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名扬四海
所属图书:《石头记忆》 出版日期:2014-06-01

第四节 名扬四海

兴义的现代公路建成后,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数十年间,各项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交通条件逐步完善,滥滩河段两岸那条铺石小道连同踩水渡逐渐被人遗忘,马岭河峡谷及两岸坡地逐渐变得人迹罕至,藤蔓草木遮盖了岸坡小道,马岭河峡谷渐渐成为一个完全封闭的自然世界。

一、发现之旅

马岭河峡谷拥有的幽、奇、险、秀等岩溶美学价值,正如一位绝色美人,不可能永远藏在深闺,不为世人所知。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迎来蓬勃的发展机遇,旅游文化这个陌生的词语开始融入兴义市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和群众心目中。这时的文化部门,兼做与旅游有关的工作,他们普查境内文物古迹、普查境内溶洞,希望找到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从局领导到负责文物工作的干部职工,全局上下对各种线索相当重视,生怕漏掉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1985年,在全国旅游发展热潮的推动下,兴义市相关部门把目光重新投向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神奇风光——马岭河峡谷,文化部门的同志还在《兴义府志》中找到了对马岭河峡谷的相关记录。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之父张锳署兴义知府,组织人员编修《兴义府志》。该志有两位主纂,都是当时的名儒。一位是邹汉勋,字叔绩,湖南兴化人,“湘中三杰”之一,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另一位朱逢甲,字莲生,是开辟中国间谍理论先河的一代奇才。

张锳署兴义知府后,升遵义府知府、贵西道尹。任命不久,张锳要求还任兴义知府,得到朝廷批准。张锳之所以要回到兴义府,很大原因是因为《兴义府志》还没有编修完成。编纂《兴义府志》,易稿十数次,耗时十三载,直到咸丰四年(1854年)才告完成。《兴义府志》成书74卷,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考核详明,著作典雅,论断精当,是地方志的精品,与《贵阳府志》、《遵义府志》并称贵州三大地方优秀文史典籍。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列入“经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榷”的优良名志。之前的咸丰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主纂之一邹汉勋在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一役中,与守将江忠源(字岷樵)被杀于大西门,未能见到《兴义府志》的刻印发行。曾国藩挽以联曰: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与岷樵同死日月争光。《兴义府志》主修张锳于咸丰五年(1855年)升贵东道道尹,翌年病逝于任上。

兴义市文化部门的同志在《兴义府志·诸泉》中,找到了对马岭河天星桥段的记载:“天星桥两山悬瀑凡六,奇于永宁州之白水瀑(黄果树瀑布)”,还查到了蒯关保和朱逢甲于咸丰二年(1852年)夏天偕游天星桥并唱和赋诗的故事。

1985年7月,黔西南自治州文化局和兴义县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县文化部门的同志组成考察队,对天星桥河段进行全方位考察,随后按县里指示,文化局启动了一系列的申报工作。

1985年9月17日,兴义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马岭河峡谷为县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的开发与保护规划工作进入全县重要议事日程;

198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马岭河峡谷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4年元月10日,马岭河峡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4年,兴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地质公园,马岭河峡谷是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八大主景区之一;

2006年7月,兴义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自然遗产称号,马岭河峡谷位列其中。

这些称号,来之不易,它们为马岭河峡谷增添了十分亮丽的色彩。每一次论证和评定,马岭河峡谷都凭借它的雄、奇、险、幽、秀的自然景观资源组构,打动了眼光挑剔的各级评委,这些称号,马岭河峡谷当之无愧。

二、旅游胜地

地质、生态、植物、水利,甚至旅游,不管是哪一学科的专家,他们对马岭河峡谷的感受和评价,都受着自身专业和学识的影响,从各自的角度去透视他们眼中的峡谷;对普通游客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来到这里,要不虚此行。

马岭河峡谷风景区,目前已开发建成清水河漂流游览景区、天星画廊步行游览区以及马岭镇至天星画廊、天星画廊至赵家渡、赵家渡至万峰湖三段漂流景区。

在天星画廊步行游览区,游客可沿石阶小道下到谷底,良好的植被伴随着游览全程。一些不知名的树木、花草,随时出现在小道两边,林间的鸟鸣使得大自然的芬芳阵阵袭来。从踏入景区开始,心底的惬意就开始一丝丝沉淀。

还没有走到谷底,对岸的群瀑就映入眼帘,多半会有一道彩虹与瀑布水流相伴。追逐瀑布水流激起的浪花,追逐彩虹与深谷激流的亲密,游客的脚步会变得轻盈起来。当河岸峭壁上由钙华形成的十里画廊出现在面前时,游客心里会产生深深的震撼。群瀑竞妍,或直泻谷底,或撞至钙华体激起满谷水雾,裹住那直插谷底深潭的彩虹,游客或放步选景,或停留体味,忘情于这诗意的山水长卷中。

沿途之中,随处可见岩溶溶洞洞厅,有的洞厅外,瀑布水帘斜斜挂落,透过水帘缝隙,谷底茅屋、小桥忽隐忽现。

到了峡谷谷底,踏上修建于崖壁上的旅游栈道,脚下是岩石,身侧是岩石,头顶是岩石,河床上随处可见的,也是巨大的崩塌石。遍布石面的青苔绿藻间,一丛丛似兰小草在水雾清风中摇曳。

马岭河峡谷两岸均有游览道路,两岸道路以钢索铁桥相连。踏上铁索桥行至河心,抬头仰望,只见头上一线天沟,两侧巍峨峭壁;放眼看向峡谷两端,几十条瀑布飞流直下,景象颇为壮观。在这里,游客仿佛置身画中,自己似乎成了画中之人。

一艘艘皮筏随着奔流起伏,从峡谷上游飞快驶来,漂至跌水处,飞越而下,连筏带人隐入浪花之中,瞬间,冲出白浪浮于潭水之上,向下一个跌水疾驰而去。看见皮筏顺流而来,陆上游人一般都会举臂招手,忘情欢呼;皮筏上正体验着惊涛骇浪刺激的漂流者,双手紧握皮筏拉手,欢叫着回应两岸游人的热情。大自然带来的激情,让人们忘记了彼此间的陌生,忘记了处处设防的俗世。

在悬崖峭壁上拓展出的游览道路上,游人如织,从谷底看去,仿佛是在空中穿行。于是,水、陆、空三位一体,马岭河峡谷形成了立体的游览线路。

这就是马岭河峡谷,亲近自然、忘却烦恼、体验刺激、驱逐压力的一个好去处。

藏在深闺的马岭河峡谷,渐渐被世人熟知,不断迎来八方宾朋,开始名扬四海;马岭河峡谷以其鬼斧神工的造就和特有的气质,给了游客视觉听觉的愉悦,让游客深切感受不虚此行。

石头记忆