思天地之钟灵,诞生贤哲;山川之毓秀,代产英豪。是以维岳降神,赖此朴棫之气郁结而成也。然山深必因乎水茂,而人杰必赖乎地灵。以此之故,众寨公议,近因屋后丙山牧放牲畜,草木因之濯濯;掀开石厂,巍石遂成嶙嶙。举目四顾,不胜叹惜!于是齐集与岑姓面议,办钱十千,榀与众人,永为世代之后龙,培植树木,禁止开挖。庶几龙脉丰满,人物咸兴。倘有不遵,开山破石罚钱一千二百文;牧牛割柴罚钱六百文。勿谓言之不先。”
此碑系布依族人民保护环境,护林育林的乡规民约,是布依族重视环境保护的实物佐证,对研究布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佐证价值。
兴义市的此类碑刻,还有上款达乡规民约碑、梁子背晓谕碑、泥溪乡规民约碑、巴结亭晓谕碑、碾场齐团四棱碑、查白村规民约碑等。这些碑刻,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形式大体一致。
三、记事碑刻
在兴义,还有一类碑刻,规模、形制有异,雕刻工艺参差不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记录了一定的历史事件,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
1.官称厘金碑
官称厘金碑竖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十四日,原嵌于县城场坝官房(俗称“秤房”,在今黄草街道办沙井街口)门口石墙上。此碑系署理兴义县正堂蒯(蒯关保)、兼摄兴义县军功胡,为置造公秤课收厘金的文告。碑石青石质,方首,高1.27米,宽0.64米,碑额镌刻横书双钩“永垂万古”4个字,碑文直书阴刻。
官称厘金碑拓片
碑文称:“缘邑之三江出产棉花,赴城售卖,并无一定行市,以至无知小民各挟私秤互相欺诈。而远方忠朴肩挑贸易者,种种受害琐屑细故,欲鸣公而无所泣诉。”因之,据首事许鹤龄、姜大毅及机房各户所议,“照库平砝码,置造公秤一杆,举公正首事一人。设立公所,以为准则。买方卖方,公平交易,酌取厘金”。并规定:“嗣后凡有贩卖棉花、菜油、桐油、蓝靛、白盐等项,务须挑赴场坝过取公秤,毋许私买私卖。”其规条为:一卖京□土洋花每□(斤)取秤钱壹文;一卖蓝靛每挑取秤钱拾文;一卖菜、桐油每脚取秤钱拾文;一卖白盐取秤钱拾文。
碑刻内容为清政府在兴义县设立税收机构、置造官秤课收厘金开创先例。这项“官称厘金”(民间俗称“称捐”)被历代官府引申延用,课税范围渐次扩大,课税金额有增无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宣告结束,它是研究兴义县历史上经济作物产销、民间纺织业及市场情况的宝贵资料。
2.西南屏障
“西南屏障”为五通石碑组成,青石质,上以石板作帽,左右用条石封边,每通碑刻单体为壁龛式,于同治七年(1868年)竖立,位于现在捧乍镇东街捧乍中心小学大门右侧。
“西南屏障”5块碑石组成长条形,高3.4米,通面阔8.2米。“西南屏障”4个字行书双钩阴刻,笔力苍劲,每字各据一碑,每碑高1.9米,宽1.2米。最后一通石碑,竖向行草纵向阴刻序文12行,满行22个字,共244个字。“西南屏障”碑刻气度庄严,题书者孙清彦。孙清彦从郎岱同知升任署都匀知府,赴任途中于捧乍旧地重游,感怀当年金戈铁马,受绅民所请,运笔留书。碑刻后序全文如下:
嗟呼!发逆蔓延半周,海内回夷肆扰,今愈十年。况夫地本弹丸,官失文武,兵食两乏,固守其谁?苟非捧人士如文山、仲谦、瑞图、云图及云亭诸绅民,同心效死,以存孤城,不及此忆。余乙丑偶临,周览形势,内山外河,垣堑天成,益皇然于无信不立之旨焉!孰意阳极而剥,诸君乃自坏长城。犹幸天贻云亭,只手支危,重振全局而鼎新之。从慈官民合一,上和而下应,岂不永固藩蓠耶。噫!灵武失而明亡,睢阳守而唐兴,边城得失之故,其所系岂浅鲜哉!此即墨二城,田单所以为复齐之本也。题曰西南屏障,大书深刻,并缀数言,以告夫后之官此者。
大清同治七年戊辰九月庚戌之吉
诰授朝议大夫花翎道衔即补知府昆池孙清彦书并识。
3.巴结军功碑
巴结军功碑,竖立于现文化服务中心长廊中,对面是碧波荡漾的万峰湖。碑刻为青石质,圭首,高1.72米,宽0.89米,厚0.15米。这通石碑镌刻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原竖立于南盘江边,1996年从水库淹没区搬迁至此。石碑碑文清晰,正中竖向楷体镌刻:钦命二品顶戴总办边防军务署贵西兵备道达春巴图鲁兼袭云骑尉翊卿张大人纪功碑;上款: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岁夏四月谷旦敬颂;落款:巴结者安新归三团绅民等公撰;记事碑文:公出将门,纬武经文。游匪蔓延,奉命专征。保域黎□,复我县城。先声所至,渠魁就擒。挥军越境,净扫余氛。边疆千里,民赖以生。被公之泽,如江水深。载歌伟绩,恭勒斯名。
