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抱笨祭祀
布依族是多神崇拜的民族,大自然是这个民族极为重要的崇拜内容之一。在他们的祭拜中,包括了很多自然物。他们安排专门节日,每年定时祭山、祭水、祭树木。
坡岗大箐中,布依族群众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被称为“抱笨祭祀”。
一、抱笨祭祀的由来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除本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外,各地布依族群众还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就是这些地域特点集中展示的载体。南盘江流域布依族群众聚居村寨,广泛流传着“抱笨”祭祀的民俗活动。“抱笨”是布依族语音译,意为“请摩公办事,摆桌子祭祀”。
报笨祭山场土地庙
因时间久远,“抱笨”祭祀活动起始时间已无从考证,只在一些史料和出土文物中,能窥见一些影子。《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以南的部族被称为百越。据考证,布依族属百越人中骆越人一支的后裔。兴义万屯汉墓群出土的器物中,有许多与祭祀有关的人像和器物造型。
同其他民族一样,在生产生活中,布依族先民同样遇到许多无法解释的事物,于是使用占卜凶吉的办法来顺应自然,进而发展出一整套祭祀活动。随着祭祀活动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主持仪式的职业者,他们一般是族中长者,被称为摩公,也有称呼老摩、摩师、布摩、报摩的。布依族本来没有文字,随着“报笨”活动形式的固定和祭祀内容的完善,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特有的口传心授的摩文化,进而形成布依摩经;摩公之专职从事者也形成了师传徒续的传承体系。由于祭祀活动的对象是与生产生活关联密切或特点突出的自然实物或自然现象,因而出现了多神存在的观念和信仰多神的思想意识。明初以后,布依“报笨”活动又被称为“仲苗跳端公”。清朝时候,南笼府布依族青年王阿崇(王囊仙)、韦朝元通过跳端公,秘密组织民间反清武装,进而发动震惊朝野的布依族“南笼起义”。
报笨祭祀场摇头石
“南笼起义”爆发后,布依“报笨”活动遭到清廷的限禁和打击,布依族民间祭祀活动走向简单隐蔽,加之布依族无文字,致使“抱笨”活动几近消失,但部分地区终究还是有“抱笨”活动和专职摩公被传承下来。坡岗大箐,就是目前布依族“抱笨”活动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其祭祀活动,就具有典型的布依族传统风俗,同时又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抱笨”祭祀活动,承载了布依族发展及历史文化的大量信息,其中既有自然祭祀活动,也有社会生活祭祀活动,有的祭祀活动在节喜之时进行,有的祭祀活动在特殊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进行。其实质,与前文所介绍的布依族驱傩仪式相当。
二、坡岗布依族抱笨祭祀
农历“六月六”,是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坡岗布依族群众称这个节日为过年。每年六月六到来前,家家户户都要结束夏季生产,以便安心欢度佳节。一些村寨遇到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为了过节与生产活动不冲突,可推迟到六月十六或六月二十六,再举行节庆活动。
六月六这天,布依族群众要祭灶神,祈求财源广进;要祭山神、树神、水神、田神、石神、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寨平安。这些祭祀活动,来源于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布依族女首领名叫仲甲子,三月初三出兵打仗,她身披铁甲,征战沙场,三个月内,攻克了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为布依人民开拓了大片生息繁衍之所。六月初六那天,仲甲子不幸战死疆场,族人在山坡上找到她时,看见她的尸身透出各种艳丽色彩,她的表情十分坚毅,犹如在世之时。原来,在艰苦的战斗中,仲甲子依靠黄糯米饭花、绞股蓝等野生植物充饥。为了纪念仲甲子,布依人民将六月初六定为隆重的祭祀节日,每年节日活动时,都要用仲甲子充饥的山野鲜花,染制五色糯米饭,祭奠这位民族女英雄。
