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西峰林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三节 西峰林

西峰林是万峰林街道办纳灰以西峰丛景观带的统称。景区北起万峰林街道办耳寨和敬南镇布雄,东南至万峰林街道办翁本一带,总面积约55平方千米;景区内地层以三叠系出露为主,出露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岩溶锥峰沿山坡层层向上分布,其间封闭性的岩溶洼地、漏斗不甚发育,代之而起的,是比降不大的岩溶沟谷,峰、谷高差一般小于100米,整体构成巍峨雄伟的峰丛地貌景观。集中分布在兴义市城南的下五屯至纳灰盆地以西,交通十分便利。西峰林景区南北绵延约15千米,锥峰海拔一般为1350~1400米,其下盆地海拔一般在1150~1200米,地形整体高差200~300米。

西峰林局部

在西峰林,山间盆地南北向展布,盆地东侧是高耸入云的峰丛,景区观峰大道在峰丛山间蜿蜒盘旋;盆地西侧,成千上万个岩溶锥峰拔地而起,是西景区的峰林核心;盆地之中,良田万亩,村落依山傍水,房舍古旧错落,在周围浩瀚壮阔的峰丛、峰林映衬下,格外秀美恬静。

西峰林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将军峰、纳灰河、仙女峰、纳灰寨、抱木山、落水洞、飞龙洞等,从盆地东侧的观峰道上向西遥望,三重景观尽收眼底。远景主要是峰丛地貌景观。岩溶锥峰拔地而起,密集展布于绵延15千米的山地上,构成一道气势恢弘的峰丛屏障;中景主要是峰林洼地地貌景观。峰洼环抱,景色别致,格外迷人;近景主要是峰林盆地地貌景观。在宽阔平坦的盆地中散布着造型奇特的孤峰残丘;盆地中良田万亩,村落房舍依山傍水,在峰丛、峰林的映衬下,构成一幅秀美悠闲的田园风光,勾画出一片桃源胜景。

将军峰

一、纳灰河

在万亩良田中,纳灰河自北向南缓缓流淌,穿过田园,环绕村寨,烁清波闪的流水使峰林盆地充满了灵气。为了便于交通,当地村民利用石头在纳灰河上修建了乐立桥、纳灰桥、上纳灰桥、鱼龙桥等石拱桥。纳灰河跨度小水量不大,这些桥大都是单孔石拱桥。乐立桥为敞肩形制,桥面安装石踏步方便人畜通行,其他石拱桥桥面平坦,可通车辆。

纳灰河

这些石拱桥,依河岸地势修建,各有特色。有些石桥,村民从桥肩处铺设青石便道直通河面,以便放养鸭群,清洗衣物。于是,小桥流水、参天古榕、悠悠游鸭、浣衣村姑,一幅鲜活的水乡画面展现在眼前,游人至此,大多流连忘返。

纳灰河时隐时现于垂柳、古榕和翠竹之间,水波潾潾,舒缓闲适地在西峰林山间盆地中流淌。她淑女般来到盆地南侧边沿,只见峰丛叠嶂,无路可去。这时,纳灰河脾性仿佛为之一变,翻过最后一处跌水(小瀑布),好似奔腾的野马,激起层层滔天白浪,哗哗水流交织着浪击空洞的轰隆之声,一头扎入地底深处。这里,就是被当地人称为落水洞的自然奇观。

落水洞,是河流潜入地下的通道,是流水不断溶蚀岩石裂隙形成的地下管道。在水流溶蚀过程中,地下管道顶部岩石不断脱落塌陷,地下通道断面不断加大。纳灰河水涌入地下通道,形成一段地下河流,在地下奔流近两千米后,再次浮出地面,最终排入南盘江中。这样的河流,在地质学上称为伏流,落水洞也就是伏流的入口。

落水洞附近,土层塌陷十分明显,废弃的古河道痕迹保存完好,记载着这块土地地质演化的沧海桑田,形成扑朔迷离的自然景观,具有重要的科普旅游和观光价值。

二、溶洞

落水洞附近古河道及周围坡岸台地附近,有许多形似张开大口的洞穴。当地村民介绍,当雨季山洪来时,落水洞的洞口来不及消水,这些洞穴就能分担消水任务,保证万峰林坝子不被淹没,避免了水涝灾害。