这是一通记述抵御广西游勇的石碑。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在越南义军助战下,冯子材毙伤法军287人。清廷腐败惧敌,遣散冯子材的胜利之师。被遣散的士卒在云南、广西、越南结合部患难相顾,保持着军队的建制和生活方式,依靠劫富济贫来维持生活。游勇将满腔怨气泄向清廷及地主权贵豪绅,被朝廷视其为芒刺,呼之为游匪,派重兵进剿。19世纪末,广西城乡经济凋敝,游民充斥,烟赌遍地。1895年游勇从越南回国,同被裁遣的失业士兵相结合,活动于广西、越南边界的东西两段,多次攻入云南、贵州。
光绪二十三年五月(1897年6月),广西游勇一股渡南盘江进入兴义南部火石地、布塘、三合营一带,不久退回广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游勇滋扰罗斛、贞丰等县,兴义下五屯刘官礼之子刘显世奉命率团练支援官军,在安龙、册亨边境遭游勇埋伏,官军大败,安龙失守。刘显世败逃兴义,所率团兵死伤百多人。次年,为防游勇滋扰,兴义靖边正营建立,驻防县城将台营。至光绪二十八年正月(1902年2月),裁撤守备、千总等武官,成立兴义靖边团营,刘官礼为统领,辖官兵300名分驻箐口、捧乍、泥凼等沿江地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广西全省先旱后涝,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桂林、平乐、柳州、南宁霍乱流行,左右江发生瘟疫。这场史称“壬寅奇灾”的灾祸,使以游勇为主体的会党起义爆发。部分会党军经常渡过南盘江、红水河,滋扰南盘江北岸的贵州地方,杀戮当地居民。
是年九月初二日(10月3日),会党军万余人渡过南盘江,攻破巴结、箐口一带靖边团营所设的沿江防线,400多官兵遭杀戮。战后,兴义军民将阵亡官兵埋葬于兴义城南郊(现水井大队),坟堆连片。至今,群众仍称该地为“白骨塔”。
是年九月初六日(10月7日),会党军攻占兴义县城,集中精锐攻击下五屯永康堡,激战4日,永康堡固若金汤。刘官礼急组团练配合靖边团营,与贵西道尹张胜严一起,率部于九月十二日(10月13日)击溃占城的会党军,并一路追赶,迫使会党军由巴结、箐口渡南盘江退回广西。
为对付会党游勇,清廷调动粤、湘、鄂、滇、皖、赣6省100多营军队至广西镇压,耗用军费700余万两,死亡近百万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定暴乱。由于有刘氏武装坐镇,自被击溃退回广西后,会党游勇基本上没有再入兴义地界滋扰。
巴结军功碑,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录。
4.社祭社产碑
社祭社产碑,位于万峰林街道办鱼龙村原鱼龙学校西侧10米处,清光绪三年(1877年)竖立,坐西北向东南,青石质,晕首,高1.24米,宽0.62米,厚0.18米,额题“亘古犹存”4个字,每字0.1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凡17行,满行28个字,计296个字。碑文记鱼龙布依族村社祭活动及社产状况,有“置有社产,全无分派收助之劳。遭兵燹后,逐户分派,剩有银两,当田耕种,田租以作每年祭祀之用”等内容。碑刻落款“吴正典书丹”。
5.恫利告示碑
兴义市三江口镇安沙村恫利大寨组东侧碑垭口处,有一通埋藏于土内的碑刻,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镌刻,落款为:上江众姓人等;碑刻碑文纵向楷书阴刻,凡25行、满行55个字、计1200余字。正文开篇签押官员:兴义县陈官衔、特授兴义府兴义县正堂加五级记录三次陈;兴义县周官衔、贵州兴义府正堂□带军功加五级记录四次周;贵西道伊官衔、钦命贵州分巡贵西威宁安大兴传节处兵备道兼管驻务加九级记录二十次伊;按察使司翁官衔、钦命贵州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传事加九级记录二十次翁;布政使司齐官衔、钦命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九级记录二十次齐;贵州抚部院景(景敏)官衔、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贵州□□□□□□;云贵总督伯(伯麟)官衔、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使总督云贵二省□□□□□□;兵部为奏明车马司案呈准前任贵州巡抚□咨称准□□□□□□□□□□□□□□□□□□。
此通碑刻,签押官员从兴义县正堂直至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各级官员无一漏缺,显然该告示相当重要。该碑埋藏于耕地之中,早年曾遭一精神失常村民手锤、錾子凿击,碑文损坏严重。通过对碑文拓片的识读,只能隐约看出碑文反映了清代交通、徭役、政治等多方面的历史情况,应该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6.“修葺阳明洞记”石碑