六月六的节庆活动,一般要提前10天开始准备。活动由寨老担任组织者,寨中一些青壮年当事者,通过自由组合,每年轮流当事。节日到来前,当事者必须抽时间走家串户,收集各家自发捐赠的粮食款项。
节日前一天,要扫寨驱鬼,活动由摩公主持。摩公身穿法衣,头戴法冠,左手持木棒,右手执铜铃,口诵摩经,走遍寨子的家家户户。众人抬着纸扎龙船,端着煮熟的鸡和四方猪肉(称刀头),紧紧跟在摩公身后。摩公每走进一家,口念咒语,在主人家房屋里东扫西跳,将主人准备好的水饭泼出门外,然后亲手关上大门,在大门外面贴一张上咒符,除邪避恶的程序到此告一段落。扫完寨子的每家每户后,众人将龙船送往河滩或水塘边上,放火烧掉。
跟其他民族过大年一样,坡岗布依族六月六过年也要拜年,只是跟春节拜年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六月六拜年,一般是节日活动当天或第二天,礼物一般是一只大母鸡、五色糯米饭,加上圆糖粑或者面条;主要是新婚夫妇去女方家,对女方老人表达孝义。女方家人对来访亲人盛情款待,离开时还要送给布匹或布鞋。
六月六,还是布依家庭为子女举行订婚或结婚仪式的吉日。
布依族六月六节日,隆重庄严,各地布依族群众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对于多神崇拜的布依人来说,众多景观都是需要祭祀参拜的。坡岗大箐,岩溶自然景观神奇,景观内涵包罗万象,因此这里的六月六祭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坡岗大寨“抱笨祭祀场”。
节日当天的清晨,布依族每家每户的男人都要带上大红公鸡、纸马和小竹竿等物品,到田块水源入口处,举行祭田仪式。他们将公鸡宰杀,用鸡血涂染纸马,将纸马挂在小竹竿上,插在田埂边,口中低声念叨一些除去旱涝之灾,祛除病虫危害的词语。集体祭祀田地时,由摩师在纸马上画“飞龙娘娘”、“山神”、“六畜神”、“粪神”等与农事有关的诸神,称为“黄泉甲马”。画好的纸马挂上竹竿,插入田地,奉上祭品,摩师敬香念咒,驱逐鼠害虫灾,祈求庄稼丰收。
坡岗地下水出露
举行祭田仪式时,要带小孩前去观看,对他们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教育。杀鸡祭田过程中,家庭主妇留在家中,煮五色糯米饭做圆糖粑和各种菜肴。
坡岗砌石古道
祭田人回到家,将这些做好的食品供奉祖先。
中午时分,由寨老主持,杀猪宰牛。众人将宰杀的牲畜清洗干净,在祭山场引燃柴火煮熟。下午祭山,将牛头、猪头、刀头、供果、粽子、糖果等祭品一一陈列出来,供奉山神,众人跪下,向山神行叩拜之礼。祭礼完毕,大家在煮肉的神灶前席地而坐,食用煮熟的猪牛肉。
祭山的时候,参加祭祀的人衣着要整洁,要遵规守纪,言谈举止要文明,避免说一些忌讳的言语。如果谁说出对神灵不敬的话语,或者做出与祭祀神圣主题相悖的举止,就要受到众人的谴责,遭到主持人的呵斥。情节恶劣的,将被赶出祭祀场。
坡岗岩溶生态区
坡岗大寨的摇头石所在地,是传统的祭山场,这里设有祭坛、祭灶。祭山活动中需要的水,由身强力壮的男青年到间歇泉去挑取,挑水时只能用一边肩膀,路途中不能换肩,也不能歇气。原来整个大寨村的布依族群众都要集中到摇头石祭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个场地已经容纳不下所有村民,大家就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祭祀活动,祭山林、祭山场也随之增多,间歇泉古树林、神树堡等地,被确定为新的祭山场所;祭山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原来很严肃的祭山仪式,如今将山神、水神、路神、土地神都请来一起供奉,增添了一些民间的娱乐色彩,当地称之为“祭山傩”。
坡岗大箐中布依寨的祭树神习俗,源于祈求子嗣,延续家族香火。男女青年成婚后,如果女方怀不上小孩,家里便请摩公择日,由外家来人,在房前屋后或祭山林中种上一棵树,外家年长妇女将一根红线拴在树上,将另一根红线线头交给不孕妇女,众妇人围着她,把红线牵回家去。回到家后,在不孕夫妻的枕头下或者被窝里放上一个鸡蛋,表示已经将小娃引到家里,期盼来年生育。
坡岗大寨的神树堡,为特定的祭神树场所,这里祭树的方式和过程与一般的祭树神有较大区别。神树堡位于大寨中一座小山上,小山峰顶较为平坦,几棵百年老树根茎扎入岩石缝隙,仿佛矗立于岩石之上。这些百年老树,被当地群众尊为神树。神树堡周围,用青石砌筑围墙等防护设施。举行祭祀活动时,村民可以进入神树堡,平时不能踏入神树林。
神树堡中,最粗大的那棵神树底部中空,村民设祭坛于中空处。古树枝丫间,挂满了避灾祈福的红色布条。平时村民如果感觉诸事不顺、病痛、噩梦或感心慌,便摘上几根茅草带上两个鸡蛋,去请摩师卦蛋卜。摩师将茅草放进盛满清水的钵盂中,将鸡蛋打破,把蛋清蛋黄倒入钵盂里,根据蛋清蛋黄悬挂在茅草上的画面,测定求卦者的吉凶,看是不是冒犯了何方神灵。如果冒犯的是树神,便测定时辰,由求卦者到神树堡去祭拜。