这些洞穴,实际上就是岩溶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溶洞。

溶洞的形成,是地下水长期溶蚀可溶性岩石的结果。由于岩石各层各部位可溶的石灰质不同,被溶蚀的程度各有差异,就逐渐被溶解成千姿百态、景观奇异的溶洞。溶洞深者可达数十千米,加上密布岔洞,有些溶洞总长超过100千米。洞中宽的地方好似广场,窄的地方像是长廊。许多溶洞连通地下河,有的溶洞入口与河、湖相连,可乘舟船进入。

在溶蚀岩石后,水自然就带上了被溶蚀的碳酸氢钙;受热或遇压强突然变小,水中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溶洞中常见的钟乳石。水无孔不入,能顺着岩石表面或者缝隙到处游走,这就成就了钟乳石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

在地质衍变过程中,地壳逐渐抬升,有的地下溶洞就出露于山腰或是更高处。溶洞形成后,各种动物,包括最初的人类,喜欢把它当成遮风避雨逃避天敌的家园。在万峰林落水洞村白虎山东北山脚,有一处被当地村民称为邱家洞的溶洞,洞呈葫芦状,内高外低,内有3个洞厅,第一厅约20平方米,第二厅约200平方米,第三厅约50平方米。考古调查中,发现洞内有剑齿象、豪猪等动物牙齿和骨骼化石数十件。经专家鉴定,这些化石属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体系。

有一类溶洞,受水的溶蚀作用不很明显,仅仅向内凹进一段很小的距离,形成一定规模的洞厅,这样的溶洞称为岩厦。西峰林深处,有这样一处岩厦,坐落在翁本村大洞组,名叫大云洞。该岩厦位于一喀斯特孤峰西北侧,洞口坐东南向西北,面对万余平方米的山间洼地,洞口宽阔,顶板非常高,巨大的洞口占据了喀斯特孤峰整体高度的1/2以上,气势雄壮,大洞地名由此而来。

万佛寺

此处岩厦出露岩石为巨厚层灰白色石灰岩,表面有一定钟乳石化。由于洞厅巨大,明代嘉靖年间,洞内始建寺庙,崇祯年间被水冲毁,清嘉庆年间重建,至宣统年间毁于兵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中,在这里发现残留的两通石碑,碑文载,此处原有佛寺,寺名万佛。

现代佛教界人士惊诧于大云洞的自然雄奇,加之此处与佛界素有渊源,因此广积善缘,重建寺庙,深山宝刹得以再现。新建的万佛寺依持岩厦,雄伟端庄,由于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交通条件良好,前来进香叩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三、八卦田

在万峰林,除了较为水平的溶洞外,还有许多因喀斯特溶蚀作用形成的奇特地貌。

纳灰河两岸的山间盆地,当地人称之为坝子。在宽广的坝子之中,无数碟子状的洼地随处分布。这些洼地,雨水季节可以消水,干旱季节又能为田地取水浇灌,使这块土地免受了旱、涝之苦,加之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良好。西峰林深处的这片山间坝子,历来是兴义的重要粮仓。当地村民深感这些洼地带来的好处,认为它们是大地之眼,注视并护佑着这里年复一年的风调雨顺。因此,恭敬地称之为地眼。

这些地眼,实际是地质学上的岩溶漏斗。前面介绍过,岩溶漏斗是呈碗碟状或漏斗状的洼地,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米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10余米,漏斗中常发育有与暗河相通的孔道。

地表水流沿岩石垂直裂隙向下渗漏,裂隙不断扩大,先在地面形成隐伏孔洞,随孔洞不断扩大,上部土体逐步崩落,地面出现环形裂开面,最后陷落成漏斗。岩溶漏斗常成串分布,往往与地下暗河相对应,因此是判明暗河走向的重要标志。因部分漏斗中常发育有与暗河相通的孔道,因此在地表积水时,它们就能够将水排入暗河;干旱时节,也能通过它们将地下水引出灌溉农田。

在西峰林坝子中,碟形漏斗十分典型,分布于宽坦的坝子和盆地中,表面常为土层覆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处,形态为宽浅的碟状,农田、耕地以漏斗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构成奇异的“八卦”形图案,这就是西峰林中著名的“八卦田”。

八卦田

八卦田只是西峰林景区中的喀斯特漏斗之一,在西峰林的山间坝子中,还有30余个漏斗分布,形成一组漏斗群奇观。

石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