石碑原竖于兴义市穿云洞公园内,2010年城区改造,被兴义市园林局收藏保护,后移交至兴义市文物保护部门,保存于兴义刘氏庄园陈列馆。
石碑通高1.56米,宽0.87米,厚0.2米。碑文楷书纵向阴刻,凡24行,满行40个字,约计1000个字。镌刻内容为下五屯刘氏家族刘显潜修葺城区名胜阳明洞的记文,文字雅秀,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修葺阳明洞记石碑局部
该篇记文以“天地浑元精英之气钟于山川,山川磅礴奔放之气则钟于人,人钟山川,磅礴奔放之气必待学而后盎然以见豁”开篇,接着介绍族中先辈“上马杀贼而奠安桑梓,深以里人之习射猎而忘诗书,非所以荣久远”,接下来介绍了刘氏于兴义兴办培文局,复兴笔山书院等振兴教育之举。从文章可以看出,刘显潜修葺阳明洞,其主要目的,在于振兴兴义学风。
除了振兴学风,碑文还将兴义县城古迹穿云洞详细描述:“云香之榭依壁而为,友石之轩翼空而为,贮晖之楼踞峰而为,涵虚之阁并龛洞而祀,阳明之像爰取阳明先生筑室讲学之义,别字穿云洞为阳明洞……”
王阳明为明代大儒,刘显潜倍加敬慕。刘显潜培修县城古遗迹穿云洞,并将其易名为阳明洞,说明其不但倡学,还指明了地方士子所学方向。同时碑文还说明,修葺阳明洞的目的,正是为了给地方士子提供一处咏诵诗书的好去处:“供邑人士玩愒嬉游之乐,苟登览,无以拓其心思,发其问学,陶铸其气质而奋志于事功……”
这通石碑还记有一事:“复其旧,完其圮,新其容,更以所余金别成阳明洞岁修经费管理委员会。”此通石碑落款“中华民国二十有六年(1937年)十月工竣,邑人刘显潜命十二侄煊昌书修葺岁月之起迄以著诸石。”这足以说明,早在民国时期,兴义士绅中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注意对文物古迹的重视,实质性地开始了保护、维修工作。此通石碑,正是贵州省重视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力佐证。
石碑左侧碑文之后有两行行书小字,由碑文书者刘煊昌(字公亮)所注,记录原碑镌刻完成后立于道旁,民国30年(1941年)被驻军五十五师损毁并用于筑路。刘煊昌叹其“煮鹤焚琴”,更加说明兴义人士对破坏古迹之痛心。行书有“唯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刘公亮谨识”的落款,说明此通碑刻由刘煊昌于1945年重勒。
《修葺阳明洞记》,内容丰富,行文优美,值得认真研读。
四、祠庙碑
按照中国传统,兴义很多大姓家族建有宗祠,用以祭奠列祖列宗,阐释家族源流,对家族故乡祖籍、迁徙过程、族人分布等进行记录。在历经风雨之后,很多祠庙残破不堪,损毁垮塌,唯有建祠石碑得以保存。
1.查氏宗祠碑
兴义市则戎乡安章村纳具寨,地处山坡中部近似台地的缓坡地带,是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具寨有一条砂石公路连接通乡油路,此外还有一条石板古道通入寨中。古道宽度尺寸不等,沿途古榕错落。古道末端,可见一栋三开间石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的老房屋后立面,这就是查氏宗祠,为纳具大姓查氏先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造。
宗祠为两层结构,木房构件残缺,整体糟朽,歪闪严重,一层前檐素面石柱础基本完好如初。宗祠西南角20米处,竖立数通青石质石碑,其中一通,碑石由7块残件拼合,石面满布青苔。
拼接起来的这通石碑,方首,高1.2米,宽0.82米,厚0.21米,首题“查氏宗祠记”5个字,每字0.03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22行,满行38个字,计450余个字。碑文有“……□□沙宗坝潭统,寒纳桑卦志,四总那来,染起坡密纳毕……”等内容,难免让不明就里的人一头雾水。
查氏宗祠碑
原来,这是一通记录家族源流的碑刻,碑文内容为布依语发音,采用汉字记录。上面那几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顺着石阶小路上来,山很高;田埂高齐胸口,水淹过膝盖头;家住在叫纳毕的地方,门口有块大田……”这几句记录查氏族源的句子,不仅纳具寨一带的查姓布依族世代相传,而且在贵州与广西两省区毗连的南盘江两岸,以及贵州黔南的查姓布依族人中,也能记诵无误。
以汉文译音记载少数民族语言,在贵州省方志中还没有其他发现,查氏宗祠碑是目前贵州省唯一发现的此类石碑。这通碑刻,不仅说明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还说明当时汉文化已经融入布依族社会。查氏宗祠碑为查氏宗祠建成时竖立,后被砸坏,村民收集碎裂碑刻残件,拼合重竖,使得160年前的古迹得以再现。