神树堡的神树,当地人所称的黄桷树,即榕树。这些榕树根系十分发达,加上生态环境良好,神树上缠不少的多年生古藤。藤缠树象征夫妻和睦,根系发达茂密象征多子多孙,因而祭祀神树堡同样具有求子的寓意,不过祭祀形式与一般祭神树有所区别。无后之户带上祭品,携带柴刀一把,先在祭台处摆放祭品虔诚祭拜,之后用柴刀在横卧在地面的神树气根上砍一道口子,向神树表达求子的迫切心愿。
由于这一习俗,神树虬曲的气根上,留下了不少被柴刀砍剁的口子,历经无数岁月,那些刀口逐渐合拢,使榕树显得格外苍老。
坡岗大寨祭祀水神的习俗,与间歇泉有关。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间歇泉经常发脾性,水时儿大时儿小。水大时,声震山谷,犹如猛兽咆哮;水小时,响声在幽谷密林里幽咽,犹如厉鬼悲泣,十分瘆人。极不规律的地下水出露声响,使村民相信间歇泉那片密林里有鬼,没有人敢去那儿活动。当大家明白声响来自间歇泉,是间歇泉水在作怪,就认为泉眼里藏有孽龙。于是,在每年六月六祭祀的时候,就将水神请来,祈求水神安抚孽龙护佑桑梓,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坡岗大寨里祭石神,主要是祭祀一座叫簸箕营的石山,祭祀石神的由来,与农耕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
传说古代有一年,蝗虫成灾,即将把田地里的庄稼啃食殆尽,村民面临没有粮食度日的危险。这时,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率领民众,展开了一场与蝗虫王的大战。蝗虫王麾下虫多马壮,对抗的布依乡民抵挡不住,眼看就要成为蝗虫王的阶下囚。关键时刻,天色突然黯黑下来,一匹白马从天而降,直奔领头的布依族姑娘。布依族姑娘翻身骑上白马,飞上簸箕营石山顶,指挥众乡亲与蝗虫王决战。
有了天马,布依族姑娘法力大增。她骑着白马,站在簸箕营顶,手指向哪里,哪里的蝗虫就成片死亡。战局急转直下,蝗虫王的人马很快被打败,蝗虫王也被杀死于混乱之中。战斗结束,乡亲们仰望立于石山顶部的姑娘。白马畅声嘶鸣,腾空而起,载着美丽勇敢的姑娘,飞向坡岗大箐深处。
独山之一
缘于这个传说,人们路过簸箕营,都会驻足观望,只觉巨石酷似一人头像,看的时间长了,人像的眉眼似乎也生动起来。多神信仰的布依族民众相信,只要心诚,神就会满足人的心愿。他们将簸箕营酷似人头的峰顶视为神灵,于是就有人在山脚挂红布条,烧纸敬香,祈祷许愿。不知从哪年哪月起,簸箕营石山便化身成为传说中那位美丽勇敢最终成为仙女的布依族姑娘,成为村民心目中的石神。
在布依族村寨中,跳狮场祭祀源于春节舞狮。这里的村民喜欢舞狮,春节期间挨家挨户跳狮祭祖时,每户村民都会出题考舞狮师傅,有时将舞狮者难住。舞狮后生们难免憋上一肚子的气。一次六月六祭簸箕营时,几位舞狮后生披上狮皮,从村口舞将出来,径直来到簸箕营,从山脚一直舞到山顶,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博得寨民交口称赞。自此以后,春节时村里人请狮祭祖时,也不再出难题为难舞狮者,只是在祭石神时,将跳山狮增加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
随着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以及明、清“改土归流”时期大量汉族群众进入贵州,布依族人民与汉族群众接触日益频繁起来,部分汉族群众的信仰内容融入布依族聚居地区。在坡岗布依大寨,求子祭祀还有一种祭洞形式。在间歇泉所在山湾喇叭口,大寨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岩溶洞穴,在洞穴三五米进深处,有两根石笋拔地而起,其中一根状如送子观音,于是,这里成为当地布依族乡民求子的祭洞场所。
跳狮场石峰
祭洞的时候,村民在洞中陈列供品,在洞内挂红,祈求观音菩萨赐子。如果有人得遂心愿,要到坡岗大箐谷地中的小河石拱桥处祭祀还愿,这座小桥便有了“还愿桥”的名称。祭洞、祭桥活动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还愿桥头建桥石碑上的落款,记录该碑立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三月初八,可见祭洞、祭桥活动应该有很长的岁月了。
坡岗布依族群众的抱笨祭祀活动,内容纷呈,形式古朴,将布依族群众对生产生活的理解生动演绎,同时也把他们崇敬自然的理念一代代传承。布依族群众进行祭祀活动的载体,有山有水,有桥有树,山以石为本,水出自于石,桥为石砌筑,树立于石峰,石头贯穿了祭祀活动的整条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