2.黄氏祠庙碑
则戎乡平寨,也是布依族“安平九寨”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坪营黄氏土司支系在这里修建了黄氏祠庙,道光二十年(1840年),族人黄克正等捐资,对祠庙再次培修,并勒石树碑,录述家族流源。如今祠庙已被改建为现代建筑,道光年间的黄氏祠庙碑还竖立其中。
碑刻青石质,圭首,高1.44米,宽0.78米,厚0.12米,额题“万古流名”。碑文楷书阴刻,凡17行,满行48个字,共738个字。记黄氏祖籍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入黔始祖黄昱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傅友德克普安路有功,是年以黄坪营地处之,命之屯守;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黄昱子黄光嵩助平马乃土目有功,遂命为黄草坝营长世袭等事。碑文还记述明成化四年(1468年),黄坪营黄姓分支落业于平寨,承袭世守马目职20余代,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建家族祠庙。这通碑刻,对研究兴义黄坪营的产生、发展情况,以及兴义、黔西南地区的土司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学校石刻
兴义地区,清代开始特别是清末民初,城乡各地十分重视教育。康熙四十九年(1784年),兴义县建笔山书院于黄草坝水井坡,后因年久失修荒废;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杜友李集地方之力选址于县城东门外重建书院;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张梦骤又购赠部分土地对书院进行扩建。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县徐鋐增修学舍,规制完备,建成院舍二十一楹。红白旗战争期间,笔山书院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年)前后,战乱结束,地方平靖,各界人士患无讲学进修之所,斋长李辉垣慨然将其位于文庙(今兴义一中)右侧的地基捐作修文昌宫之用。文昌宫落成后,笔山书院教读其中,俗称老书院。
鉴于老书院地势高峻狭窄,由刘官礼、赵学坤等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主持迁建于城东“老鹳坟”(今兴义学院),历两年时间建成。
笔山书院建成后,刘官礼等人广聘贤人前来执教。设山长1人,年俸银三四百两;设斋长2人,由廪生中轮流选任,年得友学谷四石。因山长直接关系书院学风前途,其人选要求人品学识俱佳。所聘山长先后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聘经史学家、绥阳举人雷廷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聘贵阳人姚华(号茫父);之后,礼聘贵阳名流熊范舆、徐天叙等执掌笔山书院。
1902年后,根据朝廷颁布的《壬寅学制》章程,兴义县劝学所在刘显世主持下,推行发展小学教育。初等小学堂由乡村主办,高等小学堂由县府主办。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全县创办初等小学堂70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笔山书院旧址设初级简易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在县城开办毓秀女子小学堂。
至民国时期,兴义县的教育事业已有较大发展。民国16年(1927年)后,兴义的小学分为县立和公立两种。县立两级小学有第一、第二、第三两级小学3所。乡村公立两级小学开办最早的是民国18年(1929年)设于下五屯永康堡的永康两级小学,到民国26年(1937年),全县先后发展了永康、九合、泥凼、郑屯等20所乡村公办两级小学。
民国24~29年(1935~1940年),兴义被贵州省教育厅列为开办短期小学的县份。每所小学设儿童(2年制)、成人(1年制)两个班,经费由省款开支,老师由县府第三科考选后委派,每校教师1人,待遇优于普通小学。短期小学在县境逐步分期开办,6年共开设58所。
民国31年(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普及国民教育政令,推行乡乡兴学,保保建校运动,到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有中心国民学校32所,私立完小纳碧、复兴、普育3所,共有完小35所;各保国民学校有150所,全县计有小学185所。
1.“捧乍两级小学校”石刻
“捧乍两级小学校”石刻
石刻位于捧乍镇捧乍社区北门组,嵌于捧乍小学大门西南侧围墙之中,坐南向北,青石质,横匾式,宽1.3米,高0.7米,厚0.15米,横向楷体阴刻“捧乍两级小学校”,书写圆润流畅,笔画苍劲有力,为当时捧乍区区长王声铎所题,纪念民国26年(1937年)捧乍两级小学校建校。
2.“私立纳碧小学”石刻
位于黄草街道办盘江路小学(兴义三小)内,石刻呈四棱形,出露高1.35米、宽0.31米、厚0.27米。东南侧石面竖向楷书阴刻“私立纳碧小学”6个字,每字0.2米见方。当时全县初级小学堂即有20余所,大多为利用庙宇、会馆、祠堂等建筑因陋就简开办。纳碧小学为兴义东一初等小学堂,建筑原址原为观音阁,后建成纳碧小学。
六、庙宇碑刻
历史上,兴义曾修过不少寺庙,留下一些与庙宇修建有关的碑刻。这些碑刻大都是青石制作,形制为方首、圭首,还有部分四棱形;碑文内容大致相同:先镌刻佛教教义中劝人向善的内容等,后刻捐资功德者姓名,捐资数额等。这些庙宇有的处于布依族聚居地区,有的为布依族群众所建,对研究民族文化融合,解读民族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兴义境内,历史上留下的这类碑刻有:白碗窑镇白碗窑社区的土地庙建庙碑,立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捧乍社区北门组捧乍小学大门西南侧的碧云洞建庙碑,立于道光元年(1821年);则戎乡干戛村海子组的玉皇宫建庙碑,立于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该处还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经幢一根;下五屯鱼龙村荣禄宫建庙碑,立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万屯镇阿红村庙坡山脚观音寺建寺碑,立于道光三十年五月十二日(1850年);郑屯镇岩峰村绒号组绒号垭口绒号四棱建庙碑,立于道光庚戌年(1850年);下五屯街道办事处翁本村万佛寺内的两通建庙残碑,一通无落款,另一通落款清光绪十年(1884年)。
这些寺庙碑刻,多为道光时期竖立,可见在兴义地区,这一时期佛教发展较为迅速,民族文化融合正在加剧。
七、其他碑刻
兴义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碑刻,内容主要反映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历史社会状况。
1.《学书枝言》碑
据有关志书记载,《学书枝言》为晚清著名书法家、兴义知府孙清彦受刘官礼之请所作的书论,全文6000余字。光绪初年刻碑四通,立于笔山书院照壁前,供师生临摹揣摩书法艺术。后因学校改扩建等原因,一度遗失。2012年4月城市改造,在原县文化馆旧址发现残碑一块,为第一通碑残部,宽1.25米,高1.15米,500余字,行草。
《学书枝言》碑是贵州书法史上书论与书法合一的瑰宝,也是兴义笔山书院仅存的珍贵文物之一,被誉为“山泽遗珠”。
2.发玉彝文碑
发玉是兴义市西南的一个乡镇,现名鲁布革,与捧乍镇毗邻。发玉彝文碑位于鲁布革镇自然村高家大水井,系当地彝族郭老幺的墓碑,为双层壁龛式碑楼,底层带护耳。通高2.1米,宽1.5米。一层主碑高1.19米,宽0.56米,竖向阴刻彝文,正文3列70余字,落款4列20余字;其余文字为汉字书刻,二层壁龛内的字牌竖向镌刻2列4字:万古佳城;一层壁龛龛柱正面镌刻楹联一副:青山环吉地,绿水绕佳城。
发玉彝文碑
发玉彝文碑是黔西南州境内首次发现的彝文碑刻,目前也未听说州内其他县有此类碑刻发现。元代以前,兴义属彝族先民控制地域,之后直至现在,也还有很多彝族群众聚居。兴义土地上,彝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古迹十分罕见,这通彝文碑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3.捧乍义仓碑
捧乍义仓碑位于捧乍社区北门捧乍小学大门西南侧,嵌于“西南屏障”石刻之后的围墙墙体上。镌刻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青石质,圭首,高1.77米,宽0.84米。碑文为捧乍巡检张亢泰书,竖向楷书阴刻14行,满行35个字,共443个字。碑文颜体正楷纵向阴刻,笔力苍劲,圆润流畅,字迹清晰。碑文记载捧乍巡检、守备司署官员与乡绅首议捐资修建义仓,储粮、赈灾、济荒事。此碑是反映捧乍城历史上粮食丰歉、灾害荒年、地方公益事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